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6)七月的尼伯特颱風的17級強風侵襲,造成台東眾多屋損、農損災情傳出,經過三個月的重建過程,關於政府資源及善款的分配,以與行政體系與受災民眾之間的資訊傳達,民間也有所反思檢討。日前(9/29)NPOst 公益交流站於台北社企大樓舉行講座,透過地方居民及教會援助人士的觀點,正視台東重建面臨的資源分配課題。
在尼伯特風災之中,其中台東市、太麻里鄉、卑南鄉等地受災情形最為嚴重。曾投入莫拉克風災重建,現居台東的鯉魚山城鄉文化會社成員蘇雅婷表示,台東災害重建第一時間集中在市容整理,資源人力都在台東市區,隨後市長對外發表「台東站起來」、救台東的方式就是來觀光等語,其實是先鞏固了軍公教、中產階級還有觀光業者的支持,但也掩蔽了很多村鎮是在災後三、四天後才有電力網路等問題,從中仍可見台東行政救援不足之處。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林偉聯表示,長老教會全台1,200多個地方教會,其中在台東、花蓮地區的信徒比率最高,每100個台東人有7人是長老教會信徒,因此在風災的通報及重建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林偉聯說,在尼伯特風災過後,台東地區有很多店家招牌毀壞而搖搖欲墜,但只有全家與 7-ELEVEN等超商最先請到工程車拆除清理,很多市區商家在第一時間還找不到工程行協助,就算要自行修繕還買不到鐵皮。他認為,如果讓重建自然發展,就是最有資源的營業商家及觀光飯店最先修復,「最弱勢的家庭它永遠被擺在最後一個順位」,可能要等到半年後才會得到照顧。
依據中央政府規定之「災害救助種類及標準」規定,住屋因災毀損達不堪居住者雖可得到安遷救助,但一戶補助一人2萬元,最多以五人10萬元計。蘇雅婷指出,此次台東因風災受損範圍太大,行政院後來核定以專案救助修繕屋損,經地方政府認定將每戶發給救助金最高2萬元,才略減輕民怨,但仍有如何認定「毀損不堪居住」等問題。
台東太麻里香蘭村Sasalah 阿美部落的幹部楊維洋表示,在風災過後他探視鄰近的族人家中受損,多數僅以帆布覆蓋,承辦人員未到現場勘察實際災況,而只看照片中的屋頂受損面積是否超過三分之一做為補助標準,讓他感到不滿。楊維洋說,現在部落在外工作的青年希望能夠團結,並要透過籌組協會對外募集資源,讓部落能夠在災後自己爬起來。
蘇雅婷說,僅管中央表示補助應以「從寬、從速、從簡」原則,然而過去因為有公務員以寬鬆標準核可補助,卻遭到記過處分,也讓現在公務員害怕被冠上圖利他人,又怕得罪民眾,因此審核標準變得模糊,例如先前太麻里居民送了200多件,最後只有100多件符合資格。
在農損補助方面,蘇雅婷指出很多民眾攜帶所有權狀的影本申請,但到市公所現場才知道政府要求民眾提供所有權狀的正本,但對於鄉下年長者又要搭計程車去申請正本也非常不便。
蘇雅婷表示,因為填表程序繁瑣、鄉下也不是到處都有便利超商可輸出相關佐證照片,而地方里長又忙於清理修復工作,還不太熟悉申請補助事項,因此有地方居民組成填表志工團協助代為申請,然而,後續市公所卻又貼出公告,表示不得由代理人代為申請,要由本人申請,而帶來許多不便。
「每一次颱風來,大家都在問可以有什麼補助。」蘇雅婷說,過去政府沒有累積大眾對風災政策的瞭解及學習,呼籲政府應該有更簡單明確的版本讓民眾瞭解有何補助資源。
違建與重建
「我們這個計畫要把整個順序倒過來。」林偉聯估算,尼伯特過後台東地區約有一萬個屋頂被強風掀開,因此長老教會先針對其中最弱勢300個家庭修繕屋頂房舍,排除營業處所及工寮,主要受助對象為中低收入戶。
然而由於中低收入戶有其認定門檻,也有民眾實際居住在台東但戶籍在其他縣市,因此教會也有自身的認定順序,優先修繕的包括家庭成員較多者,以及沒有其他地方可住的「無替代違建戶」。
林偉聯說,也因為沒有其他單位願意蓋違建、「我們在台東變成專門在蓋違建的NGO」而與他合作的兩個工程團隊,一個非常「奉公守法」,另一個「喜歡跟著我喜歡做違法的事」,剛好可以分頭合作。林偉聯認為,違建是社會問題,不只是法律問題,牽涉到政府主觀認定與既成事實不符,但有些房子已經80年,比中華民國政府來台還久。
林偉聯指出,重建工作牽涉到民眾既存的「違建」,就必須要向捐款者解釋,背後其實有解套辦法,也有被認定為合法的可能。他曾看過兩棟同一時期所建的房子,在金峰鄉被認定是既成建物,但在太麻里則被視為違建;又有一戶是在水利地禁建區,但後來發現所在已成沙洲地已無河流經,最後才取得使用權做為農舍工寮。
社福資源分配須重新統整
蘇雅婷表示,此次香蘭村受災嚴重的族群繁雜,其中舊香蘭包括客家人及信奉耶和華的阿美族人;新香蘭則分為上部落(Lalaulan)的排灣族人與下部落(Sasalah)的阿美族人,另外溪頭則為閩南人聚落,因此資源輸送並非普及於全村,輸送的分配則反映了族群間的矛盾。
舊香蘭的客家聚落有許多民宅屋頂受損,慈濟原想比照莫拉克模式重建為「大愛村」,部分居民認為可藉此整併違建及產權爭議,也有人認為慈濟可帶來農業發展的商機。不過因為慈濟的莫拉克模式所分配的房屋坪數為12至34坪,相較於居民原有的60坪以上的三合院式聚落——不僅利於農業加工、也方便停放農機——的形式相去甚大,最後宣告破局。
蘇雅婷表示,從莫拉克的重建過程中,新香蘭上部落(Lalaulan)透過在地的長老教會牧師戴明雄募集資源,相對下部落(Sasalah)就顯得相對弱勢,40多戶幾乎都是長者居住,青年大多離鄉工作,因此她後來與幾位北部青年協助Sasalah部落進行重建,過程中她也看到既有社會安全網的侷限及背後的複雜因素,更重要的是,社區要有組織進行自救。
林偉聯也指出,香蘭村是此次尼伯特風災受損較嚴重而具指標性的區域,也因為縣府人員只知道把社會慈善團體帶往香蘭村,造成災後已有多個團體重覆發放慰問金的現象,村裡各部落應該如何分配也是問題,所以長老教會總會才會減少提供香蘭村資源,建議公部門對於資源分配應有進一步規劃,外界援助也應該打破原有的社區關係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