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天翻地覆》與台灣轉型之路

$
0
0
2016/01/31 12:00:00

當比爾蓋茲與巴菲特誓言增進潔淨能源的投資,150位國家元首出席巴黎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COP21)開幕式,溫室氣體排放量共佔全球38%的中美兩國都提出減碳承諾,伴隨法國外長在2015年12月12日那句:「巴黎協定通過!」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前景,似乎顯得樂觀。

涵蓋每個國家的氣候變遷協議、以增溫攝氏1.5度以下為願景的抗暖目標、反映排碳外部性的定價制度,從目標到政策工具幾乎都已具備,但氣候變遷的風險卻未見削減。依據各國的減量承諾,全球在21世紀的增溫幅度仍會達到將近攝氏3度,其將意味著海平面將升高0.9公尺、珊瑚全面白化、85%以上的地區將會遭逢極端熱浪。此般的窘境,會不會其實是根本未能掌握因應全球暖化的關鍵要素?

2015年12月12日COP21大會宣布巴黎協定通過,但此舉真的能幫助我們對抗全球暖嗎?(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un_photo/23747830545/in/photolist-CbvQEe-B9zH55-CqKgEb-BZwrLP-AXDksz-BUNxKf-AYLehi-BsruJJ-AZFxon-BPjTco-r4MKnS-BZwvoD-BEFQkS-Byis1F-BLC7gU-Ct1QTH-ALctu4-fCVznq-BcSW9e-zDj7rN-B5mTaf-ByShHP-BaiWdW-B6ytHa-BXe2Kj-BYeQqb-BQXdws-AGxq7s-BMykPN-BwMLfK-BX9KNk-wFFBUZ-AZDci7-BUMsVY-BWb4dV-AN3XVu-BKt9FC-BE9iEq-Bc4r6Z-Be5Rdg-CbtfRB-BSJkPX-BXJfvA-B3GEXs-BELck1-B7jLRe-BeB8hb-BcXdv5-AGEWrF-BwLhvD">United Nations Photo</a>)

知名記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繼出版探討新自由主義如何藉由天災或戰爭後的重建滲入各國政經體制的《震撼主義》之後,於2014年年底出版《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This Changes Everything: Capitalism vs. the Climate)。書中探訪範圍從氣候懷疑論者的大會,聚集頂尖科學家的地球工程研討會,再到各個反抗化石燃料開發案的原住民社區。其提醒著我們,僅仰賴科技發展無法解決氣候問題,需要的是整個社經體制的調整;而「減碳是個好商機」為主的軟性遊說訴求,企業雖較能接受,卻無助改變大局,應強調「氣候危機下,經濟與商業模式的根本調整」。書中更指出唯有喚起全球性群眾抵抗運動,推動根本的經濟轉型,扭轉資源分配的權力,方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至於台灣,在2015年中洋洋灑灑辦了全國能源會議、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在巴黎氣候峰會上也提出2030年的自主減量承諾,但在面對氣候變遷這轉型挑戰上,是否真確掌握了根本肇因並提出適切的解決方案,以扭轉仰賴高耗能產業的出口型經濟體的減碳困局?《天翻地覆》書中指出的「貿易凌駕氣候」、「電網重新市有化」以及「化石燃料撤資行動」等三點觀察與趨勢,正可作為台灣運動者的省思參考。

自由貿易協定的氣候代價

從ECFA、服貿、貨貿,再到TPP,面對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台灣多只將目光聚焦在國安、勞工的面向,忽略了自由貿易協定對環境的影響。如克萊恩在書中指出,加拿大安大略政府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際提出「綠色能源與綠色經濟法案」,以再生能源躉購制度(Feed-in-Tariff),吸引再生能源業者設廠,以吸納汽車業的失業勞工。受雇於該廠的失業工人韋恩‧萊特(Wayne Wright)17歲的兒子即說:「爸爸的新工作終於可以為我們這代年輕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但因該法案中要求再生能源業者的發電設備中必須有60%設備是由本地的製造,後被日本與歐盟告上世界貿易組織,認為其具有產地歧視,違反自由貿易原則,導致該法案必須移除此規定,削減了創造綠色就業的效果。

另一個將成為自由貿易協定氣候代價的事件則是被視為近年來美國境內環保運動一大勝利的基石超大油管興建案(Keystone XL)。如同克萊恩在書中所描述的場景,為反對此以輸送高汙染油砂煉製油為目的的設施,促成了原住民部族和農牧場主人等原本立場迥異的團體結盟,許多知名的氣候學者,也走上第一線參與抗爭行動,甚至被逮捕。但在歐巴馬政府於2015年11月否決之後,開發業者表示其將控告美國政府違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美國政府是因囿於政治壓力而非科學實證才否決此開發案為主訴理由,向美國民眾求償150億美元。

反對基石超大油管興建案(KXL)的運動是近年來北美地區重要的環境運動,此案與自由貿易協定有密切關係。(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tarsandsaction/6320925438/in/photolist-aCyoV5-aCMtoL-aCvF9K-aCvHLD-aCvHoD-aCynWS-aCynJw-aCvFV2-aCyoib-aCymWo-aCvHF8-aCypd7-aCvEKK-aCyotU-aCymgo-aCynnA-aCymH7-kDeXmK-r5vT3u-kDCHfJ-jL3WVo-p3X3u2-aCymyE-aCyo59-aCyo1h-aCyoq7-aCymCy-aCynSj-aCvE1r-aCykQh-kF6BUd-jL2wgz-jL1Hqc-jL1Fnz-jL1FQD-jL2up8-jL2v5X-jL3V4s-jL3YHm-jL1FeD-jQvkrQ-jV7rW9-atRGLm-kEVtbm-kETgqc-kETeo6-g7koxV-jJYeRW-jKMtS5-auZanw">Emma Cassidy/Tarsands Action</a>)

而台灣亟欲加入的TPP,不僅如書中所述,無能解決各國的氣候政策與貿易規範間的扞格,美國重要的環保團體山巒協會(Sierra Club)指出TPP將會使美國境內頁岩氣可大量出口,大量加劇頁岩氣開採過程的水污染對民眾的影響。350行動網絡則是憂心TPP通過後,各跨國企業可以「製造貿易壁壘」為由,弱化各國的減碳與能源管理等制度。但台灣面對TPP時,完全欠缺氣候因素的思考。 

電業自由化的許諾與失落

面對台灣的能源轉型議題,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電業法修正列為優先法案,認為唯有電力市場自由化,避免台電壟斷,釋放民營業者參與空間,才能開拓出節能與綠能的坦途。但電業自由化是否為能源轉型的救星?克萊恩在書中提供的資訊,應可給台灣關注此議題的朋友,另一種思考方向。

克萊恩指出以能源轉型經驗為國際所讚譽的德國,其有170個城市和鄉鎮藉由公投決定要將電力市場重新「市有化」與「社區化」。因為從90年代開始的電力私有化,讓德國各城市的電力多由跨國大型的電業所掌握,而前述這些電業不僅抗拒市民對於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持續以興建燃煤電廠為主要營運方向,更收取高昂電價,增加民眾的負擔。以德國漢堡為例,其於2013年9月,舉辦公投,有50.9%的市民決定要重新將其能源服務收歸市有,2014年時該市既以5.5億歐元的代價,向瑞典的Vattenfall集團購回供電服務。而漢堡市進而在2015年底提出極具前瞻性的2030年將較1990年減量50%的城市減碳目標。

克萊恩更直指:「公營事業往往需要大力施壓,他們才會願意把排放減量當成優先項目(過程中可能需要徹底改造,讓體質變得比較民主,對他們的選民負起責任),而私人能源獨占事業根本不可能提供這樣的選項。」而筆者先前與國際綠色和平的《能源革命》報告作者思凡‧泰斯科(Sven Teske) 討論電力市場自由化的問題時,其強調德國能源轉型,最重要的是躉購制度,提供了分散式再生能源的發展,而電力市場的自由化,最多僅提供燃氣電廠的市場競爭優勢,對於達到百分百再生能源的願景,未有太多的助益。

綠化資金流

《天翻地覆》中不僅提供著慎防自由貿易與私有化阻礙能源轉型的警示,亦提供台灣當下可行的成功行動參考,特別是化石燃料撤資行動(fossil fuel divestment)。該行動乃是鑑於化石燃料業所引發的氣候與社會風險,故呼籲跟公共利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宗教組織和地方政府,出脫他們在化石燃料公司的持股。而至目前為止,已經有安聯(Allianz)、挪威主權基金、加州大學、波特蘭市等503個組織承諾期將撤離從化石燃料業的投資,總撤資金額達到34億美元。雖然相較於化石燃料業現有的資產,撤資金額僅是九牛一毛,但如同「沒有人以為我們可以讓化石燃料公司破產。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讓他們的聲譽破產,奪走他們的政治影響力。」

化石燃料撤資行動是值得台灣例鏡的跨國串連運動之一,圖為2014年4月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的一場集會行動。(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40969298@N05/13637521105/in/photolist-mM6RUe-mM6N3K-mM6iQe-mHtbZQ-mHmvQZ-mHo3Fp-mHo2d6-mHrAVj-mM6hcT-mM6nTT-h5wbqR-mM8aKw-mM6jsV-mM6KuF-mM6wgg-mM6PRB-mM6J9H-mM6u9v-mM8cFq-mM6u2K-mM6Mux-mM6Efk-mM6kTn-mM8kr5-mM6E52-h5vagQ-re4rU2-qWKhgz-re7mi7-red6bz-qWM8H6-red746-rbUGLS-redbg4-re4sqT-h5uQsD-re4sEk-re7rej-re4wQK-rbULUw-qWKngK-re4shr-re4s6V-re4s4k-rbUGSU-red6Cr-qhce7q-re7mXd-rcWohB-qVm9Pw">Joe Brusky</a>)

前述撤資行動聚焦於化石燃料開採業者,而台灣雖未擁有英國石油(BP)、殼牌汽油(Shell)或是美孚石油(Mobil)等大型化石燃料業者,但境內的石化業的發展以及對燃煤電廠的仰賴,亦驅動了化石燃料需求成長,故應思考藉由針對勞退基金、郵政儲金、國發基金等公有資金的監督,促使其撤消對高耗能產業的投資。

以勞退基金為例,台塑企業名列舊制勞工退休基金目前的十大持股之中,占股票投資比例達3.27%,而台電公司亦同時名列十大債券之列。顯見當前的基金管理上,完全背離《天翻地覆》一書中所提到的重視公有基金投資對象的碳泡沫風險的概念。

過往台灣環境運動中,僅有零星針對各個開發案背後的資金流向加以監督,如反國光石化開發案時,針對富邦銀行施壓,要求其撤資。而當年金改革議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時,若可藉此契機呼籲各界除了重視年金會不會破產以外,更要關注其投資對象會不會讓台灣的環境品質破產,要求亦應從石化業以及高耗能產業撤資,則可發揮如同國際化石燃料撤資行動的槓桿作用,削弱高污染產業擴張的正當性。

擺脫犧牲的體系

根據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有將近七成的民眾,認為氣候變遷是全球性的最嚴重問題。將近八成民眾同意政府調整高耗能、高汙染產業結構並開徵能源稅,但在日前甫落幕的大選中,能源轉型卻僅在缺不缺電與動畫短片中虛轉。克萊恩在此書中指出的開發主義導致龐大的犧牲帶,從尼日三角洲到紐約市郊均壟罩在內。台灣過往的發展型態,也同時製造出電廠與石化業周遭的環境難民,導致深陷於犧牲的體系之中。因此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若僅限於「非核既無法減碳」或是「掌握碳市場商機」等技術性的爭論,未能意識到以企業利益至上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大資本壟斷風險替代台電巨獸的盲從自由化,並伴隨著深陷於碳泡沫惡性循環的年金制度,將更鞏固此「犧牲的體系」。

因此如同《天翻地覆》一書中所提醒:「抗拒高風險的極限開挖,打造出全球性、草根性、地基廣大的連結網絡,在環保運動中非常罕見。或許這種現象根本就不應該指稱為環保運動,因為它的首要動機是渴望比較深化的民主型態,可以讓社區真正掌控對於集體生存最為緊要的資源──安全的水、空氣和土壤。」因此我們得回到草根找解方,藉由一個個在地的公民電廠、能源合作社百分百原住民綠能社區 由底層構築「支持的體系」,翻轉發展軸線,促使台灣紮實的踏上能源轉型之路。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