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協助美國摧毀伊拉克的「好人」:小布希國務卿鮑爾逝世

$
0
0
2021/10/20 12:00:00
The Intercept 編輯、記者
譯者: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10 月 18 日,前美國國務卿鮑爾因新冠肺炎併發症逝世,享年 84 歲。鮑爾是美國首位黑人國務卿,戰績彪炳的他,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 2003 年在聯合國安理會的那場演說。當時鮑爾指證歷歷,聲稱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毀滅武器。這場演說最後成為小布希出兵伊拉克的關鍵事件。

美國不分兩黨的政治人物似乎也有「人死為大」的默契,在表達悼念之際,刻意忽略鮑爾的上述嚴重污點。誠如本文指出,儘管鮑爾對於非裔美國人社群而言,無疑是重要且激勵人心的人物,但他也是美國入侵伊拉克時期的軍事領袖,這場戰爭最終導致數十萬名伊拉克人死亡,以及伊拉克國家主權的分崩離析。

原文標題 "Colin Powell Was a Nice Man Who Helped Destroy Iraq",刊載於美國調查新聞網站《The Intercept》。

鮑爾 2003 年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表演控訴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會滅武器,並拿出玻璃瓶宣稱內含炭疽病毒。(圖片來源:衛報)

「我為柯林.鮑爾(Colin Powell)在伊拉克的罪行未被審判的情況下去世感到難過。」——薩伊迪(​​Muntadher Alzaidi)

鮑爾去世時,人們將他譽為拓荒者。在某些層面上,他確實是。

鮑爾的父母都是移民,在紐約南布朗克斯區被扶養成人,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從軍後一路晉升,在波斯灣戰爭期間,成為小布希總統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之後他在小布希總統任期內,成為美國首位黑人國務卿,因此廣為人知。

他的美國同儕對他讚譽有加,退役海軍上將史塔伏瑞迪斯(James Stavridis)寫道:「對於包括我在內的一代資深美國軍官而言,鮑爾就像是那顆永遠閃亮的北極星。」對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而言,鮑爾是他見過「最聰明的老實人。」

但在伊拉克,情況有所不同。在那裡,數百萬人與薩伊迪有著相同的心情,薩伊迪因為在 2008 年一場位於巴格達的記者會中向小布希丟鞋而爆紅。薩伊迪對鮑爾的逝世感到難過,原因是鮑爾終究沒有因為他在美國入侵伊拉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而面臨戰爭罪的審判。「我相信上帝的法庭正等著他。」薩伊迪在推特上如此寫道。

鮑爾的朋友們對於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行為往往輕描淡寫,然而即便是鮑爾本人也對此感到後悔。2003 年 2 月 5 日,鮑爾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表長達 76 分鐘的演說,為小布希政府入侵伊拉克辯護。他堅稱伊拉克領袖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正秘密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鮑爾揮舞著衛星照片,充滿信心地宣稱這些是去污車、鋁管,與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設備。他甚至舉起一罐小玻璃瓶,表示內含炭疸病毒。

當然,鮑爾的所有證言都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它們全是謊言。鮑爾的演說全建立在錯誤、扭曲甚至是捏造的情報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炭疸病毒,美國也毫無理由入侵伊拉克。儘管如此,正是鮑爾的演說,讓布希政府繼續推動其計畫,在隨之而來的災難中,至少數十萬名伊拉克人與四千多名美國士兵喪失了性命。

小布希時代,不乏比鮑爾更心懷惡意的資深官員。我們都很熟悉他們的名字:錢尼(Dick Cheney,美國前副總統)、倫斯斐(Donald Rumsfeld,前國防部長)、萊斯(Condoleezza Rice,前國務卿)、泰內特(George Tenet,前中情局局長)、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前國防部副部長),當然還有小布希本人。儘管鮑爾相當獨特,其一生功過卻未受影響:他也許是唯一一個可以阻止白宮發動這場瘋狂入侵的公眾人物,但是他卻失敗了。去年,作家德雷伯(Robert Draper)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長文,追溯鮑爾這位九一一事件後小布希最受歡迎的內閣成員,如果在關鍵時刻說出真相,會是怎麼樣的情況:

如果這位公開宣稱有必要入侵伊拉克的人物,私底下告訴布希這麼做不只將招致意料之外的後果,更是一項錯誤,一如他個人所深信的那樣,情況會變得如何呢?如果鮑爾拒絕布希要求他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情況又會是怎樣?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鮑爾將被迫下台,其辦公室內絕大多數涉入伊拉克議題的高級官員也必須走人。

骨牌效應將會持續。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斯特勞(Jack Straw)必然也將追隨鮑爾的腳步辭職,意味美國也將失去英國這個支持入侵伊拉克的關鍵力量。德雷伯寫到:「美國高階將領之中,不乏對入侵伊拉克持質疑態度的人士,這些人將有勇氣道出真相;支持入侵的情報將重新被檢視;當時從期中選舉的政治壓力中解放的民主黨人士,也勢必加入反對行列。」

不過這些都沒有發生,因為鮑爾並未起身反對小布希。

「我沒有選擇」,鮑爾心虛地告訴德雷伯。「我有什麼選擇?他才是總統呀!」

諷刺的是,對於鮑爾與其他許多美國將領的職業生涯而言,當時刻到來,他們可悲地缺乏所有士兵都理應擁有的一項東西:勇氣。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歷史充滿被稱為英雄的美國將領,但是這些人卻沒有膽量挺身而出拒絕長官突發奇想的命令。由於他們的失敗,九一一事件後,數百萬人因此喪生、受傷。

2004 年,鮑爾離開小布希政府,此後從未承認自己的作為。他在接受知名記者芭芭拉.華特斯(Barbara Walters)訪問時,坦言自己在聯合國的演說內容「並不精確」,並且以「痛苦」以及職業生涯中的「污點」來形容那場演說。他在離職後不久發表的這些評論,大概就是他做出最大程度的自我批評與反省了。他無法像他的辦公室主任羅倫斯.威克森(Lawrence Wilkerson)那樣承認真相,威克森曾說:「我參與了一場欺騙美國人民、國際社會以及聯合國安理會的騙局。」

這個「污點」對於鮑爾在美國的名聲沒有太大影響,在伊拉克災難後,他持續在商業世界開闢致富之路,擔任網路企業賽富時(Salesforce)與布魯姆能源公司(Bloom Energy)的董事,並且成為創投公司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的「策略顧問」。(在此之前,他已經非常有錢。他在 1995 年出版的回憶錄《我的美國之旅》(My American Journey),為他賺得六百萬美元的預付款。)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同一時代的退休將領們來說,他確實是一位拓荒者,這些人順利擠身最上層的 1%,一切都歸功於文化與政治圈無視他們在任期間所造成的真實後果,給予他們近乎奉承的評價。

在許多層面上,我們確實能以「披荊斬棘」來形容鮑爾。當我們將他的各方面功過放在一起評價時,事情開始變得複雜。在鮑爾去世後的幾個小時內,記者史達爾(Terrell Jermaine Starr)與專欄作家阿提亞(Karen Attiah)都表示,對於非裔美國人而言,他是一位重要且激勵人心的人物。「我真心為鮑爾的離世感到難過,同時也必須承認他在入侵伊拉克的魯莽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阿提亞在推特上如此表示

學者暨記者希爾(Marc Lamont Hill)也對鮑爾做出褒貶參半的評價。「個人層次而言,鮑爾是一個好人。」希爾寫道,「他是一位拓荒者,但他也是美帝國的軍事領袖與關鍵策略家,這個帝國殺害無數人並且破壞許多國家的主權。在我們追悼的同時,必須誠實面對鮑爾的一切。」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