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孫窮理
昨天(2/25)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宣布願意將核四交付公投、國民黨表示最快7、8月進行公投案。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台灣大學化工系教授施信民表示,馬政府面對強大的反核民意,決定舉辦核四公投,「環盟還是肯定的」,不過也表達對於現行《公民投票法》規範中諸多缺陷的疑慮。即便如此,施信民說如果國民黨執意在8月舉辦公投,環團只能正面迎對,並相信「台灣人民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環盟:公投比不公投好
昨日核四公投消息一出,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說,對於江宜樺的發言,原本有「一絲喜悅」,但細讀內容後卻有「更多擔憂」。她認為此次國民黨推核四公投,顯然是政治權謀,「但應思考此次公投是否能解決核四長久爭端,或者只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
施信民表示,環盟自1990年起推動公投,主張人民做主,公投做為環盟長期的主張之一,是因為過去執政者一意孤行興建核四,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為如果政府無法對核電政策明確做出停止的決定,就交由全民決定、由全民負起決定的後果。」
他並認為舉辦核四公投,無論結果如何,「都比不舉辦公投好。」施信民說,舉辦公投更有機會讓人民了解核四危害,也有助於人民參與公共政策。他強調反核運動已經進行20多年,「無論公投結果如何,運動仍會繼續。」
期待落差大?環盟強調公投仍須面對
不同於環盟對公投帶保留的正面態度,309廢核遊行的發起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協會…等也在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批判國民黨推動公投是卸責的行為、要求不須公投、直接廢核,並呼籲大家3月9號參與遊行。綠盟理事長賴偉傑說,核四搞成現在這樣,誰應該出來負責任,都還沒有確定,行政院拋出公投的議題,造成現在只看到公投,沒有看到核四的問題。賴偉傑說,本來公投是人民的權力,但是這種技術性的「鳥籠公投」,只是以公投轉移政治責任;他說,政府不能卸責,必須要出來面對核四的問題、要勇敢承擔政治責任、把核四廢掉。(文/孫窮理)
江宜樺宣布接受核四公投後,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舉辦公投不代表不續建核四,此外,如果國民黨在立院以負面表述的方式提出公投案,即以「是否同意核四停建」為公投案主文,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過去全國性公投,即便綁總統大選,投票率至多為45%,從未達到公投法規定門檻,換句話說,最後可能因為投票率不足,即便同意「停建核四」票數比例大於不同意者,公投結果仍會被否決。面對公投案後這些政治算計,可能都與主張公投者「理想」差距過大,那麼這次由國民黨提出的核四公投是否仍那麼值得「肯定」?
施信民表示,許多人認為現行「鳥籠公投法」下,就任何議題進行公投都是「死路一條」,環盟認為公投的進程,應是核四先停工、預算先凍結,並待公投法缺陷被補正後,在來進行公投;「不過,立院如果決定7、8月舉辦公投,我們還是要面對」,他呼籲屆時應給予正、反兩造對等的資源向民眾宣傳。
如果最後國民黨公投案的內容與進行方式與環盟期待的落差過大,環盟是否會公開表態,拒絕為此次核四公投結果背書?環盟會長林文印表示將階段性評估,目前還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
議題設定與門檻的問題
不同於環盟基本肯定的態度,以「公投」為運動路線的核四公投促進會執行長葉博文,則對於這次國民黨提公投案,表達明確反對的態度,並且批評國民黨是在「操作鳥籠公投法」來愚弄人民。
葉博文表示,二十年前核四尚未興建,促進會因此以公投決定停建;如今情勢轉變,現在核四工程不但開始,而且問題叢生,並屢次被監察院糾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國民黨於立法院利用多數決通過公投案,並以『是否同意停建』為主文,就是操弄公投法來愚民」;他強調,促進會的主張,核四應先停建,再討論公投問題,而公投案主文也應是「是否贊成續建?」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律師詹順貴認為,依據現在《公投法》的設計,公投題目的設定,是對既有政策的否定,所以題目可能是「你是否贊成核四『停建』」,而這樣題目,加上《公投法》第30條,必須2分之1、2分之1同意才會通過,門檻過高,加上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是否又足夠公平、公開的資訊揭露環境,使得民眾能夠有的認知都是問題,詹順貴說,現在國民黨推動核四公投,是一個包著糖衣的毒藥,如果要公投,應該要先修《公投法》,同時,在公投之前,先暫停核四工程、並停止繼續編列預算。
施信民說,國民黨長期以來對於核四興建,都是支持的態度,他認為如果國民黨要提公投案,就應以正面表述的方式,即「是否同意核四續建」,反之,如果以負面表述的「是否同意核四停建」,就代表國民黨仍意圖偷渡核四續建,而非真心誠意讓人民決定。
環盟也認為,舉辦公投前,立法院應先修訂《公投法》的嚴苛門檻外,立院也應修訂《核子反應設施管制法》,規定設施臨近50公里內的縣市居民,對於設施興建、燃料裝填與運轉有投票決定的權利。以核四為例,50公里範圍將包括雙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及宜蘭縣,人口數約700萬人。
【相關報導】2013/02/25 苦勞報導 「反反核四 國民黨出公投狠招 遊戲不公平 環團籲勿淪政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