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王顥中
行天宮身為台灣首善之都的龍頭廟宇,繼率先禁燒紙錢後,終於在今年(2014)8月決定要撤香爐。這個決策讓很多關心環保的人十分讚賞,不過在肯定撤香爐之環保動機以外,卻隱隱帶出「信仰本質」與「盲目儀式」的辯證題。陳信聰的〈行天宮不燒香的啟示:真想改革,人人都有權力,隨時都是好時機〉一文,恰能代表了禁香論者一片叫好的理由。粗覽陳文,似乎不燒香有兩大好處,一是環保、二是回歸信仰本質;在這裡,燒香被看作一種根深柢固的傳統觀念,破壞環境又無實質意義,可與海濤放生、虐養神豬並舉。
陳文畫龍點睛地說,「一旦有所求,一旦超越人類理性控制能力,非燒香不可。」
看到這種對燃香傳統的論斷,提示我們,禁香論者在歡欣擁載「宗教改革」之餘,在「理性」大纛的指引下,似乎忽略了兩個須慎重考慮的問題。一是宗教儀式與信仰本質的關係、一是廟宇文化與地方常民生活之間的意義。
宗教儀式與信仰本質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帶出,主要還是因為環保意識背後代表的「現代的」、「理性的」思維;還有操持這些「進步」思維之有識者,對於世俗慣習的某種潔癖。因為是「理性的」,所以他們忽略了,宗教儀式對於信徒在精神上的撫慰作用;因為是「進步的」,所以他們輕易地將燒紙錢與燒香相提並論,極端者便與虐養動物、惡性放生並列。
一般而言,燒香儀式與廟宇的參拜動線是緊密結合的,基本上,在信徒進入山門的那一刻,已經踏入神仙的領地,凡事需敬慎,但要在持香之後,才真正有與仙界溝通的管道。每間廟宇因為格局不同、奉祀神祇不同,所以參拜的順序與動線都不同。不過大家都知道,天公爐在廟埕中間、最先拜;有時候主神桌下還有虎爺,參拜完主神後也要插上一炷香。若以我常去的廟宇為例,在天公爐之後,是前殿關公主神,左右兩側各有兩尊神祇,必須右一(縣城隍)左一(本廟城隍)、右二(直年太歲)左二(土地公)照順序來拜,然後才是後殿孔子,接著又是右一左一、右一左一。這過程表現的是神仙序位高低,而「插香」的動作是這套宗教理論,在實際儀節中由信徒完結之圓滿覆述。燒紙錢也有其敬慎處,但大多是集中在廟邊某處,集中焚燒。因此燒香與燒紙錢對於廟宇空間的流動感,完全不一樣。
再者,燒紙錢與燒香雖然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污,但是兩者的意義差別很大。燒紙錢純粹是以世俗觀念去想像仙界,藉著金錢利益交換世俗福祉,簡單講就是直接「買幸福」。但同樣是祈求世俗福祉,燒香卻是為了讓祈福語「具象化」,把聲音具象成向上飄渺的香煙,看似可「直達天聽」。透過形象與香味,還有比雙手合十講究更多的持香手勢,這個景象為參拜者帶來滿足感與踏實感,其重要性可能比燒紙錢更大,但是完全不必有金錢利益交換的過程。禁香論之有識者,基於對世俗慣習不能自已的厭惡感,輕易地將紙錢的金錢利益交換性質,與燒香儀式聯想在一起,但這兩者不必有聯繫。
總之,我們盡可以肯定撤香爐對環保的貢獻,但我不認為應該與燒紙錢相提並論,也不需要立刻上綱到「不燒香比燒香更能貼近信仰本質」的論題。道教千年的宗教理論,要怎麼靠「改革魄力」脫離它繁複的儀式行為,而後昇華到有識者想像的更精純的宗教精神中?如果宗教儀式等有形物質對宗教信仰而言,真的只是雞肋,那最後是否會像我在臉書看到的警語,所謂「心中有關公,不用行天宮」?更何況,台灣空氣污染的問題,根本不是禁香可以解決的,相信有識者都很清楚。因此我以為,與其說是為了環保而禁,倒不如說是為了有識者心中那片「精神淨土」而禁香。
廟宇文化與常民生活
這是一個更令人痛心的問題。我以為寺廟的價值,無論是文化、宗教、經濟各方面,都是在地人與寺廟共同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共生的體系。當然不是說要行天宮必須對週邊生意人負責,但是地方廟宇能影響在地產業的集中,乃至形成一區域、一世代的生活方式。這似乎應該是廟宇文化的一部分。而今廟方既自恃為改革急先鋒,採取斷然措施來禁香。這樣簡直是把廟宇文化的價值根源抽離,用另一種「現代的」、「進步的」形象來包裝。
這難道是行天宮有意的轉型?讓我提一個對照組,有去過北港朝天宮的人,都會為她優美的宗教古蹟印象深刻。但更感動人心的,是以朝天宮為圓心的街廓,還有以她為中軸線開展出去的大街與市場。沒有朝天宮,相信不會發展出這老街市,但北港的媽祖文化,更有賴於周遭常民的經濟生活而建立。如果沒有北港居民基於對朝天宮的向心力,歷經數百年猶誠心奉獻,所謂媽祖文化恐怕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我相信以朝天宮與地方居民的關係,廟方的重大措施若有影響鄰里之處,必然要有一段協調的過程,而非只是公告而已。因為廟方與鄰里的關係,是起源於對神祇的共同信仰,而後鞏固於日常生活之中。充實於其中的,應有一地人與人慣性互信的情感,不只是「組織」(管理委員會)對「營利者」(攤販、商行)的利益結構。
在行天宮週邊的商販,若要勢利地說,一定有很多只是為了單純地經濟利益而靠攏。但是台北作為全台灣最現代化而國際化的都市,從廟宇到常民生活,與中南部比較起來,已經差異太多。如果行天宮不去護持台北僅存的依賴廟宇文化維生、甚至也堅持傳統製程的產業,這些還能由誰來保護?難道行天宮真的以純粹的國際觀光景點自足?在這裡,若將廟宇文化納入考慮,我們可能會發現,當有識者如火如荼地討論「信仰本質」的時候,有些比「心誠則靈」等口號更具支撐力的事物,正一點一點剝落。
而這可能正是你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