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起台北市市定古蹟文萌樓的保存運動,最特別的一件事,莫過於它讓向人們證明了:330萬,在當今台北的房地產市場,也可以成就很多事情。
330萬,是現任屋主劉順發與林麗萍在2011年買下文萌樓地上權的成本,為他們取得了參與周圍都更案和爭取數倍獲利的入場門票。330萬,也是2012年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被狀告「侵占」一審敗訴後,在一星期內公開籌募到的擔保金借款,讓他們得以抵擋假執行,繼續使用文萌樓推廣妓權與性/別教育。330萬,從此變成文萌樓的魔術數字,既是生財的密碼,也是保存的防線,隨著都更案與訴訟案同步推進,曾經化做不同的喊價數字與卡位籌碼,撐開了保存爭議的戰線。
如今,文萌樓已經劃出私辦都更範圍,傳說中的公辦都更也成為泡影,侵占訴訟則進入最後一次最高法院審理階段,表面上溝通完全停滯,很可能只剩下日日春敗訴定讞、必須遷出文萌樓的結局。因此,日日春於今年(2015)8月底嘗試另闢蹊徑,在網路上發動「贖回文萌樓:募集10,000個好人客合購文萌樓」的新一波集資行動,希望透過10,000人次認領每股330元的方式,主動提供330萬的成本價,以敦促市政府加速「價購」文萌樓的談判。
結果,330萬再度發威。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只」累積了2,773人出面認股,就超標籌出了348萬的「贖金」。這些表態相挺的合購人來自不同的社會位置和背景,除了學生、老師、家庭主婦、基層勞工、公務員、NGO工作者等身份,「其實還有很多是同樣受汙名者的相挺。」日日春秘書郭佩妤指出:「包括同性戀、跨性別,甚至是男女都有的性工作者,還有一些是小姐的孫子、孫女或姪女。」
今天(10/20)上午,日日春聯繫了8位認股人代表,一同前往台北市政府召開記者會,除了說明這一波行動的成果,也象徵性地將這份「大禮」贈送給文化局,呼籲市府有了市民的集資力量做為後盾,應該與屋主努力促成文萌樓古蹟公共化的美事。
市民已表態,市府怎麼辦?
據了解,議價收購文萌樓,原本是今年4月間文資委員再度審議屋主反覆寫不好的「古蹟管理維護計畫」時,文化局主動表明願意考慮的解套方法。然而,隨著6月間地方積極動員要廢除古蹟、高等法院更一審又判決日日春敗訴之後,這件事就沒了下聞。
「文化局拋出這個想法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聽到任何動靜,所以今天直接把348萬送到市政府門前。」日日春秘書吳若瑩表示:「但出錢買,也要有人願意賣。在市場邏輯下,我們很難控制屋主要不要賣,或者是否想抬高價錢、待價而沽,讓古蹟變成秤斤論兩的買賣商品。」
出面收下「禮物」的文化局文資科科長林長杰表示:「因為涉及私人所有權,必須考量屋主的出售意願。如果有這個前提,無論是民間募款,或市政府編列預算,都不成問題。」他強調「之前屋主將溝通大門關閉」,但市府仍會出面或透過第三人試著洽談。不過,林長杰雖然表達市府「也希望這件事能圓滿結束」,卻提不出具體時程,只表示會再與日日春討論此事。
面對意料之中的回應,日日春秘書郭佩妤直言:「不要只是在旁邊拍手說好棒棒。」吳若瑩也說:「人民已經在前面打前鋒,既然市府也說文化是你重視的,就希望快點跟上。」
話雖如此,現實卻恐怕不容樂觀。「選前講了一畚箕,選後做嘸一湯匙!」前公娼秀蘭阿姨,一語道破日日春近一年來的無奈。吳若瑩指出:「柯文哲在選前承諾南港瓶蓋工廠、嘉禾新村都可以全區保留,又說願意處理文萌樓危機,考慮用公辦都更甚至徵收的手段來解決,但這些承諾無一例外,真的是無一例外,在上任之後一個一個全部跳票。」
從最近市府對南港瓶蓋工廠、嘉禾新村的態度,柯文哲是否已經習慣「事後說抱歉」,吳若瑩坦言非常擔心。事實上,保存運動走到目前這個階段,衡量各方面的狀況,「以拖待變」的確才是市府與屋主最可能形成的共識。只要撐到日日春被迫遷離文萌樓,接下來雙方只要說聲「非常遺憾」,就能各自從這場爭議中解套:市政府可以放心地通過屋主提出的管理維護計畫,宣稱文化局已盡到監督的責任;屋主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追求獲利,不論重新談判加入都更,或與地主台銀協商辦理容積移轉。
誠然,面對這一棟於法、於理、於情都很難被拆掉的老房子,即使鏟除了日日春,不論要都更或容積移轉,屋主仍然必須再花不少力氣去博奕,承擔一定的風險,才能真正實現獲利。相較之下,若要直接讓出所有權,比起政府強制徵收,價購當然是「比較」有利的方式,因此吳若瑩特別呼籲:「如果你真的發心想要維護這個古蹟。眼前真的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兼顧你的投資完全不會虧損,又能讓古蹟能長長久久地保存下去。」
可是問題在於,賭一把(拚都更或容積移轉)的報酬率,可以讓330萬的付出轉換成8位數以上的回收;價購,卻無論如何不可能談出接近的金額,「不會虧損」甚至「獲利了結」,恐怕都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如果一切只談房地產的市場邏輯,獲利的槓桿左右挪移一下,差距如此明顯,屋主會怎麼選擇大概已是昭然若揭之事。
那「公共」還有沒有更積極介入的可能性呢?如果公部門願意不只是消極地依法行政,辦法總會有的。日日春促成2,773人的348萬合購募資,或許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能進一步發展,未必不能創造出一個政府與公眾協力合作的正面案例,但卡在這裡的問題只怕更加血淋淋:台北市民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留下一處公共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