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逸婷
淡海二期計畫今天(4/24)進行範疇界定會議,由於會議討論的內容,將會決定日後二期環評的遊戲規則,需要調查、審議哪些事項,所以,從昨天(4/23)晚間開始,居民就在環保署前守夜,而今天一整天的會議,淡海二期自救會成員與台灣農村陣線、環境法律人協會…等成員進入發表意見,最後會議也未如自救會所擔心的,用包裹討論的方式,通過環評的範疇,自救會成員王鐘銘認為,範疇界定是二階環評中,居民參與的重要機制,而今天自救會的參與,對日後環評規則的確立,有一定的貢獻。
這一次範疇界定,在「物理及化學」、「生態」、「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五個環境類別,每一個類別下又各有數個「項目」,項目下面則是「因子」,在會議裡要討論的是各個「因子」是否需要在二階環評中重新進行調查,如果在範疇界定的階段,就被認為不需要重新調查的,到了二階環評中,也就不再會被審議到。
王鐘銘說,前三次開會的時候,都是就各個「因子」一一做討論,但是到了上一次(第四次)的範疇界定會議,卻是將「生態」這個類別做一次包裹的討論,今天審議到「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兩項,因為擔心會議再用包裹的方式討論,所以擴大動員,希望透過場內外的施壓,爭取會議重視。而在上午的會議中,原先仍以包裹的方式進行討論,到了下午,就改回成對各「因子」逐一討論。
在經過多次環保署在訴訟上的失利之後,新任環保署長魏國彥已經宣示,將以更具實際調查、公眾參與精神的二階環評取代只有書面形式審查開發單位自行提出預測分析的一階環評(相關報導),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徐世榮說,過去環評很少進二階,該怎麼審,就連政府也還在摸索,而這一次淡海二期的案例,很有價值。
徐世榮認為,在一個開發案,「專業知識」和「居民要不要」是兩回事,但是現在政府卻將這兩者混淆,使得人民的選擇權,因為專業知識而被剝奪,而居民在這裏面的參與,就是要「爭回自己的選擇權」。而在這個過程裡,居民投入了解開發計畫不遺餘力,一位退休的蔡老師說,為了參與環評,大家每個禮拜六開會,分工把900多頁的環評書看一遍,「比大學聯考還難」,不過也就因此,居民的在地知識,與環評的專家知識,在環評會議裡,開始角力了起來。
不過,同樣是農陣成員的台北大學不動產城鄉系教授廖本全提出了更根本的批判,他認為「這是一個荒謬的計畫,根本不應該浪費資源,做這一次的審議」,廖本全說,「開發單位營建署說,開發淡海二期,可以『擴大土地供給』,這樣會壓抑房價」,他認為這種說法實在太過荒謬,事實上,淡海二期是「提供可炒作的土地,計畫的根本關鍵是『炒作』」。
經過五次範疇界定會議之後,5月15號,環保署將再召開第六次的會議,預計將進行今天沒有討論完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兩個類別,屆時,自救會將再動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