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日本歷史學者長谷川毅在研究日本、蘇聯、美國官方檔案後,於專著《暗闘》(Racing the Enemy: Stalin, Truman, and the Surrender of Japan)指出,蘇聯參與對日作戰,改變戰局,終結二戰,至於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之於日本投降的決定,難有影響。美國史學界咸認,《暗闘》為駁斥美、日官方「原爆終結二戰」說法,最為可信的著作之一。
傳統武器屠燒平民死亡人數遠勝原爆
原爆並未終結二戰。美軍在原爆前3週,一共空襲日本26座城市。其中8座城市,遭受完全摧毀的面積,佔城市總面積的百分比,超過廣島原爆。
如果以1945年日本平民死於美軍空襲屠戮的人數而言,廣島原爆排名第二,若以城市受摧毀的面積而論,廣島原爆排名第四,若相較於被摧毀的面積佔該城市總面積的百分比,廣島則排名第十七。
日本統治階級對平民死傷相藉,漠然不動,即便是美國在1945年3月9日至10日東京大轟炸造成至少10萬人死亡,亦不例外。日方相信,僅就單日死亡人數而論,原爆未必更勝美軍空襲日本,使用燒夷彈、燃燒彈所致的死亡人數。
燒夷彈又稱為凝固汽油彈。燒夷彈燃燒溫度最高可達攝氏1,200度,只要黏附於人體,就會滲入皮膚,持續燃燒。《金融時報》指出,在1945年3月9日至10日東京大轟炸,美軍投擲集束炸彈、燒夷彈、燃燒彈攻襲東京。由於火勢猛烈,東京出現火風暴。這類火風爆是由火勢吸引週圍空氣加速流動,並與火場上空空氣對流,形成煙囪效應。
日本建築多為木造易燃材料,容易在燒夷彈、燃燒彈攻擊中遭受重創。美國蓄意空襲日本所有主要城市。二戰當時,多數日本城市並無職業消防員,美方空襲所致的死傷,效果立竿見影。
這也是為何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反對原爆,他直言,在動用原子彈前,我方「早已徹底轟炸日本」,使之滿目瘡痍,「如此一來,便無法彰顯原子彈威力」。此時如果美國執意動用原子彈,這種暴行只會「使希特勒相形見絀」。
日方忌憚蘇聯浴血奮戰納粹德國
由於擔心納粹不日侵門踏戶,蘇聯遂與日本帝國於1941年4月13日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和日本雖分屬同盟國、軸心國,在亞洲戰場卻不交戰。蘇聯直至1945年7月仍傾向不與日本作戰。
蘇聯軍民浴血奮戰納粹,正好與法國一遇納粹,不戰而降,成了強烈對比。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雖向德國「宣戰」,卻為了保全兩國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拒絕在歐洲戰場對戰納粹。
看過《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這部長片者或許有印象,英國在1940年上半年,仍無對抗納粹的決心。德國輕易繞過馬奇諾防線,英、法潰不成軍。40萬盟軍在無英國空軍、英國海軍的奧援下,受困敦克爾克海灘。
1940年5月底,若非英國民眾自發架駛民船、漁船,奮不顧身協助英國海軍營救盟軍士兵,執行敦克爾克大徹退,盟軍士兵可能會淪為二戰砲灰。
納粹輕取中歐、西歐、北歐和巴爾幹半島後,繼而於1941年6月陸續揮師300萬人,動員3,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入侵蘇聯,這就是納粹的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
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多在東方戰線進行。蘇聯與德國持續交戰,直至1945年4月德國戰敗,希特勒自殺,德國5月9日在柏林向蘇聯無條件投降。在戰事結束前,至少有2,700萬蘇聯軍民死亡,其中包括150萬猶太裔蘇聯人,以及超過300萬蘇聯戰俘遭到殺害。至於德軍在侵略蘇聯戰爭中,死亡人數約為500萬人。
蘇聯中立之於日本帝國的影響
1945年日本各大城市遭受美軍轟炸,日本再受原爆衝擊,裕仁天皇和軍事參議院皆無動於衷,為何卻在意蘇聯中立與否?
日本海外戰事雖節節敗退,戍守日本本土的帝國陸軍人數仍高達120萬人。若戰爭無以為繼,日方就必須爭取以最有利於帝國的條件結束戰爭。蘇聯雖與美國同盟,卻未就美方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之事表達立場。
換言之,投降之事若由美國主導,美國大可要求廢除天皇體制,審判日本戰犯,日本帝國恐怕無法保留滿洲國、中國東北,朝鮮、台灣、越南、緬甸、馬來亞、印尼等眾多領土與殖民地。
日方判斷,史達林政權不會接受日本無條件向美國投降。一旦美國全盤接收日本在海外的勢力範圍,二戰後便可全面圍堵蘇聯。如果蘇聯繼續維持中立,日本帝國遂可委請蘇聯調停美、日衝突。
為何蘇聯參戰立即改變戰局?
日方相信,由於美軍空襲日本主要城市,死傷皆為平民,並未動搖日本本土陸軍主力,自身大可峻拒「無條件投降」。
然而,蘇聯於1945年8月7日對日宣戰後,隨即揮師滿洲國,結束日本對滿洲國、內蒙古的控制。
依日方情資,美國陸軍在接下來幾個月內不會登陸日本。如果美國決意進攻日本,目標必為九州,即日軍精銳部隊集結之處。日方研判,就地理而言,蘇聯首要進攻目標必為北海道,並可能於對日宣戰10天內發動。
只要日方與蘇聯互不侵犯,日本仍有「敗中求勝」的空間。但蘇聯參戰後,日本所有外交、軍事、戰略選項,全數消失。日方豈能與美、蘇兩大強權同時作戰?故而在蘇聯參戰後一週,昭和天皇遂於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帝國為何附和「原爆終結二戰」?
對於日本法西斯主義政權和杜魯門政府而言,「原爆終結二戰,減少雙方死傷,拯救人命」之說,正好各取所需。
昭和天皇所代表的日本帝國,在二戰中與納粹希特勒、義大利墨索里尼結盟,三者皆為法西斯政權。天皇大肆侵略,在國際與國內必然會出現檢討聲浪。
日方接受「原爆終結二戰」之說,有助於維護天皇體制的正當性。換言之,日本帝國的戰敗並非窮兵黷武、腹背受敵所致,而是應歸咎於「美國以原子彈一夕扭轉戰局」。
昭和天皇和軍事參議院所代表的極右派,一再隱瞞帝國海外戰事失利,日本國內各個城市,人民死傷相藉。民眾全然不知,在1945年夏天原爆之前,日本所有超過10萬人的城市,只剩下10個尚未遭受美軍屠燒。
承認「原爆終結二戰」,天皇及其黨羽,遂可用「非戰之罪」卸責。
再者,原爆罪行可以引發國際社會同情日本。日本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名,遂行戰爭、「共榮圈」包括英屬馬來亞、英屬婆羅洲(現今印尼、馬來西亞的婆羅洲)、英屬印度(包括現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荷屬東印度(現今印尼群島)、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暹羅、澳洲、紐西蘭、台灣、滿洲國,乃至於蘇聯西伯利亞東部。
日本帝國對「共榮圈」內的人民,尤為酷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指出,1937年南京大屠殺時,「南京在遭佔領的第一個月,發生了大約20,000起強暴案。」「婦女遭姦殺後,屍體遭肢解。」
日本極右派附和美國「原爆終結二戰」的說辭,有利於重塑日本為受害國。日本發動戰爭者為資產階級,但承受美國原爆、燒夷彈所害者,卻是工人階級。原爆的受害平民和日本各個城市死傷的平民,同為日本法西斯主義和美國帝國主義屠燒罪行的受害者。
日本極右派深信,「原爆贏得二戰」之說可以取悅美方。美國直到1952年才結束佔領日本。在此期間。天皇雖可免除戰爭罪責,日本極右派卻擔憂自身因戰爭罪行受審。盟軍所設的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已在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間,審判21名主要的納粹領導人。日方認為,如果美國宣傳「原爆贏得二戰」,那就別說破,雙方互蒙其利。
美國為何宣傳「原爆贏得二戰」?
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時,美國一再標榜自身參戰為「民主國家對抗法西斯政權」之戰。不過,夏威夷當時為美國殖民地/海外領土。美國另有菲律賓、古巴、阿拉斯加、波多黎各、美屬薩摩亞、關島、威克島、美屬維京群島、中途島等「海外領土」。
美國最重要的軍事佔領區則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區。中南美洲則為美國「後院」。這與日本的「共榮圈」,頗為類似。
美國雖於1865年廢除奴隸制度,直至1960年代與南非一樣同為種族隔離政權。美、日之間何來「『民主國家』對抗法西斯政權」可言?美、日之戰實為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之戰。
杜魯門政府深知,蘇聯擊潰納粹德國,事實俱在。如果美國坦承,蘇聯參戰,立時改變大東亞戰局。史達林政權大可宣稱,蘇聯「戰勝」納粹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
此外,蘇聯參戰僅僅數日,就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美國參戰4年卻功敗垂成。為此,美國當然必須堅稱「原爆贏得二戰」之說。二戰勝利理當歸諸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戰勝』法西斯主義」。
美國策劃毀滅蘇聯
杜魯門政府使用原子彈的真正目的,在於恫嚇史達林政權。原子彈既然可用於對付日本,自然可以用於對付蘇聯。杜魯門認定,美國得以壟斷核武,永固霸權。
美國官方解密文件顯示,原爆只是曼哈頓計畫的一小部分,另一部分則是杜魯門政府於1945年9月15日策劃毀滅蘇聯,當時二戰結束不滿兩週。解密文件顯示,美國計劃以原子彈摧毀蘇聯66座城市。
杜魯門的噬血,從他蔑視蘇聯之語,可見一斑,他認為,「那些亞洲人永遠做不出如此複雜的武器」。蘇聯於1949年8月29日成功試爆原子彈。中國的「亞洲人」則於1964年成功試爆原子彈。
隨著二戰結束,戰勝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後,英、美合作關係告終。美國立法部門旋即於1946年通過《原子能法》(the Atomic Energy Act of 1946)限制美國轉移原子彈科學和技術給外國,這也包括英國。英國在二戰期間全力動員英國科學家支援曼哈頓計畫,戰後研究成果卻由美國獨佔。
英國統治階級絕不容許英國強權地位遭美國霸權所取代。艾德禮(Clement Attlee)所領導的工黨政府遂決意自行發展原子彈。時任工黨政府外相的貝文(Ernest Bevin)講明,「不論代價為何,我們都要發展原子彈」,「我們要把他X的英國國旗放在原子彈上」(We've got to have the bloody Union Jack on Top of It)。英國於1952年在澳洲成功試爆原子彈。
核戰使種族滅絕相形見絀
自杜魯門政府以降,歷任美國政府無不以「原爆贏得二戰,減少美、日傷亡、因而拯救生命」云云,繼續為原爆罪行開脫。此外,歷任美國政府均合理化以核武先發制人(first strike),即使敵對國家並未擁有核武。此舉無異於合理化種族滅絕。
但不僅只美國妄想以核武「先發制人」,所有核武國家的資產階級皆妄想,唯有以核武「先發制人」,方可於「區域『小型』核戰」中「勝出」。
曾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轉型最高司令與時任美國防部長的馬提斯(James Mattis)於2018年2月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直言,不論任何情況,意圖動用核武者,即是片面改變戰略規則的一方,結果必然引發全面核戰。
物理學家西拉德(Leo Szilard)曾於《西拉德連署書》(Szilárd petition)呼籲,杜魯門政府不應動用原子彈,開啟強權核武軍備競賽之路。
西拉德更一語道破,美國所犯下原爆罪行和妄圖以核武「先發制人」的本質。他直指,如果納粹德國在美國兩座城市投下原子彈,但最終輸了戰爭,「應該沒有人會懷疑,美國必然定義此一罪行為戰爭罪,並於紐倫堡大審中,判處納粹死刑」,再送他們上絞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