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12:00:00
苦勞網記者
在討論「物質」層面的社會進步議題時,我們往往不能迴避去考慮是否所有人們都能跟上這個進步的腳步。例如在主張產業升級時,我們必須面對老工人不一定有條件再學習新的技能,不一定能夠適應未來新的產業環境。在這種時候,主張社會進步的人,必須設法在自己所提出的新社會藍圖中,同時創造新的條件,去接住、容納這些無法跟上腳步的人。
那麼同樣的道理,在討論「觀念」層面的社會進步時,例如對同性戀的認可,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努力去設想,在我們所規劃的未來社會藍圖中,該怎麼容納這些無法跟上腳步,因而就是無法對話、無法接受某些新觀念的人們?
有些人或許會感到不甘心,「他們」從未替「我們」考慮,為什麼「我們」卻要替「他們」考慮?
是的,會有這種不甘心的感覺很正常,但是,任何希望促成社會改變的倡議,本來就要比主張維持現狀的更困難。就好比在任何一場辯論賽中,為改變現狀辯護的正方,比起替維持現狀辯護的反方,往往要負擔更多的舉證責任以及更充分的理由,同時還必須提出完整的替代方案。
很多人說,同婚團體之所以在這次公投中輸了,是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我同意這樣的說法,然而,理由卻不是因為保守派太過有錢、教會組織太過綿密。這兩個陣營之所以「不對等」的真正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保守派期望人們維持既有的觀念,進步派試圖推動的人們在觀念上的改變,而後者從一開始就注定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在我看來,關於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的這一場公投戰爭,確實可以說是一場「智力測驗」,但卻不像多數人所以為的,是對保守派的測驗,相反,這是對進步派的測驗,它考驗著進步派所規劃的未來社會藍圖,是不是可能兼容傳統,並容納那些可能無法跟上腳步的人們。
- 【延伸閱讀】同婚.啟蒙.保守大眾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