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西巴布亞省示威引發軍隊進駐 切斷網路
印尼西巴布亞省爆發近年最大規模的示威,數千名示威者因不滿巴布亞學生遭警方濫權對待而上街抗議,燒毀政府建物並且封鎖街道,政府方面逮捕超過40名示威者、切斷網路,並且派遣一千多名維安人員進駐。
示威導火線起於上週日數百名巴布亞學生於爪哇島的泗水被逮捕。當局宣稱他們將印尼國旗丟入下水道,警方獲報後封閉學生宿舍並且發射催淚瓦斯。根據印尼當地新聞網站「Tirto」報導,學生被警方包圍時遭遇了種族歧視辱罵,路人稱他們為「猴子」。根據英國「衛報」報導,自衛隊暴民向宿舍丟擲石子,喊著「踢出巴布亞人」、「殺了巴布亞人」。
之後,示威於印尼各地爆發。在首都雅加達,示威者揮舞象徵巴布亞人自治的「晨星」旗。根據印尼法律,攜帶被禁止的晨星旗最高可面臨15年有期徒刑。西巴布亞省首都查亞普拉(Jayapura),數百名機車騎士也加入示威,拆除政府建物外的印尼國旗。此外並有250名囚犯於騷亂中逃出。
流亡海外的西巴布亞獨立運動領導人溫達(Benny Wenda)認為,巴布亞學生在泗水的遭遇,點燃「西巴布亞人近六十年來所承受的印尼種族主義、歧視與折磨的篝火。」
巴布亞與西巴布亞是印尼東部的兩個省份,位於新幾內亞島的西半部(東半部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曾是荷蘭殖民地的一部分。1962年,荷蘭簽署協議,將西新幾內亞讓渡給印尼,附帶條件是七年內完成「自決」投票。所謂的《自由選擇法案》於1969年8月實施,當時1,025名西巴布亞人被選出、甚至遭武力要脅投票支持印尼持續掌控。許多巴布亞人將此視為印尼非法併吞巴布亞與西巴布亞。印尼當局則稱兩省是印尼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視獨立運動列為非法的分裂運動。
半個多世紀以來,包括武裝叛亂在內的抗爭在該地區時有耳聞。印尼軍隊則被指控暴力鎮壓獨立運動,甚至是侵犯人權。去年12月巴布亞獨立戰士襲擊道路工程,導致17人喪生,軍方派遣600名士兵進駐,導致35,000位平民被迫離開家園。
西巴布亞與巴布亞兩省擁有黃金、銅、木材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為印尼帶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然而西巴布亞卻是印尼最貧窮的地區。
墨西哥:法院裁決合法使用古柯鹼
墨西哥城法院裁決,兩名男子可以合法使用休閒用途的古柯鹼。這是墨西哥首度合法化古柯鹼的使用,不過該判決仍需經過更高層級的法院批准。
提起訴訟的非政府組織「墨西哥團結對抗犯罪」(MUCD)旨在終結該國的「對毒品宣戰」(war on drugs)政策,稱許該裁決是「歷史性的一步」。該組織聲明表示,有必要停止將毒品使用者視為罪犯並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
法官表示兩人每日可以服用500毫克的古柯鹼,前提是不能在工作、駕車與操作重型機具期間使用,此外也不能在公共場合、孩童在場的地方使用。判決也不允許兩人販售古柯鹼。法官表示休閒用古柯鹼有眾多益處,包括:緩和緊張,並且給人新的精神體驗。
防治健康風險聯邦委員會表示將會採取行動,阻止法院命令。
長年以來,墨西哥苦於毒品幫派的暴力衝突,每年數千人因毒品相關案件遭殺害。2018年,因毒品案件被殺的人數高達33,341人,該數字較前年增加了15%。
中間左翼總統歐布拉多於去年(2018)12月上任時,承諾「大幅」改革該國對付毒品的政策。他主張毒品除罪化,認為此舉有助於打擊毒品幫派勢力。
巴西:亞馬遜雨林火災創新高 總統歸咎「NGO縱火」
巴西今年亞馬遜雨林火災數量已達歷史新高,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的環境治理工作備受質疑,不過他將矛頭指向非政府組織(NGO),聲稱這些NGO「焚燒」森林,環保運動人士則稱波索納洛的發言「惡劣、噁心」。
根據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的觀察,今年截至8月,發生近73,000起火災,相較2018年全年的39,759起,增加幅度比去年同起激增83%,也是INPE自2013年紀錄開始的新高。
亞馬遜雨林火災迫使亞馬遜州首都瑪瑙斯宣布緊急狀態,聖保羅的白天也因強風帶來火災的煙霧而暗黑一片。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指出,波索納洛就任以來,誓言將亞馬遜地區開放給農業與採礦業,無視國際社會對森林砍伐加劇的擔憂。森林砍伐的增加被環運人士認為是發生火災數量激增的原因。
根據INPE的數據,相較去年同期,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面積增加了88%。數據公布後,波索納洛開除INPE的主管,理由是「抹黑國家聲譽」。
巴西雨林面積佔全球一半;雨林被認為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元素。
比利時:文化遺產遊行扮「黑臉」 引發種族歧視爭議
近日比利時阿特(Ath)市嘉年華花車中的「黑臉」人物引發反種族主義運動人士的抗議,他們呼籲如果遊行主辦單位拒絕停止「黑臉」人物於遊行中出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應將比利時的民俗慶典自文化遺產清單中移除。
上週五阿特市展開為期四日的嘉年華,花車上一名「野蠻人」的角色,是由白人塗成黑臉裝扮而成,他的脖子上掛著鏈條且鼻子穿環。根據官方網站,這位「被鏈條拴著、顯得激動的」野蠻人,「見證了19世紀異國情調的品味。」
由13個反種族主義團體、活動家與學者連署給UNESCO的信中表示,該角色「乘載了歷史上種族主義社會投射給黑人社群的一切羞辱形象。」
反種族歧視團體「布魯塞爾黑豹」(Brussels Panthers)表示,「黑臉」已對比利時黑人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後果。發言人雷吉夫(Mouhad Reghif)表示,反對行動開始以來,已收到數十條威脅訊息。他認為黑臉的角色使種族主義與歧視的態度得以延續。
「至今,1950至1960年代那種『比利時為剛果(前殖民地)帶來文明』的態度仍然存在,認為殖民主義是好事。我們仍延續著殖民時代以來的黑人恐懼症與白人至上主義。」
負責經營阿特「巨人博物館」的歷史學家杜布森(Laurent Dubuisson)拒絕種族主義的指控,表示「黑臉」是遊行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並且強調它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阿特的遊行源於中世紀教堂遊行,2005年UNESCO將它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反對者表示,無意阻止人們享受遊行,但要求主辦單位三思黑臉是否適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的,正如我們也是比利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