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逸婷
致親愛的讀者:
2013年3月,我抱著對記者的憧憬與對媒體作為一個「公器」的想像進到苦勞網,在這個組織裡,工作者嘗試自行解決採訪報導時遇到的問題,我們自主管理自己的勞動狀態,主編採輪動制,由輪值主編跟記者討論跑線狀況,但是我們裡面沒有人真的很有「主編」的經驗,都是磕磕碰碰的前進著。在每週的會議上,針對過去一週的編採展開集體討論,每一天也都在摸索中度過,曾發生各種矛盾與困難,集體時而發揮作用,時而幫不上忙。索性有許多社運或者是勞工運動夥伴,在我們掌握不足的議題上適時提供諮詢與協助,很謝謝各位在報導工作上的幫忙。
就在這樣不斷的撞壁與摸索的過程中,我的記者生涯也不知不覺經過了4年半,從今年9月份開始,我很幸運地又暫時變回學生身分,暫別正職記者崗位赴香港進修,依依不捨地與苦勞網成員告別,開展人生的下一個旅程。
回顧自己過去4年半的工作,自2013年10月開始,我參與了「想像不家庭」的專題編輯與撰稿至今;2014年6月,我完成了對青年實習狀況做個案訪談的「無薪實習」專題;2015年8月,我花了許多時間撰寫〈「恐伊斯蘭」給誰帶來好處?拆穿帝國主義的粉紅伎倆〉討論帝國主義如何透過同志議題進行「粉紅清洗」;接著,到了2016年的3月8日婦女節時,我負責企劃了一期「國際勞動婦女節」專題,邀請寫手提供稿件,共同探討婦女的家務勞動狀況。
然後是同一年的5月,我產出了進入苦勞網以來花費最多時間撰寫的「兜售慾望」專題,這個專題討論性產業工作者的勞動環境與整體青年貧窮化的關聯性,專題發布後也引發了許多對於「性工作者」權益的關注,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說,這應該是近年來將這個產業從工作者現況到大環境背景分析......,交代的最為詳實的新聞專題。2017年7月,歐巴馬下台川普接任,我發佈了「當LGBT成為政治工具」系列文章,探討美國在歐巴馬執政下的LBGT政策背後更大的國際政治目的。
我的報導核心從鉅觀的國際政治、社會正義與資源分配問題,到微觀的對人物的關注,例如移工、婚姻移民、性工作者、家務工、廠工......的專訪與生命故事,對於想追的議題我向來打死不退,有一次在蓋建世大運選手村的移工召開記者會後,我好奇他們來台的居住環境,便厚著臉皮跟上他們返程的遊覽車,進了他們的移工屋,做出來當時的那篇報導。苦勞網沒有攝影記者,給了我很好的訓練機會,移工屋的報導裡面,我隻身進入,待上近6小時便蒐集到足以完成後續報導所需的採寫與攝影資料。
我記得為了完成性產業專題,在茶店前站上半天的日子,這種打死不退的固執,最終讓我在沒有社運團體協助牽線的狀況下,自行進入田野,完成了因為涉及違法風險、最有採訪困難的、對陸籍性工作者的訪談。我也記得那次,去法院旁聽完流鶯Miko的案子後,攔截到平常一定敲不到專訪的檢察官劉承武,並且問了他許多對於「性權事件」相當關鍵的法律見解,這些,都成為了日後這個產業可用以參考的重要新聞資料。
4年半的工作時間,我生產了上百篇報導,完成報導的成就感是這份工作的浪漫之處,也使我的私人生活與工作不分,即使沒有在寫報導,我也在閱讀新聞事件、累積新聞敏銳度;同時,我在勞動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與累積採寫技術;我的技術進一步生產成為報導,為公眾以及身為公眾一員的我所用,面向公眾的問題,也就是我的問題,這麼週而復始形成了一種很特殊的勞動迴圈,帶有濃厚「主人翁」意味的自我詮釋。這是苦勞網帶給我的,一份在當代社會很難再找到的、充分自主勞動的理想職業,這個不與自身勞動成果產生異化的勞動經驗,來自於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與媒體實踐。
可能還有一些漏網之魚,是我寫過、你看過但是我沒有提及的,如果有任何一篇是這樣,對我而言,那就非常欣慰了。謝謝讀者一路以來的陪伴,這次赴香港進修,我相信不會是我報導工作的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未來我將繼續專注發展我所關注的議題,並嘗試與苦勞網進行另種方式的合作,盼望屆時能與各位碰撞出不同的火花,靜候指教。
再次謝謝每一位讀者與捐款人,苦勞網由一群年輕的記者所組成,在這個對小眾媒體不盡友善的環境裡堅持著,也許做得並不完美,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努力,也不會放棄理想,而你們的陪伴與支持,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