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7

《北韓搖滾解放日》:你才被解放!

$
0
0
2018/05/08 12:00:00

4月27日兩韓領導人會面讓朝鮮半島再次成為焦點,金正恩與文在寅簽署的《板門店宣言》更獲得所有愛好和平之人的肯定。台灣正熱映中的《北韓搖滾解放日》雖然早在2016年發行,所記之事也是三年前,但此時此刻上映正好提供觀眾窺見「北韓」的一個視角。影片不只是「認識北韓」的媒介,更藉由「萊巴赫」這個1980年成立於南斯拉夫的搖滾樂團與朝鮮人民共和國的交流碰撞,讓我們重新省思比「和平」更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正如促成兩者合作,同時也是影片導演之一的托拉維克(Morten Traavik)所說:「我有興趣的是真相,但真相有時候不會導向和平。」追求真相不僅僅是為了「揭開北韓的神秘面紗」,更是讓我們面對自身盲點的契機。

電影 "Liberation Day"。(翻攝映畫)

影片中文譯名「北韓搖滾解放日」即是盲點之一。原文片名僅是「解放日」(Liberation Day),副標為平鋪直述的「一部紀錄片音樂劇」(A Documentary Musical)。台灣譯名卻暗示了「北韓」是解放的對象,而解放他們的工具是「搖滾」。然而,影片所呈現出的是一段沒有誰解放誰的,萊巴赫與朝鮮人民共和國互相牽制、溝通、誤解、妥協的過程。演出中,朝鮮人民或聚精會神或隨著節拍擺動,確實是接受了對他們而言嶄新的搖滾樂,但若說是朝鮮人民被解放,那麼摀著耳朵、面無表情的朝鮮觀眾又在在顯示解放的不成功。與其說影片再現了解放過程,不如說它提問了誰該被解放:萊巴赫或托拉維克是解放者嗎?朝鮮人民需要被解放嗎?究竟是誰認定誰該「被解放」?

正如齊澤克所言,我們透過萊巴赫這個音樂機制學到的不是北韓,而是我們自身的焦慮與偽善。齊澤克對朝鮮的解讀或許不那麼到位,但他精確指出,萊巴赫及其音樂所做的不只是嘲諷極權主義,而是「帶出了所有社會中的威權主義特徵」,包括「最民主」的社會中的威權主義。托拉維克舉的例子更為具體:西方社會中不是沒有集體偶像崇拜,看看足球場及搖滾演唱會便知一二。那麼,影片主角「萊巴赫+北韓」,這個對於「民主社會」來說惡名昭彰的組合,所欲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或許是「你才被解放,你全家都被解放」。

這樣不將萊巴赫視為北韓解放者的立場,更明顯地表現在這部「紀錄片音樂劇」如何重視朝鮮半島的過去及現在。隨著萊巴赫改編的《真善美》〈樂之聲〉,影片揭開序幕,同時展開的是朝鮮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山丘伴著樂之聲而活」此句彷彿歌頌大自然的歌詞,所搭配的畫面是二戰原爆蕈狀雲以及殘破的日本國旗,日本帝國士兵繳械、日本帝國戰敗,1945年8月15日是「我們的解放日」。但朝鮮半島隨即進入韓國內戰,此時,影片刻意安排白宮、美國國旗與杜魯門的畫面,直指美國對於朝鮮半島的分裂可說是「功不可沒」。萊巴赫的音樂繼續,歷史也順著時序推進,西方搖滾演唱會片段與西方刻板印象中的北韓集體崇拜畫面交叉出現。

影片不只提及了日本殖民、美國介入如何形塑南北韓分裂,同時也向觀眾提問:「西方」與「北韓」很不同嗎?還是有點像?也就是說,藉由並置兩者,影片揭露了西方與北韓的相似性。但西方媒體顯然堅信兩者水火不容,如同西方白人女記者直白地問:「你們不覺得害怕嗎?北韓是另一個......另一個星球。」這樣的嘲諷與不解,同時也顯示了西方需要北韓,唯有當北韓維持其「極權共產主義國家」的代表性,西方國家才能繼續崇敬自己的自由民主,因為自己的「不極權」與「不共產」而驕傲。

台灣片名翻譯為《北韓搖滾解放日》。也因此,在我們這個自由民主反威權的社會,觀影後解放不解放是另一回事。有位部落客的影評「自吹自擂」地宣稱「自己對北韓的理解程度是遠高於一般人的」(原話),然後斷言金正恩簽署《板門店宣言》是因為「北韓真的窮到快垮了」,所下的結論是「真的有用搖滾樂解放了北韓人靈魂的感覺啊」。撇開影評優劣,如此再製西方媒體價值觀的論調正是托拉維克及影片明著或暗著所要批判的。另一常見論調是強化「北韓」的特殊性,放大萊巴赫與朝鮮合作過程中的顛簸,強調北韓是如何集體主義而導致沒效沒率。但試問,哪一種合作沒有不合?強調「西方文化」與「北韓文化」之間的衝擊所帶來的根本問題,是持續誤用「反共主義」、「法西斯主義」、「極權國家」等政治標籤,1去政治化地混搭且亂扣這幾頂大帽子,同時覆述「人性」、「音樂」等看似不太政治的術語。而即便肯認了音樂的政治性,對朝鮮人民共和國的不求甚解,又讓「文化交流」的美好成果全歸功於萊巴赫及其音樂,功勞不歸居中協調的李先生,也與朝鮮人民不太相關。我們的眼可能不太好使,沒看見電影結束後,位在致謝表上第一位的「北朝鮮人民」,嘴也出了毛病,缺少植根於歷史的政治語言以述說高度政治化的萊巴赫音樂。

正是因為政治,《解放日》是一部老少皆宜、恰巧與時事接軌、闔家觀賞沒有問題的好片。但解放是門苦差事。祝您被解放,祝您全家都被解放。

  • 1.在戰後美國脈絡中,將這些標籤混用得最好得大概是哈佛歷史學家Arthur M. Schlesinger Jr.,美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自由主義者。史氏認為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並無二致,兩者更毫無扞格地結合成極權主義這一個不道德的體系,而極權主義是「自由」的最大威脅。見The Vital Center(1949)。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