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韋綸
農委會為因應H7N9於日前實施禁宰活禽政策,規定販售土雞業者不得自行宰殺活雞;今天(6/7)雞農、攤販聯合醫、農學者與業者舉行記者會,對此政策表達缺乏配套、以及現有屠宰場質量不均,將影響屠體品質的擔憂。雞農與攤商並預計在6月13日發起全國萬人遊行,訴求「反壟斷、要防疫、求生存」。
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直接衝擊原本與雞農買活雞、自行宰殺販賣的傳統攤商。記者會上,嘉義土雞攤販侯碧玲拿出她從電宰場拿回來的雞隻屠體照片,不僅雞頭發黑、雞腿因為雞隻過度掙扎,產生血絲、雞胸破裂等情形。她說這些品相不好的雞,在市場裡很難賣,客人怨聲連連,並直接影響到生意。
此外,過去攤販自行購買活雞,為了降低成本,手宰過程中會小心翼翼地保留雞血、內臟,於市場上販賣加工製成的米血,作為額外收入。然而,從電宰場拿回的雞隻,都是內臟被清空的「空雞」,除非是小型屠宰場才有可能要求保留內臟和鴨血,否則攤商幾乎失去原本販賣內臟的收入來源。侯碧玲說以前是「殺雞賺肚內(內臟)」現在內臟都沒有了,收入會差很多。
苗栗特色雞雞農林謙利擔憂「特色土雞」文化在禁宰活禽政策下,將被迫消失。大型電宰場為圖流程統一和方便,只殺「規格化」的雞;其他雞種如鬥雞、閹雞,因為過大或過小的尺寸,無法配合電宰設備。屆時,雞農勢必得面臨屠宰管道縮減、雞種多樣化被影響的問題。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姚量議指出,為了符合電宰場規格化、提高育成率的標準,雞農將傾向飼養育成率、換肉率高的品種,多元品種的土雞「可能會消失」。
姚量議表示,目前雞農與業者最擔憂的,還是可能發生的壟斷問題。目前農委會要求電宰場提供代殺的服務,但全台83家電宰場中,只有1家是公立電宰場,其餘皆為私立。對電宰場而言,直接將屠體當作商品來販賣的獲利要比代殺要高許多,一旦私立電宰場不提供「代殺」服務,雞農活雞將「沒地方殺」,只能賣給電宰場、由電宰場統一宰殺處理後販售給下游的攤販。
姚量議批評,禁宰活禽政策最終恐導致電宰場訂定市價、進而圖利肉品大企業商,形成由財團主導供銷的壟斷現象。因此,613遊行訴求即包括:各縣市設立「公有家禽活禽批發市場暨屠宰場」、各鄉鎮設立「公有屠宰場所」、開放養雞場內設置「衛生屠宰設備」等三項,維持屠宰場的代工作用,以及養雞場自產自銷的空間,防止壟斷的情形發生。其他訴求還有:輔導攤商於市場內合作設立「衛生活禽展示暨隔離屠宰場所」,以及「建立國內土雞認證制度」。
而農委會防疫局在雞農記者會後,對媒體宣稱全台83家屠宰場,「平均設置各地,屠宰量已經足夠(相關剪報)。」不過在會上,中華民國養雞協會土雞營運行銷組組長黃全成即批評,農委會的說法與實際情形大不相同!他指出,目前全台電宰場共通的問題是「地點分佈不均」,許多雞農花上超過2小時的車程,只為了載運數十隻雞到電宰場,非常不便。而針對疫情問題,他表示土雞業者站在與雞隻接觸的第一線,都願意配合禽流感相關防疫措施,做好消毒與衛生規範,但是農委會的政策實行過於草率、缺乏相關配套措施,造成30萬土雞產業從業人員面臨失業威脅,黃全成直呼是「政策殺人」。
針對一般大眾認為「電宰較衛生、防疫」的印象,姚量議表示,其實電宰場屠宰數量龐大、又要求快速,屠體內臟取出過程往往因為不慎,而發生內臟殘留或破裂的狀況;相對而言,手宰雞經由人工取內臟,因為量少,較能夠小心地將內臟取出,之後並可進市場裡販賣,加上手宰有時間、空間充分沖洗屠體,比起浸泡在大水桶中的電宰場屠體,相對要乾淨許多,他認為少量屠宰可以達到較好的屠體衛生。
記者會最後,與會者齊喊口號「拒絕財團壟斷、捍衛多元土雞」,預告6月13日的大遊行將有全國土雞產業萬人上街,呼籲政府應針對禁宰活禽政策,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否則為了守護台灣的土雞文化,雞農將不惜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