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潘毅談中國新工人:把「階級帶回分析的核心」

$
0
0
2019/02/17 12:00:00
苦勞網特約記者

昨日(2/16)下午,由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一書,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新書發表會。會上,編者香港大學社會系教授潘毅與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陳信行解釋了該書的出版背景與核心關切,並試圖說明及討論本書對台灣社會運動的意義。

香港大學教授潘毅和世新大學教授陳信行昨在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討論新書《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攝影:張智琦)

《農民工與新工人》一書討論的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中國「農民工」群體,這群農民工與歷經過改開以前集體生產工廠經驗的「老工人」大不相同,主體性、生命經驗與抗爭手段都與老工人大相逕庭,因而在中國學界也被稱之為「新工人」。

至於本書為何要透過台灣的交大出版社出版,據潘毅透露,除了大陸出版審查的因素之外,也是因為獲得交大社文所教授劉紀蕙的支持,希望能透過這次出版機會,接觸更多台灣的社會學研究者、或者是對農民工與工人議題感興趣的人。

潘毅指出,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要把「階級帶回分析的核心」。相對於中國大陸,台港因為歷史因素而缺乏階級視野,這使得勞動力市場上的階級矛盾往往被理解成種族矛盾,潘毅解釋,這就好比說把「台港年輕人的就業問題」看成是「大陸人跑來台港搶工作」;階級視野則是試圖把勞資這兩個截然二分的維度呈現出來,呈現出「資本的流動以及工人的力量」,我們也就能從就業問題中看到,「是資本在欺負我們」,也不會「輕輕放過資本家」。

潘毅還說,本書其中的一個對話對象是以美國勞動社會學者布洛威(Michael Burawoy)為代表的勞工研究,他們認為市場太過強大,導致工人的孤立、碎片化且缺乏力量;而且,工人甚至自願順服於資本家,強化勞動的強度與速度,這也讓工人更沒有團結的可能。「我的分析不是要說市場不強暴、工人不受剝削,」潘毅解釋,「我是要說:沒有危機就沒有團結。」潘毅以佳士工會的組織經驗為例,「唯有在危機到來時,勞工團結在一起,才能夠面對這些問題。」

陳信行則認為,這本書在台灣出版,開啟了思考勞工研究與工運間關聯的機會。陳信行指出,台灣第一代勞工研究中,最重要的議題是理解台灣工人想要翻身當老闆的「小頭家意識」,破解普遍流傳的「黑手變頭家」神話,「對郭台銘那一代人來說,這些神話那時候都是活生生的可能,」陳信行認為,這些意識與想法到今日仍未徹底破除,「ptt鄉民看待華航機師罷工的態度,恰好就是徹徹底底的『小頭家意識』!」

《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美國的勞工社會學研究之所以會呈現出潘毅所指出的極限,陳信行認為,是因為這些研究背後面對的是「美國工人為何不革命」的運動問題,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學者帶著這些觀點思考台灣的勞工問題時,就很自然地延續了美國研究的問題意識,把「黑手變頭家理解成是台灣工人不反抗的關鍵」。

然而,布洛威的這套研究方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陳信行提到,布洛威在前一次訪台時,曾經推翻自己的多數觀點,認為他早年在美國芝加哥工廠的田野觀察到工人不反抗的現象,很快地因為全球化下的產業區位調整、工廠外移就消失了。然而,他的反省卻引來台灣社會學者的不滿,有學者就批評,「我教你的書二十五年了,你現在才跟我說你有錯?」

陳信行比喻,「這就好比耶穌下凡來對教會的牧師說,『我年輕的時候少不更事,有些話講得太粗糙了』。」他期待潘毅編著的這本書,能夠為台灣工運在除了直接的政治判斷與策略討論外,帶入更深層、更深刻的工人主觀狀態的分析。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83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