日前在世新大學勞權小組的揭露下,大學生住宿的問題又再次浮上檯面。長久以來,如同這次世新同學們指出的住宿問題,像是校方平價宿舍供給不足,以致於多數學生得在租屋市場上各憑本事來滿足在外求學的居住需求,在高學費下又得另外自行承受高額房租的壓力,以及住宿品質的風險;甚至校方還以高於市價且品質低落的宿舍來坑殺學生的情事,恐怕早已不是什麼新聞,只是通常住宿問題成為社會大眾及媒體所關注的新聞焦點之際,都是在它以社會版新聞事件面貌被呈現的時候,例如有學生因租屋糾紛而選擇自殺(2007年楊超甯事件)或在火災中身亡等等。
從80年代末以來,各大學院校的學生因為各種住宿問題都曾陸續引發數起的集體性行動,首樁都市住宅運動的火苗,便是發生在1989年6月2日的淡水街頭,由三百名淡江大學外宿學生為了反對房東聯合漲租而揭起的抗租運動;1992年文化大學學生向行政院公平會檢舉房東聯合漲價;1997年中央大學學生因宿舍不足向校方發動抗爭;1997年精鍾商專校方因強制學生住校並超收高額住宿費,使得上千名學生在升旗典禮後憤而以靜坐罷課表示抗議;2000年文化大學校外租屋失火燒死學生,學生群情激憤在校內發起抗爭;2001東海大學裁減宿舍床位、調高住宿費,大批學生至校長室前抗議......
上述各種住宿問題並非一夕產生或是個別獨立的事件,我們應該把它們放置在聯繫勞動力再生產或集體消費的社會權或社會工資的討論中,加以認識和界定這些問題。教育和居住問題,從積極的社會權或社會工資的思考角度出發,它強調教育和住宅應該作為一種「去商品化」的社會供給,要求國家的干預,使得教育和居住的權利,以一種自上而下流動的重分配方式來達成,滿足勞動力的再生產。回顧80年代末以來,隨著大學在學校數目和人數的成長,國家的教育經費支出並沒有相應充分的成長,同時房地產投機風潮興起,國家新自由主義化的逐步確立,不論是在稅制上的反重分配性格、促進市場機制在教育和住宅政策的實踐,都更進一步的惡化了原先就孱弱的「社會體質」。在大學生的住宿問題中,所表現的正是教育和住宅商品化問題的交集。
當前官方和各大學院校希望仿效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踐的教育輸出方案,擴大吸收後進國家學生來收取高額教育費用,以協助大學解決財務問題或創造盈收,例如以擴大招收陸生或東南亞學生為生財之道,同時自鳴得意地高舉「人權」、「自由」、「民主」來行銷宣傳這份高教商品的價值內涵之際。此次世新勞權小組不分本/外/陸生共同爭取平等住宿權益的團結連帶是格外有意義的,不論是在「居住正義」或「教育公共化」的意義上,一種嘗試基於階級利益和團結所展開的社會權思考及實踐,一方面將會有助於我們釐清、指認這些聯繫勞動力再生產的教育和居住成本應該由誰承擔的問題,一方面也有助於挑戰、超越社會權利僅適用於國族公民的狹隘「人權」觀。
- 黃敏禎(1995)〈私立大學學生住宿問題之政治經濟學分析:淡江大學個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9期。
- 李亮(2007)〈為什麼關心楊超甯?──從反對教育商品化運動反思楊超甯事件〉,原載於:《新國際》雙周報,2007.02.16。
- 趙剛(2010)〈社會權論述的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