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夜店爆發群聚感染 觸動恐同情緒
防疫工作備受讚譽的韓國,近日再度爆發35起確診病例,其中29起與首爾梨泰院的夜店有關。韓國媒體聳動的報導方式,並公布患者的工作地點與個人資訊,加上社群媒體上流傳同志酒吧的影片,讓這波新冠病毒疫情觸動該國恐同情緒。
韓國疾病管理本部(KCDC)表示,截至5月11日,與梨泰院夜店的相關案例已達86起;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案例中,有78起為男性、76起介於20至30歲之間。
根據《南方電視台》,一名男子造訪多間位於首爾的同志酒吧,5月7日檢測為陽性後,隔日又確定有14名接觸者被感染,媒體與社交網站上迅速湧現出恐同聲浪。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部分韓國媒體報導點名這些夜店是「同志夜店」,並且詳述患者的年齡、造訪地區、工作地點與個人資訊。社群媒體上流傳同志酒吧與夜店影片,呼籲捐款阻止「噁心的活動」。
當局已要求媒體克制,保護感染者與家屬的個人資訊。首爾市長朴元淳表示,已經搜集4月24日至5月6日曾經造訪相關夜店的5,517人姓名,至今已檢測3千多人。朴元淳表示,將保證檢測匿名,但未出面檢測的民眾將被處以2百萬韓元(約台幣4萬8千多元)的罰金,此外警方也會前往住家。
然而韓國同志社群擔憂,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引發最新一波歧視風潮。雖然同性戀在韓國是合法的,但是歧視現象仍然嚴重,許多同志不願向家人與公司出櫃。一名30多歲的男同志受訪時表示,造訪梨泰院是唯一能夠做自己並且與同伴出遊的機會,其他時間都得假裝自己喜歡女人。
「如果我接受檢測,我的公司將發現我是同志,我將失去工作並且面臨公開羞辱。我覺得我整個人生即將崩潰。」這名男同志表示。
哥倫比亞:性別化隔離政策 跨性別淪暴力犧牲者
因應新冠病毒疫情,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市長於上月宣布「女性在偶數日、男性在奇數日」可以出門從事必要作業的封鎖政策,但是這項措施卻被質疑助長警方與大眾對於跨性別社群的暴力。
根據當局,跨性別人士可以根據性別認同選擇外出日,而且這項為了限制外出人數的政策,不會要求民眾出示性別證明。但是自封鎖措施實施以來,已發生至少20起跨性別人士於超市被攻擊的事件,包括一名跨性別女子遭男子刺傷,理由是「她不應在偶數日外出。」
根據《南方電視台》(teleSUR)報導的另一起案件,一名使用「性別中性代詞」(neutral pronoun,使用they而非指稱特定性別的he或she)稱呼自己的跨性別人士在超市入口遭警方攔下並要求出示證件——儘管波哥大婦女部發言人表示,市長已要求警方不得於隔離期間要求民眾出示身分證。
跨性別人士也抱怨,根據性別外出的措施,強化了性別刻板印象與角色。「如果你外出時不化妝或穿裙子,你就無法介紹自己或於公共空間現身。」一名非二元性別的跨性別人士羅德里格斯(Rodriguez)如此說道。
在拉丁美洲,哥倫比亞不是唯一實施性別外出政策的國家。秘魯自4月2日實施類似措施,總統畢斯卡拉(Martín Vizcarra)更保證軍警不會以此作為恐同的藉口。但在利馬警方於警局內羞辱3名跨性別女子、要求她們蹲下之際說出「我想要當男人」的影片流出後,當局隨即取消措施。
利馬跨性別女子團體「Féminas」成員費南德茲(Fernandez)說:「警察永遠是對我們施暴的主要加害者。總統的承諾或是人權團體都無法改變這項事實。」
荷蘭:大學職缺限女性 遭控性別歧視
原意是扭轉女性教授比例過低現象的計畫,卻被指控「性別歧視」?荷蘭頂尖理工大學因為僅將職缺開放女性申請而面臨性別歧視的調查,但是校長則為預計為期5年的計畫辯護,表示改變有其必要性。
荷蘭人權研究機構接獲匿名申訴後,調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招募政策,即職缺招募前六個月僅開放女性申請,是否構成性別歧視,判決結果預計今年6、7月出爐。
根據《衛報》,荷蘭是歐盟國家中,女性教授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又是所有大學中,性別比例表現最差勁的學校。為此,校長拜恩斯(Frank Baaijens)在去年6月,宣布了這項改變他口中「隱性性別偏見」的計畫。
根據計畫,只有在招募前六個月依然缺乏合適的女性候選人之後,職位才會對男性開放。計畫預計為期5年,開放150個職缺,每位新聘僱的女性教授將獲得額外的十萬歐元作為導師與研究費。拜恩斯表示,目標是新聘任的助理教授,至少一半為女性,同時女性副教授與正教授比例至少達到35%。
拜恩斯表示,過去10至15年,該校已嘗試其他各種辦法,但是女性教授比例成長速度緩慢,每年約1%。另一方面,拜恩斯也坦承,約有1/3教職員反對計畫,但他堅持提高女性比例有其迫切性。
歐盟法律允許以代表性不足的群體作為招募對象。歐盟女性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平均比例為41%,其中匈牙利(25%)、盧森堡(25%)、芬蘭(29%)與德國(33%)都在水準以下。荷蘭則為39%。另一方面,立陶宛、保加利亞、拉脫維亞、葡萄牙與丹麥等五個國家,至少一半一上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為女性。
根據統計,在科學、工程與數學領域,女性畢業生的就業率比同等資格男性少了10%。
「科學領域存在隱性的性別偏見,將阻礙我們招募的女性人數。對於女性而言,如果職場由男性主導,職缺申請便沒那麼吸引人了。因此有必要作出改變。」拜恩斯表示。
印度:韓國LG化學毒氣外洩12死 違法經營被起底
位於印度安德拉邦的韓國LG化學(LG Chem)工廠驚傳毒氣外洩事件,包括孩童在內,至今已有12人死亡,千人送醫。由於擔憂毒氣再度外洩,當局已下令撤離方圓5公里內的居民。LG化學如今更遭披露在未取得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違法經營,批評矛頭也擴及地方及中央環境管理部門。
5月7日深夜,位於印度南部沿海城市維薩喀巴坦的LG化學塑膠廠發生重大工安意外:凌晨3點,正當多數人熟睡之際,苯乙烯自5千噸儲罐中外洩。急性接觸苯乙烯將引發呼吸道與神經系統症狀,吸入一定濃度的苯乙烯更有致命的危險。根據《衛報》,吸入毒氣的民眾出現呼吸困難、眼睛灼痛、嘔吐及起疹等症狀。根據《RT新聞台》取自社交媒體的影像,中毒的人們臥倒在路旁無法動彈,還有嘴巴周圍佈滿白沫的死亡牲畜。悲劇發生後(5/9),3百多名憤怒示威群眾趁當局巡視LG化學工廠時,扛著罹難者屍體闖入廠房,要為死者討公道,並且要求關閉工廠。
根據《半島電視台》,毒氣外洩後,當局以就過失殺人罪展開調查,印度環境法庭也對LG化學祭出620萬美元罰金作為初步懲罰。
LG化學維薩喀巴坦廠自2001年營運至今,今年3月因疫情封鎖政策停工,悲劇前原本正準備恢復生產。事發後,《衛報》根據LG化學申請擴廠的宣誓書,發現該廠並未取得必要的環境許可。前財政官員、現居維薩喀巴坦的薩爾瑪(EAS Sarma)也向環境法庭提出訴願,要求中央政府、安得拉邦當局以及LG化學為違反環境法規負責,並且賠償被污染地區。
維薩喀巴坦是位於印度南部的工業港口城市,境內化工廠眾多,一直為環保人士所關注。提出訴願的薩爾瑪批評該市工安文化低落與監督機構怠惰。根據政府統計,2014至2016年間,共有5萬4千多人因工安喪生或受傷,但是運動人士則認為實際數字可能高達5倍。此外,也有批評指向總理莫迪2014年上任以來,放寬環境管制,包括減少審查,允許工廠回溯申請環境許可等等。
這場悲劇令人聯想起印度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災難:1982年,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位於波帕爾的農藥廠發生異氰酸甲酯氣體外洩意外,造成至少3,500人死亡、55萬多人受毒害。污染效應持續至今,超過10萬名倖存者罹患呼吸道、神經系統、婦科疾病與生長缺陷等問題。事發之後,美籍的工廠負責人拒絕回到印度接受審判,美國聯合碳化物亦不願負起責任,僅向印度政府支付4億7千萬美元作為庭外和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