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二十一世紀即將進入第三個十年,說世界正值大變局應不為過,而這樣的時刻正需要檢討既有的體制。此次天下雜誌重新出版南韓出身的劍橋經濟學者張夏準的兩本書,時機是再恰當不過了。《富國的糖衣》一書檢討後進地區經濟發展的理論迷思,而在《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中,作者則是要顛覆一般人對於資本主義的迷思。後者討論的資本主義普世理論,也正是前者的理論基礎,兩者密切相關。兩本書都提供了目前亟需的對資本主義的反思。
先說明一下大變局的歷史由來。二戰之後因為西方剛從經濟大恐慌以及二戰的痛苦經驗走出來,因此採取了較著重權力制衡的體制設計,並對資本的權力有所節制,政治上施行社會民主制度,經濟上依循主張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戰後前二十年,在這體制下西方資本主義享有了一段繁榮復甦的黃金時代。然而到了1970年代,這個體制開始出現問題,通貨膨脹伴隨著經濟停滯,而宏觀調控政策難以如以往那般奏效,社會福利制度也受到詬病,因而西方社會產生了對體制走向的爭議。在思潮爭議中右翼勝出,新保守主義在政治上取得主導位置,經濟思潮方面新自由主義則成為主流,影響力從先進國擴散到全球。到了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體系似乎贏得了全面的勝利,以至於美國政治學者福山甚至認為「歷史已經終結」。
但是1990年代勝利時刻之後,在後進地區,實施新自由主義的負面影響卻開始逐步顯現。除了東亞少數地區之外,後進地區經濟發展持續滯後,貧窮仍甚為普遍,全球化卻帶來更大的經濟不穩定;例如其中自1980年代起忠實地施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拉丁美洲,更是發現這種政策不單未能成功促進成長,且導致生產、物價及外匯高度波動,以至於經濟危機不斷。
同時,從1980年代起,以新自由主義為依據,美國領導西方積極地推動後進地區對外開放市場,華盛頓共識(自由化、私有化、財政緊縮)成為正統教條。在歐美積極推動下,全球化加快了速度,一則金融資本在全球範圍加速流動,再則在工業生產方面,生產日漸全球化,形成複雜且互相連結的全球供應鏈。從1990年代起,金融資本跨國的流量呈現倍數式成長,但卻缺乏較完善的全球性規範,金融危機實難以避免,因而先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後再有在美國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這波工業生產全球化從1980年代起加速發展,積極應變的東亞得以占據重要的位置,而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快速跟進並融入全球生產鏈,因其規模龐大而成為世界的工廠。這發展高度影響了先進國的製造業。
從1980年代開始,歐美國家尤其美國,在全球推動全球化的同時,在國內施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各國政府甚少施行促進升級的產業政策,因而當製造業藍領工作大量流失時,卻未得到關注。同時,新保守派於1980年代取得主導權後,開始逐步放寬各種對資本的規範,其中諸多規範卻是源於上次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痛苦經驗教訓後設立的。而放鬆規範可預期地導致財富逐步聚集於少數富人之手,然而他們卻大多吝於增加投資,以至於生產力增長放緩,薪資停滯。此外,如美國政府放寬規範之外,還一再降低富人稅,但大公司的高管卻是將多數利潤用來回購公司股票,以增進自身與股價相連結的薪資報酬,而只用少部分利潤來進行投資(例如可參見書中第14件事:美國企業主管的薪酬過高)。
換言之,從1980年代開始,西方施行新保守主義政治,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這種種發展的負面影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被當時資本主義表面的榮景所掩蓋,未能得到應有的注意。但這新的政治經濟體制在實行數十年之後,造成的問題不單嚴重,並可說使得西方開始走向衰敗,以至於今西方貧富差距嚴重擴大、薪資停滯、隱性失業嚴重的局面,而這正是今日歐美普遍產生右翼民粹政治的主因。
此外,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之後,經濟快速增長,其占全球GDP的占比已從當時的4%增長到2019年的16%。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積極救市,成為將全球經濟拉出危機的動力引擎,也因此大幅擴大了它在全球經濟的占比。中國經濟的崛起明顯挑戰了冷戰結束後美國獨大的國際秩序,也開始挑戰數百年來西方主導一切的局面。美國在因應挑戰之際,至今並未能顯現出包容的態度,如近來川普總統採取了對抗性的美國優先策略,使得國際秩序更是進入不穩定的狀態。而至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美國在自身的應對準備上滯後,既未顯現以往主導救援世界的意願與實力,也不樂見如中國援助他國的作為。在不穩定的國際秩序下,疫情的發展與後果目前尚難預料,預計將更進一步改變既有的國際秩序。
至今,中國政治經濟的「硬實力」已初步挑戰西方的領導權,但在軟實力方面,尚未能對西方提出有效且全面的挑戰,或提供替代性的方案。不過如上述,西方的政治及經濟體制的運作品質顯著下降,因此在軟實力方面,西方典範已開始受到更多的質疑。
無庸置疑,這是一個大變動的時代。全球知識界也開始積極進行各種對資本主義的反思。例如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在2013年出版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這本書指陳資本主義必然會帶來所得與財富分配日益不平均的趨勢,而這本六百多頁的大書居然成為全球暢銷書,他也成為全球知名學者。他再接再厲於2020年出版了《Capital and Ideology》,書厚度超過一千頁,但竟仍能立即進入暢銷排行榜。此次美國民主黨2020年總統候選人初選中,左翼聲音特別突出,如皮凱提在美國的學生與合作人也積極參與其中,為左翼候選人提出了徵收富人財富稅以支付全民健保的方案,雖未能被採用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他諸多國際知名學者也陸續推出批判與反思資本主義體制的著作,蔚然成風。如今2020年在新冠疫情橫掃全球的情況下,這知識趨勢必然會進一步加速地發展。
這正是張夏準出版這兩本書的背景,我們因此可以理解到他的《富國的糖衣》在2007年出版以後,為何會已有17種語言的譯本,2010年出版《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至今則已有37種語言的譯本!此外,2014年出版的《拼經濟》也已有18種。這在在顯示,反思資本主義體制並尋求替代或改良方案,已日益成為一個遍布全球的現象。
作者在這本《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中挑戰全世界一般人對於資本主義的看法。近四十多年來,世界通行的說法是新自由主義的版本,影響範圍不只是知識界,而其實是為全球一般人提供一個「如何看待世界」的「世界觀」,是一整套對於資本主義方方面面的論述。因此我們必須對各種問題重新思考,才能對既有體制有所反思,並進而尋求其他的方法以及改善的可能。作者以新穎的問答方式著手,選擇了23個有趣的且貼近平常人的問題來切入,應能有效地顛覆我們的舊思維,幫助我們檢討既有體制並進行反思。
例如,23件事的第5件事,就是新自由主義的「人都是追求私利的經濟理性人」的假設。作者指出一般人的驅動力其實很多元,絕不是只重謀求私利。經濟體制就是要能夠充分利用人類較好的動機,才能成功地運作,而不是成天糾察弊端。同時就像作者在第1件事中所說「沒有所謂的自由市場」,人類社會其實對市場運作設立了各種規範,如不能用童工等,倡議自由市場的經濟學者認為「追求私利的理性人在自由市場下,會帶來最大效率」,作者指出這從來就不是事實。相反的,經濟理性人的假設反而「合理化」破壞商業倫理的行為,因此「認為人性是最壞的,你所得的就是最壞的人性」。確實,1980年代以來,美國大公司弊案頻傳,以至於美國商學院開始加強商業倫理課程,並且有商學院教授要求經濟學教科書修改「經濟理性人」的假設。
再例如,書中第2件事是「公司經營不應以老闆的利益為出發點」,這令人聯想起2019年8月,鑒於美國貧富差距擴大,美國民主黨內徵收財富稅呼聲大增,由美國主要大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協會(Business Roundtable)發表了一份聲明,認為公司管理人不應該再以「極大化股東價值」(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為經營目標,然而他們並沒有回應此書中提出的第14件事「美國企業主管的薪酬過高」的問題。實際上,美國大公司極大化股東價值的作法,早已被批評為鼓勵管理人過度重視短期財報,忽略長期投資。源於近年來社會要求改革的壓力,他們終於提出了管理目標應顧及其他相關者利益的說法,包括員工、供應商及廣大社會等,但實際作用尚待觀察。
我們已然處於大變局,到了2020年,原先看來似乎勢不可擋的全球化趨勢,竟然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被緊急叫停,更是加強了上述的檢討既有資本主義體制的必要性與急迫性,此書的重新出版也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