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變投機,創轉當博弈」!今日(11/9)上午,反教育商品化聯盟、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等團體來到教育部前,痛批教育部正在進行審議、即將送進立法院的《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將導致「高教學店化」,要求優先處理相關爭議、撤回已實施的相關計畫辦法,並重新研議草案內容。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賴沛蓮指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下簡稱《創轉條例》)草案無異於教育部與私立大學董事會共同推動各大學「退場、併校、自籌經費」的「大富翁遊戲」,內容包含「開設高額學費的國際專班」、「大學成立控股公司與衍生企業」、「利誘私校草率退場」等。賴沛蓮抨擊,當社會面臨少子女化,教育部不去降低高等教育中的生師比、提高教育品質,反而把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送進產業、圖利各大學校方與董事會,「根本是把學生繳的學費、納稅人的心血拿去不當投資」。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用實例指出《創轉條例》問題,他表示,台灣大學已開設一年學費高達60萬元「國際專班」,將原本平均分攤在全校學生身上的教育資源,變成「有錢人才能念的教育,以國際化的口號包裝私有化的企圖」。林柏儀痛批,高雄餐旅大學與法國藍帶公司在台灣合辦設立了「高餐藍帶公司」,在高餐大學校內租借場地開設補習班課程,收取每年高達115萬學費,但帳皆不公開,「把國家資源假扮成企業樣貌,來逃避作為公部門應該受的社會監督」,「這就是衍生企業的問題」。
在私校退場方面,林柏儀指出近年來多所私立大學退場停辦,以「轉型」名義將過去因「辦學」獲捐、國家補助的私校土地、校產等資源,透過基金會轉手等方式回流董事會,非做公共使用,而《創轉條例》正是將目前「缺乏管制的退場機制就地合法化」。賴沛蓮認為,教育部在解決高鳳、永達等私校退場爭議前,應暫停研議《創轉條例》草案。
教育部於去年(2015)年初著手推動「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稱由於少子女化問題導致高教招生與競爭力危機,將透過該計畫「創新研發知識、帶動社會及產業升級、結合地方產業脈動及社會發展需求」。《創轉條例》草案雖仍在研議階段,行政院甫退回教育部草案要求重新審理,教育部卻已放行各大學提出相關計畫實施,而《創轉條例》草案已經排入立法院優先審理的議程,據了解,將會在12月時送交立法院進行三讀。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張䕒育今出面回應,表示教育部基於維護學生與教師權益與私校品質等原則,會將「創新」與「轉型(退場)」分開處理,並舉辦公聽會納入各校師生、工會團體的意見。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當面質疑,在永達與高鳳等私立大學退場過程中,許多學生中輟、教師遭解雇、校產流入董事會私佔,為何教育部還不承認政策方向錯誤?張嘉育對此僅表示,「你們把個案資料提出來,我們再一一檢視」。
大學法改革陣線總召、就讀台大法律系的鄭婷尹表示,《創轉條例》中的「創新方案」排擠既有學生資源,「退場轉型」則在黑箱運作的過程中擠壓了學生的「知情合意權」。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郭應哲則表示,在私校退場的過程中老師往往被要求「轉業」,工作權受到侵害;高等教育的確需要轉型,但應該由政府負起公共治理的責任,而非「丟到市場裡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