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馬場町秋祭 看見50年代的革命同志

$
0
0
2013/10/27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孫窮理

在台灣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1950年代白色恐怖,數萬名政治犯被補,其中數千人犧牲了生命。從1991年開始,由政治受難者所組織的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台灣地區政治事件處理協會,每年舉辦犧牲受難英烈追思紀念。昨天(10/26)包括互助會成員、受難者家屬,以及夏潮聯合會等各界代表約近千名參與者,再次聚集於昔日的受難者犧牲地、現在的馬場町公園,舉辦秋祭慰靈大會。

馬場町是白色恐怖時期槍決共產黨員及政治犯的刑場,於是每年的追思也都重回此地。王墨林近日的劇作《安蒂岡妮》曾寫實地再現了此一地景:每一次行刑槍決後,都必須以土覆蓋於血跡上,終堆積成了一高聳的土丘。

二十年前,兩百多座掩沒在六張犁荒煙蔓草之間的犧牲者墓碑,終於重現在世人面前,這些墓碑是歷史的證人,他們是這樣地微小,這樣地不起眼。(2013年秋祭祭文)

互助會總會長、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表示,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及家屬過去見證了兩岸因內戰而敵對、分裂了60年,不該再延續過去的錯誤,呼籲應重新達成歷史的和解與以及受難者的平反,鞏固目前得來不易的兩岸和平與穩定互動。

但是,他們見證了50年代以來未曾斷絕的血腥歷史,務必伸張歷史的正義!他們以洪鐘般的聲音昭示後人:民族要復興,國家要統一!(2013年秋祭祭文)

吳榮元同時肯定2008年以來,兩岸在九二共識「一中」的基礎上所開啟的制度協商,認為這開啟了兩岸重回良性互動關係,得以從歷史和解,更進一步走向民族再整合的方向。

為50年代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默哀。(攝影:王顥中)作為刑場的馬場町,高聳的土丘。(攝影:王顥中)

反帝反殖,以及追求「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

任教於日本立命館大學法學院的國際知名「政治良心犯」徐勝也參與了這次的秋祭,在紀念碑前向犧牲的受難者致敬。他說,除了宗教性的禮儀外,有三件事更為迫切,首先,要平反受難者及家屬所遭受的打壓與委屈;再來,是犧牲者們過去的政治理念,必須從歷史與政治的角度給予正當評價;最後,是活著的人必須要追隨前人的腳步,實現已犧牲者們過去所追求的理想。

1986年發起成立互助會的林書揚,在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中,曾回顧戰後台灣剛脫離日本殖民時,民眾普遍歡欣地迎接光復的狀況。當時的青年學子為了希望加速了解中國大陸,廣泛流通著各式左派書籍,在學生與知識份子間互相通報;對應到生活在台灣國民黨執政下所經驗的社會現實,無論是黨、政、軍,皆引起諸多社會上的不滿,於是促成了左翼思想在台灣萌發的條件,青年們開始認識到國民黨的性質,以及若要推翻國民黨的政權,必須透過一個新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出現,「這就是台灣知識青年,從對白色祖國失望,轉而認同紅色祖國的過程」紀錄片中的林書揚這麼說。

青年們有些被埋在亂葬崗,還活著的已是白髮蒼蒼,歷史的轉輪總是那樣無情地滾過,但秋祭作為一個紀念追思的儀式,卻又彷彿能將時間凝結,帶著每一位參與者回溯到那個50年代,青年轉向認同紅色祖國的情境,提醒著我們50年代革命同志的身影。然而,那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如今何在、又該如何追尋,恐怕是這一代的青年人,必須隨著上一代人的腳步,所應該努力的功課了。

受難者紀念碑。(攝影:王顥中)和平歌詠隊現場獻唱。(攝影:王顥中)參與者一一至受難者當年遭槍決的地點獻上鮮花。(攝影:王顥中)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群像。(攝影:王顥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