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Who's the Boss? 淺談「證所稅」荒唐鬧劇中的虛與實

$
0
0
2013/07/01
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學博士生

責任主編:陳逸婷

【編按】上週二(6/25)立法院臨時會通過證所稅修正案,除取消證所稅收盤指數8500點的課徵門檻外,散戶免徵,而售股超過新台幣10億元以上之大戶,以設算課徵為主,依千分之5計算,課徵稅率20%證所稅,初次上市上櫃之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課稅規定則維持15%稅率的核實課稅。

證券交易所得稅(簡稱證所稅)為針對投資股票所賺取的差價利潤,所課之稅金。課徵證所稅,讓所得越多者,繳交越多稅金,有助於達成公平正義原則;同時也會提高投資門檻,因此在去年通過的證所稅法,實施至今一年,被輿論批評為導致股市交易量大幅萎縮、影響經濟發展等,引發爭議。

本文便是在證所稅修正案通過後,作者針對當前政黨、媒體如何自導自演,將課徵證所稅導向拖垮台灣經濟的荒謬邏輯,提出見解。

名義上為了「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上星期的臨時會,各黨立委在訪台的陳光誠面前「各司其職」火爆地幹了一架,再循例相互指責一番。不過,特別加開的臨時會倒也不是真的一事無成,自去年(2012)通過以來,已被主流傳媒與工商界成功妖魔化、並釘上「拖垮台灣經濟」十字架上,隨時等待祭血的證券交易所得稅,終於還是一如外界預期的修正了。

新版證所稅,除了取消在去年舊版中特別設計、堪稱全球賦稅史上獨創,以上市公司加權股價指數8千5百點為起徵點的門檻以外;一併對所謂「散戶」(即自然人投資人)的證所稅率在今、明2年通通降至為零。

那麼,究竟修正後的證所稅還剩下什麼呢?

(一)自2015年起,全年交易售出股票金額超過10億元的「大戶」,超過10億元之部分,採設算課稅為主、核實課稅為輔之雙軌制。不過,超過10億元部分的證所稅稅率僅僅剩下千分之一。

(二)IPO前取得之股票(持有者幾乎清一色為公司大股東),於上市、上櫃以後出售者,採單一稅率為15%。但修正條文中貼心地排除了在2012年12月31日前已完成IPO之公司其後股票交易所產生的所得收入。同時長期持有1年以上交易所產生的所得證所稅減半至7.5%,持有超過3年後稅率再減半成為3.75%。

初步盤點後不難發現,修正後的證所稅,大體上差不多已是名存實亡了。要規避上述(一)對所謂「大戶」的課稅(即便僅剩千分之一稅率),頂多只需讓這些資本雄厚的投資人再行增加一些另開人頭戶分散交易額的成本罷了。最後課得到的,恐怕就只剩上述(二)針對IPO後交易獲利的課稅而已。

需要先說明的是,無論從任何角度(不管是資本利得稅率的國際比較還是稅負公平原理)來看[1],去年7月通過的證所稅本來就是一部極為寬鬆和傾向資本的離譜立法了,國民黨最後貼心補上8千5百點的起徵門檻,更直接造成立法至今根本沒能成功課過任何一毛錢的鬧劇。但即便是這樣一部不堪的立法,卻仍然被台灣的企業界,尤其是金融證券相關產業資本刻意操作成洪水猛獸般地可怖。

謊言說久 自然就會成為真相

真理是什麼呢?對於大眾來說,不斷地讀到的和聽到的就是真理。

── Oswald Spengler

去年7月25日,同樣是在立法院臨時會、在混亂爭議底下三讀通過了證所稅,並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上路,直到日前立院臨時會中再一次將上路以來課不到半毛錢的證所稅徹底自廢武功以來,短短不到1年時間,我們見識到主流媒體和工商團體是如何鋪天蓋地透過各種論述操作,直接影響誤導大眾對證所稅的看法。

這部分,一些部落格已為此寫過不少通俗易懂的文章[2],筆者在此盡量不再重複贅述,簡單來說,所謂要求修改甚至是廢除證所稅的論述,基本上建立在這樣一個簡單的等式上:

課徵證所稅=扼殺台股動能=拖垮台灣經濟=全民受害

這個等式的前半部要能成立,各大主流媒體和工商團體不斷掛在嘴邊的,就是所謂證所稅造成台灣股市整體交易量萎縮。確實,若只從台灣2個股票交易市場:證券交易所以及櫃檯買賣中心的每日交易量來看,近2年來的每月日均量確實略有下降,但更重要的事實是,台灣股票市場交易量的下降,其實是早在去年7月證所稅三讀通過前即已經出現的趨勢,就算從最不負責任的直觀推論,也很難論斷成交量的萎縮與證所稅的實施有必然直接的相關。

至於上述等式的後半部推論,很多時候更是連建立關聯性的論述都沒有,就直接透過媒體放送洗腦了。但只要稍微再多想一下就會發現,股票市場本來就非屬實體經濟部門,某種程度上,股市應是作為反應實體經濟表現的一部分,無論從理論或者實務上,都不應該認為股市反過來具有帶動實體經濟的真實能力。而從歷史上來看,股票市場的高低漲跌本來就與實體經濟的表現並非一致;更何況兩者間的乖離,自2007年金融海嘯以來不斷益顯擴大。最後,股市上的榮景,也絕對僅有少部分人得以分享果實,跟所謂的「全民」不見得相關。

然而,大致就在同一個時間點,當我們身邊出現高喊著反媒體壟斷喊到破嗓,以為要維護捍衛一個彷彿真的存在的多元媒體環境時,主流媒體們卻幾乎通通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無論平面還是電子媒體,打從討論證所稅起,就開始跟著工商團體不斷將證所稅與股市成交量下降進行直接而且唯一的連結。媒體天天喊還不夠,幾乎是不分藍綠的立委也依樣跟著喊,輪番上call in節目義正嚴詞地痛批證所稅嚇跑投資人、大談「錯誤政策比貪汙還嚴重」。

最後,連監察院都搶踹最後一腳,看來也似乎成為壓垮證所稅的最後一根稻草,監察院今年4月,通過了由監委吳豐山與劉玉山所提案的一份對行政院和財政部的糾正文[3]。雖說是糾正,但查看全文後卻發現,擁有所謂調查權的監委,在糾正文裡沒看見提出什麼新事實調查與研究報告,反而是直接照抄上至藍綠立委、下至媒體名嘴與主流傳媒的標準觀點,剪貼整理一番後收工了事,直接完成糾正說明。

監院報告出爐不久,行政院和財政部開始鬆口,陸續釋放出將修正這個已經是低標到不能再低的證所稅的訊息,而國民黨此前早已蠢蠢欲動的立委們,則是趕忙著在立院提出了前幾天最終通過的這個修正版本,隨時要當「拯救台股」的英雄。

感人!比執政黨更在乎財團的在野黨

整個證所稅自廢武功之路開啟後,真正精采的還在後半部,當國民黨提出了目前這個版本時,據說應該職司監督的在野黨,包括了民進黨與台聯的態度是如何呢?

我們看見民進黨和台聯聲稱為了反對國民黨版本,提出了幾個主張,除要求馬英九道歉這種不痛不癢的闌尾口號外,民進黨與台聯最大的創意和誠意,就在於提出了對我們一開始提到過的,IPO股票買賣緩徵或者乾脆直接免徵。

這麼比喻吧,如果說國民黨版的修正已經將證所稅自廢武功到成為只能靠呼吸器維生的植物人,那民進黨和台聯則是高喊「直接拔掉呼吸器」來進行他們在國會的監督工作。換個角度或者也可以這麼說,國民黨立委在證所稅修正案上搶著出來表態給企業財團五毛,民進黨、台聯則是唯恐搭不上順水人情加碼大喊:「我給一塊!」

這樣批評,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是不是對在野黨有失公允,畢竟,他們在對企業加碼喊出IPO緩徵或免徵時,也許自是有其立論基礎存在,總不能用一句簡單的圖利財團就定罪吧。也好,那我們就一起認真點看一看民進黨和台聯喊出IPO緩徵時的理由是什麼。

翻遍媒體上刊載的各種說法後,大致上可歸納出在野黨反對IPO進行課稅的2個主要理由:

(一)因為IPO首次公開上市櫃募資者多屬中小企業,對於成功發展的中小企業辛辛苦苦要公開募集資金擴大經營時,課徵證所稅會扼殺那些企圖進行資本擴張的優秀中小企業生機;第

(二)對IPO後出售的股票獲利課徵證所稅,同時還要繳交證券交易稅,是一頭牛剝兩層皮,不符賦稅公平正義。

對這2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們姑且簡單談談是否成理:

IPO多屬中小企業?

只能說,民進黨和台聯立委們運氣實在不夠好,這個說法好死不死被台灣證券交易所不久前才公佈的一份統計給直接打槍。證交所統計了過去5年以來IPO上市的65家公司裡,屬於集團企業子公司的就有24家,佔了將近4成。也就是,IPO之公司,非但不是什麼中小企業,4成都還已是大型企業集團底下的子公司了,至於為何企業集團紛紛要讓子公司IPO公開發行另行募資,之後會再討論。況且,即便不屬大型財團底下子公司上市櫃者,但只要翻翻近幾年來的IPO公司的資本額,也已經得已證明絕非屬中小企業。

對IPO課稅不符合公平正義?

2012年IPO公司


2012年IPO公司之名單與股票首次發行承銷價,發行股本面額為10元,以2012年IPO之公司股票首次發行的承銷價格為例,上市後從最低溢價1.4倍到最高溢價12倍不等。(點圖放大;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

抬高股價後出脫持股獲利

長久以來,在台灣企業利用公開上市櫃IPO發行股票後,外界對於疑似炒作股票拉高股價出脫賺巨額差價的傳聞就一直沒有中斷過。縱使不同個案未必都能被證實為公司確有刻意炒作股價與圖利自己之嫌,但公司大股東在IPO後股價攀升而導致一旦出脫手中持股,必然將大幅獲利的契機卻還是很難否認。

舉例來說,一家在2008年6月27日IPO掛牌上櫃的公司,當初公開發行前的承銷價格約為16元。IPO後公司一連呈現連續4年虧損的狀態,但股價卻依然在2年內被拉抬到超過40塊甚至逼近50大關,股價碰頂後沒多久,立即開始一路下滑,一度跌至不到6塊的低價。以此為例,倘若公司大股東在IPO後股價上升期間出脫持股,則就會出現公司明明經營不善、持續虧損,但大股東卻可以透過IPO「股票換鈔票」的手法在市場上賺取高額差價。

根據在野黨說法,彷彿對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後股票交易所產生的獲利課稅,就是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惡法。對此我只能說,能氣定神閒地講出這般說詞,證明台灣在野黨驚人的指鹿為馬勇氣,以及雖居在野卻時刻皆能以執政思維自居的超進取心態。

簡單說,在進行IPO公開發行股票之前,多數股票掌握在公司大股東(資本家)以及負責承銷的證券商手上,而從這幾年來IPO前設定的承銷價以及上市櫃開盤後的價格,幾乎都是呈現5到10倍以上的溢價發行(見右表)。也就是說,IPO後股票的價格,比發行前大股東手上持有的成本價高上數倍早已經是市場上的常態了。稍微熟悉台灣股票市場的人大概都曾聽過的「股票換鈔票」的說法,這說法很大一部分指涉的,就是公司透過公開發行股票並抬高股價後出脫持股賺取高額獲利最常見的公司派獲利手法(詳見右下方欄位說明)。

然而,對於這種獲利驚人且再清楚不過的資本利得,到了在野黨的眼中,竟都成了必須高呼緩徵或免徵的對象。說真的,除了「高度敬佩」外,一時之間還真想不出更合適的方式來形容在野黨對這些企業財團的一片赤誠之心。

結果,當民進黨與台聯在5月底以IPO緩徵為由卡住市場與企業界一度預期即將通過的國民黨版證所稅修正案後,我們竟超現實地見證了《自由時報》連續以2篇措詞嚴厲的特稿痛批民進黨[4],不過,當然不是批判其荒唐的圖利財團主張,而是批評其阻礙修改「惡法」進度。同一時間,我們也可以看見旺中集團底下的《工商時報》社論[5],「大公不私」地肯定在野黨主張,並呼籲國民黨從善如流,不要造成台灣的企業公開募集資金的成本增加。

最終,在野黨對企業輸誠的一片用心,終究沒在立院臨時會當中過關,國民黨版修正案最後還是在各黨打了場莫名其妙的架中順利通過,隔天,台股開出大漲百點的慶賀行情,拿掉了芒刺在背的「惡法」後,滿街股市分析師名嘴們又開始喊出台股上看8千5百甚至9千點的不負責高調。不過,反正整個社會輿論很快早已被牽引至另一個看似高度爭議的「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混戰上,證所稅的自廢武功,沒一會兒功夫就已乏人問津了,因此,即便我們很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依舊不見台股成交量顯著提升,但,那又如何呢,畢竟,減稅目的達成了,主流媒體又哪會不識相地再去提那些當初可能本來就站不住腳的藉口呢。

可預期地,據說是這島嶼上最高層級的立法機構,將繼續針對一件件彷彿看似立場迥異的議案,進行著一場場看似攸關生死的攻防,院內成員每個夜晚上call in趕通告領車馬費,忙著對枝微末節的話題辯個你死我活,至於一切有關證所稅的這些那些,終將註定是個虛無飄渺的過眼雲煙罷了。

說到底,若真要說整場證所稅的荒唐鬧劇中,還能有什麼是真切的話,我猜想,大概只是又一次讓我們認清這整個體制,包括國家機器底下號稱3權分立的機構,以及據稱應扮演第4權的媒體的背後,誰,才是真正的老闆吧。當然,樂觀些來看,要是證所稅虛幌這麼一招近乎回到原點之後,真能喚起一些人看清這個事實,那麼也算已經是萬幸了吧。

【註釋】
[1]參見 2012/04/04 王大師論壇〈台灣要實施資本利得稅囉!爽~~~~[back]
[2]例如 2013/05/09 王大師論壇〈<謊言、他媽的謊言、廢證所稅![back]
[3]參見「糾正案全文[back]
[4]參見 2013/05/29 自由時報〈【台股青紅燈】莫怪股民不支持民進黨〉與 2013/05/31 自由時報
【台股青紅燈】民進黨與馬英九同流[back]
[5]參見 2013/06/19 工商時報〈社論-IPO緩徵證所稅才能激勵創新創業[back]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