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大陸政府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應邀出席,引發台灣藍綠陣營同聲譴責,國民黨內甚至議論是否祭出黨紀處分。對岸的抗戰紀念活動在台灣捲起的反彈聲浪,一方面顯示出國民黨抗戰史觀深入民心,二方面顯示國民黨的「獨台」路線和各種反國民黨的「台獨」勢力在意識形態上的連續性。這一連串問題的根源,可以歸結到國共內戰後所鑄成的兩岸分斷體制,它使得任何試圖跨越分斷體制的政治交流,都顯得困難重重。
領袖至上的國民黨史觀
連戰將赴陸出席閱兵式的消息傳出後,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和總統馬英九接連表達不認同的立場,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的態度也急轉直下,從原本肯定連戰參加閱兵式有助兩岸交流,到後來改口「歷史的事實、抗戰的真相不容扭曲」,對連戰出席閱兵式表示遺憾。
國民黨念茲在茲的「歷史事實」和「抗戰真相」究竟是什麼?府院黨口徑一致的說法是這樣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接見連戰時所說、並由連戰附和的「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事實是,無論正面還是敵後戰場都是由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領導。換句話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國民黨的功勞,而不能說成國共雙方共同的貢獻。此話一出,台灣、香港乃至西方媒體紛紛大肆報導,將國民黨的抗戰史觀當成攻擊中共的絕佳利器。
問題在於,即便抗日戰爭時蔣介石是全國最高領袖,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這就代表蔣介石和國民黨是抗戰的歷史主體嗎?就代表他們是抵禦日本侵略者的廣大中國人民依靠、認同、支持的對象嗎?若真是如此,那為什麼日本在1931年占領東三省、1932年進犯上海、1933年進攻熱河和察哈爾時,國民黨都採取不抵抗政策呢?又為什麼要到國民黨內的愛國分子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才放棄對日妥協的政策,和共產黨一齊團結抗日呢?國民黨的說法唯一碰觸到「真相」的地方,大概是點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內部矛盾,而這是中共官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抗戰紀念主旋律下所略而不提的。
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清楚指出抗日戰爭存在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條是國民黨所採取的對外消極抗戰、對內摧殘人民的路線;另一條是共產黨鼓吹的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團結起來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當時中國因而可以分成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解放區兩個戰場。在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政府實施反動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將民主黨派人士──主要是共產黨人──打入地下、關入監牢。1939年至1943年,國民黨政府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破壞國內團結,造成嚴重的內戰危機。相對於此,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在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和進攻、毫無外援的情況下,自己製造武器,自己發展農業生產,儘管中共正式軍隊的數量遠少於國民黨,但是按照其所抗擊的日軍和偽軍的數量及其所擔負的戰場,按照其聯合廣大的人民一同作戰,無疑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
而國民黨之所以在其統治區實行消極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國內政策,根本原因就在於國民黨統治集團代表的是中國的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階級的利益,他們把維護自己少數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抗日放在第二位,以致貪污成風、民不聊生。即便抗戰勝利了,帝國主義勢力依舊盤踞在中國,國民黨依舊獨裁腐敗,中國人民依舊困苦。國民黨口中的抗戰勝利,說穿了是不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統治階級的勝利,直到後來的國共內戰,中國人民才在爭取民族和階級解放的呼聲中贏得真正的勝利。諷刺的是,今日國民黨談到抗日戰爭的紀念,首要關切的竟然還是蔣介石一人和國民黨一黨的「功績」,絲毫未言及當時中國人民的處境,充分暴露出國民黨自蔣介石掌權以來根深蒂固的反動性格。
「獨台」、「台獨」共繫分斷
國民黨全黨大動作譴責連戰出席中共抗戰紀念閱兵式,除了反映國民黨不容許抗戰歷史的詮釋權被共產黨主導、蔣介石和黨的「功績」被稀釋,更深一層恐怕還關係到國民黨對「中華民國」日薄西山的焦慮。然而,這卻又是由國民黨的「獨台」路線一手促成的。
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和中美斷交,使得國民黨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出現危機,為了應對國際和國內的局勢,國民黨政府一步步走向難以回頭的「獨台」路線,也就是以維護中華民國偏安台灣的狀態為特徵的政策。在反共教育和獨台政策的耳濡目染下,「中華民國是台灣」逐漸成為多數台灣人的共識。由於「獨台」一方面閹割了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一方面又無力回應現實中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其演變為台灣中心的史觀,乃至於催生排除中華民國的「台獨」路線,也是無可避免的過程。
抗日戰爭作為中華民國建立後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國民黨引以為傲的核心歷史記憶,理應是國民黨呈現中華民國的全貌(作為一個中國)的時機。尷尬的是,國民黨的抗戰70周年紀念只能在當年是日本帝國殖民地的台灣舉行,而非國民黨軍隊曾浴血奮戰的大陸,不僅如此,國民黨還措辭嚴厲地譴責連戰到大陸閱兵,聲明「民主價值、台灣主體、以及抗戰史實是我們的絕對堅持!」這段聲明文字,反映出獨台化的國民黨,既想捍衛自身的抗戰史觀,又擔心這樣不夠本土化,而陷入不知所云、進退兩難的困境。而國民黨堅決不參與對岸抗戰紀念的態度,又在實質上斷絕了發生在中國大陸這片土地上的抗日歷史,以及所有承載這段歷史的中國人民的聯繫。
就在國民黨為了反共而將對岸視為仇敵、為了在台灣鞏固統治正當性而主動去中國化的路線下,我們發現了「獨台」的國民黨和「台獨」勢力之間的微妙呼應,或說一脈相承。連戰返台後,台聯青年軍在桃園機場怒嗆連戰是「投共」的「紅鬼」,出席中共閱兵式的行為是「叛國通匪」云云,這些指控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國民黨戒嚴時期入人於罪的罪名,只是昔日的「匪諜」成了今天的「紅鬼」,背叛的國名改叫做「台灣」。台獨不但沿襲了國民黨的反共意識形態,還進一步深化了內戰意識形態,比如一再強調對岸用飛彈對準台灣,卻又反對和中共進行任何有助於和解的政治對話,從而弔詭地強化了兩岸的對峙狀態。
歷史地來看,國民黨的「獨台」路線是國共內戰失敗和國際情勢變動下的產物,民進黨及各色「台獨」路線則是「獨台」衍生分化出來的產物,但歸根結柢兩者都是兩岸長期分斷下的結構性產物,他們共同維繫了冷戰與內戰結構,持續將對岸建構為「敵人」,同時用反中國、去中國化的方式建立自我認同。連戰赴大陸參加抗戰紀念閱兵式引爆的爭議,讓我們再次看到兩岸分斷體制如何阻礙我們認識失落的另一半歷史,如何誇大兩岸戰爭的可能性,並強迫兩岸人民相互敵視。
終有一天,兩岸分斷體制與兩岸人民之間的矛盾必須獲得解決,而倘若我們不認為連戰足以代表人民的聲音,不滿意目前兩岸政治交流的模式,那麼勢必就要更廣泛且深入地展開對於兩岸關係、對於如何克服兩岸分斷體制的思考。而無論是「獨台」或「台獨」,恐怕都不是真誠面對歷史、通往和平之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