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這次《立院職權行使法》修法的社會群體,在5月17、21、24日接連在立法院外創造出數場大規模群眾集結的場面,並將這些行動描繪為台灣民主及公民力量的蓬勃湧現,彷彿自2014年後台灣這片原本就越發生機盎然的民主土壤,在十年之後驚蟄而出,再現民主高峰。
台灣社會當真越發生機盎然?我的故事版本是相反的。
做為一名全職工會工作者,平時除關注勞動法令與醫療政策外,客觀上其實並沒有條件時刻追蹤立法院的動態。因此在上週五(5/17)立院衝突後第一時間勾起我興趣的倒不是什麼立委打架劇碼、國會擴權或者憲政架構,而是事發的經過。
帶著這個疑問,幾則轉貼動輒破千破萬的熱門貼文的關鍵字映入眼簾:「事前沒有將修法版本公告上網(即應該要)」、「現場沒有宣讀完整條文」、「最後連要表決了都不知道在表決什麼」⋯⋯。
經歷過2017-2018年賴清德任行政院長時期強渡關山的《勞基法》修法,工會團體當然知曉什麼是強行表決。那時在國會議場裡,綠委吳秉叡的說詞是「不爽不要投民進黨」;邱議瑩的是「勞團抗議不認真,都是放錄音帶」;何佩珊說「你夠了吧」;林靜儀則動用議事規則中止討論、肅清黨內異己。而當時,我們正在立法院外遊行、潑漆和佔領路口,部分夥伴則前往台北車站臥軌,最終民進黨仍然在人數優勢下強行表決過關。
然而,連表決當下都不知道具體條文?這實在遠超我的理解範圍。
繼續帶著這個疑惑,從17日深夜到隔日清晨,我發現無論如何搜尋,都無法從主流媒體的報導或社群河道上找到最終通過的具體條文,但與此同時,針對程序黑箱及條文內容濫權的貼文、懶人包及短影音卻撲天蓋地襲來,這實在令人深感困惑與分裂。
為了緩解這層焦慮,我選擇熬夜盯著長達六小時的議事直播影片,一點一點的拖曳鼠標聽打紀錄整個過程,同時去瞭解國會「(再)修正動議」的運作方式,並整理出最後表決通過時的具體條文,並在18日早上八點張貼在我個人的臉書上。
透過上述這些動作,我還原了幾個事實:「(再)修正動議本來就不會事前公告上網」、「現場有完整宣讀條文並在議場公開,表決前立委們知道要表決內容是什麼」、「第15條之1民眾黨和民進黨的版本一致(不予修正)」、「第17條國眾兩黨和民進黨的版本一致(不予修正)」、「第22、23條最後通過的是民進黨的版本(縮短行政機關書面答覆時間)」。
行文至此,請暫且不要插進來講什麼「那是當天才拿到」、「時間那麼短那不叫公開叫突襲」、「過程沒有逐條審查就是黑箱」、「國眾兩黨通過民進黨的版本只為作秀」,主觀意向請先擱置一邊,我們只先針對5月17日那些被數千數萬次轉發的貼文中所描述的「事實」做釐清。
接著令人特感困惑的事情發生了,從事發隔日的5月18日開始,主流媒體報導上依然找不到最終表決通過的具體條文,而延續前一日「事前沒有將修法版本公告上網(即應該要)」、「現場沒有宣讀完整條文」、「最後連要表決了都不知道在表決什麼」的故事版本,搭載無數懶人包及短影音,仍如流水線生產般不斷複製增生。
在18及19日這兩天的時間裡,撇除掉政黨立場鮮明的KOL不說,數個在台灣極具影響力,包含環境在內等各領域的社運團體,也都在後續的正式聲明中重複複製貼上這個故事版本的「事實」(部分團體至本文發佈的此刻仍未修改文字),可怕的是,這並不是什麼針對資訊落差的精細操作,而就是當著17日國會直播影片完整公開在網路上、在無數台灣民眾高度關注此事動態的眼皮底下公然造謠。
後續的事態發展急速白熱化,一時間什麼「醫師以後會被叫去立院強行公開病人病歷」、「打通中央山脈是為了方便共軍突襲佳山基地」、「立委看你不爽就能把你抓去關三年」、「(完全無法證實的)中共內部文件指示要攻克立法院」等謠言甚囂塵上,還有一些「立院人大化」、「台灣香港化」這種徹底去脈絡胡亂挪移一番的口號四處散播。
當你知道這些說法的貼文是經過上千甚至上萬轉發的時候,當你知道有人因此深信不疑甚至焦慮到危害身心健康的時候,真的還能一笑置之嗎?
至此,我們都還沒談到究竟如何評價這次國會改革法案的事件本身。而只是在還原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釐清最後通過的具體條文是什麼,僅是如此基礎的資訊,至少以有廣泛傳播作為條件來看,是一路到《報導者》在21日晚上9點、司改會在22日凌晨12點、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22日晚上10點等數篇報導或貼文當中,才算客觀還原了當天發生的狀況並釐清主要爭點,而此時距離第一次院會衝突的時間,已經過去整整4天了。
整起事件造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程度和大量的群眾動員,卻是遲至第4天之後才被廣泛傳播並確認,我不曉得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是否同我一樣感到不寒而慄,這意味著在各種扭曲事實的懶人包和短影音撲天蓋地襲來的狀況之下,光是要消化查核17日在立法院的事發經過所需的量能,就已經花費台灣輿論整整4天時間才能辦到,更遑論此時此刻仍然層出不窮的各種中共介入的陰謀論。
退萬步言,假使這種「中共內部文件」真實存在(如至今仍無法核實的《佔領臺灣立法院制高點的統戰戰略要點》),試問以台灣現有的量能查證這份「內部文件」需要多少成本和時間?誰願意去做?誰有能力做?該如何確認查證者的利害關係以釐清真偽?倘若最後查證真的不存在,究竟又該向誰究責?
我以為,自從「亡國感」這種東西開始冒出,並在歷屆選舉與公共討論中逐漸佔據份量的時候,它加深了台灣民眾無以抒發的焦慮與恐懼,部分甚至已經導致民眾的麻痺與反感,且同時更壓縮了社會各界不同聲音浮上檯面的對話空間,即便不是社運或政治工作者,只要稍有關注議題應該對此深有所感。
如今不僅有「中共陰謀論」繼續渲染群眾焦慮,連攤在陽光下有著完整直播紀錄的事發過程,都可以被杜撰出平行時空的版本,如此不擇手段操作情緒動員,不惜激化對立和減損社會信任,力求在短時間內召喚最大群眾來抗議國眾兩黨,這背後的代價究竟有多麼駭人,這些人真有仔細想過嗎?長年來每每藉由這種方式所催生出來的能量,真的是在「護台灣」而不是在「害台灣」嗎?
講更尖銳一點,這套由政治菁英倚仗自身與群眾的資訊落差,由上而下憑藉短短幾則扭曲事實的貼文、懶人包及短影音,徹底去脈絡胡亂挪移一番的口號做情緒動員,難道不比強行表決還更黑箱、更反民主嗎?光論影響人數和可能伴隨而來完全不可預測的負面衝擊,這樣類比恐怕都還嫌客氣了。
台灣社會越發生機盎然?我的故事版本是相反的。
如果真要焦慮,請先焦慮我們失去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