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朱健炫:猴硐有貓還有煤

$
0
0
2023/05/18 12:00:00
臺灣煤礦攝影家

不知起自何時,年輕人口耳相傳:要看貓就到猴硐!

這話聽來頗令人驚訝,即便曾經因猴子得名的猴硐如今已未見猴蹤,但曾幾何時卻冒出那麼多貓?甚且竟以貓街、貓村為號召!此地昔日以產煤而聞名遐邇嗎,還曾擁有被譽為全臺第一的瑞三煤礦。然而,尋常觀光客來猴硐吃喝晃悠,拍拍貓咪和街景上傳社群媒體後就離開,絲毫不覺猴硐的煤鄉文化和煤業歷史的存在。看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的眼底,除了心痛更且憂慮,原該與土地緊密相連的當地歷史與文化是否將從此消失?他們不禁思索:被遺忘在觀光貓村的陰暗角落裡,瑞三煤礦這片珍貴的歷史遺產要如何在廢墟中重新站起?

2018 年因年久失修加上颱風肆虐,瑞三煤礦整煤場上部塌陷成了廢墟。(朱健炫攝,2018)

廢墟中創生文史館

其實,早在 2005 年 11 月,臺北縣府即將瑞三整煤廠列為歷史建築,其範圍包括:選煤廠、運煤橋、選煤廠辦公室暨倉庫及廢水處理廠;後由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規劃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重要主題館區。面對整煤廠區的老舊殘破,地方人士無不希望早日重現往日礦業風貌。雖經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每年編列預算整修,但總因各種因素難以整合,歷經多次颱風豪雨肆虐,幾處殘垣頹壁幾乎搖搖欲墜。如此日復一日,廢墟猶然為廢墟,重建之日恐遙遙無期。

然而世事總讓人難以逆料,就在眾人以為礦區廢墟重建無期,卻有一群年近六、七旬的老翁,全憑著年輕時鑽營於海拔下與煤、塵纏鬥的拚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些瑞三老礦工投入自己的老人年金,讓一座窩居瑞三主坑旁橫遭廢棄的礦工浴室,自廢墟中站了起來,成為礦業文史館!

2019 年 8 月 10 日,「猴硐礦工文史館」在眾人矚目與祝福下開館,展出礦工全身配備與使用之機具器材,同時也與日本九州田川市石碳歷史博物館合作,共同展出世界記憶遺產山本作兵衛的礦工畫作和猴硐礦工們的珍貴歷史照片,呈現出兩地礦業工作的共通點並還原歷史面貌。2020 年 2 月,館方更獲得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補助,同時也是地方振興計畫的重點目標輔助對象。

帶頭籌建文史館的,是人稱「阿南」的周朝南。

1944 年次的周朝南,是瑞三退休礦工,也是土生土長的猴硐人。從他懂事以來,所見所聞就是一個煤礦的大世界!談到「猴硐礦工文史館」,周朝南眼睛為之一亮,說:「我們的目的是讓下一代年輕人了解礦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使礦工文化永遠流傳。」接著他更語帶感性地說道:「同時也紀念我的母親和父親,兩位偉大的礦工。」

為了讓礦工文史館能展出最豐富完整的煤礦產業文物和文獻資料,周朝南把三十年前辛辛苦苦保存下來的文獻及照片全部公開。他並把當年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坑底老戰友找來,每日排班輪流導覽;由這些當年在坑內與死神拔河的尖兵現身說法,特別能生動描述當年在礦場坑底的心頭點滴。

周朝南與一群瑞三老礦工利用各自老人年金, 在猴硐瑞三本礦旁創設「猴硐礦工文史館」。(朱健炫攝,2021)

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

這群退而不休的老礦工自組一個群體——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協會的核心有周朝南、柯茂琳、何炳榮、陳慶祥等人,他們正是「猴硐礦工文史館」的發起人。

為了不讓民國四、五十年代的「煤炭經濟」被世人遺忘,他們四處蒐集甚至收購礦工設備、照片等文物資料,更將老人年金悉數投入,四處奔波請命,只為了讓猴硐的煤業文化不為世人忘記!

來到「猴硐礦工文史館」,遊客有靜態的文物展出和動態的礦業探索路徑導覽供選擇。

靜態文物展在兩個場館,分三區展覽:礦業綜合區(展出礦工的帽子、頭燈、救生器等一般裝備及礦區珍貴歷史照片)、器材機具區(展出坑內掘、採機具、炸藥、鐵軌、煤碳及營運設備)、文獻史料區(展出周朝南蒐藏、極其珍貴的歷年瑞三煤礦文獻史料)。

至於動態的礦業探索路徑導覽,則是「猴硐礦工文史館」特別為熱愛礦業文化、鐵道迷或祕境探索的朋友所精心規劃的三套礦業探索路徑:礦工記憶探索路徑(整煤場-事務所-王醫師-工寮-美援屋-捨石山-馬坑-復興坑-本坑-礦工宿舍)、礦業古蹟及軌道探索路徑(一通坑-捲揚機-捨石山翻車索-捨石山軌道-通風坑口)、礦工實際體驗路徑(著礦工裝-救生器-領牌-領電池-搜身-法令宣導-呼口號-步行進礦坑-坐礦車-採煤-下土-裝砂-出坑)。

這三套礦業探索路徑,是有等級之分的:「礦工記憶探索路徑」是為初級階段的礦業迷設計,讓初步接觸煤礦文化的人,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整個路徑採漫遊性質,在悠閒漫步中,經導覽礦工的解說,使參訪遊客融入礦業文化。而當有人完成初階的認識,願意再做進一步的體驗時,就有進階的套餐「礦業古蹟及軌道探索路徑」,那是循著山徑到深山裡找尋礦業遺跡和遺址,去發掘礦業文化的歷史。如果完成前兩項活動還意猶未盡,還可再來「礦工實際體驗路徑」,親身體驗礦工生活的喜樂和悲苦!那是穿著迷彩礦工服,從領牌、領電池一直到入坑實際操作採煤、下土和裝石碴的種種作業體驗,並享受礦工出坑時見著光明的喜悅。

問起為何要自籌資金設立展館?周朝南說這樣才能夠拿回發言權!他認為政府所設立的礦工博物館僅展出硬體,並無法傳達礦工的血汗故事及暗無天日的歷史。「在國家需要能源時要求產能,長工時挖煤提供能源卻在多年後不聞不問,臺灣近代經濟史忽略我們這一群勞動者貢獻。它是全世界最高傷亡比例的勞工工安事件,煤礦從業人員在民國 41 至 65 年平均約 4 萬 7 千多人,66 年至 79 年從業人數更低了,但總死亡人數卻達 6 千多人!當今世界上有哪一個行業死傷如此高?若再加上職業殘廢及矽肺症,那恐怕傷亡比例高達二成五!」他認為,30 年前被遺棄的尊嚴要拿回來——這是他的期許。

以瑞三為家,以父母為師

周朝南 1944 年出生時,他的父母就已在瑞三當礦工了。

就像成長於礦場的小孩,他的童年與礦區緊緊相繫,幫著母親撿拾路上或礦區裡散落的炭塊和木材以供家用或零售,是他抹不掉的記憶之一。當爸媽上工時,年幼的妹妹和弟弟就由他照顧。他說:「我 10 歲開始照顧我妹妹,我妹妹差我 6、7 歲,她 3、4 歲時,都是我帶的……11 歲時照顧我弟弟……」回憶過往他不禁苦笑:「我父母都做礦工去了,我都欠人照顧了!」

年少歲月悠悠而逝,16 歲時,他就跟著母親入坑,替母親在坑內幫忙下土、推車和下炭的工作。直到 18 歲有了身分證可以正式辦勞保,他才成為真正的礦工。周朝南笑著說:「我啊,無牌的礦工做了兩年,等到有牌我都已經『半桶師』了!」所謂「半桶師」,他補充說:「就是半個師傅了!」周朝南得意地說,成為正式礦工沒多久,他就升為「師傅」。也就是偷偷入坑的那兩年,讓他至少學會一半的採礦十八般武藝。

周朝南的礦工生涯,也是厚厚一本「礦業史」。

他的父親是「小頭」(小包工),他先是入坑跟著父母學「改修」,約 18 歲時,如他所言在習得「半桶師」的工夫後,即離開父母羽翼自行謀生。周朝南說:「『改修』做了一陣子,我就與一位 50 多歲的老師傅共同拿了一個『奧部』(烏龜尾)的工作……那時候我們一老一少很拚的!」言下不無得意。19 歲左右,他就「出師」當「師傅」。

如此又做了一陣子,周朝南再回頭跟著父親學「剪矸」的工作。「矸」是古漢字,臺語發音 gàm,字義就是「煤礦的石磐或廢石」。「剪」即「剪割」,亦即從中切開。「剪矸」就是把預計可能潛藏煤脈的外層石壁(磐),用鑿、切割機具將其「剪」開,以尋求煤面。

周朝南說這輩子的工夫都是跟爸爸媽媽學來的,先是入行做改修,接著做奧部,然後是做剪矸(周朝南提供,1970 年代,瑞芳猴硐瑞三煤礦)

周朝南解釋說:「剪矸是最硬邦邦的(工作),也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剪矸就是在沒有煤炭的地方,把它打洞……」它是所有掘進工作的開端。為了要把石壁「剪」開出一縫裂洞,此過程中石塵的產生量最大,甚至比後續的「奧部」工事多過好幾倍。對此,他極其無奈地說:「我現在有砂肺(矽肺病)就是從剪矸來的!還好我只做不到兩年,如果做五年,早就翹掉、再見了,沒有辦法在這邊做礦工文史館。早就跟我大哥(指的是他堂哥)去蘇州賣鴨蛋了!」他嚴肅地說:「我大哥 49 歲就死了,砂肺死的。」想了一下他又更正:「不,是 46 歲!」

周朝南指出,他這輩子在坑底討生活的工夫,都是自小跟著爸爸媽媽學來的——先是入行做改修,接著做奧部,然後跟父親做剪矸。可以說,他人生的大半光陰,都是在瑞三煤礦度過。

為退職礦工請命

在周朝南的帶頭下,老礦工們拚盡傻勁,不只創辦猴硐礦工文史館,更投身為那批曾在礦坑裡出生入死的退職礦工請命。

時間回到 2011 年 4 月的立法院,一個由跨黨派立委共同連署的「老年礦工福利津貼暫行條例草案」被提出,它擬比照老農津貼,發給 65 歲以上老年礦工每月 6 千元福利津貼。這在無數曾於暗黑坑道懸命一線的退職礦工間掀起漣漪,知情的老礦工們紛表樂見其成。

「這將是政府遲來的正義。」前立委、也是礦工子弟的廖本煙如是說。

4 月 24 日的《自由時報》報導,引述當時已 82 歲、當礦工 50 多年的黃兩義的話:「煤礦業在臺灣工業發展、經濟起飛的年代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六○年代臺灣面臨能源危機,因為有煤礦的開採,才能幫助臺灣度過這場浩劫……黃兩義感嘆,礦工在惡劣的環境開採,應付臺灣過去 60 多年來工業及發電所需。但政府停止礦業命令一下,沒有任何協助再就業或補助,退職礦工大多只能自生自滅,『如今礦工老的老、死的死,處境堪憐。』」

然而,歲月就這般流逝,所謂的老礦工津貼依然如天上的浮雲。

曾經,這個爭取津貼的浩大工程,一直為「台灣退職煤礦職工福利協會」戮力的目標,時至今日他們仍不忘初衷。而同時,另一群有心人也本著這個意志,由周朝南率領不屈不擾地繼續追尋同一個標竿!

2018 年,周朝南接下「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職務,他始終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中,不時在公開場合向有關機關和單位宣傳,並爭取透過立法為上萬的失能退職礦工們的津貼請命。

周朝南說,礦工職業風險「超高」,連同矽肺病死亡率高達 25%!他展示一張礦業年表,密密麻麻地細述了台灣礦業的過往。由表列統計,台灣歷年煤礦從業人員約 5 萬餘人,因礦災致死者有 6,564 人,死亡率高達 12%。周朝南說:「這只是礦災現場死亡人數,如果再加上後期砂肺(塵肺病、矽肺病)致死者……」他估計礦工因職災、職病死亡率絕對超過二成五。「這個比例很高!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每採煤炭 3 萬 5 千噸,就要死一個礦工。」他說。

周朝南(左)接任「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理事長,不時公開宣傳透過立法為上萬的失能退職礦工爭取退職津貼。(朱健炫攝,2020,台北,經濟部礦物局)

上凱道,「春鬥」爭權益!

除了高職災、職病死亡率,「矽肺病」更是多數礦工們難以倖免的惡夢!很多人都是帶病退職退休,且都由於去職退保,其罹病的後續竟無法獲得妥善治療!

這種得了職病無法治療的事件,早在 1994 年就被注意到,老礦工口述歷史〈敬仁協助離職礦工塵肺症求償〉提到:「1994 年,當時敬仁勞工中心的義工劉益宏醫師在平溪衛生所為當地居民看診時,發現許多老人家肺部都有問題,再進一步診斷與詢問後,發現都是退休的礦工,是以前礦坑工作引起的塵肺症,於是將這些名單轉介給敬仁的創始人田明慧醫師,希望可以提供他們一些幫助。為了了解礦工的實際狀況,田醫師與工作人員李麗華循著名單在平溪挨家挨戶的拜訪,敬仁的礦工服務就這樣展開。」

在敬仁前赴各煤鄉強力宣傳、辦說明會等勸導下,礦工們口耳相傳凝聚,逐漸形成力量,經過不斷請願與抗爭,臺北縣礦工終獲由縣政府補助的塵肺症免費醫療。但前引網站資料繼續提到:「1995 年 3 月全民健保開辦後,臺北縣政府不再發給醫療免費的『紅單子』,礦工馬上面臨到龐大的醫療費用問題。敬仁開始研究全民健保,發現全民健保有重大傷病補助,但是所列的項目卻不包含塵肺症。於是敬仁在那一年發動礦工,參加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在 4 月 18 日的春鬥反『賤』保遊行,爭取將塵肺症列入重大傷病範圍。」後來訴求終獲衛生署答應,將塵肺症列入健保重大傷病範圍,礦工從此享有就醫免部分負擔保障。但又因塵肺症的認定標準過嚴而無法取得重大傷病卡,再經向當時的勞委會強烈反映,方將塵肺症的認定標準由四度降為二度而得解套!

但這只是他們為退職退休礦工們所爭取、僅就職病醫療所應得福利的一部分而已;還有更多人是晚境淒涼、孤苦伶丁難以繼日,亟待各界伸以援手!

對此,周朝南不無抱怨:政府對這群曾為臺灣經濟賣命過的礦工,一點都沒照顧到,應該要比照老榮、老農跟老漁民的待遇!

2021 年 5 月 1 日,來自基隆、瑞芳、平溪與苗栗等地超過百名的老礦工集結於立法院群賢樓旁召開記者會,訴求替退休老礦工爭取權益。(周朝南提供)

爭的是「老有所終」的基本人權!

2019 年 11 月 2 日,勞動部長許明春偕同經濟部次長等人赴文史館視導,礦工們即當面呈請部長等長官,能重視老礦工也能有與老榮、老農跟老漁民的待遇,允予通過立法設立老礦工津貼。

2021 年 4 月初,由「新北市礦業退休人員交流協會」的毛振飛、廖拱信、周朝南三人署名,透過社群發布「召集令」,尋求各界志同道合人士,一起參與同年 5 月 1 日的勞工聯盟「春鬥」遊行,正式上凱道向最高當局要求重視退職老礦工的權益,爭取他們能比照老農、老漁、老榮津貼或退職金制度,讓這群曾搏命於地底,為國家經濟發展及工業起飛獻出青春與生命的礦工,爭取微薄的回饋!

勞動節當天中午,超過百名來自基隆、瑞芳、平溪與苗栗等地,平均年齡多已「七老八十」,甚至有超過 90 歲的老礦工們,集結於立法院群賢樓旁舉行記者會,公開呼籲政府積極出面,以具體的政策協助、照顧這一群逐漸凋零、全臺人數僅剩不到兩萬的退休礦工的老年生活。

記者會後眾人隨即齊上凱道遊行,他們自稱是一群臺灣「最後的礦工」,生平首次拖著年邁、長年受到煤礦職災與職病殘害的身軀,再度戴上黃色礦工頭盔、扛起他們熟悉的鐵鍬,走到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對自己曾以青春與血汗播種過的臺灣社會,以及這片自己熱愛的土地喊出他們的心聲!更向政府當局高呼大家的訴求!

當天,長期投入協助 RCA 職業災害工人,為其爭取權益並跨國訴訟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陳信行教授,和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劉梅君教授等人,也出席了記者會支持並聲援老礦工。

關於這些微薄(或卑微)的訴求,前此,在 2014 年 6 月 16 日的《中國時報》報導引前海山礦工蘇有前所言:「礦工拿命拚經濟,福利卻比不上農、漁民,省政府成立的『臺灣區煤礦礦工福利委員會』,精省後所有資產全被新北市政府接收,卻因入庫無法專款專用!『那些資產全是我們當年用命換來的,為何不能回饋給我們?』」

出身礦工世家的臺灣退職煤礦職工福利協會理事長陳白霞說:「礦工的辛勞難道比不上榮民與老農嗎?」她表示,隨著災變時間距今越來越久,政府早就忘了這群在地底奮鬥的無名英雄。儘管經過多年爭取,新北市府在民國 102 年開始,每年發放 2 千元慰問金給退職礦工,但這些錢連 30 個便當都買不起!她認為,市府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除希望慰問金至少調整至 6 千元,也應照顧當年從外縣市到新北市工作的礦工。

對此,周朝南誓言:「我絕對要為這群曾為臺灣經濟繁榮賣命過的礦工同僚們,要求政府多一點照顧,更應該比照老榮、老農跟老漁民的待遇,每年甚至每月都能領到退職津貼……。」

曾經風華一時的瑞芳猴硐瑞三煤礦,歷 45 年總計產出 6 千 3 百多萬噸煤,躍為臺灣煤業鰲頭。全盛時期曾造就 1,820 多名員工(職員 125 人,礦工 1,695 人)之生計,若含武丹坑金礦職工更高達 2,005 人。上述數值,若以平均每戶撫養 4 人計,將有 8 千人以上受惠,連同周邊生活產業,全盛時的瑞三煤礦至少養活了一萬人!

周朝南與猴硐礦工們都以能成為瑞三人為榮。畢竟偉大的產業能創造偉大的從業人員,而偉大的員工也能創造偉大的企業。

瑞三煤礦莫不就是如此!

 

訪問日期與地點:

2019 年 8 月 14 日,猴硐瑞三煤礦本坑坑口

2019 年 8 月 27 日,猴硐礦工紀念館

*本文摘錄自作者新書《炭空:追尋記憶深處的煤鄉》(時報出版)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