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80

檢驗作家思想和人格的時刻

$
0
0
2025/04/12 12:00:00
自由撰稿人

一位作家所寫的文章往往可以反映他的思想和人格。

近日已故作家陳映真在1978年6月發表的〈臺灣長老教會的歧路〉突然引起關注,因為作家朱宥勳指控該文批評長老教會,形同是和當年國民黨政府「聯手剿獨」(下稱朱文)。

苦勞網記者王顥中隨後貼出陳映真原文,指朱文斷章取義(下稱王文)。之後朱宥勳又貼文指稱,王文搞不清楚脈絡,隨後洋洋灑灑列出時間序,指控和陳映真關係密切的《夏潮》雜誌從1977年10月的北屋〈從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一封怪信說起〉,就有計畫地連續刊文攻擊長老教會,陳映真則是配合演出,並於在1978年6月「打蛇隨棍上」登場充當打手。

奇怪的是,朱宥勳所列的時間序,不知道是刻意或疏忽,獨漏了陳映真1977年11月在《夏潮》雜誌發表的〈臺灣教會需要改革〉一文。

在該文中,陳映真開篇就批評「北屋先生的文章,立論並非十分公允,態度亦有失粗暴」,隨後從自己身為一個有左派理想的基督徒立場出發,申論對臺灣所有教會的期許。陳映真指出:

幾十年來,臺灣教會之「關門」論及「屬靈」論盛行,不關心人間的苦難,衹知在教會團體中彼此溫存,在公義、良心和道德勇氣上,已遠不及一般抱持著無神論,但卻懷有淑世理念的知識份子。因此,這些知識份子乃自然會有鄙視教會的傾向。

然而長老教會,在臺灣的諸多教會之中,算是比較懷有社會關心的教會。它對於社會、家庭、文化、政治、經濟諸多問題,都較有關心,實際活動也較多,這是一般熟悉臺灣基督教會的人所當公認的。

在肯定長老教會之後,陳映真在這篇文章闡述了他認為臺灣教會普遍的弊端,包括排斥中國大陸的同胞、過於西化而淪為西方教會的附庸、沒有民族性和獨立自主性,並殷殷呼籲教會應深切反省,重拾耶穌的淑世精神。

文末他寫道:

政府對長老教會之容忍,甚值讚美。今後的批評和檢討,應該在其中體會出愛心和團結之心,這樣才能使討論者、使教會、使大家皆能得到益處與造就。

另根據《人間》雜誌出身的作家藍博洲在臉書上的貼文,陳映真當時讀到北屋(王杏慶的筆名)指控長老教會的文章後,馬上去找時任《夏潮》總編輯蘇慶黎,「嚴厲責備」她登出這篇文章,陳映真並表示「下期一定要寫一篇文章彌補過來」。於是才有了陳映真以「施根本」為筆名發表的〈臺灣教會需要改革〉一文。

在上述文章和脈絡中,我們絲毫看不到朱宥勳所說的,陳映真是等他的夏潮夥伴們連番攻擊完後,才「陰陽怪氣」地登場,乃至用所謂「架拐子」和「借刀殺人」的方式對付獨派。反而看到陳映真跳脫外界對長老教會的指責,以小心謹慎的方式避免長老教會受到政府打壓,並將視野放大到臺灣整個教會系統的問題,誠懇地提出改革的訴求。

事實上,陳映真作為一名基督徒和馬克思主義者,一直以來都相當關切宗教的主題和教會的使命。他的小說〈我的弟弟康雄〉、〈加略人猶大的故事〉都涉及對教會的質疑和批評。而這正是朱宥勳所忽略(或因讀不懂而棄之如敝屣)的另一個重要的脈絡:陳映真抱持的第三世界解放神學。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次引發爭論的〈臺灣長老教會的歧路〉一文,會發現整篇文章除了開頭以臺灣長老教會的〈人權宣言〉為引子,超過大半篇幅都不是在談論長老教會,而是陳映真藉此事來闡述他的解放神學(參與神學)思想。

例如這段,他指出後進國家(臺灣)的教會應有的使命:

對於後進國家教會在十九世紀以來帝國主義時代中,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史實,做坦白的、嚴肅的自我批判,是新近參與神學的重要精神。用耶穌基督反對過羅馬殖民體制,以及反對過那與羅馬殖民體制相勾結的猶太祭司、長老、文士、律法師專政體制,從而與被虐待和侮辱者相與,並為他們的自由和正義高聲抗議的行傳中,找尋新異象和亮光的參與神學,嚴厲地批判了教會一向對待後進國家的傲慢、自以為義和為帝國主義之虎作倀的歷史。基督教便在這個新的反省運動的具體實踐中,和各「後進」民族的反帝民族運動結合,獲得生動、豐沛的力量。臺灣基督教長老會最近果敢的言論和行動中,卻明顯地缺乏這種反省和批判。

陳映真又語重心長地說:

我們不是不知道利用大國的政治壓力來遂行自己國內「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極為微妙、錯綜的情況。但是,如果從基督教所說的「生命」或者教外良心所主張的民族自尊來看——而不是單純的政治權術去看,無寧應該用自己的、獨立的努力——那怕這須要更長的時間、更大的代價!——來爭取自己民族在政治、社會生活上的民主化、自由化和人權化。至少至少,在「不得已」而「利用」外國強權的「影響力」時,也應有一份哀傷、羞恥的祈禱,而不是以被大國的大使館「繼續密切觀看事情的發展」為誇口。

在文章中,陳映真梳理了西方教會隨著帝國主義勢力進入第三世界的歷史,並強調耶穌在世時和貧苦人相伴的初衷,希望長老教會能夠回應愛國反帝的知識分子的呼聲,不要依附於美國的支持,發展其實並不「獨立」的台獨路線。文章主旨大概如此。

該文究竟有無如朱文所說,是意圖和當年國民黨政府「聯手剿獨」,抑或是陳映真在渡過七年牢獄、驚險閃過鄉土文學論戰中遭黨國文人告密的風暴後,忠於自己內心的思想立場,大開大闔地對同為黨外、同一信仰的教會人士的誠懇批評,我想任何讀完全文的人,都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斷。

其實,在戒嚴時期,同為黨外的統獨,相互聲援是家常便飯,陳映真所屬的勞動黨在1991年聲援獨台會案,獨派參與援救陳明忠,都是顯例。而統獨相互排擠,也不是新鮮事,民進黨創黨元老多有統派,後來都被鬥出黨,而獨派奉為起義的泰源事件,在統派口中卻有「獵殺紅帽子」一說。

在輿論環境越趨惡劣的當下,有的人忙著複製當年黨國的邏輯,到處亂扣帽子和煽動對立,而有的人則從過往黑暗時期的互助和正直坦率的相互批評,看到一點光亮。這或許也突顯出為文者的思想水平和品格吧。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8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