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俄國入侵烏克蘭的五點筆記

$
0
0
2022/03/07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2 月 24 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宣佈揮軍烏克蘭。根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統計,截至 3 月 5 日,這場戰爭已導致 120 萬人逃往烏克蘭鄰國、16 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有 249 名平民死亡,553 名平民受傷。普丁揮軍烏克蘭引發反戰團體的譴責,在俄羅斯國內,已有 4,300 多名反戰示威者遭逮捕。

一名男子抱著女孩逃離被轟炸的基輔。(圖片來源:Al Jazeera)

一、俄羅斯「先發制人」的自我防衛說與國際法不符

儘管俄羅斯援引《聯合國憲章》第 51 條,主張是行使自我防衛的權利,合理化出兵烏克蘭的決定,但曾任聯合國促進民主與公平的國際秩序獨立專家薩亞斯(Alfred de Zayas)反駁:該條文只能在某國「已」遭遇軍事攻擊,出於生存威脅原因而而必須反擊,俄羅斯目前的情況顯然不符。

薩亞斯指出,俄國入侵烏克蘭違反《聯合國憲章》第 2 條第 4 款的強制規範:「未經安理會同意禁止使用武力」。此外,自衛權不包含「先發制人」的概念。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援引此概念,如同前美國總統小布希在 2003 年入侵伊拉克時的說法一樣站不住腳。

曾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獨立專家的薩亞斯認為,當務之急是立即停火,儘速提供人道救援,以及召開國際會議,嘗試達成有助於該地區長期和平的協議。

2022 年 2 月 24 日,莫斯科的反戰示威者遭逮捕。(圖片來源:Common Dreams)

二、烏克蘭戰爭非「無端」發生,而是無視專家警告北約東擴將激怒俄國的結果

然而,薩亞斯也指出,當前在烏克蘭發生的衝突並非「無端」而生,而是「錯誤、欺騙、敵意與仇恨言論持續累積的結果」。薩亞斯的觀點,與美國知名異議學者杭士基、現實主義理論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以及反戰團體一致,認為戰爭並非如美國總統拜登所稱,是俄羅斯軍方「在沒有挑釁、沒有正當理由、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攻擊烏克蘭。相反地,今日悲劇是過去 30 年來衝突持續升高的遺憾後果。

密西根大學歷史與政治學教授蘇尼(Ronald Suny)認為,烏克蘭戰爭是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無視外交專家在過去 30 年來不斷警告「北約組織向東擴張將激怒俄羅斯」的結果。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以下簡稱北約組織)成立於 1949 年,是美國、加拿大與其他 10 個西歐國家在冷戰期間為圍堵蘇聯的軍事結盟。隨著 1991 年蘇聯解體,為了對抗北約組織相應而生的華沙公約組織隨後解散。當時為了德國統一,當時美國老布希政府的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曾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承諾「北約不會向東擴張一英吋。」

但是此後北約組織持續擴張。1999 年,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積極推動北約東擴,​​接受波蘭、匈牙利和捷克的申請加入;2004 年,北約第二波東擴,納入另外 3 個前蘇聯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

即便是在冷戰期間發展「遏制」蘇聯戰略的知名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也反對北約東擴。1998 年,凱南回應《紐約時報》保守派專欄作家湯瑪斯.佛里曼關於北約東擴的問題時,直言這是「冷戰後美國政策最致命的失誤。」凱南認為北約東擴將激起俄羅斯民族主義、反西方與軍國主義傾向,不僅影響俄羅斯民主發展,也令東西方關係恢復冷戰氛圍。

甚至,現任拜登政府中情局局長、2008 年擔任美國駐莫斯科大使的伯恩(William J. Burn)也警告,北約擴張將挑釁俄羅斯。當時,烏克蘭與喬治亞正申請加入北約,伯恩警告此舉將「觸動俄羅斯神經」,認為俄羅斯已感覺到西方國家正致力包圍、削弱俄羅斯,也擔心北約東擴將嚴重影響俄羅斯的安全利益。普丁本人也在宣戰前多次表達對於北約在烏克蘭領土上演習,以及美國與北約導彈系統部署在波蘭、羅馬尼亞的擔憂,視之為對俄羅斯安全的巨大威脅。

儘管西方國家宣稱,今日的北約組織是集體防禦協議而非昔日的反俄結盟,目的是保護成員不受外部侵略,以及以和平方式調解聯盟內部衝突。然而,北約組織遂行「人道干預」的手段往往是暴力的。例如:1999 年,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下,北約空襲南斯拉夫 78 天,導致至少 2,500 人死亡、12,500 人受傷。 在 2001 年的 911 事件後,北約開始參與美國主導的全球反恐戰爭,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在 2011 年,北約轟炸利比亞,遂行 9,600 次空襲,令利比亞從中東最富裕國家之一,淪為極端主義份子獲得武器的跳台,造成大批難民潮。

薩亞斯認為,北約的作為已令自身難以再被視為是防禦組織。相反地,北約國家在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利亞與敘利亞已犯下入侵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行,根據《紐倫堡公約》,北約已經符合「犯罪組織」的定義。

三、普丁稱軍事行動是為「去納粹化」欠說服力

2013 至 2014 年,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放棄與歐盟簽署政治與自由貿易協定,改與俄羅斯簽訂 150 億協議,引發烏克蘭親西方與民族主義者的不滿,進而爆發基輔獨立廣場革命。英國「團結反法西斯」(Unite Against Fascism)雜誌編輯希夫林(Tash Shifrin)詳述了當年這場以烏克蘭民族主義為精神的親歐盟示威,如何接納、允許法西斯份子領導激烈抗爭行動。

烏克蘭政局右翼化的趨勢,在 2014 年廣場革命之際達到高峰。在 2014 年國會選舉中,曾使用納粹符號作為黨徽的​​法西斯政黨「斯沃博達黨」(Svoboda)獲得 10.4% 的選票。不過,至 2019 年的選舉,包括法西斯勢力的右翼集團,總共僅獲得 2.1% 的選票。另一方面,烏克蘭總統、「說俄語的猶太人」澤連斯基,在 2019 年大選中,他在東部俄語區獲得的選票比在西部烏克蘭語區還多,這些選舉結果被專家視為是烏克蘭民眾對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反對,以及法西斯勢力的式微。

但是歐洲極右翼組織一直採取選舉與武裝組織並行的路線,實際上在廣場革命後,極右翼民兵組織「亞速營」被納入烏克蘭國民衛隊。這些右翼民兵在隨後的頓巴斯地區衝突與相關示威中,殘暴攻擊分離份子,包括在奧德薩以鐵管攻擊並活活燒死 40 名支持獨立的示威者。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烏克蘭國民衛隊的官方推特上公布亞速營戰士以豬油潤滑子彈的影片,目的是羞辱俄羅斯的穆斯林士兵。

回到普丁宣戰檄文中,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是為了將烏克蘭「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普丁譴責烏克蘭軍隊放任新納粹在烏克蘭奪權,並將近年烏克蘭極右翼化與北約持續東擴的趨勢,與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入侵俄國的歷史連結起來,表示採取軍事行動是為了抵禦來自北約的威脅。

然而,古巴歷史學家關切(Julio César Guanche)指出,普丁操弄二戰時期俄羅斯戰勝法西斯的神話,卻忽略戰時反法西斯是以民主與反威權主義為共識,如今普丁利用反法西斯揮軍烏克蘭,同時卻在國內關押那些反對「反法西斯戰爭」的示威者。

關切指出:普丁是反共、右翼的民族主義者,他在檄文嚴批批評列寧,稱列寧與布爾什維克對民族主義者做出讓步,進而分裂了俄羅斯。普丁反對列寧的民族自決論,因此也否認了聯邦主義、和平主義與尊重民族多元性的可能性。

烏克蘭極右翼民兵組織亞速營志願者遊行,紀念在與分離主義者戰鬥中喪生的成員。(圖片來源:MintPress News)

四、頓巴斯衝突與第二期明斯克協議

2014 年遭推翻的亞努科維奇,在 2010 年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獲得烏東/俄語區的頓巴斯地區絕大多數的選票。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他分別獲得 90% 與 80% 以上的選票。亞努科維奇遭罷黜因此引發頓巴斯地區的大規模示威。俄羅斯武裝人士支持的分離派佔領政府辦公室,宣佈地方主權。

位於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地區,由於地理上與俄羅斯相近,加上 19 世紀發現豐富煤礦後,成為俄羅斯帝國、蘇聯與烏克蘭的煤礦產區,吸引大批來自包括俄羅斯在內等蘇聯地區的移民工人,這樣的歷史因素也令頓巴斯地區民眾的傳統文化與身分認同更接近俄羅斯,而非烏克蘭西部的民族主義者。

在歷屆投票與選舉中,真正支持頓巴斯獨立的民眾並非多數。 2014 年前的民調顯示頓巴斯民眾反對獨立,支持地方自治與聯邦制。

然而在 2014 年基輔獨立廣場革命後,趨勢有所改變。頓巴斯民眾拒絕以基輔為中心的國家集權統治。這種轉變與 2014 年後基輔一系列強制「烏克蘭化」政策有關,包括:原本以俄語教學的中學轉換為烏克蘭語,在餐廳、商店與服務業,除非顧客要求,否則需使用烏克蘭語,違反規定將可處 235 美元罰金(相當烏國平均工資的一半)。

基輔強行實施烏克蘭化政策,以及派遣極右翼民兵參與實際戰鬥,一連串作為激化基輔當局與頓巴斯分離派之間的對立。截至 2021 年 5 月,激烈的頓巴斯衝突導致約 14,000 人死亡,其中包括 3,375 名平民,另有 140 多萬人被迫逃離家園。

2015 年 2 月,歐安組織在明斯克召開峰會,法國、德國、俄國與烏克蘭簽署第二期明斯克協議,獲得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第二期明斯克協議的重點是:

  1. 烏克蘭軍隊與分離派武裝份子雙邊立即停火
  2. 烏克蘭政府與分離派將重型武器撤出緩衝區
  3. 頓涅茲克與盧甘斯克在歐安組織監督的情況下舉辦選舉
  4. 烏克蘭修憲,賦予分離派控制地區特殊地位與更大的自治權。

歷屆烏克蘭政府主張無條件收復頓巴斯,拒絕保證頓巴斯自治,因此未採取必要步驟,落實第二期明克斯協議。美國昆西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利文(Anatol Lieven)批評烏克蘭政府的拖延獲得美國政府不願施壓的默許。美國反戰團體 CODEPINK 聲明表示,美國領導人鼓勵烏克蘭拒絕在第二期明斯克協議的框架下與分離派談判,而是持續向烏克蘭輸出武器,助長了危機升級。

2015 年,法國、德國、俄國與烏克蘭元首在巴黎愛麗舍宮評估第二期明斯克協議進度。(圖片來源:昆西研究所)

五、烏克蘭之外,被媒體忽視的敘利亞、索馬利亞與葉門戰事

毫無疑問,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獲得了全球媒體的關注。美國獨立媒體「MintPress News」特約撰稿人麥克萊奧德(Alan MacLeod)也注意到,美國五大媒體對於烏克蘭、葉門、索馬利亞與敘利亞這些同時發生的戰爭,在數量與報導敘事口吻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

葉門被聯合國難民署稱為「全球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自 2014 年起,沙國聯軍對葉門發動 26 萬 6 千次空襲,其中 70% 波及平民,攻擊目標包括學校、葬禮、婚禮,甚至是難民營。長達 6 年的葉門戰爭,造成約 40 萬人死亡,其中包括 3,900 名孩童。 2 月 24 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同時,葉門遭沙國 37 次空襲。隔天,沙國持續轟炸,導致至少 6 名平民死亡。在索馬利亞,美國使用死神無人機發動空襲。在敘利亞,以色列向戈蘭高地發射導彈,隔天,又對大馬士革發射導彈,至少造成 3 名士兵死亡。

麥克萊奧德分析 2022 年 2 月 21 日至 28 日「福斯新聞」、《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與「MSNBC」美國五大媒體的報導。關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報導約有 1,300 篇,敘利亞與索馬利亞遭攻擊的新聞僅 2 則,葉門遭攻擊的新聞數量為 0。儘管​​沙國聯軍違反停火協議 147 次,卻沒有出現在這美國五大媒體上。單就報導數量,主流媒體對於不同地方發生的戰爭已呈現驚人差異。

麥克萊奧德也注意到部分媒體從業者在報導烏克蘭戰爭時透露的種族歧視與雙重標準。例如美國 CBS 電視網外國特派記者達格達(Charlie D’Agata)在基輔報導時表示:「就各方面而言,這裡(烏克蘭)不是伊拉克或阿富汗那種在過去數十年來目睹戰爭肆虐的地方。這裡是相對文明的歐洲城市,人們不會預料到戰爭在這裡發生。」

半島電視台新聞主播朵比( Peter Dobbie)也發表類似言論:「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人是富裕的中產階級人民,而不是試圖要逃離中東那些戰爭仍在持續的地方之難民。他們不是要逃離北非的人,相反地,他們看起來就像是你家隔壁的歐洲家庭。」前烏克蘭主任檢察官薩克瓦雷利澤在接受 BBC 訪問時表示:「當我看到藍眼睛與金頭髮的歐洲人民被殺,令我感觸良多」、「難以想像的事情發生了,這裡不是發展中的第三世界國家,這裡是歐洲!」美國新聞網站「每日連線」(Daily Wire)記者諾爾斯(Michael Knowles)更稱烏克蘭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發生在文明國家的重大戰爭。」

(部分媒體從業者在報導 2022 年烏克蘭戰爭時表現出的種族歧視。)

這些蘊含種族歧視的報導,引發全球南方國家機構發表聲明以示抗議。阿拉伯與中東記者協會聲明表示:「這類型的評論反映西方新聞業將中東、非洲、南非、拉丁美洲等地的悲劇正常化的普遍心態。這麼做令這些地區人民非人化,並將他們的戰爭經歷視為某種正常而可預期的事情。」非洲外國媒體協會也批評:「認為戰爭只會發生在西方以外地區的想法非常短視。這是對於整個人類歷史的錯誤再現。不是白人並不代表天生就習於暴力與苦難。」

1998 年,美國知名學者杭士基(Noam Chomsky)與媒體學者赫爾曼(Edward Herman)共同著作的《製造共識》一書,比較柬埔寨紅色高棉(美國的敵人)與印尼在東帝汶兩起同時發生的種族滅絕事件。當赤柬野蠻行徑成為全球新聞之際,東帝汶的種族滅絕卻幾乎沒有見於全球主要媒體的報導。

赫爾曼與杭士基指出,在西方主流媒體的報導中,西方侵略的受害者很大程度地被忽略,然而西方敵人的受害者卻往往獲得關注。他們結論道,決定類似報導數量的標準取決於:誰是肇事者、誰是受害者。如果肇事者是「我們」的敵人:便可以藉由突出「他們」罪行的方式獲得政治資本。相反地,如果肇事者是美國或盟友、受害者是「共匪」或穆斯林等等,則難以獲得媒體關注。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