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簡稱總盟)今天(12/22)上午召開「長照起跑點,全民監督縣市表現」記者會,公布一項針對2015年各類相關統計數據後,提出的民間社會福利評比,這項評比指出幾個問題包含:照管專員人力資源不足、服務設施不足且不均、部分服務使用率偏低、各縣市長照服務存在巨大差距。針對上述問題,總盟也提出了應提升照管人員的待遇、強化服務宣導、針對長照資源做出精確的調查統計等政策建議。
行政院在2007年核定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即將在2017年期滿,未來即將推出的下一個長照十年計畫被稱為「長照十年計畫2.0」。根據衛生福利部在長照2.0中的整理,2010年老人當中需要長期照顧者數量高達310,790(佔12.7%);而預估台灣到2025年將成為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的「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人裡面便有一位老年人口。因此,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老人需求的健康照護體系,也就成了長照政策擬定的主要方向,這當中包含健康照護服務系統的整合、慢性病病患的追蹤制度、強化疾病與失能風險的預防等要素。有鑒於過去十年的長照1.0時預算不足,導致資源與宣導的不足,正式服務僅被四成需求者所使用,長照2.0將目標放在「社區在地化」以擴大使用服務的普及率。
按照《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三條的規定,長期照顧指的是「身體或心智喪失部分或全部功能,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持續或預期六個月以上時,依其個人或照顧者的需要,提供之生活支持、協助、社會參與、照顧及相關的醫護服務。」因此,此次評比的重點便放在長期照顧的普及、社區與在地化,報告選擇了長期照顧的四個面向包含「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日間照顧中心」、「居家服務」、「喘息服務」。
資源管理與分配: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所謂的「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又稱照管中心,是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用以提供「長照需求的評估與連結服務」的單位,也就是個縣市管理長照服務的單位,接受民眾的申請,並且按照需求分配服務。照管中心裡面,有照管專員,負責在第一線接受民眾申請服務,並且分配長照資源,評比報告指出,不僅照管人員在六都中嚴重不足,每個照管人員負責的列管個案,除了人口數稀少的連江縣以外,所有縣市都遠超過政策規劃的200人上限,新北市與宜蘭縣的單位照管人員所負責的個案數量甚至超過1,000人。總盟批評,缺乏足夠的照管人員人力,不只造成照管人員的過勞現象,並直接影響了長照服務的品質。
而各縣市當中,又以台中市的照管中心分配到的個案數量最高,平均137萬人口共用一個照管中心,嚴重不足。在申請的流程時間方面,從申請到核定,又以新竹市、新北市、高雄市耗費時程最長,分別是29.8天、12.9天、12.6天。
需要接送的托老所:日間照顧中心
日間照顧中心,白話的講就是「老人的托兒所」,讓老人或者失能者白天到中心活動並且提供服務,晚間再回到家庭或居所,是長照社區化的重要基礎,按照「長照2.0」的構思,日間照顧中心可分為「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以及「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兩種。
第一種「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的目標是一鄉鎮市區就有一處服務中心,不過評比報告顯示,只有新竹市、嘉義市以及台北市接近達到標準,其他縣市都與標準還有一大截落差,最嚴重的是高雄市和屏東縣,分別有28個、26個行政區都沒有設立服務中心。
第二種「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則是以國中學區為單位,提供日間照顧服務,然而評比報告也指出,有日照中心的國中根本就是「極少數」,其中又以人口密集度較高的六都與「一國中學區一日照」的目標差距最大。而各縣市中,行政院核准的服務人數上限又有與實際服務人數差異過大的問題,例如台北市實際服務的人數是政府預估的1.8倍以上;基隆市卻不到預估的十分之一,顯示政府在規劃日間照顧需求時,並沒有掌握實際狀況。
在家照顧的支持:居家服務與喘息服務
「居家服務」是讓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家庭成員照顧老人與失能者,達到在家、在地老化的目標,這部分,評比報告指出,除了部分縣市有核定到實際提供服務的等待期過長的問題外,例如台北市要平均等待一個月,才可以獲得服務。還有服務使用率偏低的問題,根據輕度、中度、重度失能者的分類來看,平均使用率分別是58.8%、53.72%以及38.06%。總盟認為,倒是使用率過低的原因可能是:人力不足、服務提供單位太少或政府宣導不力所造成。
最後一種是「喘息服務」,是當主要照顧者身體不適、照顧的負荷過大、有事外出需要短暫離開時,由照顧人員到家提供,或者讓老人與失能者到機構接受照顧的「暫時代顧」服務,喘息服務被認為是「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服務,讓照顧者可以休息、維持自己的生活。喘息服務又可分為到家服務的「居家喘息服務」、臨時送到機構的「日間喘息服務」、以及送到機構過夜居住的「長時間喘息服務」三種。
與居家服務類似,喘息服務同樣面臨使用服務率偏低的狀況,輕度、中度到重度的失能者,都僅使用了不到六成的喘息服務時數上限,總盟認為造成使用不足的原因同樣是:人力不足、服務提供單位太少或政府宣導不力。
整體問題與政策建議
根據評比報告,總盟認為主要的問題包含,照管專員人力資源不足、服務設施不足且不均、部分服務使用率偏低、各縣市長照服務存在巨大差距。而解決辦法包含:應提稱照管人員的勞動待遇,以專任公務人員取代約聘雇,以穩定工作狀況;政府擴大宣導,讓民眾了解長照服務的類別與資源;目前實際有的服務據點,距離長照2.0還有一段距離,呼籲政府投資這方面的建設;服務據點應考慮區域人口的分佈與特性,而不是「一鄉鎮一XX」不符實際的分配;進行精確的服務需求統計,才能讓資源分配奠基在正確的基礎。
針對居家照顧與喘息服務的使用率偏低的原因,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提到,首先是照顧者可能不知道有這樣的服務,再來是有使用過的成員認為「不夠好用」,他舉例,居家服務員如果要幫老人洗澡,一人一天要跑五個家庭,時間上的分配,就要家庭成員來配合服務員的時間,比較下來,家庭成員就會認為可以「待在家裡」的外籍看護工比較符合便利性的需求。
家庭成員辭職照顧 造成照顧貧窮問題
此外,陳景寧也指出,雖然長照2.0的服務項目擴大了,卻也讓便利性不足的問題更加浮上檯面,例如有日間照顧的選擇,但是家庭成員還是要有人接送、那麼,誰來接送就是一個問題。而在目前的76萬失能人口中,僅有兩成人口使用長照服務,三成聘僱外勞,其餘一半都是完全家庭照顧。當「超級方便」的外籍看護工與家庭成員還要彼此協調使用的長照服務放在一起相比時,多數人就會選擇前者,而在東協國家經濟起飛的大環境下,未來外籍看護工的勞動力也會逐漸下降,台灣的長照不能永遠依賴移工,他說,這條長路還有賴與家庭成員引導、溝通,告訴他們長照服務的好處,鼓勵他們使用。
而佔據一半,由家庭成員內包照顧責任的狀況,則是「家庭悲劇」的源頭,陳景寧表示,應該提早建立長照服務的觀念與習慣,最理想的狀況是使所有人都使用長照工具。根據勞動部的統計,在台灣1,153萬的勞動人口當中,有231萬人為因為照顧失能、失智家人而受到影響,這當中又有約17.8萬人因照顧而「減少工時、請假或彈性調整」;以及有13.3萬人口因為照顧而「離職」。
對於為什麼失能者沒有辦法「送出家外」,陳景寧認為很多是因為受到傳統觀念影響,「長輩沒辦法接受被送出去」,他認為這個需要提早跟長輩溝通、引導長輩,告訴長輩「我們還是很愛你的」,讓長輩接受。否則,面對重度失能的狀況,有部分家庭成員為了「照顧分工」的問題,不只是感情破裂,甚至對簿公堂,對此,他則建議家庭成員簽署「家庭照顧協議」作為規範,來避免家中成員的彼此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