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十週年,發源地的北非國家突尼西亞,再度爆發示威潮。即便政府已宣布新冠肺炎的封鎖政策與宵禁,在首都突尼斯與其他城市,仍有上萬人走上街頭,高喊阿拉伯之春當時的口號:「人民希望政權垮台」,抗議當局無能解決失業、飢餓與貪腐問題。
突尼西亞的民眾示威自1月16日爆發以來已超過10天,抗議的群眾遭遇維安部隊的催淚彈與警棍伺候,並有超過1千人遭逮捕。
根據社運媒體《Peoples Dispatch》,最新示威潮起於人民對於生活水準下降、貧窮現象與青年失業率持續惡化的不滿。這些問題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執政超過20年的前總統本·阿里辭職後,並未得到歷屆政府的回應。新冠疫情爆發令情況雪上加霜,佔全國就業人口第二多的旅遊業因為全球封鎖政策而遭重創。
突尼西亞的經濟在去年萎縮9%,是1953年獨立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官方失業率高達16%,絕大部分的就業人口則從事季節性或暫時性的工作。15至25歲的青年人口,失業率更超過36%。儘管政府宣布企業不得在封鎖期間解雇員工,卻也難以落實這項措施。民生必需品的價格高升更令失去收入的工人與窮人難以承受。
收入與就業機會少也導致突尼西亞爆發近年最大的移民潮。在去年,便有12,833人前往義大利,該數字在2019年時僅為2,654人。
突尼西亞總理梅奇(Hichem Mechichi)在1月發布為期四天的封鎖政策與更嚴格的宵禁,被示威者認為目的是在阻止示威。儘管梅奇發表聲明承認示威的原因並持續呼籲冷靜,但是尚未提出具體方案。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中部城市西迪布濟德的菜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因為不堪警察騷擾憤而自焚,他的行動引爆前所未有的示威,最後迫使本·阿里於2011年1月14日流亡,突尼西亞的抗爭也引爆北非與西亞國家的「阿拉伯之春」。雖然突尼西亞在言論自由與選舉權上有所進步,但是貪瀆與經濟危機卻在阿拉伯之春後的十年,成為歷屆政府的棘手沈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