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婦女節實際上是著名的「國際勞動婦女節」,節日的起源不僅跟婦女有關,更跟勞動者有關,最早在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製衣廠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與低薪問題;1908年3月8日,一萬五千多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時,增加工資主張選舉權,同時喊出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並重的「麵包加玫瑰」口號;1913年3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婦女們也走上街頭,舉行集會反對戰爭……在這樣的脈絡之下,聯合國從1975年開始,才將每年的3月8日這天,定為婦女節,舉辦各種活動。
三八婦女節對台灣的勞動婦女有什麼意義?女性不僅在家庭外承擔著生產力勞動,在家庭內也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家務勞動。走入婚姻的女性,似乎被賦予了好幾項任務,在這次的【國際勞動婦女節】專題當中,我們將從一個大陸配偶的婚姻故事出發,逐步揭露底層婦女的惡質婚姻現實。婚姻遠不只是「戀愛的墳墓」那麼簡單,婚姻是用「幸福美滿」包裝的物質性的殘酷連帶;接著,我們將討論婦女群體目前普遍最大量的勞動付出——兩歲以下嬰兒的照顧責任。
當育嬰勞動「外包」困難,只是「友善地」讓婦女將小孩帶去職場是遠遠不夠的;專題當中,也將提供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的國家育兒制度,以及從當時被托育的孩子角度出發的經驗,在目前台灣多以西歐福利國家為唯一比較視點的公共輿論狀況中,我們期許這些經驗,讓我們對於無論是「公共托育」等制度設計或者更廣泛的社會安排,有更為多元且具有左翼思維的參照跟刺激。透過這一系列的文章,希望可以拆解婚姻家庭的意識形態,解放被「愛老公愛孩子」綁架而終生付出無償勞動的廣大婦女。
最後,專題裡回頭檢視這兩年來,同志社群關於同性婚姻的相關辯論,謹慎地提出我們的回應並開展討論,朝向「如何讓每個階級的個體能夠好好生存」的最終目標一同前行。
【國際勞動婦女節專題】托育勞動與婚姻家庭
- 專題介紹(本文)
- 系列一〈我覺得自己像一個機器,一直不斷在運轉〉
- 系列二〈都不加薪了還給托育?托育普及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