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徐沛然
台灣的房地產有三高,空屋率高(19.3%)、房屋自有率高(超過八成)、房價高,這三個在國外會相互矛盾的現象,在台灣卻是並存。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為14.3(也就是全家14.3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30坪的公寓)。台北市的貸款負擔率高達56.2%,代表購屋者每個月有一半的薪水拿去繳房貸。台北市的房價與年租金比高達64倍,為亞洲之首(雖然房屋交易價格不透明,房租也不透明,這個數據需稍加調整,不過在世界名列前茅應無疑義)。意思就是對許多屋主而言,收房租是次要的,等著房屋增值才是目的所在。記得有次到淡水某河景第一排的朋友家拜訪,他說房屋已經交屋近兩年,每一間房子也都賣出了,但是進住率卻不到五成。
房地產(炒地、炒房)成為台灣最好的獲利管道。土地使用變更(又有農村再生條例、都市更新條例、容積獎勵等法令推波助瀾)之後,價格馬上翻了好幾翻。房地產交易的稅率低、交易價格不透明、存款利率低、缺少其他獲利投資標的、外資(包括中資)的引入等,都是造成房價飆漲的因素;房地產也成為財團避稅(如遺產稅)的手段。
因為房地產的價格高,獲利多;於是政府拍賣稀有的國有地來籌措財源,地方政府以開發為名(炒房為實)進行土地徵收(危害地主權益)(用以還債務、綁樁腳),又讓建商以小博大進行都更(只要有幾坪地,把佔相對高比例的公有地都吃下),建案只要留設開放空間/停車位/短期公園(公共藝術)都可以得到容積獎勵(政府只盲目送容積,卻不嚴格執行懲罰違法/違規使用)。
房地產廣告就成為目前報紙最大的廣告收入來源。這又意味著報紙的新聞會不斷地傳送房地產欣欣向榮、房價又攀高、房價看好上漲的訊息(因為不敢得罪廣告主,台灣的報紙是看不到房市泡沫的討論的)。還會不時插播升斗小民因為有眼光,進入房地產,現在成為包租公/租婆,不必工作只等著收租金的激勵人心的小故事。
台灣的房價除了SARS期間有微幅下跌之外,近十幾年來幾乎一路上漲。可是薪水並沒有同步上漲啊。每當有房價可能下跌的訊息時,政府就會以營造業是產業龍頭、房價下跌會引發社會動亂等為由,透過貸款利率調整等機制來穩定房價。台灣有住宅政策嗎?說出來很丟臉。台灣社會住宅的比例(0.08%),遠遠低於歐美日韓(荷蘭則有34%)。過去的國民住宅政策已經被批評為「樂透」國宅;而租金補貼、優惠貸款等政策,並沒有解決弱勢者居住問題,仍然將他們推入房屋市場。
高房價早已成為民怨之首,政府卻無心整治。而高房價造成的影響,卻極為廣泛而深遠。炒房的錢這麼好賺,何苦還要蓋工廠雇工人呢?(我沒有查到台灣富豪排行榜中有多少是以房地產起家,至少國泰、遠雄、聯邦、潤泰都在富豪排行榜中)當資金大幅流向房地產的時候,也讓其他生產/產業受到傷害。有不少私立大學同樣以辦學為名,其實看重的是房地產的價值。對個別家庭來說,購屋支出也吃掉了許多別的消費支出。當租金不斷上漲時,有特色的個人工作室/餐館/咖啡館也會被迫遷往更為偏僻的地方,或是歇業。近年來,不斷在大學生口中聽到對於房價的不滿與灰心:不滿台灣的貧富愈來愈懸殊,灰心於再怎麼努力工作都無法購屋遑論成家。
想想最近有多少不公不義的事情是與土地/房產有關的。如果繼續炒作房地產,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將會逐年下降、都市會變得更無趣、貧富懸殊的問題會擴大,就等著年輕人烽火四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