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台灣選戰與習大的統戰種種

$
0
0
2014/12/30
臺北寫手非職業

以為國民黨八年統治應能使一九四○年代中末、五○年代韓戰後,因世界範圍內局勢變遷而更扭曲的兩岸關係正常化,或至少比陳水扁時代的蔡英文大陸政策再改些,更遠離冷戰結構下的那種關係,卻八年未到即崩落。對某些意識形態而言,維持對峙誠然是種「選擇」,更甚者可不問歷史、不問脈絡「自主選擇」;倘若心繫世界無戰、兩岸和平之願,今年動盪中許多關鍵、尖銳的問題總還是得談談。

話題得拉到今年台灣「318抗爭」,和11月底的「九合一選戰」。「318」的包裝簡單說是反對「服貿」,而若據之線性推論,選舉結果即是對國民黨2009提出ECFA以來一連串「兩岸交流」措施的不信任投票。言明或否,「交流」被視同「統戰」,因而「敗選」也成為中共「統戰」的棒喝。真如此?若是,中共「統戰」能因此反省嗎?若非此,做為台灣人又還能如何看待「統戰」?

何謂「統戰」?簡言「統一戰線」即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來的。放在中國二十世紀初歷史,中國共產黨「統戰」是從對日抗戰的工作中逐漸形成。時點不同,必有不同敵人、不同目標,工作要點也理應不同。台灣一般卻誤認「統戰」之「統」意思是「兩岸統一」之「統」,故而部分民眾心生猶豫。

其猶豫也可說是畏懼,不講字詞字意之偏誤,恐怕還包括弄不清楚「中共」的「敵人」是誰?目標為何?亦不清楚「台灣」的「敵人」是誰?目標為何?可是質疑與憂懼卻非常現實。

台灣做為冷戰線之前緣與兩岸鬥爭之歷史所構成的地方,意識形態的走向有限制。歷史的斷簡,國民黨反共教育,或對中國國民黨怨憤,或由於反國民黨終而也反起中國來,以及全球反共安全體系,非科學的反共教育,反歷史的反共宣傳,或如退出聯合國,或1979年美國與北京建交所無意間強化的恐共(但不恐中共邦交國美國),再往後的經濟起起落落,和更多複雜內外因素,皆累積綜合形成台灣總的對「兩岸關係」的觀念。

說「統、獨」在民眾觀念中具有本質性,是說不通的,否則無法解釋陳水扁之後的國民黨復權。但是說「經濟釋利」有效也不夠,那就無法解釋馬英九連任迄今的快速崩壞。可是「經濟釋利」真無效嗎?連戰敗選、2005年率團赴陸,此後「連爺爺」總享最高規格待遇,何以於不到十年裡遭到選票抵制?而「318」、選舉結果,真可以說是對「經濟統戰」的抵制?是什麼樣的抵制呢?這裡頭的「統戰」印象應該複雜看。

剛過的選舉塗著豪華的「突破藍綠」、「民眾崛起」,在媒體名嘴,在民間耳語。若真,就毫無疑問是對於兩屆未滿的「馬英九─國民黨」經濟政策、兩岸政策的不滿,也就可以做出「統戰無效」的結論。選後遍地「藍天變綠地」的歡呼卻直接證實了「突破藍綠」論述空泛。另廂,民進黨主打「在野大聯盟」支持柯文哲,且公開將之定型化為「選舉模式」。煞有其事中,柯文哲的幕後幹部,張景森是陳水扁愛將,其餘李應元等卻是「謝系」為主的大將,那麼信不信「突破藍綠」就顯然是主觀誠實與否而已。

藍綠格局不但沒變,沒變的還有「勝選優先」,即為勝選而拋棄這樣那樣原有的職位,毀約四見。「變」當然有,就是「民眾」經特定校系特定學者的構造而誕生。華麗現身,卻不是民眾因己之階級位置。理論替現象披覆詮釋的新衣即公民,遂見各式各樣標榜「非民進黨員」的「民間力量」,以公民之名、草根之名、獨立運作之名、公民團體之名、顏色運動、新型媒體,投身各種反政府運動。當然也有學者說「民進黨本來就支持社運」,但當然不會在選局熱點提出高雄的受壓迫工人和迫遷戶也該打倒陳菊。職是乎政治利用語言遊戲,「民眾」要反對「政府」,政府(中央)是國民黨而民眾是民眾,就無縫偷渡了政黨意志。

「318」以來益強化的「公民(民眾)」說法,模糊了誰是誰?誰支持誰?這正是新形態選戰。整整一套「學生抗爭」、「在野聯盟選舉」現象所徵候的是民進黨內部勢力盤整,以及民進黨選舉與組織策略的調整。從「318」到選舉期,蔡英文穩穩掌握了核心,學運及新興政治團體幕後的特定世代學者成為了新的謀士群。

若此略嫌草率的觀察還算有些道理,2014年選戰不能定義為「民眾」力量,更不可以誤描為階級力量,那麼「反對服貿」就真正是誤解,「經濟釋利」有無效果也還是局迷。

民進黨其實不反服貿亦不反兩岸交流,充其量同意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事實俱在,陳菊2013年赴陸,「318」剛過就會見訪台的張志軍,剛連任的賴清德亦在「318」剛過的6月登「陸」,新任桃園市長鄭文燦則接著國民黨政策繼續興建主要是迎接「陸客」的桃園航空城。那就不得排除「民眾力量」包裝的是另一批資產階級集團的政治策略,「經濟統戰」反而真有效的可能。

這也突出了一股危險的矛盾經濟交流的方向及力度就算沒有因為換黨而變,仍不保證台灣民眾的思想層次轉向。馬英九執政6年就明證,「反共」、「反中」的力度反倒加大且持續。

台灣民眾一般的意識形態,歸根究底是「冷戰意識形態」,反共。民眾意識也滲入了部分特殊的國民黨式「內戰意識形態」,還是反共。而與國民黨伴生的民進黨,若強調台獨與美國影響的部分,反共更反中。

欲圖改變這樣總的「反共」的意識形態,卻令人摸不著「統戰」的頭緒。由於歷史藕合,中介身份落在國民黨身上。即使國民黨願意「和談」,國民黨卻是歷史中走出來的,它是以什麼姿態去談?1945年以來,新帝國主義、新殖民結構逐漸結成,塑造了國民黨這樣的「買辦政權」在台灣生根,也形成了台灣政治的特性,是不能忽視的。國民黨當然可以是一座橋樑,但此「中介」觸及的對象很特定,觸及的範圍很狹隘。買辦集團首先是特定階級,再由於政權的性質(即使落選也仍可以說是一特定權力核心),自利、只管獲利,使得事實上「連結國民黨」以「統戰」亦不意味改變五、六十年來的對峙結構,亦不直接連結於改造兩岸分斷所併生的,主導了台灣經濟的依賴性的物質構造的冷戰構造與資本主義分工,自也難改民眾一般對兩岸關係的想像及意識形態。

反之群眾卻「記得」國民黨的壞:剝削、壟斷、殺戮。由於主持兩岸交流的是特定階級,也便於運用社會科學將「民粹」論證為「階級」。與此同時,如果把「經濟互利」確確實實當成一種「統一戰線」策略來談的話,既沒有清晰策略目標,不知目的為何?總體戰略為何?共同敵人為何?又嘗試通過國民黨以全面的、無形的方式籠罩,那麼台灣民眾「感受到」的時候,不難想像同時也「感受到」內藏於冷戰─內戰心智中的「滲透恐懼」的隱隱作用。

我們在數度政黨輪替中也察覺「買辦政權」的不止一種特性,過去總言其壟斷及運用台灣本地既有大地主與本省資產階級的力量以統治,現在又看見買辦政府極強的炒短線以自利的特性。特別在美國移轉了「美國的統戰焦點」之後逐漸形成,以政權輪替之速為表現(民進黨亦在其中)。國民黨之所以推一位富家子選台北市長,恐怕也只因他是佔據兩岸交流關鍵位置的連戰之子的身份。

習近平2014年9月26日與「台灣統派團體」的會晤,更讓我們看到統戰部「統一戰線」對象的雙重偏斜。會晤的「台灣統派團體」內既有台灣左派團體如勞動黨,亦有台灣極右翼分子如新黨主席郁慕明、新同盟會長許歷農,這讓台灣非「黨」的左派人士感到憂慮。而當「統戰」對象聚集為「民族」性,其敵人又是誰?顯然是「台獨」。然若「台獨」也是「冷戰」的派生物,則「反台獨」的「統戰」本身也就是「冷戰思維」、「內戰思維」之複製。在美國軍事干預下,又歷國民黨李登輝以降乃至陳水扁之國教大將杜正勝,「台灣人性」之雖為人造卻又現實之性質不容輕忽。

國民黨的特性是歷史構造的,民進黨自同,皆通過台灣之政府體制表現。若「統戰」不能夠看見台灣「政府」此種買辦特性,為免下台而快速攫利,輸台經濟利益就成虛耗。同理尤甚,民進黨在歷史形成中還握有「人民」的象徵性,且握有廣泛自美返台的知識分子的承認,在兩黨「獨台/台獨史觀」的共同構造下日益龐大。國民黨內部也有親美派知識菁英、科學家,故若不見之或哪怕正視幕後更有危害性的「美國」,則「統戰」本身是無止盡的虛耗。

即使確知「台灣人主體意識」、台灣人「國民性」是國民教育的構造,是學術論述的虛構,而不是現實與本質,仍要理解「反共」、「反中」情緒上的延續、拉長、演化。而此種意識形態在美國自1940年以降的心理戰、思想戰的餵養下,能輕易扭曲和誇大中國歷史與現狀。

誠然五、六○年代的中國,是在國際封鎖下走了漫長的彎路,就是同一個冷戰構造的宣傳與渲染,使得中共的無論客觀的或加成過後的錯誤和失敗,斷不停歇流傳於台灣,與內戰和冷戰價值與意識形態之強化起著相伴作用。中國大陸今日的貪污、腐敗、舞弊訊息,延著過往的歷史路徑對台灣人產生作用。此般通過可信或不可信之媒體再現的「(貪污、腐敗、不自由的)中共」,與我們印象中同樣「(貪污、腐敗、不自由的)國民黨」聯合起來,也成為前述「在野論述」、「反對政府」論述、「民眾權力」論述於近年崛起的重要基礎。媒體與宣傳的影響之廣超出了台灣,繼續連結世界範圍內的反共勢力。

中國國民黨黨國資產階級與高層官僚貪污、腐敗、舞弊的現實,是與美國的軍事工業體系等機制深刻的伴生。然而我們依此美國在全世界構建買辦政權的歷史,反駁「美國」霸佔了對「自由、民主、人權」的解釋時,同樣的事實是身在外部的左派,並不能理解或僅僅是看見中國大陸以自身體制做出任何辯駁。比如統戰部長「令計劃」剛遭調查,這是否與統戰工作有關?是否牽連到任何台籍人士?我們都難確知真正資訊。

台灣民眾自己需要檢討的當然也很多,大陸民眾看待台灣的心態也無法得意。兩岸民眾對對方都在空想。不幸的是,在益加深遠、廣泛的交往中,彼此間若非只記得反覆傳頌刻板印象中的好風景,要不就是記恨對方不禮貌、粗魯、詐欺。這對真正深刻理解兩岸七十年來造成的差異毫無幫助,甚至複加重傷害,無論是在大陸出生成長的台生,或是前往大陸的台生,或是來台讀書的陸生等。

源於內戰與冷戰的歷史,彼此的誤解無論好壞都是倍數顯現、扭曲。常人自難經過複雜分析分辨「敵人」、「目標」,卻極容易從自身生活之經歷──這些經歷卻是複雜國際政治經濟過程的結果──去想像怨憤對象。我們知此「構造」是複雜的世界經濟結構、再結構過程,更知外力之介入,然而以「民族情感」為號召的,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僅見的「統戰」,加之透過舊買辦政權進行的「經濟利益庇蔭」,顯然無以回應整編中的「(泛)民進黨」資產階級勢力、台派勢力,甚至美國勢力。當然更無法觸及真正曾在歷史中受到殘害、侵奪的人們的心靈。台灣的「黨─左派統派」也是令人挫敗的,誠然早在上次選舉就獲得一席縣議員,這次又擴張,但在面對兩岸關係的問題上,在「統一戰線」的戰略上,很難讓外在於之的台灣各派左派能在台灣自身做為一特殊的視野上,面對我們的特殊而有參照、思索、論辯。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