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們不需要休息,工人以兩班制配合我們運轉,一班12小時,扣除2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剩下的10個小時,以大約7秒一次的速度,重複地進行單調的工作,每天要做五千一百四十二次……」冰冷無表情的機器人旁白,一字一句道出高科技電子產業工人的勞動境況──這是本屆國際勞工影展紀錄片《機器人夢遊症》的主題。
時間回到2010年,富士康位於深圳的廠區接連發生十餘起工人跳樓自殺事件,引發大陸和台灣社會的強烈關注;同年,洋華光電爆發違法資遣員工、濫用建教合作生的勞資爭議;2011年2月底,HTC研發工程師謝銘鴻被發現陳屍住處,疑似過勞死──這三起事件成為《機器人夢遊症》的敘事焦點。在導演蕭立峻巧妙地交叉剪輯下,三起事件彼此交錯、對照,呈現出一幅跨越兩岸、跨越國際的高科技電子產業工人的勞動異化實錄。
夢遊作為異化的隱喻
《機器人夢遊症》的片名,是由「機器人」和「夢遊症」組成,這兩個意象可以說是本片的核心隱喻,都是在形容高科技工人勞動異化的情況。如果說工人在生產線上被當成機器一樣使用,乃至成為被抽離了人性的「機器人」,是一個相對通俗易懂的比喻,那麼「夢遊症」該做何解?「夢遊症」和高科技工人有什麼關係?
這要從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的發言談起。2010年6月,富士康工人連環12跳之後,郭台銘在鴻海股東會上,引用了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為富士康背書的「調查結論」,聲稱12名墜樓個案中,3名有疑似重大精神疾病,8名有明顯情緒障礙,另有1件則疑似與夢遊症相關,力圖撇清工人自殺與富士康工作內容的關聯。在郭台銘眼中,富士康工人的集體自殺皆是因為「個人精神問題」,甚至是由於「夢遊症」導致的意外。
《機器人夢遊症》不但記錄了這段郭台銘的荒唐說詞, 導演蕭立峻還以此作為片名,無疑帶著諷刺性的黑色幽默。然而,在另一個意義上,「夢遊症」,一種身體知覺不受自己控制的狀態,也可被視為導致富士康工人自殺的真正原因──「勞動異化」的絕佳隱喻。例如片中出現的2010年連續跳樓事件中倖存但半身癱瘓的富士康工人田玉,她輕生前從事的工作是「目檢」,也就是每天反覆察看富士康的屏幕是否有損害,整天持續這樣的勞動下來,她感到眼睛麻木,「不屬於自己了」。
片中,富士康工人魚貫上工、在流水線上無意識地重複同一個動作的畫面,被以黑白、慢速的方式再現,正宛如「夢遊」一般。而「夢遊」的狀態不只發生在工作的廠房,工人在消費時也有同樣空虛的感受。如同富士康工程師郝小康在片中說的,「當你每天的任務是工作然後消費──消費也是純粹為了打磨時間消費──消費完了以後身上沒錢了,感覺很鬱悶」。
更為荒謬的是,富士康的學生工武陽想買最新款的iPhone,卻得跑去香港買,而且價格超過他在富士康打工兩個月的薪水。依靠工人勞動的血汗澆灌而生的高科技產品,卻不屬於工人所有,而是對立於他、統治著他的異己之物。
不平等的國際分工
富士康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子代工廠、蘋果電腦產品和配件的主要供應商,乃是全球高科技電子產業供應鏈的一環,因此,它殘酷壓榨工人的血汗的事實,並不能脫離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來看。世新社發所副教授陳信行就指出,高度不平等的國際分工是造成富士康工人慘遭剝削的根源,以iPhone4手機為例,蘋果宣稱這款手機的毛利率要達到55%以上,其中鴻海的毛利率才佔3到4%,鴻海及其他生產線上的供應商被迫削價競爭,將成本轉嫁到勞工身上,從而對工人施加更高的剝削強度,足見當時的蘋果董事長賈伯斯才是12條富士康冤魂的罪魁禍首。
和富士康同屬台資高科技代工企業,洋華光電是HTC、三星、LG的觸控面板的重要供應商,有論者分析指出,富士康和洋華的生產模式有諸多相似性,例如以低底薪迫使工人加班掙錢、引進更低廉的「建教合作生」來填補勞動力、打壓工會或成立無法保障工人的樣板工會等手段,在在顯示出台灣高科技代工產業普遍惡劣的勞動條件。
然而,正因為洋華光電這樣的供應商和富士康一樣都不過是全球高科技電子產業供應鏈的一個環節,洋華的勞資矛盾問題同樣可以追本溯源到知名品牌HTC的責任,所以在《機器人夢遊症》中,我們可以看到洋華工人組成的工會及聲援學生的抗爭不僅僅針對洋華本身,也以行動衝擊HTC的產品發表會,要求賺取巨額利潤的HTC負起「企業社會責任」,約束上游供應商洋華的無良行為。
在高科技產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邏輯下,倒下的不只是富士康工人,《機器人夢遊症》追蹤了長期熬夜加班的HTC研發工程師謝銘鴻之死,更特別安排大陸的富士康工程師郝小康觀看謝銘鴻上下班的刷卡紀錄,動輒加班到晚上十一點甚至隔日凌晨的紀錄,令郝小康感到不可思議,不禁問了一句:他們有沒有組工會的意向?組工會爭取工人權益,是兩岸工人在面對暴虐無道的資本統治下,所能想到的共同出路。
反科技,或反資本?
不過,這部精采的紀錄片仍有一處值得商榷之處,即隱隱帶有某種反對機器人取代人力、恐懼科技發展的心態,這容易將觀眾引導到機器人或科技本身就是惡的誤區。記得2010年,反對高科技血汗工廠的青年學生抗爭時喊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命」的口號,在現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這句話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假若我們能夠根本改變現存的生產方式,以平等、解放的生產關係取代資本家支配工人的生產關係,那麼由此生產出來的高科技產品,或許就能成為整體社會前進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