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工時長 壓力大 病一堆 「媒勞權」調查:記者沒勞權

$
0
0
2014/10/26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孫窮理

台灣新聞產業近年來急速惡化,整體公信力大不如前,社會上甚至經常將「記者」連同「名嘴」、「政客」等職業併稱為社會亂源,媒體批判已經是常民的普遍意識,但在如此怨聲載道的情況下,改變的契機又何在?今天(10/26)上午,媒體工作者勞動權益小組(簡稱媒勞權)召開記者會,公佈了稍早針對橫跨不同型態媒體工作者的問卷調查,顯示記者工作超時、項目繁雜、薪資停滯。在差勁的勞動條件底下,壓力過大所引起的各種身心疾病更是普遍。媒勞權認為,唯有好的工作環境才能保證好的新聞產出,希望團結更多第一線新聞記者,改善自身勞動環境品質。

媒勞權召開記者會公佈記者勞動狀況調查結果。(攝影:王顥中)

媒勞權成員由線上記者組成,今年(2014)稍早針對橫跨平面、電子、網路、廣播等新聞媒體工作者進行調查,透過線上工作的人脈往外擴散,總計回收了155份有效問卷。調查指出新聞記者薪資自2003年起算持續下滑,平均每週工時53.73小時,則比各行業平均值45.2小時還高出近9小時,有超過五成的記者感覺自己身心疲憊,頭三名壓力源則分別是:深夜接到主管電話、長官頻繁對報導下指導棋、被要求發即時新聞。

媒勞權現場公佈的記者控訴影片

媒勞權研究員張時健表示,新聞記者當中,超過88%的人在下班後仍得保持on call待命,凌晨時間也可能突然接到長官通知要臨時加派任務,造成長期失眠或者睡眠品質低落,甚至出現幻聽、隨時緊張擔心錯失訊息等身心疾病。每日工作超過10小時是常態,還有人曾不間斷上班超過36小時,而在各種特殊狀況的期間,例如接著即將到來的選舉,更是記者的惡夢,有67%的人曾被要求禁假,甚至有連續上班一個月無法排休的情況。

身心症狀方面,排名第一名的是「脊椎、肩頸與肌肉症狀」,特別像扛攝影機的電視台攝影記者,容易有後天性脊椎側彎或者壓迫頸椎神經;第二名是「心理衛生問題」,因壓力過大而造成憂鬱、人群恐懼症、沮喪、自我否定的情況;接著按次則依序是「睡眠不正常」、「腸胃」與「眼睛」的問題。長期的緊張壓力容易導致胃潰瘍、腸躁症、乾眼症等毛病,甚至有一名30多歲的平面記者反映自己在懷孕中後期,仍被指示連續超時工作,導致嚴重心悸半夜掛急診打安胎針。

公佈記者勞動狀況調查的記者會,台上台下沒有人是局外人。(攝影:王顥中)

近年來各家媒體都搶作即時新聞,除四大報外連週刊都開始跟進,但這些增加出的新工作量,資方多半不願增聘人力,而是讓原有記者額外吸收負擔,於是記者除了要處理紙本的文字新聞外,還須額外負擔網路即時,而即時只求快速、不求深入與精確,一旦稿子發晚了就會被長官罵。有網路媒體的記者,一天的稿量就高達10條,從早上六點起床就開始進行各種「新聞生產工作」:改寫報紙新聞、綜合報導網路訊息、剪貼名人臉書發文等等「整理報導」,在高壓與求量不求質的業界規則下,根本無法好好跑新聞,惡性循環競爭的結果,也導致記者難以深入追蹤議題、無法累積自身專業,也磨耗了原先新聞的熱情與成就感。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表示,很多閱聽人習慣把對新聞報導的不滿全都歸咎於第一線記者,辱罵他們「腦殘」,但真正的問題是整個媒體產業環境都生病了,才讓記者不得不「腦殘」,「如果給的環境不是一個『人』的環境,怎麼可能期待媒體報導突破目前的限制?」

媒勞權表示,此次記者會公佈調查報告只是一個起頭,未來將持續邀集更多第一線新聞工作者共同討論改善勞動狀況的方向。過去新聞記者常因為所屬媒體的競爭對立而被迫分化,但媒體間的勞動狀況其實會互相傳染,例如即時新聞的模式原先只是個別媒體的實驗,成功後立刻就蔓延到所有競爭同業,因而跨機構的工作者有必要團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