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奪回「光復」的話語權

$
0
0
2016/11/01 12:00:00

【編按】《勞基法》修正案砍七天國定假日的爭議仍在持續進行中。對於廣大勞工階級而言,這除了是一場攸關年總工時的勞資鬥爭,同時也是關乎到「該紀念什麼」的意識形態戰場。

苦勞網記者張智琦日前在〈國定假日,被忽略的歷史戰場〉中提及,進步左翼在捍衛七天假之餘,不應迴避意識形態的戰場,應試圖將國定假日作為勞工休息日的意義,以及其所承載的特殊的歷史、政治和文化意涵統合起來;本文作者曾健民則以「台灣光復節」為例,試圖重申光復節的政治意涵,並引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如何看待光復為例證,捍衛光復節的歷史意義。

今天台灣在文化、身分認同和政治上的混亂,根本原因在歷史被顛倒。從教科書、媒體到政客的嘴巴,都充斥著顛倒的歷史觀,不但美化日據歷史,把日據的殖民壓迫當作現代化,還把光復顛倒成終戰。最近,民進黨政權砍掉了勞工的七天假日,同時也把公定假日的光復節也取消了,從此,光復節將完全從台灣社會消失。這是今年的光復節最讓人痛心之處。

從李登輝政權開始篡改台灣歷史以來,台灣光復的歷史就一直面臨被抹滅的嚴重危機。台灣光復的歷史不但被矮小化、猥瑣化,甚至被扭曲、被顛倒;譬如:抹除「光復」而以日本軍國主義的用語「終戰」取代,把台灣光復顛倒為國民政府「再殖民」台灣等等。這些原來是台獨派的台獨史觀,經李扁政權的政治操作後,遂成了塑造「去中國化」、「反中國」加上「媚日」國民意識的工具,它們美稱之為「台灣意識」、「本土意識」。這個戰後台灣最重要的歷史變革──光復,完全被消滅、被顛倒成了台獨史觀的宣傳工具。

他們不但顛倒歷史,還背叛了台灣前行輩的悲願和遺志。71年前,台灣剛光復復歸祖國之時,民族復興之情高昂,台灣的文化知識界紛紛起來對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進行澈底的批判。剛創刊不久的《民報》刊出了一篇社論〈提議編篡台灣史〉(1945年12月13日),大聲呼籲:「要遂行歷史的接收,從日人的手裡奪回我們的歷史。」同時,作家、學者楊雲萍先生也著文〈奪還我們的語言〉(《民報》,1945年10月23、24日),批評日本殖民者:「只想消滅台灣人們的語言,隨之消滅一切的歷史文化。」並呼籲:「要奪還我們的語言」。未料,71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歷史竟然再度被奪去了;只是,令人痛心者,不是被異族奪去,而是被自稱代表本土的台獨政黨自己消滅了自己的歷史,何荒謬之有?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定庵)曾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坊,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可見得,失去歷史的可怕。紀念台灣光復71周年,面對這樣荒謬的情況,我們只有效法71年前先輩們,必須再一次奪回我們的歷史,奪回被顛倒的光復歷史話語權。首先,讓我們重新再認識台灣光復的偉大歷史意義。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日據時期台灣歷史圖文展」目前正在淡水海關碼頭博物館展出。

台灣光復是中國現代史的重要一頁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台灣光復並不只是台灣一地的歷史,它也是中國現代史的重要部分。光復不久,1946年1月1日創刊的《人民導報》,在創刊號上刊出了王芃生先生1寫給台灣光復的題字,內容是:「台灣是(中國)反抗帝國主義的先鋒是(中國)完成最後勝利的終點」。

這題字指出了一個嚴肅但現在普遍被失憶的歷史事實:甲午割台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歷史的起點,被割讓的台灣成了中國最早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先鋒,而台灣的光復更是中國完成民族革命最後勝利的終點;亦即,只有實現台灣的「真光復」,中國民族革命才算達到「最後勝利的終點」;台灣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血肉相連的部分,台灣與中國本是命運共同體。

其次,台灣光復的歷史,根本上是三大進步歷史潮流共同推進的結果:首先,它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一個部份;同時,它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個部份,它更是台灣人民50年間前仆後繼反殖反帝追求台灣光復勝利的結果。因此,才會有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中明記「台灣復歸中國」──台灣光復;它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莊嚴誓詞,世界歷史公義的體現,台灣人民反殖反帝追求台灣光復悲願的世界歷史的保證。這不是台獨史觀可以任意篡改的。否定台灣光復歷史,就等於站在邪惡的法西斯帝國主義那邊,否定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否定台灣人民反殖反帝的血淚歷史。

台獨派胡說台灣光復是戰後國民黨「外來政權」強加給台灣人的。其實,台灣「光復」是日據時期台灣人追求解放的目標;日據末期台灣人革命志士早就在積極從事「台灣光復運動」。抗戰時期,回大陸參加抗戰的台灣革命志士們,在1941年組成了「台灣革命同盟會」,誓言「保衛祖國,收復台灣」,其宗旨是:「集中一切台灣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光復台灣。」台灣革命同盟會不但從事「台灣光復運動」的宣傳,還積極推動在台灣建省、建政、建軍。

光復帶給台灣的三大歷史變革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台灣全體民眾熱烈慶祝「光復」。台灣光復帶給了台灣三大歷史變革,一是去殖民化(民族革命),二是民主化,三是祖國化。譬如,把50萬日人日軍全數遣還日本,台灣真正回歸中國,成為現代國家的國民。接收全部日資日產公有化,才有真正的民族資本。台灣光復半年(1946年5月1日)就建立了「台灣省各級民意機構」,擁有公民選舉權,這些從鄉鎮縣到省的民意機構選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其他還有各種去殖民(去日本化)、民主化、祖國化的事例,不勝枚舉。

再讓我們看看當時台灣菁英怎樣歡天喜地的慶祝台灣光復:作家楊逵在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後,馬上把他在日據時期命名的「首陽」農場(意為,寧願餓死首陽山)改名「一陽」農場(意指,台灣光復乃一陽來復),並發行《一揚周報》宣揚孫文思想。醫生作家吳新榮高呼:今起要做歷史的主人了。吳濁流則激動地說:作夢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一天。

廖文毅在他創刊的《前鋒》雜誌光復紀念號上,熱烈寫了〈光復的意義〉指出:「光復就是──光華復旦──黎明到了我們的台灣了!黎明的台灣是革新的台灣,就是新時代的台灣」,並說他在台灣光復發現了四個事實:(一)民族精神的振興;(二)國土重圓;(三)家人再集;(四)統一的國家和政府。

當時台灣知識精英的代表同時也是當時的《民報》社長林茂生,在他的〈祝詞〉中提到台灣光復的三大意義,他說:「當此復興之秋,有三大發現:一是,發現我是人,是自然人,從來處於帝國主義之桎梏下,我不是人──二是,發現社會,五十年來,我輩無社會,是對立之社會,分裂之社會,強權第一之社會,今也,一民族,一語言,一歷史,利害共通同胞相助,此種社會方是真社會──三是,發現國家,從來之所謂國家者,偽國家也,今同一歷史,同一法制,同一語言,同傳統之真國家」。

然而,林茂生在「台灣光復慶祝大會」(1945年10月25日)上的致詞中,在最後一句,也不免語帶憂慮地說了一句:「光復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似乎預感到今後台灣光復的新建設將面臨種種的困難。71年後的今天,我們不但深深體會到「光復尚未成功」的意義,更憂慮到「光復被消滅」的危機。而今天紀念光復,大家應該共同奪回光復的話語權,齊力恢復被顛倒的歷史,使台灣再光復。只有台灣真光復,中國民族革命才算完成「最後勝利的終點」。

  • 1.王芃生是中國抗戰時期軍委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與台灣革命志士謝南光(謝春木)、宋斐如長期共同從事抗戰情報工作,對台灣問題認識極深。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