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內瑞拉政變衝突再度升高!週六(2/23),自命臨時總統的瓜伊多號召反對派支持者,試圖由哥倫比亞與巴西闖關委內瑞拉邊境,以便運送食物與醫療等人道物資進入委國,並與鎮守邊界的軍方爆發激烈衝突。在西方主流媒體的敘事中,委內瑞拉是一個「受飢餓、惡性通貨膨脹與食物短缺所苦的國家,迫切需要人道救援」,總統馬杜羅阻止美國主導的人道干涉,更是「讓人民飢餓」的兇手。然而,我們有必要仔細檢視這種「委國存在『人道危機』」的敘事,並對美國主張的「人道干預」戒慎恐懼,因為歷史已顯示以自由民主之名的介入對於當地人民往往是一場悲劇。
聯合國警告:美國勿將「人道救援」政治化
委內瑞拉反對派與美國,以「人道救援」之名,叩關委國邊界,但是國際紅十字會與聯合國已警告:美國勿將救援當成公關噱頭。
紅十字會方面,已經表明拒絕參與美國對委內瑞拉的「人道救援計畫」。哥倫比亞國際紅十字會發言人哈尼施(Christoph Harnisch)質疑這些資助被當作服膺特定政治目的的工具,要求涉入人士「尊重『人道主義』一詞。」該會全球營運主任斯蒂爾哈特(Dominik Stillhart)也告訴記者,他認為這些資助帶有「政治色彩」。
此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也已拒絕瓜伊多提出、希望聯合國對委國危機提供協助的請求。聯合國發言人杜雅里克(Stephane Dujarric)則強調人道救援不應帶有「政治、軍事或其他目的。」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獨立專家薩亞斯(Alfred de Zeyas)警告,人道主義危機的概念正在被「武器化」,用來合理化政權顛覆的正當性。
「堅稱委內瑞拉飽受『人道危機』所苦的目的,就是正當化『人道的軍事介入』。此舉違反聯合國憲章第二章第四款(國際關係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脅)。」
委內瑞拉是否存在「人道危機」?
獨立新聞網站「Grayzone」記者布魯門道爾(Max Blumenthal)於政變發生後,親自走訪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超市,調查該國是否如CNN所述,存在所謂的「人道危機」。影片中,商品架上的肉類、魚、乳製品、麵粉,或是牙膏、牙刷等民生用品顯然豐沛無虞。布魯門道爾也指出,進口商品價格高居不下,因為有心人士蓄意囤貨並從事投機買賣,但他認為商品短缺問題並不存在。
2017年,薩亞斯以聯合國特別報告員身份,前往委內瑞拉調查狀況。事後他接受瑞士獨立媒體「Zeitgeschehen im Fokus」訪問時,被問及當地實際情況時,否認委內瑞拉局勢已達「人道危機」的程度:
我在街上沒有看到任何一位遊蕩的兒童,也沒有看到有人在街上乞討。我步行和開車穿越了整個卡拉卡斯城(Caracas),一個乞丐都沒看到。我也徒步走過比較貧窮的社區,我的確在那裡看到人們排隊在等待領取補助或是配給的物資。當前的狀況有許多面向,我並沒有宣稱當地沒有糧食或藥品的短缺。我只是想說明,目前兒童因為營養不良或缺乏藥物而死亡的案例,並未到達「人道危機」的程度。儘管媒體不斷強調關於暴力攻擊的情形,但我沒有看到任何暴力行為。
委內瑞拉地方供應和生產委員會(the Comités Locales de Abastecimiento y Producción, CLAPs)於2016年開始,對窮人發給每月兩次的糧食配給袋,至今已有超過半數的委內瑞拉居民受益。薩亞斯指出,雖然存在特定商品短缺的現象,但是私有部門必須承擔重責,並認為委內瑞拉「民眾並沒有因為飢餓而受苦」。
- 延伸閱讀:委內瑞拉的食物政治
未經聯合國安理會同意的經濟制裁
薩亞斯指出,美國的經濟制裁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同意,是單邊行動,本質上更是違反國際法律:
「當制裁導致營養不良、胰島素、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抗瘧疾藥物、洗腎等藥物短缺而導致死亡,正如委內瑞拉沒有數千人也有數百人因為制裁導致(藥物)匱乏或延遲配給而死,這就是蓄意的謀殺,觸犯《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第七條的違反人道罪。」
美國華盛頓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 ,CEPR)國際政策資深副研究員亞歷山德·緬因(Alexander Main)表示:無人否認委內瑞拉確實存在經濟蕭條、惡性通貨膨脹與食物價格急速上漲的問題,但是美國經濟制裁,只會導致兩種結果:一、委國人民承受經濟困境的惡果;二、制裁導致委國無法借貸或調整外債結構,使經濟復甦變得更加不可能。
CEPR另一篇評論《美國制裁委內瑞拉是怎麼回事?》指出:雖然美國宣稱制裁不是針對委國人民,實際上經濟制裁已讓面臨藥物與商品短缺的委國人民,因為缺乏石油收入而無法支付進口食物與藥品。
「人道危機」淪媒體公關伎倆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2月初時,就對馬杜羅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後者開放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之間的邊界,以便讓「人道救援物資」進入。當時蓬佩奧並在推特(Twitter)上,發佈了一張連結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的鐵達塔斯大橋(Tienditas Bridge)照片,空無一人的橋上停著一台油罐車與兩個貨櫃,後頭還有一排圍籬與零星的混凝土塊。蓬佩奧在底下的推文痛斥,馬杜羅阻礙「飢餓」的委國人民得到協助:
「委內瑞拉人民迫切需要人道救援。美國與其他國家正試圖協助,但是在馬杜羅的一聲令下,委內瑞拉軍隊用卡車與貨櫃阻擋了物資。馬杜羅政權必須『讓物資抵達飢寒交迫的人民手中』。」
ABC新聞報導,馬杜羅以一台油罐車與兩個貨櫃封阻鐵達塔斯大橋,並且部署軍隊鎮守。九輛載運「美援」的卡車,被迫停置在哥國邊境城市庫庫塔(Cucuta)。
馬杜羅寧願讓「自己的人民」挨餓,也不願讓位而阻擋美援——包括《華盛頓郵報》、BBC、CNN、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紛紛採用這種善惡對立、「殘暴的獨裁者不讓物資進入,讓飢餓人口獲得食物」的新聞敘事,搭配著鐵達塔斯大橋的照片,更是瞬間激起讀者的同仇敵愾。
然而,以「導正商業媒體偏見與錯誤資訊」為宗旨的美國媒體觀察網站「FAIR」指出,這樣的敘事大有問題。其中報導與照片中的鐵達塔斯大橋,自2016年完工後便因兩國關係與其他原因而未開放,卻被美國政府當作某種「視覺隱喻」,強化敘事效果。
作家暨軟體工程師艾默瑞(Justin Emery)進一步指出蓬佩奧推文照片當中的可疑之處。他分析照片的攝影角度,指出該照片是由哥倫比亞這端拍攝,而按照圍籬支架的方向來看,圍籬應是「哥倫比亞豎立的」,而混凝土更是置於哥國的一方。他並找出谷歌地圖上的鐵達塔斯大橋照片,根據上傳日期推斷,圍籬與混凝土塊,至少在2017年6月便已經在那兒。換句話說,該橋自18個月前便已經呈現封鎖狀態,而且一開始封鎖該橋的,很有可能是哥倫比亞而非委國。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直接指出,該橋已經淪為「政治宣傳戰」的一部分。實際上,鐵達塔斯大橋自2016年完工後,「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當局無法達成協議,啟用該橋」。理由除了兩國的緊張關係,還包括擔心該橋被用來走私貨物與石油。
「委內瑞拉危機特使」何許人也?
1月25日,美國政府宣布支持政變的隔兩天,蓬佩奧任命艾布拉姆斯(Elliott Abrams)擔任「委內瑞拉特使」。艾布拉姆斯透過媒體向馬杜羅喊話:「讓物資進去」、甚至呼籲軍隊應「反抗(馬杜羅)的命令。」
當前負責美國對委內瑞拉事務的艾布拉姆斯,過去便曾利用救援物資作為掩護,向尼加拉瓜的右翼傭兵輸出武器的不良紀錄。
1980年代,時任雷根政府拉美事務助理國務卿的艾布拉姆斯,在中南美洲遂行政權顛覆、資助瓜地馬拉獨裁者與尼加拉瓜極右翼叛軍、並為薩爾瓦多大屠殺說項。
1986年,艾布拉姆斯命令國務院尼加拉瓜人道援助辦公室,利用載運援助的貨機,運送武器給康特拉叛軍,後者至少犯下1千多起恐怖攻擊。帶有「政治、軍事或其他目的」的「人道救援物資」,並非空穴來風,艾布拉姆斯正是箇中高手。
1991年,他因在「伊朗門」事件(美國利用對伊朗秘密軍售的資金,回頭資助康特拉)中未向國會如實作證而遭定罪。
1981年,美國訓練的薩爾瓦多精銳部隊(Atlacatl Battalion),在厄爾蒙左提村(El Mozote)拷打村民、強暴婦女,造成1千多人死亡;在長達12年的內戰中,美國政府更對薩爾瓦多政府提供12億資金。然而,艾布拉姆斯在參議院關於大屠殺的聽證會上,卻企圖掩飾扭曲事實,宣稱死亡人數僅百人,並且詆毀人權行動者、證人與原住民。
艾布拉姆斯主張美國資助瓜地馬拉獨裁者蒙特(Efraín Ríos Montt)。藉由政變奪權的蒙特對原住民族發起大規模的種族屠殺。當時艾布拉姆斯遊說美國政府,持續對蒙特政權輸送武器,打擊人權行動者,甚至堅稱蒙特政權下的「人權大有長進。」2013年,瓜地馬拉最高法院以違反種族屠殺與反人道罪判處他80年有期徒刑。
2月14日,美國民主黨議員奧馬爾(Ilhan Omar)在國會中公開挑戰艾布拉姆斯在拉美大搞政權顛覆的黑歷史。「如果委內瑞拉的武裝團體涉入戰爭罪、違反人道罪,甚至是種族清洗,但是只要他們宣稱支持美國利益,是否就能得到你的支持,一如過去的瓜地馬拉、薩爾瓦多與尼加拉瓜?」艾布拉姆斯的經歷,應讓我們對他「讓物資進去!」的一席話保持警惕。
軍事干預與經濟制裁 並非國際共識
美國主張軍事干預與經濟制裁的強硬路線,並非國際共識。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支持「國際社會努力尋求政治解決方案」以及「和平對話」,強調「外國干預的時代已經過去」,呼籲避免任何形式的暴力。
烏拉圭與墨西哥提出「蒙特維多(烏拉圭首都)機制」,主張以不設前提的對話,以「和平、民主」而非「使用武力」的方式解決委內瑞拉政治危機。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玻利維亞與古巴等拉美國家則支持馬杜羅政府、批評美國干涉。
美國方面則拒絕任何對話提案。艾布拉姆斯表示「馬杜羅應該離開委內瑞拉」。自命臨時總統的瓜伊多雖然表示願意對話,但是前提是「馬杜羅離開」。
美國主導的「人道干預」悲劇
美國以打擊「貧窮」與「解救飢餓人民」等理由,意圖遂行「人道干預」,然而歷史上美國以「人道干預」之名在世界各地主導的軍事介入,往往淪為當地人民的悲劇。
2003年,前美國總統小布希以「拯救世界免於海珊(Saddam Hussein)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進行「人道干預」,導致巴格達與其他主要城市搶劫頻傳、基礎建設被摧毀,超過20萬人死亡,其中七成為平民。至今美國仍未在伊拉克發現所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2011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以「恢復民主」為名,對反阿薩德(Bashar Assad)政府的勢力提供訓練與情報,導致與蓋達組織相關的極端主義團體於敘利亞滋長,以及伊斯蘭國的興起。2014年,美國主導的聯軍開始對敘利亞進行數以千計的空襲。至今敘利亞戰事造成3萬6千人死亡,其中1萬多人為平民。
拉美「政權顛覆」血跡斑斑
在拉丁美洲,美國支持的「政權顛覆」(regime change)血跡斑斑。美國在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智利、古巴、巴拿馬...等拉美國家支持右翼獨裁政權、資助反對派武裝勢力、主導新自由主義政策、實行經濟制裁,這些干預行徑往往使該國陷入政局動盪、長期內戰,或是貧富嚴重不均,為當地人民帶來貧困與苦難,而非其宣稱的「自由民主」。
1954年,在瓜地馬拉擁有大片土地的美國聯合水果公司遊說中情局,對實施土地改革的阿本斯政權遂行政變。這場以「PBSUCCESS」為代號的政變,罷黜民選的阿本斯政府,此後瓜地馬拉陷入長達36年的內戰,累計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
1973年9月11日,智利阿葉德的社會主義政權慘遭皮諾契特將軍軍事政變,在此之前,美國中情局以1千萬美元資助反對派,並且力行「讓經濟尖叫」的策略,目的是讓阿葉德面臨經濟崩潰、取消國有化私營企業的政策。1973年至1990年,皮諾契特統治下的智利,嚴打異議份子,根據2011年智利政府公布的《政治監禁與酷刑全國委員會報告》,共有4萬多人遭政治迫害,3千多人死亡。此外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包括私有化、降低關稅、刪減社會福利支出,也嚴重打擊智利經濟。1974年,智利通貨膨漲高達375%;1988年之際,更有44%人口生活於貧窮線之下。
人道干預背後的真正意圖?
美國總統川普在支持瓜伊多成為委內瑞拉臨時總統的聲明中宣稱,美國將充分利用外交與經濟力量,「協助委內瑞拉恢復民主」。
然而回顧國安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於今年初(1/24)接受福斯商業台訪問,內容赤裸裸地表明:美國政府與雪佛龍(Chevron)和哈里伯頓(Halliburton)等美國石油企業合作的目標,是該國的豐富油儲:
「我們著眼的是石油資產,這是委內瑞拉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我們正在研究該怎麼做。」
「我們正與美國大企業討論。我想我們的目標一致。」
「如果我們讓美國石油企業真正在委內瑞拉投資、生產石油,將對美國經濟有深遠的影響。」
波頓透露覬覦委國石油的隔天,美國財政部便宣布將希特哥(CITGO)——這個由委內瑞拉石油公司(PDVSA)擁有、位於美國的煉油與石油經銷商,同時也是委國最重要的境外資產——經營權移轉至瓜伊多手中的計畫。後者隨後宣布將撤換並任命新的董事會成員。
石油產業新聞機構「普氏能源資訊」(S&P Global Platts)報導,美國承認瓜伊多成為臨時總統後,後者隨即起草新的全國烴法,意圖將委國「天然氣與重油計畫」開放競標。獨立新聞網站「Grayzone」認為,這些將國有石油資源快速私有化的計畫,將為企圖進入委國的跨國企業大開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