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月7日起,海地這個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爆發了反政府的街頭示威,至今至少已有9人死亡,並有數十人受傷。這場示威,可以歸咎於去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海地政府取消油價津貼,作為借貸的條件之一,結果導致燃油價格飆漲,去年夏天,同時還飽受高通膨、糧食價格翻倍的海地民眾,已經展開第一波抗議。
當委內瑞拉的「人道危機」被多數西方媒體置於鎂光燈下之際,海地近日的動盪局勢,卻被遺留在眾人的目光之外。美國對前者積極進行「人道干預」,卻對海地騷亂——同樣發生街頭示威、警方暴力鎮壓、電力短缺、學校及醫院關閉...等情況,幾乎是至若罔聞,僅要求美國旅客暫時不要前往海地。
印度歷史學者暨記者Vijay Prashad的這篇文章,刊載於國際群眾運動新聞網站「Peoples Dispatch」,清楚指出美國對委內瑞拉的經濟制裁,如何惡化最近一次的海地騷亂,以及石油企業藉機發災難財的貪婪嘴臉,我們不妨藉此思考「人道危機」的敘事如何被形成,而真正製造危機的又是何許人也。
去年10月,海地人在推特(Twitter)上追蹤兩個快速蔓延的標籤——「加勒比石油計劃的挑戰」(#PetrocaribeChallenge)及「加勒比石油計劃的錢去了哪裡?」(#KotKobPetwoKaribea)。如果你不是海地人,或是關注海地的政治局勢,忽略此事是可想而知的。推特上的不滿與隨之而來的街頭抗爭,理由很簡單:委內瑞拉資助的加勒比石油計畫中的數十億美元跑哪去了?
2005年,國際油價逐漸上漲,而查維茲(Hugo Chávez)領導的波利瓦社會主義正處顛峰。14個加勒比海國家於委內瑞拉的波多拉克魯茲市(Puerto La Cruz)會面,目的是推行加勒比石油計畫。計畫概念簡單明瞭:委內瑞拉,這個全球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將以十分優惠的價格,對處於困境的加勒比海島嶼出售石油,除了一部分需預先支付外,這些國家得以在接下來數年,以超低利率(1%)償還剩餘款項。
一直以來,加勒比海的島嶼國家飽受債務與高昂的能源進口價格所苦,如今總算獲得紓解。並非14個原始會員國的海地及尼加拉瓜,也在2007年加入了加勒比石油計畫。「在本世紀與未來,加勒比海各國應該無需(再為石油供給)感到憂心。」查維茲歡愉地表示。
委內瑞拉虧欠海地
經濟上的團結互助,正是玻利瓦社會主義對待加勒比海國家的方式。如果加勒比海國家發展蓬勃,委內瑞拉也將連帶繁榮。2010年證實了委內瑞拉的慷慨:地震之後,委內瑞拉不僅一筆勾消海地的債務,更提供額外的重建基金。當時查維茲表示:「不是海地欠委內瑞拉債務」,「而是委內瑞拉對海地有所虧欠。」2007年起,委內瑞拉已透過加勒比石油計畫提供40億美元的援助。
在查維茲久遠的記憶中,委內瑞拉之所以虧欠海地,與發生在1815年的某件事有關。海地共和國(Republic of Haiti)首任總統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曾向西蒙·玻利瓦(Simón Bolivar)提供庇護與武裝,讓他得以回歸並解放大哥倫比亞地區(Gran Colombia,南美洲北部的廣大土地)。玻利瓦承諾佩蒂翁將解放大哥倫比亞地區的黑奴。玻利瓦遵守承諾。對於祖先曾被奴役的查維茲來說,如果沒有佩蒂翁的請求與玻利瓦的勝利,「我就不會在這裡」,他在2007年出訪海地時如此說道。
海地對西方國家的債務
然而,西方國家就沒有如此大方了。事實上,海地革命之火燃起之際,從法國乃至於美國等西方勢力,都企圖摧毀海地共和國。1804年,法國強迫海地同意賠償210億美元,理由是海地「盜取」黑奴與其他奴隸。直至1947年,海地才繳清這筆可憎、噁心的債務。法國沒有為此道歉,從這筆債務之中賺取數十億美元的花旗銀行(Citibank)也是。無論法國或是花旗銀行,不曾考慮為這殘忍的掠奪負起賠償的責任。
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或金融機構從未像委內瑞拉如此慷慨。相反地,西方國家持續將債務加諸於海地之上。即便是2010年地震期間提供的「援助」,也讓西方企業賺上一筆。「這些人猶如禿鷹,趁著災難前來掠奪。」前海地國防部長艾利(Patrick Elie)如此說道。海地被竊取的賑災款項,以及持續增加的債務,確切金額仍不可知。包括美國紅十字會等單位籌募了數百萬美元,但是用來減輕海地人負擔的份額卻非常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去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稱將對海地海地提供9,600萬美元的低利息貸款與補助,條件是海地政府削減關鍵的燃油補貼。該補貼是加勒比石油計畫的一部分。示威在全海地爆發,導致總理賴方同(Guy Lafontant)在7月份宣布辭職。(請參閱「三大洲:社會研究機構」(Tricontinental: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月訊第八期)
海地菁英階級長期以來盜竊加勒比石油計畫資金的醜聞被揭露後,IMF提出了削減燃油補貼的要求。2017年,賴方同政府就過去10年的加勒比石油計劃發表了一份長達600頁的參議院報告。調查顯示海地統治階層從這些重要基金中竊取龐大的金額。然而無人需為此負責——包括那些竊取金錢的人,以及縱容他們的銀行。要求高級審計與行政訴訟法庭根據報告審理的呼聲也不了了之。
這起醜聞之中,IMF的指令顯得虛偽。IMF要求那些未從加勒比石油計畫偷取一分一毛的海地貧民,支付更高的燃油價格,以便讓海地金融恢復正常。法國或花旗銀行毋須賠償,盜取加勒比石油計畫資金的小偷也未被咎責。相反地,60%生活在貧窮線之下的海地人必須為IMF微不足道的貸款,支付更高的燃油價格。
團結互助告吹
2月初,海地各地再度爆發示威。街頭抗爭的原因是燃料價格上漲,另外則是海地對委內瑞拉的馬杜羅政府採取敵對立場。
由於經濟戰,委內瑞拉無法對海地提供補貼燃油。海地人民必須轉向美國石油企業並以美國價格購買燃油。這阻礙了燃油供應,並且引發民眾對於價格上漲的不滿。美商諾芬能源公司(Novum Energy)將郵輪停靠在太子港,直到阮囊羞澀的海地政府付清款項後,才願意卸下船上16萬4千桶石油與20萬5千桶煤油。這價格裡頭完全沒有團結互助的精神。(事實上,海地每日需對每艘停靠在港口的船隻支付2萬美元的罰款。)這些公司只想要現金,而且一分一毛都不能少。
海地政府持續在傷口上灑鹽,決定加入美國行列,在美洲國家組織(OAS)中投票反對委內瑞拉。2017年前,海地在OAS的代表巴普拉斯特(Harvel Jean-Baptiste)一向反對類似的反馬杜羅議案。不過這次新的海地代表查爾斯(Léon Charles)和美國口徑一致。這一票激怒了海地街頭上的民眾。委內瑞拉,這個曾向海地提供援助的國家,如今正遭遇背叛。這就是人民現在的心情。
不合時宜的門羅主義
在另一方面,其他加勒比海國家堅守立場。由安提瓜、巴布達千里達與多巴哥等15個會員國組成的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聯合起草一份強烈聲明,宣示捍衛委內瑞拉的國家主權。他們致力創造對話氛圍,促成烏拉奎與墨西哥聯手於2月7日在蒙特維多(烏拉圭首都)舉辦會面。
這些小島國家深知讓過時的門羅主義全面復甦,將帶來莫大的危險。認為美洲是美國「後院」的思維,不僅羞辱人,更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條文與精神。
正是這種羞辱激發海地人民走向街頭。他們發出的訊息簡明易瞭:
如果你不讓我們呼吸,我們也不會讓你喘氣;你們扼著委內瑞拉的喉嚨,也會讓我們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