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南方一週】揮別種族歧視! 美國商品改名換面 比利時清算殖民暴行

$
0
0
2020/06/23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美國鬆餅粉品牌傑邁瑪阿姨為擺脫種族刻板印象指控,決定更改名稱與包裝。(圖片來源:Graham Turner/The Guardian)

美國:種族刻板印象商品改名換面

美國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謀殺引發最新一波「黑命關天」(Black Lives Matter)示威,不少種族歧視意味濃厚的商品也在這次抗議中成為被批判的對象。美國家喻戶曉的鬆餅粉品牌「傑邁瑪阿姨」(Aunt Jemima)近日更宣布將更新商標與名稱,回應種族刻板印象的指控。

隸屬桂格食品的傑邁瑪阿姨,名稱源於19世紀的黑臉扮裝秀,商標則是一位露齒而笑的非裔美國人。根據《衛報》,商標歷經數次演變,早期肖像帶著頭巾,其形象顯然深受黑臉扮裝秀這種白人假扮黑人、基於刻板印象的演出所影響。

這個1880年代問世的商品,之後雇用真實黑人婦女代言,呈現「黑人保姆」(Mammy)的形象。在蓄奴時代,黑人保姆「露齒大笑、熱誠的笑聲,以及忠心耿耿」的形象,時常被主流白人社會用來支持黑人婦女作為奴隸「滿足、快樂」的證明,以及「奴隸制有其人性一面」的正當性。

傑邁瑪阿姨長期以來備受批評,如今桂格表示將在今年秋天更換包裝。「我們承認傑邁瑪阿姨的產品形象,起源於某種種族刻板印象」,桂格聲明說道,該公司致力種族平等同時,「也必須正視品牌反映我們的價值觀,並符合消費者的期待。」

不只桂格,由美國高露潔棕欖集團及台灣好來化工共同經營的「黑人牙膏」,也終於承認商標隱藏的種族刻板印象,並宣布將儘速更換圖案與名稱。黑人牙膏最早的英文名稱「Darkie」(黑傢伙)歧視意味濃厚,於是在1990年代更名為現在的「Darlie」,但是中文名稱仍維持不變。早期的商標圖案——戴高禮帽、露齒而笑的黑人男子,其靈感也是來自諷刺意味濃厚的黑臉扮裝秀。

比利時:剛果裔市長要求國家為殖民暴行道歉

比利時首位黑人市長孔帕尼(Pierre Kompany)要求政府為利奧波德二世國王(1835-1909)在殖民時期對剛果犯下的暴行道歉。這位以殘酷手段統治剛果的國王,其銅像也在這次美國抗議黑人佛洛伊德遭警方殺害而掀起的全球示威潮之中被拆毀,而比利時黑暗的殖民歷史也一併被揪出清算。

1975年,以政治難民身份逃離剛果的孔帕尼,在去年10月成為比利時首位黑人市長。在6月20日的世界難民日上,孔帕尼提醒比利時對其母國所犯下的殖民暴力。「黑命關天」運動席捲世界的此刻,孔帕尼表示,如果比利時政府與國王能夠道歉,那將是巨大的進展。

1885至1908年間,利奧波德二世國王創立並且統治剛果自由邦。他將剛果當成私人領土,強迫人民成為奴隸,並以謀殺、酷刑等暴力手段,威脅剛果人民為他採集橡膠、鑽石與象牙,對於不服從的人民,甚至以砍斷手腳處罰。統治期間,高達1千5百萬人慘遭殺害

另一方面,他利用剛果橡膠的豐碩獲利於比利時大興土木,包括皇宮翻新以及五十週年紀念公園(Parc du Cinquantenaire)的凱旋門,被許多比利時人視為「建設之王」。

抗議之前,利奧波德二世的銅像散佈全國各地。黑命關天運動再起之後,首都布魯塞爾當局面臨民眾連署,要求在6月30日也就是剛果獨立60週年前,拆除所有銅像,至今連署人數已超過7萬5千人。

不過,比利時皇室成員拒絕認錯,勞倫特王子便為祖先辯護,聲稱利奧波德二世從未踏入剛果,人們口中的暴行是其手下所為。

對於銅像去留,比利時國內也有不同意見。除了主張拆除的示威者,也有剛果裔比利時人主張在銅像附近設置看板,提醒人們面對該國殖民歷史。布魯塞爾當局則承諾將邀請專家與剛果僑民於公開場合辯論。文化遺產大臣斯梅特(Pascal Smet)則提議建立解殖紀念碑。

布魯塞爾的利奧波德二世國王銅像遭噴漆抗議。(圖片來源:Yves Herman/Reuters)

德國:立列寧銅像 揮別種族主義?

美國「黑命關天」示威潮蔓延全球之後,各地掀起拉倒銅像的運動,清算歐美殖民與販/蓄奴歷史。在德國,卻有左翼政黨樹立列寧銅像,宣稱這是為了揮別種族歧視與法西斯主義的黑暗時刻。

「德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MLPD)近日在西部城市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的辦公室前樹立列寧銅像。生產於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列寧銅像,總高2公尺,也是冷戰時期隸屬西方陣營的德國西部首個出現的列寧銅像。

該黨主席費希德(Gabi Fechtner)解釋選擇在此時樹立銅像的時機:甩開「黑暗過去」的努力正席捲歐美,此刻凸顯列寧「是超越其時代的思想家,也是早期的自由與民主鬥士」,而世界各地示威者拆除種族歧視銅像,也象徵「種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反共與其他歷史遺緒銅像的時代已經過去。」

當地市議會卻強烈反對,指責列寧代表「暴力、壓迫、恐怖主義與人類痛楚」,宣稱將依法禁止這樣一個「反民主」的銅像安置在此。然而法院在3月駁回了禁止訴求,允許銅像的樹立。

德國列寧馬克思主義政黨樹立列寧銅像。(圖片來源:Caroline Seidel/Global Look Press)

巴拿馬:挖出犧牲者遺骨 調查1989年美國入侵真相

為了調查1989年美國入侵巴拿馬的真相,該國政府近日從首都和平花園公墓(Jardín de Paz)挖出19具犧牲者遺骨,預計還有77座墳墓仍在處理程序中。

1989年12月20日,美國總統老布希發起「正義之師行動」,出動2萬7千多名美軍入侵巴拿馬,至隔年1月止,對該國進行4百多次轟炸行動,根據美國五角大廈的官方數據,共計5百多人在這場入侵行動中喪生,其中包含200多位平民。然而真實死亡人數至今難以確認。根據中美洲保護人權委員會的估計,真實死亡人數應在2千5百至3千人之間。

老布希當時宣稱入侵行動是為了「保護美國民眾」、「巴拿馬的人權與民主」,並且指控統治巴拿馬的獨裁者諾瑞嘉涉入販毒,並且揚言逮捕之。事實上,諾瑞嘉是美國親密盟友,協助中情局在中美洲進行所謂「打擊叛亂戰爭」,但是諾瑞嘉掌權後,巴拿馬的關係與古巴及蘇聯日漸親密,美國擔心巴拿馬運河的軍事與經濟利益受到損害,於是決定入侵。

至今美國未就當年入侵行為負起責任,也沒有向受害者家屬提供任何賠償,甭論公布相關文件。2016年,巴拿馬成立真相委員會,希望釐清當年歷史,以便讓受害者家屬索償。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