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勞工影展特別透過「不一樣又怎樣」單元,探討電影當中有關勞工議題與性別議題如何產生相互作用。無論是勞動環境下的性別不平等,或是性別與勞工運動的歷史脈絡,透過兩部紀錄片以及兩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或能讓我們略窺一二。
《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2017)改編自網球體壇史上著名的真實事件,由世界球后比莉珍金恩(Billie Jean King),挑戰愛吹噓的前世界球王鮑比里格斯(Bobby Riggs),上演了一場經典的世紀大戰。在當年,女子賽事的獎金只有男子的八分之一,而為了推翻「男人在生理上就是比女人具有優勢」的預設立場,比莉珍肩負起了這場性別之戰的開鋒使命。
電影選擇從兩位主角的日常切入,讓這場議題性濃厚的故事不至於成為枯燥的歷史說教或無關痛癢的競賽側錄。雙線併行最終合軌的敘事方式,也較完整地呈現了兩方各自的背景與立場。比莉珍沒那麼趾高氣揚地揮舞著女權大旗,鮑比也不全然是萬惡沙豬。兩者都有他們不得不然的苦衷,以及在大時代下無可違逆的角色扮演。正如比莉珍在電影中所說:「我不是一名女權主義者,我只是恰巧是身為女性的一名網球選手」。起初她的願望,就單單只是希望得到合理的工酬,沒想到最後星火燎原,也是始料未及。
同樣探討著勞動環境下性別平權的,還有去年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獎的《RBG:不恐龍大法官》(RBG,2018)。這部電影記載了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同時也是現任年紀最長的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如何從1970 年代一路披荊斬棘,在美國司法界為性別平權開疆闢土,其大膽無畏追求正義的行事風格,也使她獲得了「聲名狼藉的RBG」的民間暱稱。
紀錄片從金斯伯格的大學生涯講起,那時候康乃爾大學男女比是四比一,而哈佛法學院的女學生更只佔全體學生的百分之二。當時的法律規定,只有男性軍官可為家屬申請醫療津貼,時任律師的金斯伯格便打贏了一場關鍵的訴訟,反轉了僵固已久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趣的是,金斯伯格也協助一名鰥夫爭取到育兒社會補助,顯示了性別運動不僅只是為了女性,同時也能釋放被父權主義綁架的男性。透過數十載的司法工作,我們看見一個任勞任怨、一心追求社會公義的無私身影。她溫柔卻堅定地說道:「身為女性,我從未要求特殊禮遇。我只懇求各位男性朋友,別再把腳硬踩在我們女性的頸項上」。平權運動就是這麼簡單,並非要求特權,而只是希望被同等尊重與對待。
鏡頭轉回國內,同樣也是紀錄片的《南丁格爾》(A Bittersweet Dilemma,2018),則聚焦在醫療體系內護理人員的勞動弱勢和性別不平等。由楊朝鈞醫師執導籌拍,這部紀實電影深入訪問六位臨床護理師,同時也帶出台灣護理場域普遍性的人力流失、醫病關係張力和權力結構不對等等問題,叩問著護理人員如何兼顧著他們對於照護醫療的熱情使命,以及自己日漸被腐蝕的身心健康。即使本部片的切入觀點和探討議題或許並無太新穎之處,但確實是需要被大眾看見與討論的重要當代課題。特別是在一個性別比例懸殊的職業當中,勞工與性別議題更是密不可分地糾纏在一塊兒。
正如同另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驕傲大聯盟》(Pride,2014)一般,勞權運動和性別運動一直以來都是一同攜手向前邁進。1984 年的英國礦工大罷工,竟意外促成勞工與同志彼此相互支持的一段佳話。《驕傲大聯盟》是一部溫馨可愛的英國小品電影,充滿幽默機智,同時也意外真情動人,並提出了一個切合當今時宜的重要呼籲——團結力量大。透過相互體諒、進而理解、認同,各個進步陣營的抗爭可以不再只是孤軍奮戰。如同電影中所說:「如果只支持同志人權而忽略其他弱勢族群,那有什麼意義?或是只支持罷工,卻忽略了女權運動,那是很不合邏輯的。」唯有在亂世中彼此幫補、團結向前,才能夠一同迎來那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 ● ●
時間|2019/10/26 –2019/11/3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西特廳、師大公館校區研究大樓視聽教室S101
*活動皆為免費入場,因座位有限,於開演前30分鐘,現場排隊索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