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38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普悠瑪事故曝安全危機 工會控交通部「制度殺人」

$
0
0
2018/10/29 12:00:00
苦勞網記者

上周台鐵普悠瑪列車發生出軌事件,造成18死百人傷的嚴重事故,事後台鐵推卸責任的態度引起眾怒,也引發各界對運輸業的安全疑慮。今日(10/29)台鐵、捷運和航空業等運輸業工會集結交通部前抗議,控訴各運輸產業皆有人力不足和過勞問題,危及公共安全,要求交通部檢討,勿放任「制度殺人」。

多個運輸業工會集結交通部前抗議人力和安全問題。(攝影:張智琦)

台鐵、捷運業指人力不足影響安全

台鐵產業工會理事、彰化站務員曹嘉君表示,台鐵長期人力不足,雖然今年新增一千個營運人員,但只能補足要退休的人力而已,並非真的擴大人力規模。她表示,站內行車運轉人員不足,導致有的員工一個月要加班45個小時,因此相當勞累。她指出,台鐵人力一直很壓榨,永遠以現有人力做最有效率的利用,未因增加編組而增加人力,包括台中運務段最近成立的五個新站,也是用既有人力支援。

台鐵產業工會秘書長蕭農瑀指出,普悠瑪翻車意外前,台鐵產工早就提出改革方案,要求補足人力,讓產工參與協商,質疑交通部若早點聽進他們的聲音,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意外。她也批評,事故後台鐵說詞反覆,一度把責任推給司機,要求台鐵鄭重道歉。

不只台鐵,北捷、桃捷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問題。北區捷運電聯車駕駛產業工會理事長陳隆振表示,北捷今年開始推動「站務維修開車」,要求站務員及維修員在負擔現有工作的情況下,還需把故障的車開走,質疑為何不補足更多司機來開車?此外,北捷也實施「人力每季調動」,不顧司機意願,將其調動到別的車種上班,陳隆振認為這也對司機造成身心壓力,導致安全上的風險。

桃捷企業工會理事長蘇祐樟也表示,他們的司機駕駛時數偏高,且近來公司要求司機員將頭探出去檢查車子及月台間隙,卻未能保障司機安全,呼籲公司應增設監視器、保障職安。

華航實習空服制度沒配套 也成隱憂

華航推出的實習空服員制度,也成為航空業的安全隱憂。空服員職業工會代表、華航空服員黃惠甄指出,今年華航推出空前的實習空服員制度,民航局還沒審核通過就開始招生,11月首批實習空服員就要受訓,質疑交通部和民航局非常失職,根本沒在把關。

黃惠甄表示,實習空服員將加重正職空服員的工作量,也造成空服品質的疑慮,工會主張每個實習生應加配一個空服員督導,這樣才能確保機上乘客的安全。

對於各運輸業工會的訴求,交通部派出運務處副處長出面接陳情,但工會不滿交通部派出層級低的官員出來敷衍,形同「藐視18條人命」,突然集體衝撞交通部大門,要求部長出來面對,和警方爆發短暫推擠衝突。最後交通部派出路政司科長回應,他承諾兩周內會以公文回覆台鐵產工訴求,才緩和場面。

台鐵產工下午也到行政院和政務委員張景森開會,提出讓台鐵產工加入政院成立的「台鐵大體檢小組」及「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訴求,但張景森並未答應,僅承諾會開放員工參與體檢。對此,蕭農瑀批政府改革沒誠意,並再次呼籲體檢小組和運輸安全委員會應納入台鐵產工,才能真正促成台鐵改革,避免慘劇發生。

工會不滿交通部派出副處長敷衍陳情,衝撞交通部要求部長回應。(攝影:張智琦)

工會在交通部大門前呼口號,要求部長面對制度問題。(攝影:張智琦)

路政司科長(右)出面承諾兩周內以公文回覆台鐵產工訴求,工會強調「若還是敷衍,我們還會再來」。(攝影:張智琦)

責任主編: 

富士全錄罷工今協商 全台會員集結台北守候

$
0
0
2018/10/30 12:00:00
苦勞網記者

富士全錄工會罷工進入第八天,今日(10/30)下午勞資雙方再度進行協商,為促使資方回應訴求,工會上午動員台北、三重、中壢、台中及高雄等五個罷工地點的一百多位會員,集結到日本交流協會前,高喊「日資別解雇,保障工作權!」,要求日資富士全錄停止解雇,保障勞工的工作權。

富士全錄工會在日本交流協會前陳情,呼籲日資別解雇。(攝影:張智琦)

因應日商富士全錄公司計畫在台灣裁員三百人,富士全錄工會23日發起全台罷工行動,至今已經進入第八天,工會此前曾到勞動部、外交部陳情,並前往日本交流協會靜坐抗議,今日勞資再度協商,工會率先動員全台駐守各地倉庫的一百多位罷工會員來到台北,他們先前往日本交流協會陳情,接著來到台北總公司外等候協商結果。

富士全錄工會理事長鄭炎表示,昨天工會與台灣富士全錄董事長勝田明典協商,但公司只願承諾不對工會會員進行懲處和提告,仍不願承諾保障員工的工作權。鄭炎痛批,日資連兩三百人的工作權也保障不了,還用類似殖民的手法打壓台灣人,質疑「台日友好」只是假象,「日資違反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工作權的精神,還有資格談台日友好嗎?」

三重倉庫的員工、富士全錄工會監事孫元敏表示,之前資方曾試圖闖入三重倉庫內取貨,所幸三重倉庫的會員們圍成人牆,不讓公司的人進入,才成功守住罷工封鎖線。孫元敏說,過去幾天會員日夜輪班堅守三重倉庫,但大家都沒有怨言,希望各地會員堅守到最後一刻,直到資方承諾保障工作權。

富士全錄工會的上級工會桃市產總理事長莊福凱也前來聲援,他批評日本人在台投資,台灣分公司沒有虧損,卻要裁台灣人,呼籲日資不要再用殖民心態對待台灣員工,趕快和工會協商;桃產總幹部和會員將全力支持富士全錄工會的罷工。

富士全錄工會在日本交流協會前陳情完後,一行人徒步遊行前往附近的台北總公司,沿路向路人說明訴求,強調富士全錄員工和台北市上班族一樣是白領勞工,希望民眾認清勞工被資方壓迫的處境,一同團結起來組織工會,並呼籲資方盡快回應工會「保障工作權」的訴求。

富士全錄工會一百多人在日本交流協會前陳情。(攝影:張智琦)

富士全錄工會在日本交流協會前和警方對峙。(攝影:張智琦)

富士全錄工會呼籲保障員工工作權。(攝影:張智琦)

富士全錄工會遊行前往台北總公司。(攝影:張智琦)

富士全錄工會遊行前往台北總公司,沿路呼口號。(攝影:張智琦)

責任主編: 

新北清潔隊員提五訴求 侯、蘇陣營開支票承諾

$
0
0
2018/10/31 12:00:00
苦勞網記者

年底大選逼近,新北市政府環保局工會今日(10/31)分別前往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蘇貞昌的競選總部陳情,要求藍綠候選人聽聽基層清潔隊員的聲音。環保局工會提出提高清潔獎金、垃圾定點收運等五項訴求,侯蘇兩方陣營皆開出支票,承諾選上後會兌現訴求。

新北環保局工會提出五點訴求,要求藍綠市長候選人回應。(攝影:張智琦)

新北市環保局工會今日上午接連赴侯友宜和蘇貞昌的競選總部陳情,提出以下五點訴求:

  1. 新北市外勤清潔隊員、技工工友清潔獎金全面調升至8,000元。
  2. 全面實施垃圾定點收運。
  3. 職業安全衛生配備(如雨衣)應提高層級。
  4. 未來環保局應設有一科長層級以上人員擔任工會聯繫窗口。
  5. 每年三節國定假日加班加一補一(發給一日工資並再補休一日)。

新北市環保局工會理事長許效溢表示,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直轄市都已將清潔獎金全面調升至8,000元,新北卻仍有七成外勤人員只能領到7,000元的獎金,直言應和其他直轄市同工同酬。此外,目前新北市垃圾收運採「沿線收運」方式,常有妨礙交通、擦撞民車、乃至清潔隊員受傷職災的情形,他呼籲改採「定點收運」取代,保障市民和清潔隊員的安全。

環保工聯理事長蘇家源指出,新北市已連續七年榮獲全國最乾淨城市,但新北市清潔隊員的勞動條件卻是六都中最差的,呼籲兩位新北候選人回應訴求,盡快改善。

對於工會的訴求,侯友宜競選總部總幹事林鴻池承諾,未來會將清潔獎金全面調升至8,000元,並承諾會提升清潔隊員職安配備、並落實科長以上人員擔任工會聯繫窗口。在收運垃圾方式上,他則表示仍須考量市民倒垃圾是否方便的問題,目前擬採沿線和定點收運「雙軌並行」。至於國定假日加班加一補一,雖然台北、台中和高雄已實施,但他說還需考慮新北財政狀況。

蘇貞昌競選總部則派出民進黨立委張宏陸代表回應,他對工會的五項訴求全部照單全收,誇口表示蘇貞昌上台後都會做到,「做不到你來找我」。張宏陸也批評侯友宜任新北副市長時不夠重視清潔隊員權益,強調蘇上任後,馬上試辦「定點收運」,也會做到國假加班「加一補一」。

許效溢強調,希望不論侯蘇誰當上市長,都能夠落實承諾,讓基層清潔隊員能感受到勞動權益的改善。

侯友宜競選總部總幹事林鴻池出面回應環保工會訴求。(攝影:張智琦)

民進黨立委張宏陸代表蘇貞昌總部接下工會陳情書。(攝影:張智琦)

工會呼籲侯蘇選後要兌現訴求。(攝影:張智琦)

責任主編: 

金融危機十週年 全球經濟復原了嗎?

$
0
0
2018/11/02 12:00:00
國際IBON組織執行長
譯者: 
苦勞網特約翻譯
【編按】對於本文作者Amy Padilla而言,答案是否定的。2008年,因對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價值的信心惡化,導致了流動性的危機,在美國挹注大量資金仍無力回天的情況下,最終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崩潰。作者指出,當年那場危機,不但暴露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與其所推崇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一如長期關注南方發展的作者指出,10年後的今日,美國為首的貨幣寬鬆政策惡化了南方國家的債務問題、「全球價值鏈」下發展中國家的工人勞動條件惡化、不平等現象導致國際右翼勢力的崛起...,「新自由主義的危機」不但持續至今,更與當前各種問題彼此扣連。文末也提出以人民主權取代國際金融組織訂定發展政策的應對策略。

原文標題"A decade since the 2008 crash",刊載於《Monthly Review》的網路論壇「MR Online」。

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標誌了金融危機的開端。(圖片來源:Oli Scarff/Getty Images)

美國金融市場崩潰10年後,全球經濟遠遠未達「復原」的程度。危機之後,全球經濟成長仍然緩慢。包括流向新生產與收購其他企業的投資都在2017年有所減少。2018年,全球失業人口估計達1.92億人。得益於廉價勞工成本的跨國企業,控制了「全球產業鍊」這個生產網路,然而,這個產業鍊也處於衰退。南半球經濟則受未來幾年可能爆發的債務危機所威脅。

認真說來,2008年的金融市場危機,向公眾揭露了過去40年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例如國際貨幣基金及世界銀行集團——所推崇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過失。

在自由化及去管制化的金融市場下,過去10年滋生了各式複雜的「金融產品」,導致2000年初期與2008年時不穩定的投機泡沫破裂。南半球經濟體在新自由主義政策下出現程度不一的對外開放;跨國企業主導的「價值鏈」則出現在這些國家中,並且最大化地剝削廉價勞動力、生產成本與進口。

今日龐大的全球債務,特別是南半球國家的債務,都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與其他國家中央銀行採取的「應對措施」有關。央行們「印刷」更多現鈔,目的是降低利率,其中的影響之一,就是隨後導致大型私人企業貸款者以更高的利率追趕著南方國家,藉此期待更高的回報。

2015年,全球債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5%。隨著美國央行今日調升利率,以及貸款者的資金回流美國,這些南半球經濟體的債務危機日漸擴大。2018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評估指出7個低收入國家飽受「債務困擾」,另有24個國家被標記為「高風險」。

另一方面,過去數10年來,離岸生產(Off-Shore Production)與相關活動的興起,為跨國企業的股東帶來更大的財務收益與利潤;在大多數的情形中,這些都是以人道的工作條件與南方人民的權益為代價。2017年,發展中國家近70%的受雇者從事「非正式」工作,包括缺乏社會與勞動保障的員工、在未登記農場中工作的工人,以及臨時工等等。發展中國家的工人裡頭,估計有7.13億人的日薪未達3.14美元。(這還是保守的生活水準計算方式)

事實上,人們已對聲稱「全球價值鏈」作為發展關鍵的官方政策論述表示擔憂。離岸生產作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中心概念,其成長的停滯同樣也引發關注,並被世界貿易組織(WTO)認為是GDP成長趨緩的因素之一

2008年起,隨著企業利潤與壟斷能力的持續增長,就算是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也將現在各種不平等情形的惡化,扣連至歐洲再度浮現的右翼政黨,以及稱霸當前美國政治的右翼「民粹主義」。美國與加拿大的受雇者中,有18%是從事非正式工作,歐洲與中亞則是16%。在美國,多年以來薪資大多仍維持停滯狀態

1979年以來,美國年薪的累積成長。過去30多年間,上層1%增加了138%,底層90%僅成長15%。(圖片來源:MR Online)

就這樣,2008年「新自由主義的危機」持續至今;這也是歷史危機與經濟緩慢成長趨勢的一部分,甚至在現有世界經濟制度下的工業化國家也是如此。

甚至是多邊機構的研究,也開始承認新自由主義的錯誤(雖然程度不盡相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2018年的政策簡報中,感嘆「市場力量」是導致收入不平等的強大因素——對於大企業而言,「食利主義利潤策略」(rentierist profit strategies)帶來的「超額利潤」,佔營運利潤的比例越來愈大,主要發生在經歷私有化的部門上。

另一方面,一份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報告顯示,自1980年代起,工業化國家中的大型企業的勢力越來越大,2008年後更是如此。在這段期間,流向企業利潤的收入有所增加,工人獲得的份額卻日漸減少

別的不說,還有人提出「全球新政」(Global New Deal )。可想而知,這項提議包含更多的管制,卻抗拒改變全球壟斷資本主義主導下,以利潤為導向的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徵。這樣的努力只關心直至下次危機之前如何拯救世界經濟,只是重複並加強1970年代危機期間所建立的新自由主義行動模式。

當務之急是在國內與國際層次上,進行社會與經濟基礎的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裡頭南方國家的會員身份,應以對於人民權益的影響被評估與重新檢視。

對於南半球國家,如果有心建立有利於底層的發展政策,那麼人民主權——即人民及草根組織的積極參與——將是必要前提。該原則可以確保政策方向是由草根組織積極帶領,而非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與世貿組織的配方所主導,如此一來工人階級層能獲得長久以來的訴求,以及廣大的社會與經濟權利。舉例而言,將更多的公眾支出,用於關鍵的工業發展、鄉村發展,以及農業改革。

如果以人民主權作為關鍵的指導原則,便可使用各式政策工具。例如建立對資金流向的控制;管制外來投資與借貸;廢除對窮人造成負擔的課稅,並且搭配對國內菁英與跨國企業徵收累進稅;停止「定價轉移」(Transfer-Pricing)及其他違法的金融流向;重新檢視南半球政府的債務與取消的可能性;減少軍事支出預算;不以與通膨掛鉤而是以就業與平等為目標的貨幣政策。

對於建立起以需求為導向的經濟,或是有能力執行民主式發展策略的政府,而非讓金融業總裁,大股東,企業管理人與政府精英中飽私囊,這將是重要的一步。

責任主編: 

又有教師因「限年升等」被解聘 高教工會批:教部搶當劊子手

$
0
0
2018/11/02 12:00:00
苦勞網記者

又有大學教師因「限年升等條款」遭不續聘!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今日(11/2)揭露,九月起有三位北科大、中正的教師,因「未於限期內升等」遭校方不續聘,教育部也予以核准。工會抨擊,最高行政法院早已認定「限年升等條款」違反《教師法》,質疑教部再度核准,是充當「解雇大學教師的劊子手」。

近日又有三位大學教師因「限年升等」條款被不續聘,高教工會抨擊教育部核准是搶當劊子手。(攝影:張智琦)

2006年起,各大專院校普遍制定「限年升等條款」,規定講師、助理教授或副教授須於一定期限(六年或八年不等)內升等,否則就會被視為不適任而予以不續聘。然而,近年經過許多教師申訴救濟,最高行政法院已多次認定「限年升等條款」違法,過去四年間未再傳出教師因「限年升等」而被教育部核准不續聘。但今年九月,教育部卻又開始核准,遭高教工會抨擊侵害教師工作權益。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近日有三位北科大、中正的教師,因「未於限期內升等」為主要理由而遭不續聘,然而他們並無違反教師法定義務,且多年來都能通過學校辦理的教師評鑑,並無明顯不適任狀況,但教育部卻輕易放水核准不續聘,形同讓限年升等條款死灰復燃。

林柏儀指出,根據最高行政法院見解,校方要不續聘老師,不可僅以「未於限期內升等」之單一理由,還要佐證該師有違反聘約「情節重大」之情形。但北科大和中正這三位教師,都只因未於限期內升等就被不續聘,教育部不但未把關,還教這些學校如何補充表面理由,以便核准通過,痛批教部搶當解雇大學教師的劊子手。

曾因未於限期內升等而被教育部核准不續聘,但最後勝訴回到學校任教的開南大學教授張國聖表示,2011年2月開南校方提報教育部不續聘他的決定,他從此失去工作、薪水和指導研究生的權利,有幾位他指導的研究生更因此無法畢業。直到2014年,張國聖才勝訴重返校園。他批評,教育部聲稱「限年升等」是要追求高教卓越,但高教未因此卓越,反而讓校方行政權更加宰制教師,傷害教師尊嚴和工作權,更損害學生受教權。

工會呼籲,教育部應馬上撤銷不續聘這三位教師的處分,回頭檢討過去做出違法不續聘處分的人員的責任,並要求各校廢除「限年升等」條款,切勿再當侵害師生權益之幫兇。

責任主編: 

【南方一週】巴西新總統延攬芝加哥男孩入閣 沙國記者遇害引發歐美討論中止軍售

$
0
0
2018/11/02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巴西:極右總統延攬軍人與「芝加哥男孩」入閣

剛在巴西總統大選中獲勝的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出身陸軍上尉,其所屬政黨社會自由黨宣布,將任用「4至5名將軍」擔任內閣。專家認為,波索納洛試圖創造「秩序」的形象,但是此舉已在1985年才結束30年軍事專制政權的巴西內部引發爭議。

此外,自言對經濟「一竅不通」的他,預計將任用葛德斯(Paulo Guedes)這位芝加哥學派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者,擔任「超級內閣」,負責巴西這個世界第8大經濟體的財政、貿易、公共投資與國家計劃。葛德斯在波索納洛獲勝後,立即召開記者會誓言徹底改革巴西的經濟模式,包括退休金制度與國營企業私有化。

波索納洛的經濟顧問葛德斯。(圖片來源:Daniel Ramalho/AFP)

沙烏地阿拉伯:哈紹吉遇害 西方各國討論中止軍售

沙烏地阿拉伯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於沙國駐土耳其領事館遇害後,西方各國開始討論是否暫停與該國的軍售交易。目前沙國軍事武器的主要供應國包括:美、英、法、義與德國,德國總理梅克爾已表示,除非哈紹吉遇害真相水落石出,否則將暫停武器出口。不過,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目前皆未表示將中止軍售。川普表示取消軍售「對我們沒有幫助」;法國總統馬克宏、英國首相梅伊皆稱軍售與哈紹吉案是兩碼子事。

不過,國際反對對沙國軍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沙國涉入葉門戰爭,該戰爭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英美等國也因供應武器給沙國而被批為共謀,例如今年6月一場擊中載滿孩童的巴士攻擊中,即被發現炸彈為美國製造。

沙國記者哈紹吉於10月2日進入領事館後遭殺害。(圖片來源:Lefteris Pitarakis/AP)

以色列:名模廣告引發伊斯蘭恐懼症爭議

以色列名模拉法莉(Bar Refaeli)為自家服飾品牌拍攝的廣告,引發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的爭議。廣告開頭先是打出「這裡是伊朗嗎?」的字幕,接著著尼卡布(niqab)的拉法莉扯掉面紗與頭巾後跳舞,然後出現「重點在於自由,終於擺脫耗費我自由的枷鎖。」廣告公布後,不少人批評其中蘊含的種族刻板印象與錯誤,例如伊朗婦女實際上並不常穿戴尼卡布,而是露出臉部的頭巾(hijab),也有人批評反伊朗的意涵恰正與以色列右翼國族主義總理納坦雅胡沆瀣一氣。

許多民眾在推特上表示不滿。署名Don Abdo的推文指出,該廣告是一則「伊斯蘭恐懼症的敘事,受壓迫的女性脫掉頭巾就得到解放」;署名kween的推文則說「稱此為『自由』有夠蠢,在各方面(這則廣告)都很不尊重」; 署名Ayah Jaber的推文則說「你是哪位?露出頭髮與脫掉頭巾就可以被定義為自由?自由是相對的概念。」

近日以色列舉辦地方選舉,某些地方也出現歧視穆斯林的競選廣告,例如極右翼猶太家園黨的廣告牌上寫著:「這很可能是你的女兒,(如果她嫁給穆斯林)」,搭配穿著頭巾的女士,該政黨主席則是目前的以色列教育部長班尼特(Naftali Bennett)。

孟加拉、緬甸:協議本月開始遣返羅興亞難民

上(10)月30日,孟加拉與緬甸達成協議,將於本月起開始遣返羅興亞難民,該決定距離聯合國調查人員警告「對於穆斯林少數族群的種族屠殺仍在持續」不到一週。去年8月,72萬多名羅興亞人為了逃離軍事鎮壓進入孟加拉,難民們指控緬甸軍方犯下強暴、謀殺與縱火等罪行,聯合國調查人員指資深軍方官員應就若開邦的屠殺被起訴,但是緬甸政府拒絕這項要求,強調這是面對武裝份子的自衛行為。

許多難民害怕在公民權、醫療與移動自由未獲保障的情況下被遣返回緬甸。聯合國表示,羅興亞人的回歸必須是「自願的,而且以符合尊嚴與安全的方式進行」。

羅興亞婦女在軍事鎮壓一週年之際哭泣。(圖片來源:Altaf Qadri/AP)

全球:脊椎動物44年間減少60%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報告,自1970至2014年的44年間,人類活動造成60%脊椎動物的滅亡,其中淡水魚類數量減少80%,拉丁美洲野生動物的消失數量更將近90%。這是過去5億年以來,第六次的大規模生物滅絕,物種消失速度更是過去數百年的1百至1千倍。

WWF全球總幹事蘭博提尼(Marco Lambertini)認為,需要一個全球性的自然協議,並指出「只有維持地球繁榮與森林、海洋及河流生物多樣性,才有可能成就健康且永續的未來」。

責任主編: 

【工運參選】曾率解嚴後首次罷工 勞動黨羅美文盼工人翻身出頭天

$
0
0
2018/11/05 12:00:00
苦勞網記者

【編按】年底大選屆臨,台灣政壇仍不脫既往的藍綠惡鬥格局,在煙硝口水齊飛之中,卻有幾位參選人格外引人注目,無論是身懷左翼願景,或者本身就具有工人身分並參與勞工運動,本次專題將為讀者一一介紹這些候選人。

提起羅美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身為遠東化纖的工會幹部,所領導的解嚴後第一場罷工──遠化罷工。羅美文在1975年籌組遠化工會,1988年發起遠化罷工,此後參與無數場勞工運動,推動台灣工會自主化、勞動條件合法化(追討加班費、產假工資)、年終獎金抗爭風潮等等。今年他為勞動黨披掛上陣,競選新竹縣議員,打出「為了勞工,一直在這裡」的口號,我們來聽聽他的工運歷程和參選想法。

台灣工運要角羅美文首次參選新竹縣議員。(攝影:王顥中)

1988年2月,遠東化纖工會發動了台灣解嚴後的第一場罷工,順利爭取年終獎金調升,同年10月,以「集體依法休假」的策略,關閉了遠化一天的生產線,成功爭取降低工時。工會從籌組到運作的要角,就是今年底勞動黨在湖口鄉推派的新竹縣議員候選人,羅美文。

羅美文過去擔任遠東化纖工會常務理事,站在工會組織與行動的第一線,在1989年的罷工行動後遭資方解雇。離開遠化後,羅美文持續參與勞工運動,協助在桃竹苗地區組織成立多家工會,也催生了新竹縣產業總工會。

問:遠化工會是全台灣具有標誌性的工會,當年你是怎麼投入工會與罷工活動的?

羅美文:我在1973年進入遠化,當時還叫做「亞東化纖」,是以洛克菲勒等歐美銀行團為首的外資工廠,1971年開始生產。後來台灣退出聯合國,外資紛紛撤退,政府指定遠東來接,用專案貸款,把錢直接撥下來讓你蓋工廠,才變成「遠東化纖」。

我進去時工廠已經稍有規模,那時工廠裡400多個員工個個都有背景,都是地方議員、校長、仕紳介紹,讓科長、廠長安排進去。後來因為職位僧多粥少,才開始對外招聘,我是第一批招聘的,140個人報考只錄取了12個;我自己準備8毛錢明信片,靠自傳履歷表考試進去的,進到裡面才發現自己沒背景,跟有背景的人一比就是有差。

工廠裡的競爭環境,工人必須對高層卑躬屈膝、阿諛奉承,禮數要周到,幾年後才有升遷機會,走路說話都要小心,不然薪水就會被東扣西扣,這跟我過去受的家庭、學校教育觀念完全不同,所以決定籌組工會。那時我的想法是,我做工人,雖然在你老闆屋簷下工作,但我有權要求一家人溫飽,不用卑躬屈膝。

那時候大家都住在宿舍,有200多人,於是就地戰鬥討論怎麼籌組工會,1975年開始籌組,直到1977年才順利成立。

問:大家談起遠化工會,多半都記得1989年在官資聯手打壓下失敗的那一場罷工行動,但除此之外,工會還有什麼具體成果和戰績嗎?

羅美文:我們當年要求加班費依照全薪(而非底薪)計算、要調升年終獎金,有了工會以後,每年的調薪幅度不再是老闆說了算,要工會點頭同意。

我在遠化待了17年,17年的時間距離拉開,同樣一個勞工,高中畢業進去工廠工作做滿十年,遠化的勞工,每個月月薪可以比中興紡織多2萬、比新光紡織多1萬8、比東華合纖多2萬多,也比龍舟化工多2萬多,光是一個月就可以差這麼多錢!這就是因為,其他家每年調薪幅度都是老闆說了算,在遠化,我們有工會,調薪幅度是我們說了算。

而且雖然給的薪資高,遠化還是比其它家賺錢,徐正琨(註:另一名遠化工會幹部)常說,追逐利潤有五個要素: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市場佔有,當時台灣的老闆,單靠壓榨勞動力利潤就夠豐厚了,根本不願意在其他要素中投入資金。因為我們有工會,遠化無法過度壓榨勞動力,才逼使資本家更新設備、強化技術,反而結果更能獲利。

1989年羅美文領導遠化罷工。(攝影:蔡明德)

問:投入工運數十年,為何選擇披掛上陣參選?

羅美文:算一算,我工運搞了40年,當年我曾經想,只要勞權有保障,大家都會願意努力工作,但是40年來全台灣工會都依法鬥爭,勞工合法權益卻仍然受損,直到現在勞工處境都沒有根本改變。40年過去,工人還是一模一樣在街頭苦鬥,這樣如何能追求未來的希望?

追根究柢,工人在社會上的處境還是被人看不起,政客們都認為「幫助工人沒效、工人沒票,工人自私貪生怕死而且不團結」。相反的,政客都覺得,我幫助有錢人,一張支票來我就有錢選舉,如果幫助工人,反而得罪有錢人,很划不來。不要說政客了,現在就連工人自己都常看不起工人。

我為什麼轉換跑道,其實我每次都想選,但過去是沒錢。2009年高偉凱選舉(註:2009年勞動黨推派高偉凱在竹北市參選第17屆新竹縣議員,順利當選),當時我也想選,但因為勞動黨資源不夠讓兩個人都選,為了栽培年輕人,我就讓年輕人先出馬。2014年高偉凱選連任那年,我太太黃秋香犯職業病身體不好所以放棄。今年我太太身體狀況穩定,她也鼓勵我參選,我就出來了!

問:過去在工運的資歷,對參與選舉有什麼幫助嗎?

羅美文:很多!例如我在地方上的競選大背板,就是三洋工會理事長幫忙印製的,他當時退休的時候,就是我幫他一起向資方爭取退休金的。

王娟萍(勞動黨副主席):很多過去在關廠抗爭或勞資爭議中,曾受羅美文幫助的人,在這次選舉中都默默來協助或提供資源。例如2008年寶順的關廠抗爭,當年的關廠工人現在已經找到新工作了,看到羅美文參選,知道羅美文幫過他,下班後就跑來支持,還搬了兩箱水來捐款。

羅美文:勞動黨雖然小,但是在地方上日積月累服務,發展社會人脈,選舉時就能形成支撐力量。例如2009年台積電「汰弱留強」,喊出要砍掉5%的人,高偉凱當時是勞動黨桃竹苗服務處總幹事,協助受害的台積電員工;2012年華隆罷工,工人徒步北上遊行走了100公里,那時已經是縣議員的高偉凱也從頭到尾支持,跟工人一起作戰。因為一路跟著工人一起打仗,選舉的時候工會就成為支持力量,形成組織戰。

弱勢者單靠個人力量是不可能的,我們向來只有投票權沒有選舉權,因為現在的民主,是有錢人少數人的民主。勞動階級要靠形成組織,組織才有支撐力,我們沒錢,但我們的隊伍不會比藍綠政黨小,而且我們是有理念的隊伍,沒有這支隊伍我也沒辦法選。

問:在傳統選區怎麼打「勞工牌」,效果如何?

羅美文:我自己也擔任行政院的獨任調解人,地方上遇到勞資爭議案件,資方一知道調解人是我,就會認,該付的錢趕快付,因為跟我纏鬥得不償失,甚至連主管機關都會直接告訴老闆,我比他們都懂。

這次選舉,我們打出招牌「有勞工問題請找羅美文」,團隊就有5個調解人,現在大環境不景氣,關廠、歇業、無薪假的很多,各種職災、遇到勞資爭議,或者被鼓勵優退、擔心被裁員的都來跟我求助。

羅美文的競選團隊打出「有勞工問題請找羅美文」旗幟,形象鮮明。(圖右為羅美文的太太黃秋香;攝影:王顥中)

王娟萍:羅美文雖然在政壇上是新人,第一次選,也沒行政資源,但是在地方上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活動,服務也得到肯定,在社區有很好的風評。這次出來參選,團隊站路口不是推銷自己,而是對等紅燈的機車騎士做勞教,問大家加班費都怎麼算的、勞保有沒有以多報少,我們挑秒數長的路口對上下班的人喊話,很多人會認真聽,臨去前甚至拍手支持。

羅美文:新竹是農業縣,在工業化後,農家子弟做老闆的還是少數,湖口鄉有80%都是勞工,我希望我的參選能讓大家認清自己的勞工身分、生存處境,這些人就會是我們的票源。

我自己有一個期待,我在地方上還算有點知名度,若我能努力當選,就會有個宣示意義,讓人知道工人是有票的,翻轉政客從來認為工人沒票的觀念,改變勞工的宿命;此外,也希望我的當選能鼓勵更多人,認真投入勞工運動,讓工人能翻身出頭天。

羅美文(右)在街頭與上下班的民眾互動。(羅美文競選總部提供)

問:勞動黨在台灣是傳統左派政黨,對於中央政策甚或兩岸關係都有主張,但現在的政治出口集中在地方,怎麼銜接這個落差,未來有什麼政治布局?

羅美文:高偉凱過去曾在竹北選上,這次勞動黨在新埔、湖口都可能拿下席次,這代表勞動黨在新竹縣每個選區都有票。勞動黨從最開始就是在新竹發展,但就算選上,進到議會也只有一票兩票,根本投不贏人家,所以選上重點不只是問政,更要繼續發展群眾跟基層,先從地方起步,再讓更多範圍動起來。

王娟萍:勞動黨這次選舉投入集中在新竹,有在為2020年設想。若這次兩席議員和一名鄉民代表都能全力以赴選上,把新竹當根據地,當選後就有前景。我們提出的很多政見都是中央層次,因為勞權問題若沒有從政治源頭修改,只在地方做都很辛苦,所以地方跟中央要有聯繫。

高偉凱過去曾就囤房稅議題跟綠黨籍的議員周江杰合作,但後來周江杰就去跑去投靠民進黨。我們認為第三勢力小黨應該守住自己的立場,維持自己的風格和底線,要有別於藍綠兩黨。現在很多第三勢力或許也都會打勞工牌,表面進步,但是不是打假球需要長時間檢驗,勞動黨禁得起這個檢驗。

羅美文對中央層次的議題也有甚多付出關注,圖為羅美文今年在五○年代白色恐怖犧牲者秋祭上的致詞。(攝影:王顥中)

羅美文小檔案

年齡:68歲

現職:勞動黨榮譽黨主席

經歷:遠東化纖工會常務理事、勞動黨黨主席、勞動人權協會會長

主要政見:成立免費勞工諮詢服務處、增加勞工處人力、增設公立幼兒園、勝利路全面拓寬、增加國小自辦課後照顧、監督湖口高中遷校進度、恢復囤房稅2-2.5%抑制房價

專題: 
責任主編: 

長榮過勞遭罰 促立專法解套? 工會痛批得寸進尺

$
0
0
2018/11/06 12:00:00
苦勞網記者

長榮航空空服員過勞頻傳,年初空服員還曾在台北總部靜坐抗議,日前長榮遭勞動部開罰55萬,竟傳出長榮施壓交通部民航局,要提專法解套,讓航空業工時規範更趨彈性化。長榮航空企業工會、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等團體今天(11/6)上午赴民航局抗議,痛批長榮已是累犯,民航局不應配合讓違法變合法。

工會統計,長榮航空今年為止已有52起超時過勞航班。(攝影:王顥中)

長榮航空工會理事長廖以勤表示,現行「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AOR),讓空服員可執勤達14小時,長榮空服員也都簽有《勞基法》84-1條款,服勤歐美等越洋長程航線超過12小時沒問題,但僅限長程航線;在亞洲區域的短程航線,仍需遵守《勞基法》的工時規範,不得超過12小時。然而目前長榮在東京、北京、金邊等航線,都是安排當日來回班,工時很容易就超過12小時,稍遇到航班延誤就會違法超時工作。

廖以勤指出,長榮遭勞動部開罰後提出訴願,認為超時是因為交通管制、天候等突發狀況所導致,訴願裁決下來,清楚指出交通管制及天候因素,都是可以預期的,並非天災事變等突發狀況,所以維持原裁罰處分,「長榮航空經營二十多年了,難道不知道這些航班很容易超時,不能事先預防嗎?」廖以勤痛批長榮,不是不能,只是不願意,不服訴願裁決,也不願改善問題,竟還走後門,向民航局施壓,希望立專法讓工時更彈性、更長。

廖以勤強調,要解決超時問題,其實只要派兩組人上機,或者改為過夜航班,讓機組人員在外站休息,不用當天拼命來回,就能改善過勞狀況,避免再被裁罰,同時也能確保機上乘客安全與服務品質。

根據統計,去年(2017)長榮空服員超時次數達60多次,今年截至目前為止也高達52多次,連續三年已遭勞檢裁罰5次。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副秘書長周聖凱表示,民航局作為主管機關,應監督長榮改善過勞狀況,不該淪為資方幫凶,反替資方跟勞動部「溝通」,把違法變合法。

普悠瑪事故才剛發生,社會餘悸猶存,交通運輸產業過勞所導致的安全危機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如今又傳出長榮航空施壓遊說放寬航空業工時標準,民航局今日則澄清,目前沒有訂定專法的計畫,航空公司應遵守現行《勞基法》與AOR的相關規定,對於勞動部的裁罰也予以尊重。

責任主編: 

【2018.10月 捐款徵信】 南方國際,帶給你獨立而批判的國際新聞

$
0
0
2018/11/06 12:00:00

文/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猶記半年前,苦勞網團隊向我詢問是否願意承接「南方國際」專欄的時候,心裏十分忐忑。這個自2014年開始,旨在呈現國際媒體中非主流觀點的特約撰述,過去4年以來,生產並累積了不少擲地有聲、具獨立與批判精神的文章。經歷中間一段時間的暫停後,苦勞網團隊決定在既有的基礎上,延續南方國際的精神,重新整合編譯團隊後,再次出發。以下僅代表南方國際團隊,報告近期工作成果與目標。

苦勞網的「南方國際」專欄從2014年開始運作,力圖平衡西方媒體的單一視角,引介第三世界和南方國家的觀點。

今日,在台灣大大小小的媒體林立與競爭的情況下,「國際新聞」的數量與比例,或許已經不是一個主要問題;另一方面,大多數外電新聞再現的「國際觀」,無論是題目取捨、報導角度與新聞來源,幾乎仍以英美主流媒體為圭臬。其中一個案例,即是今年5月委內瑞拉的總統選舉,即便有30多國150多位國際觀選員的監察,包括《紐約時報》、《衛報》、BBC仍以「充滿缺陷」、「獨裁者主導」、「舞弊」形容這場選舉過程。而倚賴上述媒體為主要外電來源的台灣媒體,其實也有視角單一的問題。(2018/06/05南方國際〈為何西方媒體拒絕承認委內瑞拉選舉結果〉)

對於上述享有「新聞信譽」的媒體,台灣許多媒體往往對它們的產品照單全收。因此公視8月一篇關於委國「民生困苦」的外電新聞中,先是將查維茲與馬杜羅政府描述為「兩個強人統治之下搞壞經濟」,卻未提及美國長期以來對委內瑞拉(與古巴等等其他拉美左翼國家)實施經濟制裁。

事實上,西方主流媒體時常以「regime」(政權)代替「government」(政府),取消拉美左翼國家經民主產生或是政權正當性的事實,並以「regime change」(政權改變)遮掩美國軍事介入以及資助國內反對派的行徑,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讀者們,可以參閱南方國際選譯的〈破壞委內瑞拉民主的美國黑手〉。

不只是拉美,在中東新聞的處理上,時常被奉為公共媒體典範的BBC,也有視角偏頗的問題。例如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新聞中,BBC習慣以「定點打擊」(targeted killing)代替「未經審判的處決」(execution without trial),或是「巴勒斯坦民眾回鄉」(Palestinians demand to return)而非「返鄉權」(right of return),遮掩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的事實,甚至在以色列外交部抗議後,主動更改新聞標題(參閱2018/08/16 南方一週)。

有鑒於台灣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南方國際重新啟動後,我們特別推出「南方一週」專欄,除了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也盡量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希望讀者能在繁忙的日常之餘,以5分鐘時間瀏覽我們精選的重要新聞。這也是苦勞網團隊企圖平衡台灣國際新聞事業向歐美歪斜的嘗試。

關注南方國際的讀者們應不難發現,國際情勢的變化,實在很難稱得上是樂觀:繼川普之後,極右翼勢力相繼在歐洲、亞洲與拉美崛起,甚至取得政權,例如被譽為「巴西川普」、集種族、性別歧視與恐同於一身的波索納洛,擊敗執政十多年的勞工黨左翼政權,當選這個世界第8大經濟體的新任總統。在瑞典,反移民的新納粹政黨打破長期以來兩黨交替執政的平衡。南方國際過去以來,引介了國內較為少見、左翼觀點的分析或評論文章,試圖辨明當前右翼民粹在全球的興起,反映的恰正是新自由主義下,各國資本獲利能力下降,社會福利或是家父長制色彩的津貼制度,已無法解決經濟成長速度趨緩與失業率的問題,在中間政黨無意/力根本改革今日資本主義經濟的情況下,讓訴諸反移民的右翼有了趁勢而起的機會。

另一方面,不願牴觸資本主義並採取必要減排手段,阻礙了對付氣候變遷危機的決心;而帝國主義介入區域內的戰事,因戰爭傷亡的人數持續累積。面對看似慘澹的眼前情勢,我們更需要釐清與分析各種議題背後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這正是苦勞網南方國際團隊努力的目標。懇請讀者們加入捐款行列,與我們一同繼續這份有意義的工作。

  • 定時定額捐款
  • 單筆捐款
  • 郵局帳戶、信用卡授權書

   郵局專用授權書 pdf(需親簽與用印,正本寄回苦勞網提供郵局核印建檔)

信用卡授權書 docpdfpages (mac)

 

建議標籤: 

反核團體引國際報告: 核電是瀕臨消亡的產業

$
0
0
2018/11/06 12:00:00
苦勞網記者

面對擁核團體提出「以核養綠」公投,主張「再生能源不成熟,核電是國際趨勢」,並期望增設核電機組,多個反核團體今日(11/6)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他們援引《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編輯團隊領導人麥克·施耐德(Mycle Schneider)的說法,指全球核能發電量實際上呈現下滑趨勢,施耐德更直言「核電是瀕臨消亡的產業」。

反核團體今日援引國際報告,反駁「核電是國際趨勢」的看法。(攝影:張智琦)

擁核團體過去曾表示,台灣的非核政策「逆國際趨勢而行」,反核團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日公布中譯版的《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摘要內容,並播放該報告編輯團隊領導人、法國國際能源專家麥克·施耐德給台灣人錄製的影片,反駁核能發電是國際趨勢的說法。

《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是法國創辦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自2007年後每年發佈的專業能源報告,由能源專家施耐德領導,探討核電與能源產業面臨的全球挑戰與趨勢現況,在國際上具有高度聲譽。

施耐德在影片中指出,全球核電占比從1996年高峰的17.5%,降到現在只有約10%,近幾年的核電興建和啟用的新建核電廠多數位於中國大陸。全球核能發電量過去五年雖然有增長,但主要是來自中國大陸;如果排除中國大陸,全球核能發電量已連續三年呈現下滑趨勢。

施耐德指出,全球核電機組的興建數量也在持續下降,從2013年的68個下降到2018年的50個,當中有16個機組都位於中國大陸。而美國在2009到2025年間,有18座反應爐宣布提前關閉,當中有6座反應爐已在2018年中前被關閉。

施耐德表示,由於核能發電成本驚人地昂貴,已無法和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競爭,近年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成本都大幅下降,只有核能是上漲的,投資核能比投資其他科技還要更不划算,因此在應對暖化的投資中,核能作為不僅無益減緩暖化,反而會是加劇氣候危機的幫兇。

施耐德也表示,儘管中國在今日的全球核能發展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去年(2017)中國對再生能源投資也破紀錄達到1,260億美金,中國國內光是風力發電的增長就比核能多。他指出,核能長期衰退,2017年核能只有1GW的淨成長,再生能源有150GW,顯示核能在電力市場越來越無關緊要,實為「瀕臨消亡的產業」。

反核團體批「以核養綠」公投 籲投不同意票

值得注意的是,《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中也指出,儘管全球核工業呈現衰退,但美國和英國等核武國家仍是核電計畫的主要支持者,例如英國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廠計畫就執意進行中。報告指出,全球數個核武大國的民用核能和核武間有相互依存關係,使這些國家有能力持續推動相關的核動力海軍計畫。亦即,軍事需求、發展核武很可能才是持續核電發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台大風險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家緯表示,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報告也指出減核、非核是國際趨勢。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強調,能源政策或核電政策上的討論要立基於事實,但擁核陣營和前總統馬英九卻用了太多非事實資料混淆視聽,今天舉辦這場記者會就是要對此提出反駁。

洪申翰說,擁核陣營之前在公投辯論會後提出想要20個核電機組,非常荒謬,顯示他們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以核養綠」。他強調,台灣非核減煤是絕對做得到的,擴大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工程,不應為了少數不願改變的人停下腳步,呼籲11月24日大家能對16號「以核養綠」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讓非核減煤繼續走下去。

責任主編: 

【南方一週】全球Google員工罷工抗議性騷擾 墨西哥原住民反對土地改革法案

$
0
0
2018/11/09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美國矽谷谷歌總部的員工,於11月1日走出辦公室抗議。(圖片來源:Noah Berger/AP)

Google​:全球員工罷工 抗議公司寬恕性騷擾

上週四(11/1)上午11時10分,包括東京、新加坡、蘇林世、倫敦與柏林等世界各地數千名 Google 員工,展開短暫的罷工,抗議該公司對於被控性行為不端的主管未能積極應對。

名為「罷工,追求實質變革」的行動,發生在《紐約時報》發布安迪·魯賓(Andy Rubin)遭控性騷擾的報導之後;安迪·魯賓被稱為是「安卓(Android)之父」,安卓公司在2005年被 Google 併購。 Google 認為指控可信,卻選擇在2014年支付魯賓高達9千萬美元的資遣費。該報導也披露對於其他主管的性騷擾指控。

「罷工,追求實質變革」的推特,對公司政策提出5項變革要求,包括結束工資與機會不平等、性騷擾報告應更加透明化等等。另外該行動聲明也呼籲 Google 母公司Alphabet於董事會中增添一名員工代表。 Google 執行長皮蔡(Sundar Pichai)在發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為該公司「過去的行動」道歉,並表示 Google 近年解僱48名員工,包括13名因性騷擾遭開除的資深主管,這些人並未得到任何資遣費。

墨西哥:原住民反對土地改革法案

全國原住民代表大會(CNI)與農民運動組織者譴責國家復興運動(MORENA)提出的農業法案,擔憂將會導致原住民土地近一步私有化,並且延續現任總統尼托(Enrique Peña Nieto)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方案。

根據墨西哥總統候任總統歐布拉多隸屬的左翼政黨MORENA提出的法案,第6條允許原住民族與民間投資者建立聯繫並將土地出租給第三方使用。法案雖然承認當地議會是社區土地的最高決策者,同時也提出這些土地作為電力與氫碳化合物工業使用的法律框架。抗議團體擔心,法案將促使投資客與外來者攫取資源,吃乾抹盡後離去。

原住民團體強調,這些土地是他們歷經100年前的武裝抗爭後獲得,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領域,也是創造文化的地方。這些組織認為,應將採礦與再生能源的特許權交給社區而非大企業,讓前者能強化當地經濟並保護自然資源。

他們認為法案強化土地私有化,抵觸歐布拉多轉型墨西哥的理念,呼籲將議題交付全國公投。目前,MORENA實質掌握了國會兩院多數席次,法案有可能毫無阻礙地通過。

坦桑尼亞:地方官員誓言逮捕同性戀

坦桑尼亞最大城市三蘭港(Dar es Salaam)將對同性戀採取獵巫行動。該市行政長官馬康達(Paul Makonda)表示將於本週起逮捕同志,並且成立由官員、警方與媒體從業人員組成的17人專案小組,徹底檢查社交網站上的訊息。馬康達宣稱同性戀性行為「踐踏坦桑尼亞人,以及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價值觀。」

2016年,國際特赦組織批評該國政府威脅起訴同志權益運動人士,並對同志實施肛門檢查。此外,政府也禁止非政府組織免費發放潤滑油,藉此減少愛滋病毒的傳播。

根據坦桑尼亞的法律,「違反自然法則的性行為」將可判處3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坦桑尼亞三蘭港行政長官馬康達要求民眾舉報同性戀。(圖片來源:Khalfan Said Hassan/AFP)

以色列:總理支持僅適用於巴勒斯坦人民的死刑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支持一項對襲擊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民處以死刑的法案。以色列國會預計在下週就法案進行辯論。

該法案將放寬約旦河西岸軍事法庭以「恐怖主義」犯罪為由判處巴勒斯坦人民死刑的條件,由原本3名法官的全數同意,改為簡單多數決。此外法案僅適用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民,該地區受到軍事法律而非民事法律的約束,人權團體與反佔領運動人士批評這已構成法律上的種族隔離,西岸的以色列墾殖者與巴勒斯坦人民適用不同法律,墾殖者在佔領的土地上攻擊巴勒斯坦人民,時常得以逍遙法外。

不過,無論該法案是否通過,位於佔領區的以色列軍警,已經殺害數十名未構成死亡或是嚴重傷害威脅的巴勒斯坦人民。目前國際刑事法院(ICC)正在調查以色列的戰爭罪行

葉門:和平談判延遲

聯合國發言人哈克( Farhan Haq)表示,邀集葉門參戰各方的和平談判,將由本月底推遲至今年底。哈克發言前夕,荷台達(Hodeidah)醫院報告指出,週四(11/8)晚間共有47名叛軍死於地面戰鬥與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酋聯軍的空襲之中。

葉門戰事始於2014年,當時胡賽叛軍奪下首都沙那(Sanaa)並且推翻國際社會承認的哈迪政府(Abdu Rabbu Mansur Hadi)。2015年開始,美國支持的沙烏地-阿聯酋聯軍開始介入,並且發動大規模空襲,宣稱將恢復哈迪政府。

根據聯合國統計,聯軍介入後,至少已有1萬人喪生,約2千2百萬人需要人道救援。上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 Antonio Guterres)呼籲立即停止戰鬥,警告葉門正處於「懸崖邊緣」,可能面臨世界上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飢荒。

年僅七歲的葉門孩童胡珊(Amal Hussain),最終死於營養不良。(圖片來源: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責任主編: 

【研究報告】蔡政府二修《勞基法》對工時的影響

$
0
0
2018/11/10 12:00:00

一、前言

近年來,「過勞」可以說是成了台灣勞工的代名詞。根據勞保局的勞工保險給付統計,台灣每4.8天就有勞工因過勞而領取勞保給付。超時工作更是直接反映在年總工時的數字上,台灣年總工時與全球近40個主要國家相比一直是名列前茅,高居前四名內,與OECD國家平均工時相差達269-370小時(見表一)。

在「終結過勞」的社會期待下,立法院終於在施行「雙周84小時」的十五年後,於2015年5月三讀通過修改《勞基法》第30條第1項,下修法定工時上限為「單周40小時」,並於2016年元旦起實施。然而,在縮減法定工時上限的同時,勞動部卻又於2015年12月公告修正《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3條,將原來的19天勞工國定假日刪去7天,引發勞工團體的抗議。在勞團的動員施壓之下,立法院在2016年4月8日做出對「砍假命令」不予備查的決議,命令將於兩個月的期限內失效。

但是,將「縮短勞工的年總工時」擺放為其首要勞工政見的蔡英文政府1,在上任之後卻重新研議「砍假案」,並同時端出「一例一休」,聲稱是能夠保障勞工權益的「配套」。所謂以一例一休交換砍七天假,在當時引起許多批評,例如「一例一休不等於週休二日」,2]且「已有六成以上的勞工實施週休二日制」,這表示一例一休對整體勞工的效益有限,但是砍假則必然造成工時的增加3。儘管勞工、青年、學者等各界對砍七天假強烈反彈,蔡英文政府仍執意推行,聲稱已釋出更多可以彌補砍假的利多,包括「特休假增加」、「提高休息日加班費基準」等,最終於2016年12月6日三讀通過《勞基法》修正案,2017年1月1日起實施。

然而,本來為了刪減七天假而呼籲政府盡快通過修法的工商團體4,在《勞基法》新制上路後,又轉而疾呼「一例一休」缺乏彈性,需要修改《勞基法》5。民進黨政府也回應了資方團體的壓力,端出第二次修正《勞基法》的草案,不僅將休息日加班費基準下修為「核實計算」,其他還包括「鬆綁七休一」、「放寬單月加班工時上限」、「特休假遞延」、「輪班間隔縮短為8小時」等。雖然此次《勞基法》修法同樣招致廣泛的社會反對與輿論批評,民進黨政府還是以執政黨優勢,在2018年1月10日強行通過了第二次《勞基法》修法,甚至在最後一刻夾帶闖關「加班費1:1換取補休」的第32條之16,於同年3月1日正式實施。2015年至2018年的工時規範之變革,可參考表二的整理。

本研究報告嘗試回答:歷經蔡英文政府兩次的《勞基法》修法,對於勞工工時的影響為何?根據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2017年的年總工時為2035.2小時,比起第一次修法前的年總工時2034小時要高,顯然蔡英文政府的「縮短勞工的年總工時」政見,已經落空了。為什麼2017年的年總工時比2016年高?修法過程中被提出來討論的各種工時政策,哪些是真正能夠縮短工時的、哪些則是成效有限?甚至,哪些政策將加劇勞工的過勞狀況?由於2018年仍未結束,3月1日上路的第二次《勞基法》修法所造成的效應尚待後續觀察,本研究將著重於蔡英文政府第一次《勞基法》修法對工時造成的影響,並在最後針對第二次修法提出初步的觀察結果。

二、資料來源

本研究中之每月平均工時資料,主要取自行政院主計總處之〈薪資及生產力統計〉,其資料來源為主計總處按月辦理之「受僱員工薪資調查」。該調查以臺灣地區工業及服務業之公、民營廠商為對象,採抽樣調查方式辦理,總樣本數約10,500家,估計總家數抽出率約1.4%,人數涵蓋率約29%。主計總處向各廠商蒐集其僱用之受僱員工人數、薪資、工時等資料,再依「基準環比連鎖法」產生全體及各行業之統計結果。

特別休假之相關資料,則主要取自勞動部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調查對象為臺灣地區15歲以上參加勞工保險之本國勞工,預計回收有效樣本為4,000份。實施調查期間為每年6月至7月,調查項目包括勞工參加教育訓練情形、勞工工作環境的滿意情形、勞工目前工作狀況、勞工工作與生活平衡措施,以及勞工職涯規劃等。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將結果分為「第一次《勞基法》修法」以及「第二次《勞基法》修法」分別闡述:

(一)第一次《勞基法》修法

1. 「刪減七天假」是2017年年總工時較2016年高的主因

為什麼2017年的年總工時較2016年高呢?圖一呈現了近年來全年、1-8月,以及9-12月之平均月工時變化。之所以特別區分出1-8月和9-12月,是因為2016年4月立法院對「砍假命令」不予備查後,恢復的七天國定假日均集中在9-12月7,因此可以藉由這個區段的平均工時觀察2017年刪減七天假對於工時的影響。

從歷年來9-12月的工時變化,可以發現2015至2016年是近年來最大的工時降幅(總共下降40.4小時);相反地,2016至2017年則不降反升(總共上升11.6小時),進而使得2017年的全年工時較2016年高。會有工時大幅下降而後回升的現象,是因為恢復後的七天假集中在2016年年底施放、卻又在2017年時被刪減所致。因此,「刪減七天假」是2017年年總工時較2016年高的主因;反過來說,七天國定假日則可說是有效降低年總工時的政策工具。

2. 「一例一休」對於縮減工時成效有限

1-8月的工時變化排除了七天假的影響,則可以觀察2017年實施「一例一休」對於工時的效應。圖一顯示,2016至2017年的1-8月平均月工時僅下降1.4小時,幅度甚至比近年每年下降的平均值1.7小時還低。也就是說,「一例一休」對於縮減工時的成效有限。

69%的勞工實施週休二日8,也就是說,「一例一休」政策僅會影響31%的勞工。第二,儘管在第一次《勞基法》修法的爭議過程中,社會壓力促使政府提高休息日的加班費基準,並且加入「做一算四、做四算八」的機制;然而事實上,最終的休息日加班費基準與過去函釋的規定無異,難以達到「以價制量」的效果9。甚至,第二次《勞基法》修法又將「做一算四、做四算八」修為「核實計算」,加上放寬「七休一」、最後還夾帶通過了「加班1:1換取補休」,使得一例一休更加形同虛設。第三,就算一例一休的確降低了部分勞工實際工作的「日數」,雇主仍可以藉由工作「時數」的調整,將工作時數集中在五天,使得工作時數並未因此下降。

3. 特休假日數在修法後並未顯著增加、休不到特休的問題仍存在

在社會大眾「拒砍七天假」的呼聲下,蔡英文政府的回應方式是「提高特休日數」,現在則可以來檢視第一次《勞基法》修法完成之後,對於整體勞工的特休假日數之影響。

表三顯示,修法前(2016年)的特休假平均天數為12.9日;相較之下,修法後(2017年)的特休假平均天數為13.0日,僅增加了0.1日。由此可見,第一次《勞基法》修法所增加的特休假日數對於整體勞工而言非常有限,更不可能如蔡英文政府當初所聲稱的,能夠彌補砍七天假的損失。

 

事實上,修法過後的特休假日數,仍然比其他國家要少許多。儘管蔡英文政府在第一次修法中主打「增加資淺勞工的特休假日數」,然而若以OECD國家來比較,對於年資滿一年的勞工而言,台灣的法定特休假日(7日)數僅比美國(0日)和墨西哥(6日)要多;相較之下,鄰近國家如日本、南韓都分別有10天、15天。多數OECD國家的特休假日數更達到20天以上,顯示台灣的特休假日數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見圖二)。

本研究認為,這跟台灣的特休假制度仍未脫離「年功制」想像有關。不同於歐洲多數國家的特休假天數與年資無關、資淺勞工便享有20天以上的特休,台灣的特休假規定預設了勞工將在同一個企業穩定而長期地留任,使得留任愈久的勞工享有的特休假愈多。然而,這樣的想像顯然不符合當前不穩定、非典型就業氾濫的勞動現實。從表三看來,工作總平均年資和目前工作平均年資都有一段不小的差距。表四則顯示了「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的特休假日數最低,僅9.9日,可見「年功制」的特休制度對處在未能久任的勞動環境的勞工而言,是極度不公平的。

除了法定特休假日數太少以外,勞工是否能夠如實休到假,更是一個問題。根據2017年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平均13.0日的特休假天數,實際上只使用了9.5日,利用率73.5%。若各職業別來看,以「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和「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的特休假利用率最低,分別為64.2%和64.9%。因此,如何大幅提高勞工的特休假、改變「年功制」的預設,並且確保勞工一定休得到,例如仿效日本設定「強制休假條款」,或者是加強勞檢等等10, 是蔡英文政府在《勞基法》修法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二)第二次《勞基法》修法

由於2018年仍未結束,第二次《勞基法》修法所造成的效應尚待後續長期追蹤。目前主計總處的最新資料為2018年8月,在此以1-8月同期的官方統計展開初步觀察。

1. 2018年1-8月平均月工時比2017年同期高,年總工時恐將再上升

圖三呈現了2013-2018年1-8月的平均月工時,可以發現2018年1-8月的平均月工時為168.44小時,比2017年同期的168.35小時要高。由此可見,第二次《勞基法》修法的「休息日加班費核實計算」、「放寬單月加班工時上限」、「鬆綁七休一」、「加班費1:1換取補休」等措施,確實造成了工時上揚的效應。

由於9-12月同樣也少了七天假,可以預期2018年9-12月的工時將同2017年的狀況一樣居高不下,使得2018年的年總工時高於2016年。此外,2018年1-8月的工時又高於2017年,表示2018年的年總工時很可能又比2017年要高,造成連續兩年工時都上升的現象。

四、政策建議與總結

在台灣的高工時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情況下,「終結過勞」成了社會普遍的呼求,「年總工時要下降」也成了蔡英文政府當時競選總統時響亮的政見。然而,由官方數據〈薪資及生產力統計〉和〈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看來,在蔡英文政府上任之後,歷經的兩次《勞基法》修法,不僅違背了其當初的政見,年總工時更是不減反增。

第一次的修法中,蔡英文政府端出「一例一休」和「增加特休假日數」等措施,聲稱乃是「刪減七天假」的配套。但是,本研究發現,第一次修法中的「一例一休」對於縮減工時成效有限;「特休假日數」則是增加得不夠多,且修法過程中並未解決休不到、休不完的問題。被蔡英文政府刪減的七天假,反而才是可以有效降低年總工時的政策工具。

第二次修法,則讓蔡英文政府的「週休二日」政策完全宣告破產。不僅將休息日加班費計算倒退修改為「核實計算」,更直接鬆綁七休一、甚至允許休息日加班費換取補休。加上放寬單月加班工時上限等「彈性」措施,從目前的官方數據看來,2018年1-8月的平均月工時已高於2017年,在年底已無七天假施放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2016年後總工時連年攀升。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幾個政策建議:

  1. 恢復「七天國定假日」:七天假在本研究的分析中被證實是有效降低年總工時的政策工具,應當恢復勞工國定假日為19天。
  2. 落實「週休二日」:廢除第二次《勞基法》修法中「鬆綁七休一」、「加班1:1換取補休」等規定。並且重新檢討如何落實「週休二日」,例如大幅提高休息日加班費基準,確保以價制量等措施。
  3. 增加特休假、確保休得到:改變目前特休假「年功制」設計,大幅提高勞工的特休假天數。並且,確保勞工一定休得到,例如設定「強制休假」條款,或者是加強勞檢。
  4. 縮減過長的加班時間:廢除第二次《勞基法》修法「放寬單月加班工時上限」之規定。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研究報告出爐 蔡英文縮短工時政見落空

$
0
0
2018/11/10 12:00:00
苦勞網記者

民進黨政府「縮減工時」政策連年破功!高教工會今日(11/10)發布研究報告,針對民進黨上台後兩度修惡《勞基法》進行分析,發現2017年年總工時因「砍七天假」而比2016年更高,今年(2018)更因「放寬單月加班工時上限」、「鬆綁七休一」等因素,1月到8月平均月工時也比去年同期更高,預估今年年總工時將再攀升。

高教工會公布研究報告,分析蔡政府兩度修惡勞基法對勞工工時的影響。(攝影:張智琦)

高教工會預估今年年總工時將再攀升

高教工會依據主計總處〈薪資及生產力統計〉以及勞動部的〈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進行分析,今日發布「蔡政府兩次《勞基法》修法對勞工工時之影響」研究報告,指出蔡政府兩度修惡《勞基法》,造成勞工工時不降反升,並預測今年年總工時將比去年更高,呼籲蔡政府及各縣市市長候選人回應此議題。

勞動部資料顯示,2017年年總工時平均為2035.2小時,比2016年還增加1小時,在OECD國家中高居第三,僅次於墨西哥2257小時、哥斯大黎加2179小時,第四名則是南韓2024小時。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召集人蘇子軒指出,2017年年總工時之所以比2016年來得更高,主要是因為蔡政府「刪除七天假」的後果。他分析,2016年的9-12月,曾短暫恢復七天國定假日,勞工放到其中的五天假,所以2015至2016年的同期曾創下近年來最大的工時降幅(總共下降40.4小時)。但刪除七天假後,2016年到2017年同期工時卻不降反升(總共上升11.6小時),進而使得2017年的全年工時較2016年高。

此外,蘇子軒也指出,「一例一休」的配套對於降工時的成效極其有限,比如民進黨政府為了砍七天假,順帶增加特休日數,但根據勞動部資料,2017年修法後,勞工特休假的平均日數為13日,僅比2016年修法前增加0.1日,可見勞工休不到特休的問題依然存在。

報告進一步比較2017年和2018年的1-8月平均月工時,發現今年同期月工時比去年更加攀升。蘇子軒認為,這是因為2017年蔡政府第二度修惡《勞基法》,推動「放寬單月加班工時上限」、「鬆綁七休一」和「休息日加班費核實計算」等措施,直接造成工時上揚的效應。雖然勞動部最新資料僅更新到8月,但工會推估,在七天假被砍及「周休二日」破產的情況下,今年年總工時恐將再攀升,創下三年來新高。

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1-8月平均工時比2017年同期要高。(引自高教工會)

砍假立委選市長 工會抨擊要求說清楚立場

高教工會理事長劉梅君表示,工會的報告是一個「警訊」,指出目前政府政策並無降工時的效果,反而讓工時更高。她強調,台灣年總工時名列世界第三,但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已非後進國家,勞動法的保障卻極為落後,和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等後進國「常相左右」,這相當糟糕,呼籲政府檢討是否要繼續犧牲勞工的發展歷程。

此外,許多投入九合一大選的縣市長候選人當初皆參與《勞基法》修惡,高教工會今日也一一點名這些候選人,如姚文智、黃偉哲、陳其邁等,都是當初在砍七天假案中,投下同意票的「砍假立委」;而柯文哲、鄭文燦、陳學聖、林佳龍、高思博等人,則曾公開支持修惡《勞基法》,為資方增加「彈性」。蘇子軒質疑,這些候選人如何能保障各縣市勞工的勞動權益?呼籲選民審慎考慮是否要投給他們。

責任主編: 

0-12歲公共托育 16縣市長候選人簽署支持

$
0
0
2018/11/12 12:00:00
苦勞網記者

九合一大選倒數12天,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日(11/12)公布「友善公共托育縣市長候選人」名單,全台過半數縣市有16位候選人簽署承諾書,包括柯文哲、姚文智、丁守中、侯友宜、鄭文燦、陳學聖等人,托盟呼籲選民將此納入投票考量,並持續監督各地方政府是否落實提供「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

托育催生聯盟今公布「友善公共托育縣市長候選人」名單。(攝影:張智琦)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我國公共托育在0-2歲幼兒部分,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公共托嬰中心核定收托幼兒共6,415名,居家保母收托2歲以下幼兒獲補助者20,815人,僅占幼兒總人數7%;而2-6歲非營利幼兒園和公立幼兒園就讀人數為160,481名,占比19%;6-12歲參加國小課後照顧班的兒童則有163,814名,涵蓋率為14%,顯示台灣公托服務量能不足。

劉毓秀表示,政府目前雖已立法和編列預算推動公共托育,但增設公托有賴地方政府的意志和實踐。托盟主張,各縣市政府應推動「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亦即佈建0-2歲(公共保母、公托家園和公共托嬰中心)、2-6歲(非營利幼兒園和公立幼兒園)到6-12歲(國小課後照顧班)的完整托育體系,讓育兒家庭享有不中斷的托育服務,也讓女性生育後可以持續就業。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表示,近六年來,台灣幼托機構發生140多起虐童事件,背後都有超收、無照情形,而超收又是源於私幼的營利需求,使得教保人員工作負荷過重而情緒失控,才導致虐童頻傳。郭明旭指,台灣幼托環境過度市場化,造成虐童嚴重和幼兒園缺工,這只有透過「公共化」才能根本改善,呼籲政府用公共資源,建立近便、優質、平價和非營利的公共托育,取代發放津貼的假公共化措施。

家長大讚公托服務 籲各縣市擴大落實

今日有3位使用不同年齡層的公托服務的家長代表出席記者會,分享他們使用公托服務的經驗。保母托育家長代表呂佳旻表示,專業保母給予她很適切的教保服務,極大減輕她和丈夫在工作和育兒上的負擔,希望0-2歲的公共托育的量更充足,讓更多人願意生養小孩。

非營利幼兒園家長代表吳偉成則說,他的兩個孩子就讀高雄的非營利幼兒園,很滿意該非營利幼兒園「老幼共學」的教學方式,且每月只要三千元,呼籲政府擴建近便、優質、平價的非營利幼兒園。

國小課後照顧班家長代表林右昀也說,課後班讓孩子學習如何照顧自己,收費也比補習班便宜,盼縣市長多支持這種公托服務。

托盟提出的承諾書中,要求各縣市候選人應建置「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並以公共化的方法推動托育服務,導正托育過度市場化的弊端。目前有16位候選人簽署承諾書,台北市為柯文哲、姚文智、丁守中;新北市為侯友宜;桃園市為鄭文燦、陳學聖;高雄則有陳其邁和韓國瑜等人。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表示,他們提出的承諾書是理念性的,並沒有要求候選人承諾增設多少公托的量,但很遺憾仍只有16位候選人簽署,新竹、台中、彰化、花蓮、台東的縣市長候選人都未簽署,呼籲他們盡快補簽。托盟也呼籲選民睜大眼睛,投票給願意落實、擴大公托服務的縣市長候選人。

「友善公共托育縣市長候選人」簽署名單

縣市

政黨

友善公共托育候選人

台北市

民進黨

姚文智

國民黨

丁守中

無黨

柯文哲

新北市

國民黨

侯友宜

桃園市

民進黨

鄭文燦

國民黨

陳學聖

台南市

國民黨

高思博

高雄市

民進黨

陳其邁

國民黨

韓國瑜

基隆市

國民黨

謝立功

南投縣

國民黨

林明溱

雲林縣

民進黨

李進勇

嘉義市

國民黨

黃敏惠

嘉義縣

民進黨

翁章梁

屏東縣

民進黨

潘孟安

澎湖縣

國民黨

賴峰偉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期中選舉後 美國無法避免經濟危機

$
0
0
2018/11/14 12:00:00
譯者: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美國期中選舉結束,結果並不如某些事前預測,雖然民主黨在眾議院取得多數席次,共和黨在參議院席次反而增加,此外,標榜左翼進步的候選人們也未能大舉攻佔國會或問鼎州長寶座。許多報導都提到,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是川普上任2年以來美國經濟景氣甚佳。英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Michael Roberts則直言,川普政府後半段的任期,將無可避免遭遇經濟衰退,因為在生產部門的資本獲利率下降時,「信貸不再是投資主導型經濟成長的幫手...,經濟崩潰時,卻會加深危機的程度。」與主流經濟學家的預測不同,他認為目前缺乏證據顯示全球經濟將恢復成長,因此美國不可能藉由世界經濟回彈來避開危機。

原文標題"America's halfway house",刊載於Michael Roberts個人部落格。

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反對派的民主黨在眾議院取得過半席次,共和黨喪失多數優勢。對於總統川普而言,這是一個打擊。競選期間,他利用人們對於拉美移民大篷車以及民主黨人將刺激犯罪率上升的恐懼,展開宣傳活動。這套攻擊方式無效。然而,強大的美國經濟似乎鞏固了川普在參議院的地位。共和黨人在此獲得席次。失去眾議院的控制權,意味對於大企業與富人的進一步減稅及財政津貼將受到阻礙。但是共和黨人在參議院的席次增加,預料川普將持續他的瘋狂外交政策以及對中國的「貿易戰爭」。

雖然有更多桑德斯類型的「進步」民主黨人進入國會,但是民主黨仍是華爾街與大企業堅定的支持者(並且得到它們的金援)。眾議院南西·裴洛西已表明:「我要說的是,我們是資本主義者,本來就是如此。」她並補充道:「不過我們並不認為資本主義能夠解決美國收入不平等的問題。」但是她對於如何扭轉收入不平等隻字未提(甭論財富不均)。即便是民主黨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領導的「左翼勢力」,仍堅持留守在資本主義陣營,充其量想辦法讓它「負起責任」。

所以,在改變甚少的情況下,美國人迎來川普總統任期的後半部分。不過,越來越多人擔心,川普時代的經濟繁榮很快就會結束。隨著川普一次性減稅的效果消失,並且考量保護主義政策對於全球經濟成長的衝擊,我曾在8月時表示,2018年第二季將是美國經濟成長的高峰。「歐洲的經濟活動再次衰退。從阿根廷、土耳其、委內瑞拉,乃至於巴西與南非,「新興市場」的債務危機逐漸浮現。因此本季(的成長幅度)將不會超過上一季。」

事實證明如此。前高盛首席經濟學者、現任英國《金融時報》作家戴維斯(Gavyn Davies)發表他最新的全球經濟預報。戴維斯認為最近股市的「修正」,「就範圍、連日下跌的出現頻率,以及主要市場同步下跌的情況而言,都顯得異常。」投資人越來越擔心將有新一波的全球經濟衰退。

戴維斯接著表示「經濟數據的流量顯示,全球活動確實在10月出現衰退。」他並同意我在4月做出的結論,即「2017年下半年顯然是全球成長率的高峰。」他總結道,「去年間那段強勁的平均成長趨勢被證明是短暫的,如今看起來主要是週期性而非長期性的。」正是如此。

戴維斯估計全球經濟成長已經遲緩,從2017年的5%衰退至現在的3%,低於長期趨勢0.7%。中國與歐洲成長正在放緩,只有美國持續堅持。

戴維斯認為,隨著未來兩年川普邁入總統任期後半部,美國(經濟成長)也將趨於緩慢。但是戴維斯仍然相信全球資本主義將安然無恙,因為「美國大幅遲緩的影響,將由中國、日本與歐元區的反彈所抵消。」因此成長也將回歸趨勢。

如此樂觀的看法(或許也是主流經濟觀點的共識)並未受到其他人的支持。約翰·莫爾丁(John Mauldin)近日在部落格上簡單說明「月盈則虧,經濟成長循環亦如是。當前的經濟成長持續了一段時間。雖然現在尚未終止,但總有結束的一天。各種跡象顯示尾聲即將到來。無論何時會發生,接下來的衰退將會打擊數百萬名仍未自前一次衰退中復原的民眾、數百萬名已經恢復卻忘了情況有多糟糕的人們,以及數百萬名在經濟繁榮期間長大成人的青年。他們曾在孩童或青少年期間見識衰退,卻未領教過它的全面衝擊。如今,隨著他們有了工作與家庭,這些人將有切身感受。再說一次,經濟衰退絕對、肯定、必然會發生,主要的問題是何時會發生。」

莫爾丁對於新一波衰退很快就會來臨的論點,也是奧地利經濟學派不斷重申的主張,這群人以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為代表。國際結算銀行是一個為全球央行進行研究的國際機構。對於國際結算銀行而言,下一波衰退的肇因為何?快速累積的全球債務以及清償債務的成本。莫爾丁指出,川普減稅與對大企業津貼造成公部門債務水平大幅上升。「只要再有一次經濟衰退,美國政府總債務將來到30兆美元。這有可能發生在一夕之間。不像現在,之後每年赤字將持續超過1兆美元。」

有別於某些人認為我對獲利率只提出「單一因素」解釋,我也強調全球金融崩潰與經濟大蕭條之前與之後債務水平的上升!高債務引發了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也是抑制主要資本主義經濟體恢復至先前成長率的因素,更將成為下一波經濟衰退的誘因。

不過,企業債務才是引發經濟崩盤的更重要因素,而非支持「撙節」的新自由主義者總是強調的公共債務。家戶與公司債務也成長飛快,而且不僅發生在美國。莫爾丁解釋,比起2008金融危機前夕,美國企業舉債比例明顯更高。「然後,我們會看到商業票據市場停滯時會發生什麼,這還是聯準會尚未處於緊縮模式的狀態。如今央行提高短期利率,同時逐漸終止危機時期的調節措施。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近來也表示他們無意停止(這些措施)。某些垃圾債券的違約可能迅速引發恐懼。」各地央行現在都在緊縮流動性。(下方圖表是前四大央行「印製」鈔票的速率。)

莫爾丁警告:「在衰退期間,數兆美元的低評等企業債務務將輕易淪為垃圾債務。法律上,大部分公共養老金、保險與捐贈計畫不能擁有垃圾級的債務,我預料,這些債務很可能以前次次貸危機的相同方式,引發債務危機。」

奧地利經濟學派沒有解釋企業債務增加為什麼會引發新的危機,對於他們而言,這顯然只是資本主義擴張無法避免的一項事實,就像狂歡整晚後隔天一早的痛苦宿醉那樣。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是,當經濟體系裡頭生產部門的資本獲利率下降時,信貸不再是投資主導型經濟成長的幫手,反而成為搾取利潤與生產的壓力。信貸有助於推動經濟成長,但是經濟崩潰時,卻會加深危機的程度,此外當信貸變成債務而因此壓低營收與獲利的時候,更會拖累經濟復甦的速度。下方表格說明了經濟大蕭條末期開始增加的債務,為什麼再也無法促進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甚至造成阻礙。

這也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危險。一如國際結算銀行在9月份報告中指出,在各主要經濟體中有為數眾多的「殭屍」企業,無法賺取足夠利潤支付既有債務的利息。因此,它們無法投資與成長,並且陷入「要死不活」的狀態。主要經濟體中約有12%至15%的上市公司身處這般困境,這還是在債務利率大幅提升之前。  

那麼未來兩年,川普與美國經濟可以避開經濟衰退嗎?戴維斯認為美國可以做到,因為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將恢服更快速的成長。但是並沒有證據支持歐洲、日本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獲利率、投資與生產有可能在2019年時好轉。相反地,讓我們檢視歐元區商業活動的最新數字,即所謂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2018年10月的綜合採購人指數來到53.1,是2016年9月製造業擴張舒緩至近4年新低之後最疲弱的成長速率(PMI 52.0,相較於2016年9月的53.2)。服務業輸出的增幅也是2017年1月以來最低(PMI 53.7,相較於2016年9月的54.7)。

再看看義大利的經濟狀態,義大利預算案正與歐盟進行一場希臘式的鬥爭。

接著則是英國。英國資本正飽受脫歐不確定性之苦。根據近日一份調查顯示脫歐前夕企業紛紛暫緩投資,英國中小型工廠正準備迎接至少9年、最糟糕的獲利前景。

全球製造業輸出成長正迅速跌落至2016年的水平。

根據摩根大通(JP Morgan)的經濟學家與他們的模型,世界整體成長率在經歷2018年初3.7%的高峰之後,在10月下跌至3%。

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美國經濟成長已達高峰。2018年第三季實質GDP的最新報告指出,實質GDP年成長率為3.5%(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3%)。但是其中的2.1%實際上是建設,也就是未被售出的存貨。生產終究必須放緩才能消耗庫存。今日亞特蘭大GDP(Atlanta GDP Now)預報2018年第4季(成長率)是更加緩慢的2.9%。

美國非住宅商業投資第三季的年度成長率只有0.8%,跟第一季的11.5%相比明顯趨緩。資本性支出從2015年的暴跌後再度增加,因為採礦、石油與天然氣的投資隨能源價格上升而回彈。除了採礦、石油與天然氣,企業在辦公室、工廠與店面等建築上的花費確實在第一季大幅增加,也許是因為川普的減稅措施,但是之後隨即下降。

此外,非金融利潤仍然低於2014年的水平,而且如同我在近日文章中指出,去年美國資本獲利率多數時刻持平,最好的時候超越2016年,但是仍遠低於2014年的水平。

美國經濟成長越慢,美聯儲升息越高,對於資本主義企業部門與其償還債務的能力就會形成越大的壓力。高盛的經濟學家們將「金融狀況」彙整成單一指數,估計整個2017年在股市飆漲的帶動下,較寬鬆的金融狀況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2018年,股市進入高原期後,在近幾週下跌,金融狀況的助力隨之衰退。綜合股市持平與下跌、債券收益較高以及美元普遍堅挺的情況,高盛估計金融狀況目前對於經濟沒有加分,反而減分,這樣的阻力將在2019年中達到高峰。

對於馬克思主義者,有一個簡單的宏觀經濟恆等式(與凱因斯主義者相反):利潤+政府盈餘=投資與經常收支。如果利潤下跌的同時,川普政府的政府赤字龐大(GDP的6%),投資必然減少,經常收支赤字(GDP的3%)也必須減少。這意味著生產與進口崩潰,經濟出現衰退。

計算經濟衰退為期多久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試過了!)。當前漫長而緩慢的「復甦」令人意外;歷史上只有一次(1991至2001年)復甦持續了10年之久。但是隨著川普進入總統任期後半部,美國資本主義將無法避開衰退。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559位學界人士連署 反對「以核養綠」公投

$
0
0
2018/11/14 12:00:00
苦勞網記者

月底九合一大選合併十公投案投票,擁核團體提出第16號「以核養綠」公投,主張廢除「2025非核家園」條款,訴求重啟核四及核一、二、三廠延役,遭反核團體批評「復辟核電走回頭路」。近日學術界也發起連署呼籲對16號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目前已獲得559位學界人士連署,名單包括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等重量級學者。

學界發起連署反對以核養綠公投。(攝影:張智琦)

為反對「以核養綠」公投,國內50位學者發起連署,呼籲民眾對16號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今日學界人士召開記者會公布連署狀況,數日內已獲得559位學界人士參與連署,名單橫跨理工醫和社文法領域,包括台大數學系教授林長壽、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國內肝臟權威廖運範、台灣病理學泰斗郭承統、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講座教授王榮德等人。

連署發起人、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表示,台灣擁核人士長期將反核人士貼上「不科學」、「不懂核能」及特定黨派的標籤,阻止台灣人追求非核家園的願望,但核能的使用及核廢處理,涉及環境、健康和世代正義問題,牽涉多種學科領域。她指出,全球能源生產正在走向轉型和創新,擁核陣營卻想把台灣拉回上世紀核電與煤電的發展舊思維,不僅迴避核能的危害,更無助台灣的能源轉型和空污治理,呼籲全民對「以核養綠」公投投下不同意票。

「核安的問題不能討價還價。」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環境條件,台灣因遍布活動斷層,根本不適合蓋核電廠。他強調,依據美國的規範,核電廠不適合蓋在距活動斷層8公里以內的地方,但台灣的核一、二、三廠和核四廠卻都緊鄰活動斷層,並不安全;假如核電廠延役,風險將更高。陳文山也呼籲經濟部,應要求中央地質調查所和台電將核電廠的核安資訊都公開給民眾知情。

環工學者:台灣核災將造成「棲息地喪失」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也表示,台灣一旦發生福島核災的災害,恐將造成「棲息地的喪失」。他模擬核四發生核島福災的結果,將造成台灣北部八百萬人口的居住地淪為「永久撤離區」,20年內不能住人。他直言,「我們不能忍受一次性的福島核災的意外!」

針對擁核人士質疑「非核家園」將導致缺電及空污,莊秉潔則表示,過去台灣將燃煤和核能當成基載電力,但只要增加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的量,將天然氣提升到50%的發電量,燃煤轉備用,就不會有能源缺乏問題,也幾乎不會有空污。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雅文指出,除了核安疑慮,核電產業中的職業傷病問題也必須被重視,如日本和台灣的核電廠長期以來透過外包制度,聘僱大量臨時工和派遣工清理反應爐、拿取燃料棒和處理核廢料,2014年就有一名蘭嶼貯存場的外包工罹患血癌過世,但卻未通過職業病認定,鄭雅文質疑,核電廠外包工不是沒有職業病問題,而是缺乏調查和研究,呼籲各界重視。

邱花妹強調,核電不僅讓外包工人、鄰近居民承受風險,低階核廢料至今也堆放在蘭嶼,猶如「犧牲的體系」,將惡果不負責任地丟給邊緣弱勢族群和後代子孫,呼籲全民為了環境和世代正義,應對16號公投投下「不同意」票。

責任主編: 

六都候選人性別政策比較 性別團體批藍反同 綠沉默

$
0
0
2018/11/15 12:00:00
苦勞網記者

九合一大選將至,今日(11/15)性別團體召開記者會檢驗六都市長候選人的性別政策,在公投正反對峙的「婚姻平權」和「性平教育」方面,國民黨候選人如丁守中、韓國瑜、高思博都支持保守團體的「愛家」公投,而許多民進黨和無黨籍候選人也在壓力下未表態支持平權公投,性別團體對此表達遺憾和不滿,呼籲未表態的候選人勇敢表達性別平權的理念。

性別團體在選前召開記者會檢驗六都候選人性別政策。(攝影:張智琦)

今日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等性別團體召開記者會,針對攸關民眾生活的性別政策,包括托育、長照、性平教育、婚姻平權、性平機制、地方主管性別比例等,檢驗六都市長候選人及各政黨的政見和立場,供選民作為投票參考。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陳韻如表示,針對今年公投正反對峙的「婚姻平權」和「性平教育」議題,六都市長候選人的立場令人失望,國民黨候選人如台北的丁守中、高雄的韓國瑜、台南的高思博都支持反同團體提出的「愛家」公投,另有不少民進黨和無黨籍候選人因反同陣營的壓力不願表態支持平權公投,只有姚文智值得肯定,承諾保障同志權益和規劃性別友善空間。

此外,根據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的問卷調查,無黨籍的桃園市長候選人朱梅雪同樣支持同婚修《民法》及落實性平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大平台專案經理張明旭表示,在性平教育上,很樂見時代力量、親民黨、綠黨、社民黨、歐巴桑聯盟支持落實性平教育,讓孩子不用活在恐懼和謊言之中。但張明旭也批評,支持「愛家」公投的縣市長候選人丁守中、韓國瑜、高思博等人,傳遞的資訊是對同志族群的排斥和否定,近期就接到許多同志學生和青少年向他們求助,表達被反同公投傷害的挫折,憂心未來將造成更多校園霸凌和傷害。

在托育政策上,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長簡瑞連認為,六都市長候選人雖有提出托育政見,但多以「現金補助」為主,但這種「假公共化」無法管控私幼的品質,也無助改善教保員的低薪處境,呼籲政府介入提供公共化資源,落實民眾渴望的普及、平價、優質的公共托育服務。

在長照政策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各縣市政府應紓解上班族的照護壓力,從企業人資端推動友善照顧職場;此外,由於日照的人力不足,她呼籲各縣市盤點閒置資產,釋出公共空間做為日照中心,目前有六位縣市長候選人提出相關政見,包括新北的蘇貞昌、桃園的陳學聖、台南的黃偉哲和蘇煥智以及高雄的韓國瑜和陳其邁。

性別團體也呼籲各縣市長候選人加強各縣市的性平機制,增加同志和跨性別等代表的名額,並提升地方政府一級主管的女性比例。婦女新知基金會也特別強調,台灣公投結果備受國際關注,攸關台灣能否成為「亞洲性別平權的燈塔」抑或倒退回過去的保守狹隘,呼籲各界能對「愛家」公投第10、11、12案投下「不同意」,並對平權公投第14、15案投下「同意」票。

責任主編: 

卡維波:論保守派反同婚的合理性

$
0
0
2018/11/16 12:00:00
【作者按】本文的簡短版本發表於《獨立評論@天下》,感謝他們專業的幫助。原文寫於2017年暑假,但是限於形式,沒有適當的發表處,之後忙於其他主題,文章就此擱下。鑑於晚近同性婚姻的辯論愈形淺薄,自由派話語依舊傾向啟蒙教化與自滿,保守派則持續失語而缺乏公共理性的論証,因此我先努力刪改出媒體可發表形式的上述短版。至於本文這個加長完整版本,除了保留註腳外,在鋪陳和表達上更從容,伏筆較多,供願更深入思考者參考。

保守派反對同性婚姻乃基於:恐懼同性戀、異性戀中心、性別歧視,本文則要論証這三點的合理性,以及與這三點密切相關的傳統家庭之合理性。

首先,從保守派的眼光來看,家庭之所以要被婚姻保障,之所以和婚姻制度連結,乃在於要求穩定性,也就是時間延續的持久性。1保守派所想像的家庭與同性戀的矛盾在於:家庭的穩定性和同性戀所代表的趨勢產生了矛盾。保守派常說他們不反對而且尊重同性戀個人,我想意思就是他們反對的是同性戀所代表或強化的趨勢。

同性戀所代表的趨勢主要源自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例如個人主義化。但是個人主義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只影響了同性戀的發達或家庭的危機,因而應該要聚焦的是同性戀所直接特定彰顯的趨勢,因為這才是保守派將矛頭對準同性戀的原因。

在個人主義化的總趨勢下,同性戀所彰顯的趨勢有三:一、性與生殖的分離,二、生育與血緣關係的分離,三、家庭性別角色的去傳統化。保守派從傳統家庭的立場反對這三種趨勢,其對上述三點的回應分別是:一、恐懼同性戀,二、異性戀中心,三、性別歧視。在本文中,無論是異性戀中心或性別歧視,都不是價值判斷,亦非認定其錯誤,相反的,本文要顯示保守派這三點回應與傳統家庭說法,不但有其現實的源頭,也有其合理之處。

保守派近年積極動員反對同性婚姻。(資料照片/攝影:王顥中)

恐懼同性戀

性與生殖的分離很大程度上是節育政策與避孕技術的後果,使得性不再只是生殖的義務或功能,而可以成為純享樂。原則上,享樂是皮膚黏膜就能產生快感,性器官因此不再只是生殖器官,而保守派說這是誤用器官,其實就是在反對性與生殖的完全分離。由於過去生殖基本上是在婚姻家庭內完成,而性與生殖的分離使得性可以離開婚姻家庭的脈絡,人們可以追求婚家之外的情慾,這也促使人們成為情慾主體。保守派認為這實質上就是從一對一關係解放出來,容易導致現代婚姻之外的性,不利於家庭穩定──反之,一對一的性忠誠方可強化現代家庭的穩定。

或許有人會質疑說:但是那些避孕的、無生殖能力的異性戀不也是性與生殖分離嗎?當然是這樣。不過,同性戀不但使得社會最普遍的性壓抑手段──也就是嚴防男女的性別藩籬──失效無用(嚴防男女可遏制婚外婚前性行為,具有將性納入生殖與婚家的功能);同時,同性性交在概念上也典範地代表了性與生殖的分離──對情慾的追求、純粹的性享樂、絕不可能意外懷孕,一言以敝之,就是性器官與生殖器官的徹底分離。

對於這種徹底分離,不少人是有著厭惡或恐懼之情的,這是對「自然的」生理器官不再有其自然功能的情感反應。就在不久之前,這樣的徹底分離被稱為性變態,這概念當然是從更廣泛的「變態」觀念衍生而來,也就是從「違反自然功能」的概念衍生而來──這是恐懼同性戀的心理源頭。

所以,恐懼同性戀,起源自生理器官偏離自然功能;更準確地說,就是偏離了自然功能的進化設計之目的。但是偏離進化設計何以會引發情緒呢?這種恐懼情緒能有什麼「益處」(進化論上的根據)呢?達爾文發現人類與哺乳類動物的情緒反應有其相似性,這似乎找到了情緒的進化軌跡:很多這類情緒反應在理性反思上未必成立(如對突然大聲響的驚懼情緒反應似乎沒有必要,因為聲響不是傷害),但是有其進化而來之適應功能(逃避大聲響所代表的潛在危險)。易言之,當「自然」違反其自然功能時,產生恐懼往往是一種適應環境的功能。

從這個進化觀點來看,即使同性戀自己有恐懼同性戀的情緒,也是十分合理的。不過,現在人們卻只把「恐同」當作價值判斷,例如當同性戀自己也有恐懼同性戀時,會被視為內化了社會歧視──這種歧視判斷其實是反智的,是以政治代替認知的。但是另方面,我們要探究人類對違反自然功能現象所表達的心理反應與擺盪變遷。我說「擺盪變遷」,乃是因為還有更微妙的現象:情緒反應有時會疊加出另一極的逆反(例如從大聲響而生的不只是驚懼,有時也會有快感,這也是愛看恐怖片的情緒原理),痛快(SM)原理也與此有關。這也徹底地複雜化了恐懼同性戀的問題2

關於保守派對於性與生殖分離的觀點,還可能有一種質疑如下:性與生殖的分離趨勢還要有許多推波助瀾的因素才使得現代家庭不穩定,這些因素包括男女公開社交、女性就業、自由離婚、性機會的增加、晚婚、陌生人社會、匿名性互動、色情產業、消費與享樂主義、個人權利與隱私等等,都是使家庭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將同性戀的性與生殖分離當作主因,有將同性戀當作替罪羔羊之嫌3

保守派因而需要進一步申論:上面講的生殖其實過於狹義,「生殖」或應改稱為「生育」,就是還包括兒童的哺育與教養。也就是說,面對性與生育的分離,保守派憂慮的是不穩定家庭關係下的兒童生育與教養問題,而且他們認為一對一親密關係的異性結合家庭必須是家庭的主流,才能使家庭制度永續與安定。為什麼他們如此認為?我認為保守派還有另外兩個假設(一個可以說是「異性戀中心」,另一個可說是「性別歧視」),以下我嘗試把這兩個假設及其合理性說清楚。

異性戀中心

「異性戀中心」的假設就是:由一對一專注親密排他關係下的異性性交所進行的生殖,有著最原始生物自然的本能情感,是最具有交融力量的連結家庭之感情紐帶──因而是家庭的穩定來源。血緣的排他能強化家庭內聚的情感排他,使得家庭更為穩固,而血緣與情感的雙重排他則使血緣家庭成為人海中的自然獨立孤島。人海孤島之情感排他是很必要的孤立機制,因為個人與家庭如果沒有被孤立起來,就無從發揮它的情感功能──家庭之所以成為無情世界的庇護所,也是因為個人在世界上被其他的家庭所孤立。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如果都很溫暖,就不需要回到溫暖的家庭了,家庭的情感功能也被取代了。

保守派強調生物過程的異性結合之生殖養育,這過程可以表述為:父母延續子女的生命,而由於血緣關係,這同時也是父母在延續自己的生命──這個傳統的想像有著超越個人及其死亡宿命的意義,個體經由血緣傳承而延續個體生命,這本身就有超越個人主義的意義4。再者,保守派認為:生殖養育本身也顯示沒有人是生來個人主義化的,均必須經過家庭此一非個人主義組織,在家庭成員相處中培育非自利算計的德行。不過,這種保守派的理想家庭並不是普遍必然存在,現實中充斥著許多失敗的家庭(充滿高壓、衝突、怨忿等),而如何應對這些失敗家庭及其危機,則是家庭婚姻議題論辯的核心之一。

性別歧視

第三個保守派的假設(常被批評為「性別歧視」)則是:異性男女的自然分工或傳統性別角色乃是家庭天然秩序的保障,也更能使家庭穩定。同性伴侶則缺乏傳統性別角色的自然分工,即使有性角色像1號0號或踢婆之分,但是能否順理成章地延伸為男女性別角色,還可能需要協商過程而不穩定,畢竟它缺乏傳統的力量來依循、加持或鞏固。

上述保守派之男女角色的傳統分工假設(區別看待男女),一般被認為是性別歧視(「歧視」的中性意思就是區別)。質疑保守派者可能高舉平等個人之理想,以夫妻雙就業、均分攤家務等等為典範模式。誠然,現代以來,男女性別角色與分工都趨向無區別的平等個人,但是這種「去傳統化」的趨勢能夠普遍持續的重要因素乃是個人主義化(即,個人可以經濟自足而能選擇獨立於世)的普及與永續──而這顯然是不可得的。因為,實現個人主義化,其所仰賴的富裕社會、充分就業或福利國家都僅曇花一現,社會之內與國家之間的貧富不均看來反而是常態。因此每個社會中總是有大批缺乏獨立資源的劣勢男女,他們也只能依靠傳統的殘存模式與自身儲備,將就地應付生存需求。

例如,窮人在其生長環境與社會條件限制下,自身能擁有的「本錢」(儲備)往往只是承襲父母的傾向特質與資源,或承襲四周環境中現成的(通常是過去留存的)資源,當然十分有限,例如窮人女子的自身「本錢」往往就是其傳統女性特質、女性角色與女性身體。因此,窮人子女不但翻身困難,而且改變其性別角色也難,畢竟傳統分工秩序按著其性別角色提供並維持了她們一定的生存機會,保障了她們的自身儲備;窮人貿然改變過去依賴的路徑,不只是冒險,而且缺乏能力與資源做改變,同時又拋棄了僅有的生存機會。總之,由於總是會有相當多人群無法以個人主義方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他們會尋求家庭穩定與傳統習慣的分工秩序,然而同時媒體與主流教育又存在著個人主義現代家庭意識形態與生活方式的宣傳(像好萊塢電影的「個人可以實現其夢想」),有力的勾起傳統家庭中許多不滿、紛爭、調整或偏離,同時也可能對這些無法達到「現代」的家庭造成壓迫效應。

換個方式說,獨立平等個人之間的協商,或許可以算計得失、理性解決,然而當許多人實質上不是獨立平等(亦即,無法真正做到個人主義化),個人之間若要維持形式上的平等協商(實質上卻是依賴或支配),就會紛爭不斷。保守派主張回歸傳統,以傳統作為權威的憑藉來安排分工,因而也有著儘量化解紛爭的功能。此外,既然目前實質上許多人要依靠傳統習慣的分工秩序,那就不如讓保守傳統在現代教育文化與意識形態中亦佔據一席之地,使之與其他多元生活方式暫時共存,讓人們「自由選擇」。

更深刻地來看,人們之所以大致依賴傳統(包括傳統家庭),不只是因為傳統或宗教或習俗等等可以有所依循(「照舊」),因而免去不確定的協商及其可能衍生的衝突紛爭;更重要的是,傳統或宗教等可以為那些需要自我定義人生方向的現代普通人提供一種安身立命的牢靠指標。

宗教的這種安身立命功能最為明顯,不用多說。我只以傳統家庭為例:普通人缺乏資源與能力在公共生活中嶄露頭角、找到人生意義,故而將人生意義放在家庭,辛苦打拼都是為了這個家,犧牲奉獻努力經營家庭,讓家庭成為個人真正成就與人生價值之所在。傳統家庭的家人倫常、親子的血脈傳承與情感聯繫,就是其安身立命所在5。然而現代社會方方面面地「去傳統化」,使得家庭變成維繫傳統的最後堡壘,資源與能力不足更使得個人能擁有的就只有家人或家庭。恐慌的保守派拼命捍衛家庭,正是因為已經沒有其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傳統家庭

這裡便涉及了傳統家庭在現代社會裡的功能了──因為以家庭私人領域(而非公共領域)為安身立命的一般人,其家庭不是獨立平等個人之間的契約家庭(不是追求平等交換),而是傳統的非個人主義家庭,是帶著血緣生物生命延續想像的傳統家庭,其中的成員也被期待會不計較付出回報的犧牲自我。這樣的傳統家庭,預設的不只是傳統的性別分工,而且是不同於個人主義化的主體,不是以個人幸福為優先、以追求自由生活方式為首要的主體。因此,在保守派看來,同性戀的生活風格與其蘊涵的家庭形態,與傳統家庭主體格格不入。

對上述論証,反對保守派者立刻質疑:「可是上述講的是傳統家庭的理想、而非現實!」的確,自私或佔有欲的父母子女不分傳統現代都普遍存在;很多時候,家庭即地獄。

保守派對這個質疑的回應則是:主張傳統家庭,正是意欲克服現代家庭因著個人主義與交易計算而陷入的崩解危機。保守派認為:家庭不應是理性獨立個體的偶然湊合──缺乏凝固力的「合則來、不合則去」是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家庭應該是互賴互助關係下培育著彼此關愛照顧與其他美德之處。正因為自私等不利集體生活之傾向,需要被制衡或壓抑,因此利用人們由異性性交生殖最原初而自然存在的血緣關係所由生的責任與關心情感,來培育諸多美德。這些培育過程時常座落在習慣、傳承的習性或儀式裡,也就是較少理性反思的照舊慣例行為,但是有時卻是抵禦市場與(西方化)國家侵蝕的民間本能反應。

保守派之所以一般主張「照舊、慣例」,維持傳統分工角色,乃是認識到人智或有窮時,並且凡夫俗子難以改變環境限制,若是因為自負而自作聰明,貿然改變傳統,往往無法預見意外的後果。因此保守派對於「改變傳統」採取保守態度,雖然不總是反對改變,但卻要求緩慢改變,此即謂「保守」之真意。

不過我認為:家庭在培育美德德行方面雖然最為重要,但是顯然更大的環境與更廣的脈絡會影響傳統家庭及其德行培育,故而保守派的影響目標不能僅止於家庭,而是文化、意識形態(價值)、政治(國家)、經濟(市場)、國際全球(地緣政治)都必須在內,否則其所鼓吹的家庭願景必然失敗──此一失敗未必是其願景本身的內在缺陷,也可能是其他環節的失敗而無法配合。保守派若缺乏更大的視野與方案,這不只是智識短板,而是任何實際方案(例如反同婚)的終究徒勞6

總而言之,保守派的傳統性別角色與家庭觀念所涉及的,不是缺乏正確的性別平等教育,而是如何看待與理解傳統、去傳統化與再傳統化7,而且也不只是婚姻或家庭的傳統,還有當前世界各地在宗教傳統復興中的差異與變化。

總結一下。在前述對保守派的分析裡,我們看到家庭穩定與同性戀所代表的趨勢之間的矛盾。在個人主義化的總趨勢下,同性戀所直接彰顯的趨勢有三種,而保守派的三個回應觀點則可以用下表簡單表達:

同性戀所直接彰顯的趨勢

保守派的回應觀點

一、性與生殖的分離

一、恐懼同性戀

二、生育與血緣關係的分離

二、異性戀中心

三、家庭性別角色的去傳統化

三、性別歧視

表一 同性戀所代表的個人主義化趨勢及保守派的回應

現代個人的親密觀不利家庭穩定

那麼主張同婚的自由派能不能解決家庭穩定與同性戀所代表的趨勢之間的矛盾呢?其實就從自由派本身對親密關係的立場來看,自由派是沒法解決的。

自由派講的「伴侶親密關係的民主化」以及「純粹關係」,都和穩定家庭有衝突。伴侶親密關係的民主化不再依靠各自扮演傳統角色,但是我們往往看到:市場的交換關係乘虛而入地滲透,單方付出犧牲往往被現代婚姻指南認為是傻子;交換的計算則很容易帶來無盡的衝突。人們對親密關係有著越來越高的強度與純度要求,不論是要求傾聽、溝通、深度交流或性滿足,情感期望都越來越高,結果愛難求、情難守,不但增加了親密關係失敗與失望的可能,同時也提高了進入持久親密關係與非傳統婚姻家庭的門檻。

至於所謂純粹關係,也就是親密關係只靠著關係本身支撐,最簡化的理解就是:兩人因愛情而結合的關係,靠著愛情維繫下去,而不是靠著社會期望下的傳統角色等等。這種親密關係建立在個人主義化的假定上,是相當徹底的去傳統化,當然充滿風險和不安全感;建立在這類純粹關係上的家庭自然也不會穩定,因為外有恆常變化的環境動搖親密關係,內則需要雙方不斷協商親密關係,畢竟,沒有傳統習慣可以依靠,雙方只能依靠協商。

此外,理論上,這種親密關係可以不是一對一的排他,雙方甚至可以協商一對多的安排。但是自由派的親密關係話語其實來自女權主義,而受到女權主義精神影響的通俗女性意識都傾向認為:真正自主的女性不會忍受男性外遇劈腿,影響所及,在一片性自由與追求情慾的趨勢裡,不分保守派或自由派,劈腿外遇或一對多都成為道德倫理的直覺譴責對象。其實,回顧中國女權意識的興起時刻,像中國傳統的妻妾制度究竟有什麼功能,在其時空有什麼合理性,迄今都是極少被討論的議題,只要扣上父權的價值判斷,就再也不用分析其功能。妻妾制這個非「一對一排他」的婚姻家庭傳統甚至也不被如今西化卻號稱傳統的保守派所認真對待。

本文主要試圖從保守派視野出發,盡量合理地來構造他們的思路與論証。文章開頭就指出保守派之所以認為家庭要被婚姻保障,是在於要求家庭的穩定性,但是我想簡單提出保守派的一個可能盲點:對家庭穩定性的要求,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重要的,但是要求穩定的原因卻不是沒有變化的,從「至死方休」或「終身大事」到現在普遍自由離婚,顯示現代家庭的內外條件已經產生了變化,而家庭穩定的要求是和這些條件原因相聯繫的。例如過去婚姻可能有家族結盟的功能,所以要求家庭穩定以求結盟穩定;現在家族結盟的功能喪失了,雖然可能存在著其他要求家庭穩定的婚家功能,但是這顯示當前對於家庭穩定性的要求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總是事出有因的。易言之,要求家庭穩定,並不是自然而然的前提,而要進一步追問(例如)當前有著什麼樣的條件狀態強化了家庭穩定的要求。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在目前,成立與維持一個家庭越來越需要更多的資源成本,不只是左派強調的經濟上的成本,還有情感上的成本,如家人之間要求高強度的親密坦誠。成家或持家不易,婚姻家庭的成本過高,自然更會強烈要求家庭穩定持久──畢竟,昂貴的東西,我們希望它能穩定持久;反過來說,如果成本門檻不高,也就不那麼要求持久穩定。然而,成本門檻太高卻反而會造成許多放棄且另尋出路的人群,遊離在婚家之外,這大概就是毀家廢婚左派人群的社會學基礎。這顯示,當前追求家庭穩定性的背後原因,並不是必然或天然的傾向,也可能導致人們揚棄婚姻家庭制度,這是保守派以致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

作者同婚議題相關文章出處(按時間順序)與說明:

本文〈論保守派反同婚的合理性〉與〈台灣同性婚姻的三方爭議〉乃根據2017年6月與7月的兩次座談或會議發言寫成。上述兩篇文章延續了稍早〈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一文(2017年4月發表)的思考,我在2014和2015年還發表了另外幾篇文章,也曾多處演講其內容,出處詳見以下列表(依時間順序)。

  1. 後1130的同婚政治〉,《苦勞網》,2014年1月3日;定稿改標題為〈護家盟大遊行後的同婚政治〉,《呼風》。
  2. 〈從同性婚姻談新道德主義〉(發表時編輯標題為:〈要道德,但更要進步:台灣性權理論家論同性婚姻〉),香港《明報》,2014年5月16日,副刊D6版。附記:此文發表的同日(次日則為「國際不再恐同日」),香港基督教團體在《明報》刊登三版聯署聲明〈宣明婚姻立場,維護家庭價值〉。同時,嶺南大學也正在舉辦〈新自由主義下的新道德〉會議。
  3.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兼論剩餘認可〉,《應用倫理評論》,第58 期,2015 年4 月,頁57-67。同期還有〈同性婚姻面面觀:專題導言〉(頁1-12)。
  4.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應用倫理評論》第62 期,2017 年4 月,頁5-35。
  5. 〈當代台灣性意識形態之派別與變化〉,《人間思想》(台灣版),17期,2018夏季號,63-77。
  6. 〈台灣同性婚姻的三方爭議〉,《人間思想》(台灣版),17期,2018夏季號,78-91。附註:此文與本文均根據了2017年6月17日我在臺北的座談發言(《重新思考社會主義》論壇:〈再議平等 同婚釋憲後的下N步...〉,苦勞網、新國際、性別人權協會主辦),還有一部份則是根據2017年7月5日我在哈爾濱會議的主題發言〈傳統與個人主義化:同性婚姻爭議的關鍵字〉,《積澱與反思——第六屆中國性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性健康研究與教育中心主辦。
  • 1.中文的「家庭」和「家」又有點不同,家庭不只是空間與時間的延續,還有所謂親人與關係,因此人固然可以四海為家,但是「家庭」才最終決定了哪裡才是你真正的「家」。此外,家庭在空間方面的延續,雖然不是必要條件,但是四海為家、無家可歸、無錢(購屋)置家、臨時安家等等雖然可能,但是均不利於家庭穩定。因此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確實如左派所見(如高房價問題),乃政治經濟學問題。
  • 2.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對於自然功能的許多情感反應可能有文化的影響與修正,仍有待討論。
  • 3.我們要常常參照西方之外其他文明體的不同歷史時期與社會。像晚明的市鎮庶民,因為傳統社會控制與秩序逐漸鬆弛,也是追求情慾的。那這要如何從性與生殖的分離或資本主義來解釋呢?當然,晚明的情慾追求與發達的男色,之所以不會像今日造成家庭的不穩定,也是因為男色不代表性與生殖的分離,而今日的同性戀卻是代表性與生殖的分離。
  • 4.因為就生存而言,個人無法獨存於世,必需仰賴集體主義。但是就死亡而言,即使有再多的集體儀式,死亡仍是個人單獨承受,因此死亡很可能和個人主義的緣起相關。
  • 5.以家庭為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有其社會背景,亦即,家庭在現代資本主義下成為私人生活領域,是工作與公共生活以外純屬個人的隱私天地,是可遁入其中的避風港。家庭存在著情感親密且帶來滿足,家庭是自我所造就的,是個人真正價值的寄託所在。亦即,當家庭成為私人生活領域,是私人自我所一己經營打造的,是自身生存價值的實現奉獻領域,家庭就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所。不過這也有普通或窮苦百姓(個人主義化難實現)與菁英(個人主義化程度高)的差異。
  • 6.當問題開展至此,我們發現當前真正從家庭到文化、政治、經濟、全球各環節都發展較系統思想者乃是自由主義。畢竟它是推展現代規劃與去傳統化的主流思潮與真實統治者,也在極大程度上造就了今日世界(例如傳統的政教合一、一夫多妻如今都甚少存在)。至於社群主義,則勉強在某些環節代言了保守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左派思想一樣,都只能局部地對主流西方現代提出挑戰。不過如今中國崛起,或許意味著非西方中心的別樣打造世界之可能,也或許意味著未來學術與思想仍有一些未開發的空間。
  • 7.復刻傳統還是復歸傳統?「復刻」假設了自身在新時代複製已知的自我,「復歸」則假設返身向後發現未知的自我。
責任主編: 

【南方一週】西班牙2050年完全改用再生能源 蘇格蘭LGBTI教學全面納入課程

$
0
0
2018/11/17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蘇格蘭宣布將LGBTI教學全面納入課程。(圖片來源:Daniel Leal-Olivas/PA)

蘇格蘭:LGBTI教學全面納入課程 世界第一

蘇格蘭政府宣佈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與雙性人(LGBTI)權利的教學納入課程,未來公立學校必須教到LGBTI平權運動的歷史、如何處理恐同與跨性別恐懼症,以及探索LGBTI認同。未來LGBTI包容教育將納入學校全部課程,並且不分學科,也沒有例外或退出機制,蘇格蘭政府認為,這樣的作法是世界首創;蘇格蘭副首席部長史文尼(John Swinney)表示,很高興宣布蘇格蘭成為世界第一個將LGBTI包容教育嵌入全部課程的國家,「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支持每一個人發揮完全的潛力。」

倡議此政策的團體「包容教育的時間到了」(Time for Inclusive Education)的研究指出,該國90%的同志曾在校園經歷恐同,其中27%的人遭霸凌後有自殺念頭。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於1988年立法禁止地方政府「宣傳」同性戀,直至2001年時,蘇格蘭政府才廢除這項規定。直至1980年,蘇格蘭才將同性戀除罪化。

西班牙:計畫2050年完全改用可再生電力

西班牙政府宣布2050年前,電力系統完全改用再生能源,之後經濟也將全面除碳。根據西班牙的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法草案,至本世紀中,該國溫室氣體排放將大幅降低至1990年的90%。

執政的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承諾未來十年,每年至少安裝3,000百萬瓦特的風能與太陽能發電裝置,此外石油鑽探、油氣開採與壓裂井的新許可也將被禁止。1/5的政府預算將會被用在緩和氣候變遷的措施,並在2050年時提高預算。該計畫也包括「公正轉型」合約,以提早退休方案、培育乾淨能源工作技能以及環境復原為配套,關閉大部分西班牙的煤礦場。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前執行秘書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讚許西班牙的草案是《巴黎協議》的絕佳範例,「訂定長期目標、鼓勵減排科技,並且關懷勞動力轉型。」

不過,工人社會黨在國會僅有1/4席次,若要通過草案,預計將仰賴左翼的我們可以黨(Podemos)與自由派的公民黨(Ciudadanos)。此外,該立法並未明定終結燃煤與核能的日期,對於石油或柴油引擎新車的禁令也被延遲至2040年。

巴西:新外交部長稱氣候變遷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陰謀」

任用「芝加哥男孩」擔任內閣後,巴西候任總統波索納洛任命的新外交部長阿拉烏蘇(Ernesto Araújo),在個人部落格上宣稱,氣候變遷是「馬克思主義者的陰謀」,目的是阻止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中國的成長。他認為氣候科學只是「教條」,「不具名的左翼政治人物挾持環保主義作為支配世界的工具」,而他的任務就是協助巴西擺脫「全球主義的意識形態」。

1992年,國際社會聚集在巴西,首次討論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身為拉美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巴西同意簽署《巴黎協議》的意義重大。氣候變遷已經衝擊巴西。過去5年,超過80%的巴西城市經歷乾旱,科學家們認為原因與森林砍伐有關。

巴西新任外交部長阿拉烏蘇(圖右)。(圖片來源:Sergio Lima/AFP/Getty Images)

以色列:潛入加薩 殺7名巴勒斯坦人 空襲毀民宅與電視台

上週日(11/11),以色列特種部隊乘坐民用車輛,秘密潛入屬於巴勒斯坦領土、但是長期遭以色列封鎖與空襲的加薩,在人口稠密的南部城市汗尤尼斯(Khan Younis),以掃射方式殺害哈瑪斯武裝組織「卡桑旅」的高級指揮官巴拉卡(Nour Baraka),並且在1小時內發動約40次空襲,掩護突擊隊員逃走,過程造成共7名巴勒斯坦人喪命,並且摧毀哈瑪斯營運的電視台總部

事後以色列軍方企圖將突擊行動描述為一場「出了差錯的情資任務」,哈瑪斯則譴責這是一場「暗殺」、企圖升高衝突的「懦弱行徑」。居住在以色列的記者桑絲珊(Mairav Zonszein)表示,無論這場行動意圖為何,它都顯示以色列能夠任意進出加薩,相反地,「我們都知道巴勒斯坦人膽敢接近圍牆的下場是什麼」。今年3月30日,巴勒斯坦民眾每週於圍牆下方抗議,要求返鄉權,至今已有200多名巴勒斯坦人遭殺害,另有數千人受傷。

2007年起,以色列對加薩進行陸海空全面封鎖已經超過10年。2008年起,以色列共計對加薩發起3次大規模轟炸與無數次攻擊行動,嚴重破壞民生與基礎建設。

遭以色列轟炸後被夷為平地的阿克薩電視台(Al-Aqsa TV)。(圖片來源:Ali Jadallah/Anadolu)

責任主編: 

秋鬥的年金難題

$
0
0
2018/11/17 12:00:00
苦勞網記者

台灣工運傳統「秋鬥」今天(11/17)上午舉行,今年取消往年的遊行動員,僅由工會、土地與環境運動等團體共同在凱道上召開記者會。據了解,本次秋鬥一度預計納入反年改團體共同行動,但最後卻因觀念不合導致破局,甚至一度外傳反年改團體擅自以「秋鬥」名義發布採訪通知,因此秋鬥主辦單位臨時喊卡,宣布僅於上午召開記者會,行動臨時變卦也導致今年參與人數不若以往。

秋鬥上午以「拒絕權貴新黨國 爭回庶民生存權」為題召開記者會,在凱道上破壞自製的總統府道具模型。(攝影:王顥中)

觀察歐洲福利國家經驗,每當資本主義體制面臨經濟衰退、利潤率下滑,年金制度往往都是國家機器率先開刀以自我拯救的對象,以「改革」為名提高退休年齡或減少受薪階層的退休給付,透過改惡受薪階層的處境,達成資本主義的可持續性。

在這樣的狀況下,進步運動多半會嚴厲批判這些「改惡」的傾向,不會缺席;是否捍衛年金、抵禦退休年齡的提高,也是辨認這些社會左/右翼運動或思潮的重要指標。然而,由於台灣的特殊政治環境,卻導致進步力量對於投身反對年改深感疑慮與卻步。

首先,實際身受「年改」影響的軍公教族群,跟經年投身社會街頭抗爭(如組織參與秋鬥)的工會、社運團體之間,人群動員的組成方面本就存在巨大鴻溝。不僅軍警人員在過去街頭運動場域中,經常扮演打壓、箝制抗爭的幫手;公務人員反年改運動的主導者李來希,本身甚至就是現在勞工勞退新制制度的規畫者。

其次,軍公教族群過去多被視為藍營鐵票,在面臨選舉回歸藍綠基本盤對決的政治氣氛下,其反年改的動員模式與語言往往也與工運團體大異其趣,儘管所謂「年金危機」這樣的假議題,事實上是國民黨執政時便拋出,但軍公教相對於勞工團體更有政治機會直接利用藍營勢力的槓桿投機性的表達自身訴求,也加深了雙方團結的困難。

此次秋鬥中,反年改團體由於並沒有長期與社運團體聯盟合作的經驗與默契,更不受社運圈潛在所謂「運動倫理」之拘束,不僅無視其他團體的訴求,甚至越俎代庖逕自決定行動方針,自然導致合作破裂。

在反年改團體中,曾有教師團體希望加深兩方陣營的合作(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嘗試將勞工議題帶入退休教師群體中,甚至促成從未踏入工運群體的退休軍警加入反對《勞基法》改惡的陣線,以期擴大串聯,但這樣的努力最終仍難獲成果,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也因為與支持年改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立場不合,而被迫退出去年(2017)的秋鬥。

對照教師團體,主導反年改的軍警團體與公務人員團體中,則更缺乏這類內部的自省聲音,甚至放任主導改惡勞工退休制度的李來希,成為反對年改的領導者,自然難以取信其他社會領域的進步力量。

下周選舉便要登場,各政黨候選人都在最後一周密集動員,整個社會的政治激情已達到高峰。然而「階級」話語卻未能在政治場域中搶下一席之地,秋鬥也是冷冷清清。年金改革議題雖然是政壇上主導選民投票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由於上述原因,反對年改的主要論述,並未跳脫傳統藍綠對決格局的軸線,更遑論放眼更深層次的階級問題與左翼視野。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38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