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一攻擊事件後,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發表全國演說,對阿富汗宣戰:「美國將竭盡所能戰勝敵人。我們必將勝利。」小布希宣稱,阿富汗戰爭不只是一場反恐戰爭,也是一次人道主義介入行動,以小布希的話來說,是「為了阿富汗婦女的權利與尊嚴而戰」。
1999年時值北約組織(NATO)轟炸南斯拉夫。英國工黨籍前首相布萊爾解釋軍事介入他國的原因時,表示這是為了捍衛「國際社會原則」以及「我們所重視的價值觀與道德目的」。布萊爾的發言闡釋了西方國家人道主義介入的基礎。
作為美國入侵阿富汗的盟軍,布萊爾曾在工黨年會上,以捍衛人權為由,為英國參戰的決定辯護:「阿富汗婦女被對待的方式,噁心到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被踢出大學,女孩被禁止上學,女性無法在男人沒有陪同的情況下出門。不順從的女性會被亂石砸死。」
時至今日,美國兩大黨政治人物仍以女權為由,質疑美國撤軍阿富汗。民主黨參議員沙欣(Jeanne Shaheen)是國會外交委員會的成員,在拜登宣布撤軍後,他批評此舉「有損美國對於阿富汗人民——特別是阿富汗女性——的承諾。」共和黨眾議員沃爾茲(Michael Waltz)是國會「女性、和平與安全核心小組」(WPS)的共同創辦人。曾以特種部隊軍官身分在阿富汗服役的他,表示美國在阿富汗女權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必須捍衛這些成果。」
美國女性反戰團體「Code Pink」共同創辦人梅地亞·本傑明(Medea Benjamin)則質疑以女權為美軍續留阿富汗辯護的說法。「仍有2/3的阿富汗女童無法接受國小教育,只要阿富汗持續處於戰爭狀態,女權就不可能會有明顯的進步」,「止戰,並將美國戰爭支出的一小部分挹注在教育與醫療,更能改進阿富汗婦女與女童的生活。」
《CovertAction》雜誌編輯、美國外交政策專家庫茲瑪羅(Jeremy Kuzmarov)更直言:持續轟炸阿富汗,然後說這是保障女權或人權的說法「簡直荒謬。」然而,這正是支持人道主義介入的基本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