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智琦(苦勞網記者)
自從去年八月加入苦勞網的編採團隊後,我在苦勞網工作也超過半年時間了。這半年來自認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和加強的地方,不過總的來說,我和苦勞網的夥伴們也協力完成了一些不錯的報導、評論和論壇活動。
追溯起來,我和苦勞網的緣分是從就讀大學新聞系開始,那時對新聞工作充滿了理想,深信媒體應負起改造社會的責任,因而對主流媒體愈趨淺碟化的報導以及商業化的環境感到失望,相對的,一些非主流、特別是帶有批判精神的獨立媒體,如台灣立報和苦勞網,格外引起我的注目。
也因為對另類媒體懷有期待,大學四年級時,我選擇到苦勞網實習。還記得第一次踏進苦勞網位於衡陽路的舊工作站時,對苦勞網的直觀感受,就像是來到一個「無政府主義小窩」。後來發現,這個詞不僅能夠形容那間辦公室的侷促、簡陋、髒亂、充滿旗幟和貼紙的奇妙空間,用來描述苦勞網不同於傳統媒體的運作模式,亦即接近某種「去中心化」、「去科層化」的組織及工作型態,也十分貼切。
我當時在實習後的報告中是這麼寫的:
苦勞網沒有固定的辦公桌,主編每天上工時坐的位置純粹看當天心情,甚至還可以挑選自己想坐的椅子,這反映它沒有傳統新聞組織的科層化制度:由下對上、分層負責,也沒有一套新聞室控制的規範(所以開會可以很無厘頭,審稿可以直接溝通)。在這裡,每個成員都是基層,也都是獨立自主的工作者;這樣的工作場域,或許整體生產力不大,卻讓空間裡的人的創造力不會被抑制……。
也許我的觀察並不完全準確,但那是2011年的苦勞網給予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當我五年後從研究所畢業,正式成為苦勞網的一員時,苦勞網的辦公室早已遷至杭州南路,空間變得寬敞明亮,正職人員也都有了自己的辦公桌,不過整個媒體的組織及工作型態,可以說仍然是沒有上下級關係的、扁平化的存在,每個成員也都充滿了「獨立自主性」以及「創造力」。
不一樣似乎的是,當顥中和逸婷來找我加入苦勞網時,我們都有意識地想要組成一個更具有集體共識的團隊。
左翼的、朝向社會主義的共識
不過,這個「共識」究竟是什麼?去年12月時,苦勞網現任的六位成員曾經召開一次「共識營」,大致確立了「左翼」和「性權酷兒」是苦勞網核心關切的兩條軸線,我當時提出,這兩者其實應該是可以涵括在一個更大的「社會主義」理念和實踐之下的。然而,由於共識營後來聚焦在如何推出募款計畫以維繫苦勞網的存續,我們並沒有對此進行更深入的對話。
即便如此,在每周例行的編採會議的討論中,成員之間也的確形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左翼的」共識,這樣的共識,也反映在各成員近月來執筆的捐款徵信文中。如果借用顥中的話來說,是這樣的:我們「除了持續貼身關注台灣的社運以外,更希望把工作重心轉往內在於歷史當中的左翼話語的重建。」
用逸婷的話來說是:「我們戮力於發展帶有批判視野的報導方式,我們的議題設定,來自於全體成員共同的每日思辨與提問:如何讓各種階級、種族、勞動階層、性/別的人,過得更好?」
用宗坤的話來說則是:「共同的問題意識都是如何能讓我們繼續從社運的未盡之路向前行,保有回應政治現實的能力,同時又能逐步展開不同於主流的深度觀點,對運動的團結、或是身處在實踐的直覺位置上的思考盲點,提出切實的建議。」
而假如用我自己的話來表述,大概是:我們同樣都對「左翼」,或者說社會主義的理論、實踐及歷史經驗感興趣,而且嘗試以此分析時事議題、介入社會及政治現實,進而思索社運的出路。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左翼的、站在勞工階級的立場,今年初以來我們持續追蹤復興航空大量解僱案、台鐵產業工會爭取合理休假的抗爭、華航空服員及國道收費員抗議協議跳票的鬥爭,也關注客運、物流、清潔隊等各行各業的勞資糾紛,乃至於外籍移工在台灣備受剝削和法律壓迫的處境。此外,我們也撰寫了「2016勞動議題回顧」系列文章,對於非典型勞動、青年打工族、工會組織、職災與工時鬥爭的現況,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整理。
左翼運動有賴於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作為基礎,所以在台灣最重要的左翼作家陳映真逝世後,我們推出了「紀念陳映真」專題,探討陳映真的思想和文學的價值;在台灣社會因「高中生扮納粹」和「《灣生回家》作者身分造假」等爭議而喧嚷不休時,我們和新國際合作舉辦論壇「反思歷史虛無主義下的台灣」;在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下台之際,我們從第三世界的角度檢討「LGBT議題」如何成為美國維繫霸權的政治工具;而當台灣各黨派因適逢「二二八70周年」而爭鋒相對時,我們也透過報導和專文評論,呈現了苦勞網對二二八事件的觀點。
歷史無疑是重要的,因為現實的問題往往聯繫著過去的歷史,而未來的出路也經常蘊含在人們創造的歷史中。歷史地來看,台灣現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結構的問題,很多方面都源於日本殖民統治以及戰後美國干預下的冷戰與內戰體制的遺留,導致台灣的現狀難以擺脫帝國主義的支配;然而,台灣社會的統獨矛盾、階級矛盾的解決,其實也可以在日據時代以至國民黨五○年代白色恐怖肅清前的左翼歷史──這段幾遭湮滅和遺忘的台灣人民反帝、反殖、爭取社會主義的歷史中窺見答案。
連結歷史是為了走向更好的未來,我們期許自己能夠承繼過去斷裂的左翼傳統,在紀錄當前的社運抗爭的同時,也能不斷回頭汲取前人的思想資源,開拓出更具有歷史縱深和政治前瞻性的專題報導和評論,而要達成這些目標,有賴於你的持續募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