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是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開票兩天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就已獲得6,949萬票,成為美國歷史上獲得最多民眾選票的總統候選人,但即使他得票率超過5成,卻仍無法確認當選。直到11月7日,拜登才發表勝選聲明。
相較於台灣大選往往一天內就有結果,美國總統選舉為什麼遲遲無法塵埃落定?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有大量郵寄選票需要時間清點。更重要的是,美國總統選舉並非人民直選,而是選舉人團制(electoral college),候選人必須贏得多數的選舉人票才能勝出。所以拜登是在奪下賓州20張選舉人票,確信自己贏得超過半數的273張選舉人票後,才宣布勝選。
選舉人團制是美國獨有的總統選舉制度,選舉人票是眾議院與參議院席位總數(535席)加上華盛頓特區3張,共計538張。50州中有48州是採「勝者全拿」制,只要獲得相對多數的民眾選票,就可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總統候選人必須獲得270張,也就是過半的選舉人票,才能當選。
選舉人團制的支持者宣稱,該制度保障小州的權利,讓候選人不敢輕易忽視小州——因為美國眾議院是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參議院則是每州固定兩席,換句話說,即使是懷俄明州這種人口稀少的小州,也至少有3張選舉人票。事實上,選舉結果往往是由幾個關鍵「搖擺州」決定。相較於共和黨穩贏的「紅州」或是民主黨的「藍州」,由於選舉人票採勝者全拿制,在兩黨戰況膠著的搖擺州,獲得較多民眾選票,哪怕僅有一票,便可囊括所有選舉人票。大的搖擺州如佛羅里達或賓州,其選舉人票數足以左右結果,導致候選人挹注經費與精力在關鍵搖擺州。
問題在於,選舉人團制無法真實反映選民決定。以紐約州為例,此屆選舉280萬名選民支持共和黨,但是紐約州是傳統藍州,這些共和黨選民的選票,基本上等同丟入水裡。反之亦然。
選舉人團制的種族歧視起源
這種反民主的間接選舉,並非偶然,其誕生與美國奴隸歷史密不可分。
1787年,美國13州代表於費城召開制憲會議,決定國會席位數量分配,以及總統如何產生、任期等問題。論及是否以全民投票的方式直接產生總統時,卻面臨來自南方蓄奴州的反對。
當時美國北方的工業州與南方的農業州,人口數量相當,但是南方奴隸人口占比,卻高達1/3。奴隸沒有投票權。如果直接投票產生總統,南方州將因大量沒有投票權的人口,輸掉每次選舉。
此前,討論國會席位數量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時,南方州代表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遂支持將黑奴人口納入計算,增加南方州在國會的席次數量。協商的結果,就是將著名的「五分之三妥協」原則被寫入美國憲法,即黑人按五分之三的比例計算。五分之三妥協增加了南方州的政治影響力,但卻沒有賦予黑人奴隸任何投票權利,得益的僅僅是南方的白人奴隸主。
當時九成奴隸人口集中在5個南方蓄奴州,比起僅按照當時擁有投票權的人口計算,五分之三妥協讓南方州的國會席次增加了四成。而根據各州人口比例分配選舉人票數的選舉人團制,也內含了五分之三妥協原則,因此南方州選舉人票增加,讓南方州在總統選舉上佔盡優勢。
除了選舉人團制,南方州也以識字率測驗與人頭稅的手段,限制黑人的投票權(卻同時以祖父條款保障貧窮白人投票權),雖然隨著1870年通過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禁止聯邦與州政府因為人民膚色、種族或是奴隸背景限制投票權,以及1965年通過《選舉法案》禁止以上述種族歧視措施阻礙投票,黑人投票權表面上獲得保障,實際上,種族歧視遺緒卻仍內含於選舉人團制。布魯克林法學院助理教授柯丁頓(Wilfred Codrington III)指出:在黑人人口超過四分之一的6州,有5州都是共和黨支持者佔多數的紅州,其中更有3州的選舉人票,超過40年未投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選舉人團制稀釋了黑人選票,也賦予共和黨尼克森競選總統時,利用「南方策略」這種以種族主義(反對解除種族隔離)激化白人選民支持共和黨的基礎。
壓制選民 少數族群成標靶
不只選舉人團制,共和黨在過去十年力推《選民身分證法案》(Voter-ID Law)或是以刪除選民(voter purge)等措施壓制選民,限制少數族群行使投票權。
在美國,共計34州的選民,必須於投票所出示證件才能投票。其中威斯康辛、德州、堪薩斯、印第安納、田納西、密蘇里與喬治亞7州,更是嚴格規定必須攜帶政府核發的照片證件。
在美國,沒有全國一致的身分證,出生時核發的社保卡(social security card)上頭沒有照片,政府核發的有照證件,最常見的是駕照,但是買不起車的人口,例如窮人及遊民,或是身心障礙人士,可能都不會擁有駕照。申請各州核發的州身分證,對於低收入戶而言,則會面臨所費不貲(根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交通與申請相關文件費用平均為75至175美元),或是路途遙遠(在德州的鄉村地區,必須跋涉270多公里才能抵達身分證辦公室)等阻礙。
根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統計,全美國約有2,100萬人沒有政府核發的有照證件,其中,達法定投票年齡的非裔美國人,有高達四分之一沒有政府核發的有照證件,相對之下,白人比例只有8%。《選民身分證法案》抑制黑人選民的意圖昭然若揭。
實施《選民身分證法案》的州宣稱,這麼做是為了防止選舉詐欺。實際上,美國自2000年以來的選舉,投下的1億張選票中,僅發生31起選民盜用身份案例。對於共和黨而言,打壓選民的真正目的是因為年輕人、低收入戶與黑人都是民主黨的潛在支持者,限制他們的投票權對自己比較有利。
打壓選民的措施或案例,不勝枚舉。根據佛羅里達、愛荷華與肯塔基的規定,重刑犯的投票權將被終身褫奪,即便服刑完畢也一樣。在喬治亞及威斯康辛,分別有30萬與23萬名民眾因為長期未投票或是地址變更的原因,而被取消投票權。這些措施對於少數族群的影響特別嚴重,因為曾經犯下重罪而被取消投票權的6百萬人中,黑人人口是其他人口的4倍。2018年,時任喬治亞州州務卿的坎普(Brian Kemp),代表共和黨競選州長,他為了增加勝選的機會,以身分證姓名資料未能符合選民清冊為由刪除5萬多名選民,最後也以5萬多票的差距,贏過民主黨對手史黛西·艾布拉姆斯(Stacey Abrams)。由於艾布拉姆斯是美國首位競選州長的黑人女性,加上這5萬多名被刪除的選民,被揭露高達七成都是黑人,讓坎普當選蒙上種族歧視的陰影。
以民主自豪的美國,其選制不但無法反映民眾真實意見,從歷史演進來看,更是刻意打壓黑人選民,其內含的制度性種族歧視問題,也成為新任總統拜登猶待解決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