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敘利亞難民潮──美國,贖罪慢吞吞的危機製造者

$
0
0
2015/09/23 12:00:00
美國獨立媒體Common Dreams記者
譯者: 
南方國際編譯團隊成員

【編按】敘利亞自2011年爆發小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與反政府武裝勢力之間的內戰衝突以來,大量人民被迫放棄家園逃往鄰國避難,在約旦、約旦、黎巴嫩、土耳其與伊拉克等地形成規模大小不一的難民營,但隨著戰爭遲遲沒有終結的跡象,加上伊斯蘭國興起後中東地區日益複雜、加劇的衝突情勢,敘利民人民的處境更加困難。愈來愈多人冒險嘗試前往更遙遠但也更安全的歐洲。

今年(2015)4月以來在地中海接連發生的海上船難,讓媒體開始大肆報導這一波「人道」危機。歐洲引發了是否擴大接受難民入境的激烈辯論,接著自8月起有多國陸續開放邊界。相對於較有地緣關係、首當其衝的歐洲各國,大西洋另一岸的美國,儘管因為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與政治介入被直指為造成難民問題的真正禍首,卻遲遲沒有提出積極的馳援計畫,不僅引起歐洲各國不滿,也受到國內的援助組織和人權團體猛力批評。直到9月下旬,美國政府終於鬆口表態願意在2016年接收以敘利亞為主的85,000名難民,並且在2017年將這個數字提升到10萬。

然而美國與敘利亞內戰惡果的關係,遠遠不只是接收多少難民而已。從中東各地難民營救難救急的物資問題,到敘國戰火究竟能否平息、衝突責任能否被進一步釐清的政治問題,握有實質主導權的美國政府都很難撇得清關係。在此,我們選譯美國知名獨立媒體Common Dreams於9月初政府宣布難民收容計畫之前所發表的一篇報導,其中扼要地呈現了美國民間如何看待他們應該負起的責任。

隨著家人一起逃離家鄉的敘利亞孩童,疲累地倚靠著行李,在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馬路上休息。(照片來源:Michael Debets/Pacific/Barcroft)

當逃難人潮擠在火車站進退兩難、遭受鎮暴警察攻擊或是跨越險惡的地中海時喪失性命,歐洲國家仍無法達成人道主義上的共識,已經引發全球共同的憤慨與悲傷。此時,許多人將鋒頭指向大西洋的彼岸,認為:「必須為難民危機負起最大責任的國家,正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不僅遲遲提不出人道關懷方案,而且該國的國防政策正是引發本次動盪的根源。

中東政治議題專家,任職於美國友好服務委員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的政府關係經理人哈瓦(Raed Jarrar)表示:「來自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利比亞的難民們,他們逃離家園的主因絕非天災;美國政府應該認清,他們在該地區所採取的軍事行動,也是導致危機的部分原因之一。」

儘管難民窘境每況愈下,白宮新聞秘書厄尼思特(Josh Earnest)於9月3日媒體會報時仍表示:「美國政府在近期並無調整政策之傾向。」他表明美方將會持續著重「遠端支援」工作,由歐盟國家主導難民危機的第一線處理,「我們確信歐洲方面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這個問題,美國仍會與歐洲的夥伴站在同一陣線。」

厄尼思特宣稱,從2011年3月敘利亞內戰戰火初燃至今,美方估計已投入超過40億美元協助受到戰亂殃及之難民。這個數字,他說:「絕對高於任何其他國家所付出的。」

然而,政策研究協會(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的資深研究員班尼絲(Phyllis Bennis)表示,厄尼思特的說法雖然是「事實」,但卻是在「誤導」大眾。首先,歐盟是以團體的名義捐款,而非以個別國家之名義。其次,也更重要的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經濟規模約為全球經濟的近四分之一,遠大於其他任何國家。」班尼絲認為:「聯合國預估需要多少錢,為了抛磚引玉,我們就該眼也不眨地負擔起其中的四分之一,但我們卻沒有這麼做。」

況且,很多人早已指出,相較於美國政府的軍事支出,其用於海外援助的金額根本少得完全不成比例。聯合國駐敘利亞的人道救助高層官員埃西羅(Yacoub El Hillo)在《紐約時報》近期的一篇報導中就曾經提到:「當聯合國陷入資金籌措困境時,目標金額尚未能達成幫助敘利亞難民所需的一半之時,美國政府卻每個小時花費高達美金68,000元(約新台幣221萬元),去支應空襲伊斯蘭國(ISIS)的開銷。」

在這個緊要關頭,美國樂施會(Oxfam America)正大力呼籲美國立即增加對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的資助金額,因為該組職在今年8月中時宣布面臨「嚴重資金短缺」,這影響到了該會正在約旦、黎巴嫩、土耳其、伊拉克與埃及幫助的150萬敘利亞難民。

世界糧食計畫(WFP)在8月中宣布因資金短缺必須減少對各地難民營的供糧。(照片來源:Bassel Tawil/AFP/Getty Images)

除了金錢援助,美國是否接納難民的態度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2011年至今,美國接收了大約1,500名敘利亞難民,同時承諾在2016年底前可以收容達8,000名(編按:這是最新收容計畫公佈前的數字,原先美國每年收容全世界各地難民的上限是70,000人)。然而,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Homeland Security)截至目前為止最新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獲得美國政府提供政治庇護的敘利亞人,一共只有36人。

班尼絲說:「在難民紛紛逃往歐洲之際,美方的處理更受到全球關注。因為在此刻他們該負的責任不僅僅是『幫助』歐洲接受更多難民。相較下來,德國已經承諾於年底之前庇護將近80萬難民,大幅超越美國所做的努力。」

然而,只是就算是德國承諾的收容人數,比起正在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地流離失所的400萬敘利亞難民,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在這些地區,一場難民危機正在醞釀當中,單單黎巴嫩一國,目前敘利亞難民就已經約當於其境內人口數的四分之一。

另一個援助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正在發起一項請願行動。他們希望美國政府在2016年前至少能安頓65,000名敘利亞難民,目前已經取得12,000人連署(編按:截至美國政府宣布難民收容計畫之前,連署人數已超過85,000人)。此外,14位民主黨參議員也聯名呼籲「大幅提升美國的敘利亞難民收容數」。

有許多人則認為,最終解決方案應該是要讓難民們可以回家──但他們的家園不斷持續的暴力卻正是由美國主導的政策所創造出來的,其中包括恐怖組織ISIS的崛起。

因此,「美國政府雖然應即刻提供人道救援的解決辦法,以減輕數百萬中東難民的苦難;我們卻也不該忘記人道主義救援並不能根本的解決這場危機。」哈瓦如是強調:「只有在政治上找到解方,才能讓這個區域回歸穩定,還給難民他們原本的家。」

2014年10月,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的小城柯巴尼(Kobani)發生庫德人與ISIS的戰鬥,美軍同時發動空襲。諸如此類的美國介入,都直接造成了如今的難民問題。(照片來源:Lefteris Pitarakis/AP)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