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為何秋鬥蔡英文——回應姚人多

$
0
0
2015/11/27 12:00:00
 

今年(2015)的秋鬥決定以蔡英文競選總部做遊行終點,輿論出現不少質疑的聲音。活動結束後,姚人多教授也針對今年秋鬥發表社論。這篇文章很有意思,充分展現作者內心的糾結:他好像有同情社運團體的情愫,又絲毫不掩飾最愛依舊是民進黨。依我看姚人多的文章有三個重點,一是批評秋鬥針對沒有實權的在野黨,二是說明他眼中政黨和社運團體的差異,三是他認為真正的左派應該要如何。儘管我只是秋鬥參與者,不代表秋鬥平台,但還是以個人身分聊聊這篇文章。

台灣政壇的「垃圾時間」

足球場上有所謂「垃圾時間」,這是指是比賽到了最後幾分鐘,領先隊伍有大幅度的分數優勢,落後隊伍客觀上幾乎確定無法翻盤的時間。此時領先隊伍的球員基本上無心進攻,靠著無意義傳球拖時間,落後隊伍只得陪玩。領先隊的教練難掩歡欣情緒,落後隊的教練看著手錶等下班。一邊的球迷顧著自拍上傳,另一邊球迷失望離場。整座球場只剩平常沒機會上場的替補球員積極表現,盼望眾人施捨一點目光。

而舉辦秋鬥的時間點,正是台灣政壇的「垃圾時間」。民進黨幾乎篤定要重新執政,對於重大議題能閃就閃,一切選上再談。馬英九除沈浸在「歷史定位」的自我感覺良好外,恐怕已在收拾細軟,湮滅可能讓自己「下一站土城」的證據。朱立倫倒數來日不多的小假期,準備回新北市做好做滿。綠營的支持者正在挑選香檳,藍營的支持者假裝沒有選舉,全世界只剩王如玄之流的替補在刷存在感。

假如在足球冠軍賽出現垃圾時間,這時有位率直的記者去問領先隊教練奪冠後有何打算,教練可能會故作矜持地說堅持到比賽結束、結果還未定之類的話。這種話並沒有錯,只是難免讓人覺得扭捏作態。秋鬥將遊行終點定在小英競選總部頗有此意味,就是要問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接下來有何打算;也是告訴民進黨,都準備要執政了,不用這麼假掰。

今年秋鬥在蔡英文競選總部前焚燒「藍綠小豬」。(攝影:林佳禾)

民進黨的蔡培慧與鄭永金

談到社運團體與政黨的關係,姚人多又細分為與民進黨的關係以及與第三勢力的關係。姚人多認為,民進黨已經提出非常漂亮的不分區名單,但社運團體毫不領情。而除了藍綠兩黨外,今年這麼多第三勢力政黨,社運團體似乎沒一個喜歡。姚人多暗示,有些社運團體的訴求陳義過高,沒有任何一個要選舉的政黨能接受。

無論你是否同意姚人多的論點,我倒是相當肯定他在這裡的坦承。姚人多直截了當表明:「政黨就是要勝選啊!不然要幹嘛?」比起一些標榜為崇高理念參選的說法,姚人多直白多了;況且他說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真相:政黨是,且只是選舉機器。為了獲得最多選票,政黨要成為選民的最大公約數,把各種意見容納進來。民主政黨最終的目標就是成為一份什錦拼盤,讓每個人都能在裡面嚐到想要的味道。

因此,民進黨雖然在不分區名單放了「很漂亮」的蔡培慧,在新竹縣區域立委選舉卻提名鄭永金。針對新竹縣近年最大的土地徵收案璞玉計畫,鄭永金的立場是完全贊成、加速開發,而蔡培慧則主張在確定公益性、必要性之前不該貿然開發。我們很難想像若鄭永金當選,民進黨對於璞玉計畫究竟會是什麼態度。但是為了贏得最多席次,民進黨自然可以海納百川接受各種互相矛盾的主張,把理念先擱置,以勝選做唯一目標。

至於社運團體與第三勢力的關係,我要強調秋鬥只是一個平台,今年54個鬥陣團體,各自的政治立場與判斷不完全一致,其中也不乏與第三勢力較親近甚至表態支持的團體。若要異質性這麼高的團體們硬湊出一個政治立場,八成是徒勞無功;反過來要說所有團體對於第三勢力一律不滿意,恐怕也有失公允。姚人多講秋鬥和第三勢力的關係,我讀來是指:秋鬥既然自許左派,一個負責任的左派應該爭取政治勢力,不然就是嘴炮。

3%的民意是什麼派

我完全同意如果想推動社會變革,不能迴避政治權力。但姚人多在此跳到左派如何,實在有點突兀。近來公共論述常出現一種令人厭煩的話術,就是把所有論者不同意的立場說成「不是左派」,但這些論者的左派定義又莫衷一是,失去分析意義,簡化為自我推崇的標籤。我覺得與其這樣用「左派」,不如直接說「我派」、「他派」比較快。

雖然我參加秋鬥,我不諱言秋鬥的「左」是非常模糊的概念,只是參與者隱約覺得有些共同的價值叫做「左」,但到底那個價值是什麼恐怕沒人說得清。可是我同樣不知道姚人多講的「左派」是什麼。他寫了看似振聾發聵的一句話:「離開了底層人民真實的感受,不可能有真正的左派。」問題在於「底層人民」是誰?他又說:「家長的選票,左派還是要。」所以那些主張維持《刑法》227條、擔心小孩被性侵的家長甚至某些宗教團體才是「底層人民」嗎?認為未成年人也有性自主權的都是「頂層人民」嗎?姚人多也許無意做此宣稱,但他的論述架構看起來是這樣:負責任的左派必須取得政治權力,而在民主制度下取得政治勢權力的方式就是組黨參選。既然參選就要勝選,想勝選就必須拋棄一些原則。如此推論下去,儘管姚人多沒明說,但很容易滑入「沒選上講什麼左派都是空話」的結論。

既然姚人多提到社會民主黨,他肯定知道綠社盟目前的民調還停留在3%左右。萬一最終得票率仍是3%,綠社盟將無法取得任何立法院席次。但這個結果是代表綠社盟的主張太虛無飄渺遠離「底層人民」呢?或代表我們的選舉制度是贏者全拿,將3%的民意完全杜絕於政治的殿堂之外呢?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同意3%的民意,無論他們叫左派或什麼派,也應該有政治代表?

且看他們當選之後

我可以理解即將執政的民進黨,眼中只有「選上了再說」;對於「先取得權力再來改革」的論調,若真能做到,我也並不反對。如前所述,政黨就是選舉機器,不過一部機器一旦開始運作,就會有自我維持的慣性;一個組織一旦建立,組織的存續壓力可能會抵銷它進步的動力。民進黨取得政權是為了繼續保有政權,還是實現所謂改革,我現在無法論斷;為了勝選做的所有妥協是否值得,我也無可置喙。甚至我會說,如果我們同意政黨就是要勝選,就不應該批評民進黨只顧選舉擱置理念。我認為未來可以用一個最低標準檢視民進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會不會改變制度利於小黨取得政治權力,還是繼續鞏固獨厚大黨的體制?

如果是後者,雖然我也不知道那樣的民進黨是什麼派,畢竟它還是有些「很漂亮」的妝點;但排除掉少數民眾政治權力的政黨,只能確定是追隨主流意見的政黨,不見得貼近底層人民。要是持續把少數意見擋在權力的門外,又說人家的意見「脫離人民真實感受」而注定停留在社運部門,恐怕是既不民主、也不進步了。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