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但此時擴散的不只是病毒,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波「反中」和「歧視亞洲人」的仇外浪潮。本文作者指出,這種仇外情緒源自西方過去對「黃禍」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古老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但這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污名,正如加拿大多倫多市長托利呼籲的,我們應該和華人社群站在一起對抗歧視。
原文標題"As the coronavirus spreads, fear is fueling racism and xenophobia",刊載於CNN。
日前,一間法國報紙頭條以斗大字體宣布「黃色警戒」(Yellow Alert),一旁的圖片中,中國婦女正帶著口罩。同一份報紙的另一個報導則以「新黃禍?」(New Yellow Peril)為標題,描述當前武漢冠狀病毒的爆發。
這些頭條立即引發憤怒。讀者控訴報紙措辭無知且冒犯。
在西方國家,「黃禍」是以東亞人民為目標的古老種族主義意識形態。該詞體現最糟糕的反亞洲人恐懼與刻板印象,並自19世紀首批中國移民抵達美國後持續困擾著移民社群。
當時的美國政府宣傳與流行文化,散播極度種族主義且錯誤的中國人形象,將他們描繪為不乾淨、有失文明、道德敗壞且對社會造成威脅的一群人。
在一篇關於亞洲疾病與死亡的報導中再度召喚這個詞彙,看起來欠缺深思熟慮,儼然是公然的種族歧視。
該報立刻道歉並稱自己無意延續「對於亞洲人的種族主義刻板印象」。但是傷害難以輕易地恢復,而該報並非唯一的兇手——隨著冠狀病毒擴散至全球,這僅是反中情緒的最新一波風潮。
這場持續升級的全球健康危機,已經奪走超過2百條人命——全數位於中國,並在全球導致近1萬人感染。(譯註:截至2020年2月5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24,577起,死亡人數494人,其中包含1起菲律賓與1起香港案例)各國當局試圖遏制病毒的同時,也在評估為了避免製造全球恐慌,是否有必要發布警告。
然而,已有跡象顯示恐慌正在發生。商店的口罩搶購一空,人們將自己鎖在家裡。在疫情爆發中心的中國中部,一些人迫切搭乘飛機逃出,無論目的地為何,全球政府則暫停來自中國的航班,並對中國旅客實施管制。
但是恐慌以另一種更為人熟悉的形式出現,古老的種族主義比喻再度浮現,將亞洲人、亞洲的食物與習俗形容為不安全且不受歡迎的。
恐慌擴散,種族歧視也是
隨著病毒的新聞擴散,許多居住國外的亞洲後裔表示他們被當作移動的病原體對待。
一名居住倫敦並為英國《衛報》工作的華裔英國記者表示,當他在巴士上坐下時,一名男子立即更換座位。
一名華裔馬來西亞社工在本週的倫敦遭遇了相同的經驗。「在我工作的東倫敦學校,一些人詢問我:中國人明知可能帶有病毒,為什麼還要食用奇怪的食物。」
在加拿大,報導指出華裔孩童被霸凌,或在學校被特別指認。在尚未出現冠狀病毒確診案例的紐西蘭,一名新加坡婦女表示自己在購物中心被質問且面臨種族主義的騷擾。
這些案例反映西方國家種族主義的長遠歷史。在黃禍時代,反中恐懼導致中國移民被處以私刑、種族暴力、制度性歧視,甚至是禁止中國移民長達61年之久的《美國排華法案》( Exclusion Act)。
這是為什麼「黃禍」一詞蘊含數世紀以來的創傷,並且引發激烈反應,也是之所以在現代頭條中使用此詞如此令人震驚的原因。
然而此次反中種族主義的擴散範圍已超出西方國家。在越南,餐廳外頭的標語宣布「拒絕中國人進入」。拍下照片的旅客告訴CNN這發生在上週。一間日本商店外頭,也張貼類似標語拒絕中國顧客。
網路上,各地民眾述說蘊含種族歧視的玩笑;當電視節目主持人柯登(James Corden)發布了一張與韓國流行團體BTS的合照,底下民眾推文表示「快報:詹姆士·柯登死於冠狀病毒。」這個玩笑在推特上獲得近2萬5千個讚。
瞄準中國食物
最廣為流傳的仇外心理形式,或許是關於中國食物的刻板印象,這些敘事通常製造恐懼,而且刻意引發大眾關注。
據信,新的冠狀病毒起源於武漢的海鮮與野味市場,科學家則認為蝙蝠與蛇是可能的病毒載體。雖然野生動物交易存在合法性的問題,疫情爆發導致了對於中國食物的厭惡,這種反感通常帶有種族歧視的色彩,許多人也憤怒指控中國人任意製造潛在的全球性傳染病。
「因為中國人食用蝙蝠、老鼠、蛇等野味,全世界將飽受瘟疫之苦。」一則受歡迎的推特文章表示。
近日冠狀病毒的媒體報導強化了這樣的想法,其中不乏使用誤導的影像或圖片。一個廣為分享的影片中,一名中國旅遊部落客正在食用蝙蝠湯,但這實際上是三年前於太平洋島國帛琉所拍攝,而這道菜在過去也被西方電視節目主持人們所品嚐。
影片及部落客與武漢或是當前疫情爆發無關,但是仍然爆紅,許多西方觀眾在社群媒體上表達驚恐。騷動之大,導致該部落客在上週出面道歉。爆紅的錯誤資訊與不間斷的媒體報導時常忽略的是:在中國,僅有一小群人食用野味。絕大多數人食用的東西也可見於其他地方菜餚,例如豬肉與雞肉。最後,人們喜愛的食物與文化相關——許多西方人厭惡「奇怪」的中國食物,這種敘事本身就是歐洲中心論的。
這並不是說對於中國食物的一切批評都是無效的:該國確實存在對於野生動物交易疏於管制的問題,在過去也曾導致疫情爆發。
2003年,致命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起源於麝貓,牠們在中國南部被視為佳餚。儘管政府已制定措施,限制野生動植物的交易,卻不願採取更積極的作為,非法交易仍在持續。
由於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及傳統中醫的盛行,要終結這些習俗很困難。許多野生動物被認為具備重要的醫學價值,例如人們認為飲用蛇湯可以治療關節炎,蛇膽則有助於喉嚨痛。
毫無疑問地,更需要被處理的問題是政府如何在傳統與安全管制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驅動消費這些食物的信仰與習俗已存在數個世紀,並且交融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它們無法輕易被消除,特別是外國斥之為原始與不潔。
與華人社群站在一塊
目前我們看到的只是反對東亞僑民的強烈仇外心理的早期跡象——網路上庸俗的笑話,糟糕的頭條,人們在公共場合展現恐懼。如果2003年的SARS是可供參考的範本,這些仇外心理都可能升級為更危險、更直接的種族主義。
2003年疫情爆發時,西方的亞裔人士被當作賤民對待。不乏白人在亞洲同事面前遮臉,以及房地產仲介被告知不要服務亞洲客戶的報導。
亞洲人面臨迫遷威脅,工作機會被取消而未被告知原因,某些亞裔加拿大組織收到明目張膽的仇恨訊息。中國與亞洲企業承受巨大損失;在波士頓,愚人節的惡作劇警告某間餐廳出現了被感染的職員,據說導致該餐廳的業績暴跌7成。
這些都發生在17年前,當時中國正緩慢對外開放。現在它已是新興超級強權,它在一連串近日衝突中的角色——持續的中美貿易戰、圍繞在電信企業華為的安全問題,對於中國在美國及澳洲部署間諜的指控——都意味著相較以往,許多西方人對中國更加猜忌,也更感到緊張。
加上疫情有可能演變為全球流行病,這一波持續升高的歧視只會更醜陋。
僑民社區與地方當局正為此準備,許多人試圖在恐懼升高為歇斯底里之前平息它。在法國,報紙爭議引發社群媒體運動,許多法國華裔居民使用標籤「#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
這週,洛杉磯一份確認首起病例的聲明中,地方醫療部門強調,「如果人們沒有呼吸道疾病症狀的話,不應因為其種族、國籍或是近日旅行紀錄被排除在活動之外。」
多倫多公共醫療首長維拉(Eileen de Villa)也警告,關於病毒的錯誤訊息已經製造「針對我們社群中部分成員不必要的污名。」
「我對此深表關切,卻失望地發現這正在發生」,維拉在上週三的聲明中表示。「歧視是不可接受的。它無濟於事,此外散播錯誤資訊也無法為任何人提供防護。」
多倫多市長托利(John Tory)也在這週對冠狀病毒引發的恐慌表態。「為了與我們的華裔社群一起對抗污名化與歧視」,他說,「我們不能讓恐懼戰勝我們城市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