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苦勞網
Viewing all 38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南方一週】伊斯蘭國最後根據地淪陷 藐視國際法 川普稱戈蘭高地屬以色列

$
0
0
2019/03/24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美國支持的武裝勢力「敘利亞民主力量」於巴古斯村樹立旗幟。(圖片來源:Ronahî TV/AFP/Getty Images)

敘利亞:伊斯蘭國最後根據地淪陷

週六(3/23),美國支持的武裝勢力「敘利亞民主力量」(SDF)表示,已攻下伊斯蘭國(ISIS)最後一塊根據地,並且宣布對伊斯蘭國的軍事勝利。

經歷數週的激烈交戰與空襲,SDF宣稱已將伊斯蘭國戰士逐出其位於敘利亞東部的最後據點巴古斯村(Baghouz)。「今天我們要宣布,所謂的伊斯蘭國組織已被摧毀。」SDF指揮官阿布迪(Mazloum Abdi)表示。

然而,目前仍不知道伊斯蘭國首領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是否仍在世,或者其確切行蹤。

伊斯蘭國最初是蓋達組織位於伊拉克的分支;2010年,巴格達迪成為伊拉克伊斯蘭國首領,並在敘利亞建立分支機構,接著迅速在伊拉克與敘利亞建立勢力,並一度控制敘利亞1/3的領土。2014年,巴格達迪於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Mosul)宣布伊斯蘭國成立。

不過,包括專家認為,即便失去領土,伊斯蘭國意識形態仍然存在。英、法、德等國也表示,威脅仍未消除。

2014年,美國主導的聯軍開始對伊斯蘭國發動空襲,英國監測平民傷亡組織「空戰」(Airwars)表示,聯軍對人口密集的都市地區發動空襲,在伊拉克與敘利亞至少造成6千名平民死亡。2014年8月至2019年2月,聯軍空襲次數高達33,961次。

另一個問題是:800多名伊斯蘭國的外籍戰士。川普要求歐洲母國「將他們帶回並且交付審判。」然而法國與英國都拒絕這項要求。

紐西蘭:基督城大屠殺後 頒布槍制禁令

紐西蘭政府在基督城大屠殺的6日後,加強槍枝管制,並對軍用類半自動槍枝(MSSA)與突擊步槍發佈禁令。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表示,加強槍枝管制是為了讓紐西蘭成為更安全的地方。

3月15日,槍手手持包括AR-15自動步槍在內的突擊步槍,攻擊基督城兩座清真寺,造成50人死亡。

紐西蘭人口少於5百萬,然而國內槍枝數量估計高達120萬至150萬,其中約有13,500隻軍用類半自動槍枝。在紐西蘭,擁槍的法定最低年齡是16歲。

阿爾登表示,新的槍枝管制將對農民執行嚴格的豁免。紐西蘭農夫使用槍枝擊殺入侵農田的小動物,或是殺死受傷的家畜。

代表數千名農民的農民聯盟對新法表示支持。農民聯盟農村安全發言人安德森(Miles Anderson)表示,雖然此舉不受會員的歡迎,但是經過為期一週的激烈辯論,「我們相信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澳洲:大屠殺後發表歧視穆斯林言論 參議員遭蛋洗

澳洲昆士蘭極右翼參議員安寧(Fraser Anning)於紐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攻擊事件後,發表歧視穆斯林言論遭一名17歲少年砸蛋,安寧隨後二度毆打男孩的臉部。安寧的言論與行徑招致強烈譴責: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ison)要求安寧因攻擊行為被起訴;更有一百多萬人於網路連署,要求罷黜安寧。

基督城攻擊事件後,安寧先是在推特上表示:「還有人要跟我爭論穆斯林移民與暴力之間(沒有)關聯嗎?」事後更發表聲明,宣稱發生在紐西蘭的殺戮慘案,「是紐西蘭移民系統允許穆斯林狂熱份子移入的結果。」

網友更為對安寧頭部砸蛋的「雞蛋哥」(Eggboi)康納利(William Connolly)創立募款網站,用來支付「法律費用」以及購買「更多雞蛋」,目前募款已超過目標的35,500美元。康納利表示將把大部分款項捐給基督城恐怖攻擊的犧牲者。

美國:川普稱戈蘭高地屬於以色列

美國再度介入中東事務!週四(3/21)美國總統川普於個人推特(Twitter)表示:美國是時候承認以色列擁有戈蘭高地的主權了!川普接著說道,「該地區對於以色列國或是地區穩定,具有戰略與國防上的重要性。」

戈蘭高地位於敘利亞西南部,面積達1,800公里,西面與以色列接壤。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自敘利亞手中奪得戈蘭高地,並在1981年時實質佔領,然而國際社會從未承認戈蘭高地是以色列領土的一部分。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指出,戈蘭高地是被佔領領土;1981年,聯合國安理會第497號決議,宣布以色列單方面宣佈主權的《戈蘭高地法》無效;去年聯合國大會以99票贊成、10票反對以及66票棄權,通過「敘利亞戈蘭」決議,要求以色列放棄對於該地區的掌控。

在以色列國內大選前夕,選情告急的總理納坦尼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感謝川普的發言,並稱「伊朗欲利用敘利亞作為摧毀以色列主權的跳板。」阿拉伯敘利亞國家通訊社(SANA)則批評川普「藐視國際法」,除重申戈蘭高地屬於敘利亞外,並強調將「窮盡方法解放這塊珍貴的敘利亞國土。」除敘利亞外,伊朗、土耳其也對美國此舉表達反對。

責任主編: 

薪資短少不只新女性聯合會 社工要求檢討總額制

$
0
0
2019/03/25 12:00:00
苦勞網記者

新女性聯合會爆發薪資短少的勞資爭議,事後又無預警解雇7名社工導致社會譁然,今日(3/25)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社工工會共同前往台北市政府抗議,指出新女性聯合會每月發給社工員的薪資短少高達7千元,且全台社福機構都有薪資未足額給付的惡習,呼籲政府檢討「總額制」的補助方式。

全台社工工會前往北市府抗議,呼籲政府檢討總額制的補助方式。(攝影:張智琦)

新女性聯合會勞資爭議因開除7名社工越演越烈,社會局和勞動局也介入調查,北市勞動局日前表示新女性聯合會解雇7名社工,涉違《勞基法》規定,如查證屬實將裁罰新臺幣2萬元至30萬元,且依據同條第3項規定,該解僱行為無效,勞動局並排定4月2日召開勞資調解會議。社會局也表示,將針對委託契約專業服務費核銷帳目及該會財務報表進行會計查核,4月上旬公布釐清及調查結果。

為督促社會局調查進度,今日全台各地社工工會前往北市府陳情,並演出社工版「還願」行動劇,他們高喊「誤信總額觀音,社工權益被陰」、「核銷巧立名目,社工死不瞑目」,直指新女性聯合會的社工薪資爭議問題出在「總額制」,因為在現行北市社會局委託的方案中,社工薪資被編列在專業服務費下,但政府卻不管機構如何運用專業服務費,導致機構可以高報社工薪資,再以其他作帳形式回流到機構帳目中。

台北市社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出示新女性聯合會的專業服務費核銷清冊,指出新女性聯合會在「薪資」和「專業加給」部分都有高報的情形,和機構與社工的議定薪資落差高達每月7千元,等於一個月就有6萬資金流向不明,每年高達72萬元不知道流向何處。

沈曜逸表示,社工界傳統上存在的「回捐」陋習,是機構和社工議定薪資和實領薪資有落差,但這個案子則是薪資本來就跟社工講好,但卻高報薪資,他認為這其實是「回捐」的一種變形,因為北市社會局有規定專業服務費「應全數用於人事費,不得流用」,該項目依規定只能用作薪資,不能作其他用途。

台北市社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指出新女性聯合會有薪資高報、未實質給付的情形。(攝影:張智琦)

沈曜逸強調,這不是只有新女性聯合會發生的事情,在總額制下,政府編列預算讓機構自行勻用,導致很多社工權益受損,資金流向不明也很難查證,必須要知道專業服務費的項目、核銷清理的清冊和社工員的薪資清單,三者組合下才可發現問題,社工往往工作很久才發現問題,但向機構反映也可能會像新女性聯合會的社工一樣橫遭解雇。他呼籲社會局應檢討改善總額制,可以採一項項核銷,不然很容易引起爭議。

高雄社工工會秘書長郭志南表示,不只台北有這種狀況,高雄年初也發生安心田心理諮商所的社工一個月被「回捐」7千塊,十個月累計被回捐8萬多塊,且勞健保被低報,但過去十個月,市府和中央都沒發覺有問題,直到他們接到案子去告發政府才知道,他痛斥,「政府連社工都照顧不好,社工要怎麼服務弱勢第一線?」

北市家防中心專線及救援組組長王儀玲出面表示,專業會計師正在查帳比對新女性聯合會社工薪資和核銷清冊的落差,結果會盡快公布,社會局也會跟勞動局合作進行勞資爭議協調。她也表示,家防中心相當重視個案權益,已組成一個小組處理兩百多個個案。

工會追問,社會局可否在4月2日社工日前公布調查結果,王儀玲回應,會盡可能在當天公布。

責任主編: 

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野草》: 紀念郵電歸班大遊行七十週年

$
0
0
2019/03/25 12:00:00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研究員
【編按】台灣的白色恐怖歷史是當前轉型正義的重要課題,但在過去的論述中,都較為著重在呈現受難者的受迫害經驗,而較少涉及當年涉案者的理想、主張與行動。近日,國家人權博物館展出激進1949: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刊物《野草》」圖文展,呈現1949年戒嚴前後,一群郵電工人為了爭取「歸班」和「同工同酬」,發起戰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工人遊行,並因此遭受白色恐怖鎮壓的工運歷史,期能藉由他們的思想和實踐,為轉型正義注入更多視野和反思的契機。此圖文展從3月23日起展至5月1日。

1949年3月,台北街頭爆發了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場由台籍郵電工人發起的爭取「歸班」1與「同工同酬」的請願遊行,這是二二八事件後,首度再起的公開群眾運動。

事件不久,由於內戰戰局與政治局勢的丕變,台灣省政府在同一年的5月宣佈台灣地區戒嚴,隨後公布施行《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諜條例》,針對光復初期以來的工會力量、進步人士、中共地下黨進行逮捕、審訊、關押與刑殺。

1950年2月,隨著計梅真、錢靜芝兩位原台灣郵電工會成立的國語補習班老師的被捕,光復初期一批投身郵電工人爭取權益運動的郵局與電信局員工也相繼被捕入獄。同年8月,計、錢兩位江蘇籍的女老師被槍決,許金玉、劉建修等台灣籍郵局與電信局員工共33人被判處15年至7年不等的徒刑。至此,戰後台灣工潮的第一朵浪花被遏制在襁褓之中。

1949年,郵電工人在同學會刊物《野草》創刊一周年時出遊留下合影。

郵電工人的國語補習班

1946年9月,剛正式成立一個多月左右的台灣省郵務工會,開設了「國語補習班」,上課地點就在台北北門郵局內的大禮堂,由兩位來自大陸的江蘇籍年輕女老師計梅真、錢靜芝擔任教員。計梅真負責教學台北郵局與電信局的員工,而錢靜芝則是針對在郵電管理局(現國史館,長沙街一段2號)的員工進行教學。

根據郵電案判刑入獄並倖存下來的郵電員工的回憶文章可知,計、錢兩人對參加國語補習班的郵電員工來說,絕非僅僅只是「國語學習老師」,甚至可以說,在國語補習班學習短短幾年過程中,深刻地影響了參與其中的郵電員工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郵電案中遭判刑15年的電信局員工劉建修說: 「計老師在上課時,曾經讓我們讀過一篇叫〈牆〉 的文章。她透過解說文章,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有一堵看不見的牆,牆的這邊是做官的跟富有的人家,牆的另一邊則是像我們這樣的窮困的、受壓迫的人們。這個過程,我逐漸明白了什麼是階級與不平等。」

《野草》的發行

1948年3月,計梅真與錢靜芝經過一年半對每一位同學深入觀察與理解後,便鼓勵補習班的同學們組織起「補習班同學會」,並發行同學會刊物《野草》。

《野草》自1948年4月25日發行第一期,一直至1949年8月20日(第二年第九期)發行最後一期;一共持續發行了一年四個月的時間,共計29期,每期發行份數大約一百多份。

《野草》曾舉辦過兩次規模較大而正式的徵文活動。第一次在1948年6月16日第4期上公告,題目為「忘不了的事」。8月16日第8期當中,對第一次徵文公告結果,最後一共收進了21篇稿件。

《野草》的第二次徵文公告刊登在1948年10月1日出刊的第11期,並將原訂10月16號出刊的第12期合併13期,以「紀念光復節特刊」為名將徵文稿件一起刊出。該次徵文題目為以下四個方向:(1)我學習國語文的經過;(2)台灣光復三年的回憶;(3)三年來的感想;(4)其他:凡是關於紀念光復節的文、詩歌,均可。

《野草》慶祝五一勞動節特輯。

郵電工人歸班運動

台灣省郵務工會籌備過程中,願意參加工會活動的郵電員工並不踴躍。上海來的第一任工會理事長陸象賢發現在郵電管理局內部存在兩種不同工資制度後,提出「實行同工同酬」、「要求解決台灣省籍職工的歸班問題」等口號。因為工會訴求切合台灣郵電工人的切身利益,很快得到全省郵電工人的支持。

依據許金玉在《台灣好女人》中的描述,台籍員工對於無法「歸班」不滿歸不滿,大家卻都不知道要如何去推動。許金玉說:「有天上課的時候,當計老師和我們討論社會問題時,有一個同事就向她提出這個問題,請教她,我們該怎樣來推動這個『歸班』運動?」

許金玉回憶計梅真當時的回答:「自己的權益,一定要自己去爭取,自己如果不去爭取,是沒有人會替你爭取的!」計梅真首先嚴肅的對大家說,然後接著建議同學:「你們可以充分利用工會,通過工會爭取發言權,並且爭取你們應有的權益。」

許金玉在《魂繫台北──紀念台灣郵電工人運動先驅》一書中提出,對計梅真與錢靜芝的追思紀念,不僅是懷念老師,更重要的是,要把兩位老師在台灣領導工運的史實供諸於社會,讓社會知道他們在台灣為工會爭取利益的歷史。

「郵電案」受難者周淑貞出席圖文展開幕式,她在1950年被捕遭判刑7年,現已高齡90歲。(攝影:張智琦)

七十年前的請願遊行

從1949年起,連報紙上對台灣省籍郵電員工要求歸班的報導開始大量增加。該年3月26日,約莫下午四點半,春分未久的台北城上空,飄著綿綿細雨,來自台灣各地超過四百名憤怒的郵電工人代表,步出了原本正在進行中的「台灣省郵務工會解決歸班問題各地各級代表大會」會場,魚貫湧出位於北門旁的台北郵局外,集結在中正西路(日據時期的北門町,1970年後改名忠孝西路)街道上,浩浩蕩蕩、無畏地沿著中正西路,一路朝向台灣省政府,即今天忠孝東路的行政院方向前進。

郵電工人突襲式的遊行,雖然只是短短1000公尺左右的路程,但卻是台灣社會運動、工人運動在三零年代,遭日本殖民政府全面鎮壓後,相隔了近二十年,規模最大的一次以工人為主體的集體行動。更重要的是,爆發這場遊行的兩年前才發生「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當局才在同一地點以機槍對著近千名往官署集結的抗議民眾掃射。

僅僅事隔兩年,台灣郵電工人竟如此毫無畏懼地以集體遊行的方式重回當年的「案發現場」,根據參與了當天請願遊行見證者回憶,隊伍行進至長官公署的路途中,陸陸續續還有著聲援的民眾一同加入,因此,遊行隊伍到了省政府人數已經超過千人。

遊行之後,4月1日,郵局與電信局正式分家。雖然當局仍然維持了考試才能歸班的堅持,但與這場遊行也許有很大的關係,考試基本上接近形式,絕大多數的台籍員工都在考試後納入正式員工,極少數考試不及格者也能留用日後再考。歸班考試在7月26日最後一批郵佐考完後告一段落。「歸班」問題的這場長期鬥爭,總算獲得解決。

白色恐怖和轉型正義

1950年2月5日,計梅真、錢靜芝遭到逮捕。8月31日,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合議庭判決計梅真、錢靜芝「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犯行確鑿,罪無可逭,亟應處以極刑」而判處死刑。許金玉、劉建修等三十餘人,則分別被判處15年、10年、7年不等之刑期。

1950年10月11日,計梅真、錢靜芝在馬場町刑場遭到槍決。計梅真得年35歲,錢靜芝得年32歲。

這群台灣戰後工人運動的先鋒,在白色恐怖年代中,無一倖免成了國民黨政權下的政治犯,遭到大規模的逮捕、長期監禁(史稱白色恐怖「郵電案」)。這段歷史自此彷彿禁忌般在高壓肅殺的台灣社會中石沈大海。

在塵封七十年後,這段戰後首次大規模工人運動的歷史,終於在國家人權博物館重見天日!3月23日起,由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舉辦的「激進1949: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刊物《野草》」圖文展,在國家人權館兵舍六號展廳正式開展。

此次圖文展,是七十年來首次完整展出郵電工人當年爭取權益波瀾壯闊的這段歷史,更是這群郵電工人創辦戰後第一份工人刊物《野草》,首次呈現在台灣民眾眼前!對於重建白色恐怖真相與歷史,對於深刻反思轉型正義的當代實質意涵,格外具有意義。

  • 1.要求從編制外改為編制內的正式聘僱身分。
責任主編: 

與馬克宏商榷反錫安主義與反猶太主義

$
0
0
2019/03/26 12:00:00
臺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著有《虛構的猶太民族》、《我為何放棄做猶太人》等書。
譯者: 
苦勞網特約翻譯

【編按】2月,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將反錫安主義入刑,宣稱反錫安主義就是反猶太主義。時值法國各城猶太公墓遭惡意破壞、數萬人上街抗議反猶太主義之際,法國作為擁有歐洲最大的猶太社群的國家,馬克宏一席話,看似是對種族主義的強烈拒絕。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

就在馬克宏發表談話後,電影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等400多位知名人士,隨即連署表示反對。他們特別指出:對於巴勒斯坦人民而言,錫安主義幾乎就是「離散、剝奪與否決權利」的同義字。

因此,我們有必要釐清兩者的差別。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指的是對猶太人的仇視思想與行為,而反錫安主義(anti-Zionism)所拒絕的,則是「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應許之地』建立猶太國家」的主張,因為這樣的觀點無視「應許之地」之上已存在廣大的阿拉伯人口。反錫安主義,更反對以色列國對於約旦河西岸的鯨吞蠶食,以及對加薩走廊的隔離與轟炸。因此,反猶太主義與反錫安主義存在根本上的矛盾,不能相提並論。

作為以色列著名的歷史學者及大屠殺倖存者的後裔,本文作者Shlomo Sand在這封致馬克宏的公開信中,解釋了何以身為一名猶太人,自己主張反錫安主義,同時駁斥了馬克宏「反錫安主義是反猶太主義的現代形式」的說法。

原文標題"Open Letter to Emmanuel Macron",刊載於左翼出版社「Verso Books」的網站。

以色列總理納坦尼雅胡(左)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右)。(圖片來源:以色列政府媒體辦公室)

閱讀您在「1942年巴黎冬賽館事件」(Vel d'Hiv roundup)紀念日1的演講稿時,我對您的談話表示感激。

是的,無論左翼或右翼,近期與歷屆的政治領袖,紛紛否認法國參與驅逐猶太血統人士至死亡集中營的事實與責任。我感謝您表明立場而不模稜兩可:沒錯,法國必須為驅逐負起責任,反猶太主義確實存在於二戰前後的法國,而法國也必須繼續對抗各種形式的種族主義。

我將此次發言視為您在阿爾及利亞發表演說的延續。當時你指出:殖民主義構成了違反人道罪。

然而我必須坦誠,您邀請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以色列總理)讓我感到有些惱怒。他無疑應被歸類為壓迫者,更不能標榜自己代表當年慘案的受害者們。當然,我早已明白將記憶自政治中抽離的不可能性。或許,您正盤算一場尚未能公開的精心佈局,旨在促進中東地區實現公平協商?

當您在演說當中指「反錫安主義...是一種新的反猶太主義形式」時,我已無法理解您的言詞。

請問您的宣言,是否意圖取悅您的來賓,或者單純標誌您對於政治文化的理解匱乏?身為前哲學系學生與呂格爾(Paul Ricoeur)的助理2,您是否不太閱讀歷史書籍,以至於不知道許多猶太人或猶太人後裔向來反對錫安主義,然而這並不會讓他們成為反猶太主義者?

這裡我指的是絕大部分的大祭司(Rabbis),以及部分當代正統猶太教持有的立場。另外,我也想起埃德爾曼(Marek Edelman)等人,他們是從華沙猶太區起義成功脫逃的領袖,或者參與法國抗戰並且罹難的馬努尚組織(Manouchian Group)成員中具有猶太血統的共產主義者。

我也想到我的朋友暨導師皮埃爾·維達爾-納傑(Pierre Vidal-Naquet),以及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與馬克西姆·羅賓遜(Maxime Rodinson)等著名的歷史家與社會學者。他們的寫作與回憶對我是珍貴的,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也是。

不過,我猜您並不十分欣賞左翼人士,或是巴勒斯坦人。但我知道您曾在羅斯柴爾德銀行(Rothschild Bank)工作,我就引述羅斯柴爾德(Nathan Rothschild)的話好了!他是英國猶太教堂聯盟的會長、英國首位被封為爵士的猶太人,也是羅斯柴爾德銀行的總裁。

1903年,這位才華洋溢的銀行家致信赫茨爾(Theodor Herzl),寫道對於建立「猶太人屬地」的焦慮:「這是帶著對猶太人隔離區的偏見,在隔離區中建立又一個隔離區。」他認為猶太國家將是「小而無足輕重、保守且不開明,並且排除了非猶太人與基督徒。」或許我們可以結論羅斯柴爾德的預言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絕非反猶太主義者!

當然,從古至今,有些反錫安主義者同時也是反猶太主義者。但我也可以肯定,錫安主義者的諂媚者中,必能找到反猶太主義者。我也可以向您保證,許多錫安主義者是種族主義者,他們的心理結構與對猶太人抱持絕對恐懼的人沒有兩樣:他們不懈尋找猶太人的DNA(即便在我任教的大學也是如此)。

釐清反錫安主義觀點是什麼之前,對於錫安主義的定義——或說一系列相符的特徵,有所共識是重要的。因此,我將盡可能地簡要解釋。

首先,錫安主義不是猶太教義。甚至,錫安主義強烈抵觸猶太教義。數世紀以來,虔誠的猶太人為他們的聖地,特別是耶路撒冷(Jerusalem),孕育了深厚的熱忱。然而,他們恪遵《塔木德經》的箴言聖喻,即不應在救世主降世前集體遷回聖地。聖地屬於神,而非猶太人。神給予卻也收回它。祂也能據聖意,派遣救世主再次賜予聖地。然而,錫安主義者移除了「全知全能」,以積極的人類主體取而代之。

在擁有眾多阿拉伯人口的土地建立一個純猶太國,這個計畫是否合乎道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1917年,巴勒斯坦有70萬名阿拉伯穆斯林與基督徒,以及約6萬名猶太人。這些猶太人中,半數反對錫安主義。那時,想要逃離俄羅斯帝國大屠殺的意第緒語猶太人,傾向遷徙至美洲大陸。確實,之後有200萬名猶太人抵達美洲大陸,因此逃離了納粹(以及維琪政權)的迫害。

1948年,巴勒斯坦擁有65萬名猶太人,以及130萬名阿拉伯穆斯林與基督徒,其中70萬人淪為難民。以色列是在上述的人口基礎上誕生的。雖說如此,加上歐洲猶太人遭滅絕的時代背景,部分反錫安主義者認為,為了避免新的悲劇發生,只能承認以色列是不可逆轉的既定事實。因強姦生下的小孩有生存的權利,但是如果這個小孩跟隨父親的步伐呢?

1967年,此時的以色列已統治超過550萬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迫使他們屈服於軍事控制之下:部分位於類似「印第安人保留區」的約旦河西岸,另一部分則被囚禁於加薩的「刺網圍籬」中(其中70%人口為難民)。不斷宣稱期盼和平的以色列,卻認為1967年佔領的土地,是構成「以色列土地」的一部分,並在那裡為所欲為。至今已有60萬名以色列猶太佔領者遷移該處...,這樣的情況仍在持續中!

這是今天的錫安主義嗎?不是!我的左翼錫安主義朋友(人數不斷減少中)如此回覆。他們告訴我,我們必須停止錫安主義者殖民的動力,以及在以色列國旁邊建立一小塊巴勒斯坦國,此外錫安主義者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猶太人掌握自己命運的國家,而非征服全部的「遠古家園」。在他們看來,最危險的事情,就是併吞領土,損害以色列作為猶太國的國格。

現在,差不多可以讓我解釋為什麼我要寫信給您,以及為什麼我定義自己是一名非錫安主義者或反錫安主義者,同時卻不代表我反對猶太人。

您的政黨名稱置入了「共和國」(La République)一詞3。所以我假設您應是一位熱切的共和主義者。您可能會大吃一驚:我也是。因此作為一位民主人士與共和主義者,我無法像無論左翼或右翼的錫安主義者一樣,支持一個猶太國家。

以色列內政部統計,該國公民75%是猶太人、21%是阿拉伯穆斯林與基督徒,另外有4%的「其他人口」(原文)。然而根據該國法律,以色列並不屬於全體以色列人,而是世界各地、甚至無意回歸的猶太人。

舉例而言,以色列更多是屬於李維(Bernard-Henri Levy)與芬基爾克勞(Alain Finkielkraut)之流,而不是那些希伯來語比我說得更流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學生。以色列希望「法國猶太機構代表會議」(CRIF)的全體成員與「支持者們」有一天能夠遷移至此。就我所知,有些法國的反猶太主義者甚至對此前景感到欣喜。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兩位與納坦雅胡關係密切的以色列部長,指出有必要促進「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移轉」,同時卻沒有任何人要求他們下台。

總統先生,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能是一位錫安主義者。我是一位希望自己生活的國家是以色列共和國而非猶太地方自治主義國家的公民。作為飽受歧視的猶太人後裔,我不希望生活在一個讓我成為高等公民的國家。總統先生,您是否認為我是反猶太主義者?

  • 1. 1942年7月,法國的維琪政府積極協助納粹發起的「春風行動」,於巴黎逮捕13,152名猶太人,並且強押在冬季單車賽車體育館中。之後這些猶太人被送往各地集中營,最後倖存者不到百人。
  • 2.法國知名解釋學與現象學的學者。
  • 3.馬克宏創立了政黨「共和國前進!」(La République En Marche!)
責任主編: 

427廢核遊行登場 環團提兩公投戰擁核方

$
0
0
2019/03/28 12:00:00
苦勞網記者

環團今日(3/28)在凱道宣布今年的廢核遊行將在4月27日舉行,主題為「告別核電,風光明媚」,遊行將在台北和高雄同步展開。面對擁核團體日前提出「重啟核四」、「核能減煤」公投,環團也推出「廢核四」和「反核廢」兩個公投案反制,他們呼籲台灣社會正視核電危害和風險,一同上街支持推動能源轉型。

環團和反核團體今天集結凱道宣布今年廢核遊行於4月27日舉行。(攝影:張智琦)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表示,今年遊行日期特別選在4月27日,當天是蘇聯車諾比核災33周年,也是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當地災後到現在都不能住人。她指出,去年公投後,台灣社會瀰漫核電至上的論調,但核電傷害環境,核災的後果更是難以收拾,除了1986年的車諾比核災,後來又發生1979年的三哩島核電廠事件,以及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都顯示核災對人和土地造成嚴重汙染,台灣應該從這些事故中記取教訓,不要直到發生核災,才知道核能安全是謊言。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今年遊行主題是「告別核電,風光明媚」,規模將比去年更大,遊行現場將規劃兩個展覽,一個是「告別核電」,在凱道現場展出日本戰地攝影師豐田直巳的《福島的吶喊和低語》攝影展,呈現核災後福島的真實狀況,讓台灣人不被擁核集團矇騙。另一個展場則是「風光明媚」,將會有全太陽能發電的舞台以及綠能節能的展區,讓大家知道反核之後如何發展再生能源。蔡中岳強調,再生能源成長、核電衰退已是世界趨勢,台灣也應該發展再生能源。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執行長楊順美表示,去年許多人對「以核養綠」公投案投下同意票,但同意的理由並非真心擁核,而是害怕沒有電。然而,這其實是高估了核電佔比,她指出,去年核電在台灣用電比例中僅占10.1%,而再生能源在政策鼓勵下已經達到4.6%,如果加上水力發電、離岸風電和再生能源的發展,今年再生能源佔比一定會更高。

楊順美說,日本福島遭受核災的不幸後,當地民眾開始自發發展再生能源,集結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地熱等能源,甚至訂下204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的目標,她質疑,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盡全力了嗎?直言能源舊勢力不應該繼續阻礙再生能源發展。

針對擁核人士質疑發展再生能源會犧牲藻礁等生態,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李孝濂則反駁,問題並不是出在天然氣或和離岸風電,關鍵在於選址,只要能找到好的選址,就可以促成能源轉型。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執行長楊順美認為,許多台灣民眾高估了核電的能源佔比。(攝影:張智琦)

公投大戰再度上演 環團提廢核四和反核廢公投

此外,日前擁核團體已將「重啟核四」、「核能減煤」公投提案送入中選會,為了反制,環團也提出「廢核四」和「反核廢」兩項公投,預計雙方將在2020年大選上演「直球對決」。

廢核四公投由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提出,主文為「你是否同意『廢止核四計畫,其廠址作為再生能源(地熱、海洋能、太陽能等)發電、觀光、研究、博物館等用途』的政策」,目前已通過第一階段連署,預計四月初進入第二階段連署。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今天也宣布提出反核廢公投,預計下周送到中選會審核。主文為「您是否同意,在『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啟用前,不得提出或執行新建、續建、擴建或延役核電廠之計畫?」

蔡中岳表示,「反核廢公投」簡單講就是找到核廢料放的地方前,不應該製造更多核廢料,現在全世界都還沒找到高階核廢料放置的方法,即使有國家興建最終場址但也還沒完成,台灣地狹人稠,更是找不到土地放,大家都應該面對核廢料無解的問題。

責任主編: 

【南方一週】葉門戰爭淪世上最大人道危機 梵蒂岡女編輯集體請辭 抗議打壓

$
0
0
2019/03/29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葉門首都沙那遭沙烏地阿拉伯聯軍轟炸後,男孩們站在廢墟之上。(圖片來源:Hani Mohammed/AP)

葉門:戰爭四週年 淪全球最大人道危機國家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執行主任福爾(Henrietta Fore)於3月26日表示,歷經四年戰爭的葉門,至今仍是世上最大的人道危機國家,80%的人口需要人道協助,其中更包含110多萬名兒童。

四年前(2015),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聯軍對葉門胡賽武裝組織發動軍事攻擊,至今已造成56,000人死亡,60,000人受傷。

福爾表示,葉門處境堪憂,民眾無法獲得基本的民生服務來獲得溫飽或避免疾病。聯合國官員指出,光是今年,葉門便有十萬起霍亂的可能案例;自2017年起,已有2,500名葉門人死於霍亂。此外,超過一百萬名孕婦營養不良,並有55%無法取得水源。

截至今年3月,沙國聯軍對葉門發動近兩萬起空襲,平均每日即有13起攻擊,其中更有1/3擊中平民。其中英美兩國的涉入十分關鍵:除了高達數百億美元的軍售,美國也提供空中燃料補給、後勤與訓練等協助。

上月,英國國會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出該國對沙國軍售價值高達60億美元,並造成嚴重的平民傷亡,「對沙烏地阿拉伯的武器出口,已經違反國際人道法」,並且要求政府努力終止葉門戰爭。

塞爾維亞​:總統批20年前NATO轟炸是犯罪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轟炸塞爾維亞是一項罪行,塞爾維亞永遠不會加入NATO。」塞國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於NATO轟炸南斯拉夫20週年的3月24日表示

為了阻止南斯拉夫武力鎮壓科索沃的分離主義阿爾巴尼亞人,1999年3月24日,NATO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的情況下,展開了「盟軍行動」,對塞爾維亞及黑山共和國進行轟炸。共計19個國家參與前美國總統柯林頓主導的軍事行動,目的是阻止「科索沃發生人道主義災難」以及「科索沃阿爾巴尼亞遭種族滅絕」。行動迫使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將軍隊撤出科索沃。2008年,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

科索沃戰爭導致13,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為阿爾巴尼亞人。另一方面,NATO在長達78天的轟炸中,投下了14,000顆炸彈,其中也包括國際法禁止的集束炸彈與貧鈾彈,除了軍事設施外,包括道路、鐵路、橋樑等基礎建設,以及100所醫院及學校也淪為攻擊對象。空襲導致2千多人死亡、12,500人受傷,土地遭貧化鈾污染,以及孩童致癌率飆高。

「我們準備好原諒了,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武契奇接受俄國「第一頻道」(Channel 1)訪問時表示

梵蒂岡:雜誌揭露性醜聞遭打壓 女編輯集體辭職抗議

梵蒂岡月刊《婦女教會世界》(Women Church World)創辦人率領旗下的女性編輯團隊集體辭職。編輯團隊認為新任編輯試圖限制他們的自主權,並將她們置於「男性的直接掌控之下」,同時也對揭露修女受虐的編輯團隊,展開抹黑攻擊。

今年2月,該雜誌披露修女遭神父或主教強暴及性虐待的醜聞。在某些案例中,懷孕的修女被迫墮胎並且離開教會。3月,該報創辦人絲卡拉菲亞(Lucia Scaraffia)抨擊修女免費為神職人員煮飯與打掃的「奴隸」情況。

3個月前,蒙達(Andrea Monda)接受教宗指派,擔任《羅馬觀察家報》的新任男性編輯,並表示將接掌《婦女教會世界》。之後,《婦女教會世界》譯本的法語版、西班牙版與拉丁美洲版發行也面臨停刊威脅。此外,新任編輯引進另一批女性寫手,絲卡拉菲亞批評,「挑選受高層信賴、男性可以直接掌控的女性」的陳腐傳統,意圖「讓她們噤聲」。

教宗在月刊揭露醜聞後幾天,首次承認了教會內部性虐待的情況,並表示必須對此議題採取更多措施;兩週後,梵蒂岡針對教會內的戀童癖行為召開高峰會議。不過,絲卡拉菲亞認為,教宗評論後,教會並未採取足夠行動解決問題。

梵蒂岡女性月刊主編斯卡拉菲亞率領編輯團隊集體辭職。(圖片來源:Gregorio Borgia/AP)

澳洲:原住民青少年自殺比例高引發關注

今年,澳洲原住民自殺案件至少已有35起,其中自殺者為青少年的案件,更高達24起,當中又有3起,輕生者僅有12歲,針對原住民青少年的高自殺比率,預防自殺運動者批評澳洲政府未能採取行動,「應當受到譴責。」

澳洲青少年人口中僅有5%為原住民,然而該國青少年自殺案件中,高達1/4是原住民;其中,14歲以下的輕生案例,更有高達九成是原住民。

預防自殺運動者格里加加托斯(Gerry Georgatos)指出,輕生的原住民,幾乎全部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澳洲預防自殺」團體(Suicide Prevention Australia)主任凡妮莎·李(Vanessa Lee)表示:「我們必須阻止對於原住民的歧視、種族主義與霸凌。因為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應付並阻止這些存在於澳洲社會之中的霸凌與種族主義。」

責任主編: 

青年老了沒保障 民團籲廢國保、設基礎年金

$
0
0
2019/03/29 12:00:00
苦勞網記者

今天(3/29)是青年節,但是青年世代老了以後,卻可能領不到足夠的老年年金而喪失基本生活保障。婦女新知基金會等民團今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廢止「弱弱互保」、給付金額低的國民年金保險,建立所有老人月領8千元的基礎年金制度,實現世代正義和階級平等。

民團在青年節再度呼籲建立基礎年金制度,讓青年人老了有保障。(攝影:張智琦)

批國民年金失敗 應用基礎年金取代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洪惠芬表示,今天原本是國民年金保險保費的十年延繳期限,雖然政府把期限往後延到4月1日,但未繳國保者高達百萬人,根據政府調查,其中有四成是因經濟困難無力繳納,就算他們繳清欠費,老年平均給付金額每月也僅有3千多元,根本難以維繫老年生活。

洪惠芬指出,國民年金納保對象是沒有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和軍保的國民,主要涵蓋家庭主婦和沒有穩定工作的人,政府要求他們每月繳納近千元的高額保費,卻未檢討這個「弱弱互保」制度,反而耗費大量資源向這些窮人追討保費,直言國保已失去保障經濟弱勢的初衷,應該「砍掉重練」,改為建立基礎年金制度,讓所有老人月領至少8千元。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陳曉雯表示,現在的年輕人面臨低薪、非典勞動、高物價和高房價的壓力,青壯人口的養老負擔顯得沉重,也越來越不敢生孩子,使得未來的勞動人口越來越少,更無法維持年金制度的永續發展。在這個人口結構失衡的情況下,國家不應該再把老年經濟保障的責任,丟給青年世代承擔,應該讓企業、富人負擔更多責任,透過提高資本利得稅挹注基礎年金制度,建立世代互助的年金制度。

事實上,基礎年金制度早已不是民團第一次提出了,在2017年初,不滿政府的年金改革方案只有「繳多、領少、延後退」三招,婦女新知基金會發起要求政府建立基礎年金制度的連署聲明,共同呼籲建立稅收制的基礎年金,目前已有45個民間團體加入連署。

高教工會研究員陳柏謙指出,基礎年金的制度其實並不激進,全民健康保險中也有「平均眷口數」的概念,要求雇主分攤尚未進入僱傭勞動市場中的勞動者所扶養之眷屬的醫療成本,亦即雇主只要使用勞動力,就有責任維持其眷屬的健康;依此道理,全體勞動者、眷屬與其他全部社會成員的老年退休安養所需成本,也應該是雇主必須承擔的責任。

他強調,近年企業獲利不斷創新高,政府只要增加營利事業所得稅,從現行20%恢復到2010年修法前的25%,每年就可以多出百億元的稅收,這就可以用來建立基礎年金制度。

民團指出,民間版「基礎年金法」草案已在立法院冷凍將近兩年,呼籲各黨立委支持民團期盼已久的基礎年金制度,儘速審議通過,實現世代正義,帶給青年世代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責任主編: 

接棒七十年前的郵電工人運動: 台灣郵工續爭取「同工同酬」

$
0
0
2019/03/30 12:00:00
台灣郵政產業工會副秘書長
【編按】近日,國家人權博物館展出「激進1949: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刊物《野草》」圖文展,呈現1949年戒嚴前後,一群郵電工人為了爭取「歸班」和「同工同酬」,發起戰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工人遊行,並因此遭受白色恐怖鎮壓的工運歷史。3月23日的展覽開幕式上,邀請了今日站在工會運動第一線上的郵務與電信相關部門工會代表出席,象徵台灣工會運動繼往開來與代代傳承,本文為台灣郵政產業工會代表高培修的發言稿。

台灣郵政產業工會代表高培修在「激進1949: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刊物《野草》」圖文展開幕式上發言。(攝影:張智琦)

台灣郵政產業工會作為台灣郵政體系中的第二大工會,感謝主辦單位這次邀請我們參與開幕式。也許有人知道,就在三天前的3月20日,是值得郵政人員紀念的節日──郵政節。

但相較之下,3月23日來參加今天的開幕式,是更具有其紀念性跟重大意義。因為三天後的3月26日,在台灣發生一起重要事件。70年前在歷史上的這一天,是繼二二八事件後,又一次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它同時也是戰後台灣工運史上第一個公開請願遊行──「郵電工人歸班運動」。

而這場請願遊行所發生的背景與推動者,正是我們台灣郵政產業工會今天不能缺席的原因。因為這場台灣工運史上第一個請願遊行,同時也是由工會代表許金玉等郵政工人們所發起的勞權抗爭活動,訴求是爭取「歸班」(正式雇用)與「同工同酬」。

事實上,四年前的2015年6月24日,也發生了由台灣各地郵政工人所發起的「請願行動」。兩者相比,70年前的「郵電工人歸班運動」,發生時間不但早很多,訴求的落實上,也算是成功。

但令人惋惜的是,70年前的這場郵電工人歸班運動,雖然解決了本省籍郵電人員歸班的問題,卻隨著同年5月台灣實施戒嚴,以及之後進入白色恐怖年代,許金玉等人不但先遭到秋後算帳而調職處分,隨後更遭到大規模逮捕,面臨了15年不等的監禁,成為白色恐怖歷史中的「郵電案」。

隨著漫長的白色恐怖來臨,1949年的這場郵電工人歸班運動逐漸被世人所遺忘,即使曾有影像工作者拍片紀錄當時「歸班運動」領導人之一許金玉女士的故事,但事實上,台灣社會對這批台灣工人運動先驅的瞭解與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

70年後,也許是上天安排,湊巧這幾個星期的網路論壇上,當前台灣郵工才正在討論我們這個年代面臨到的「同工同酬」議題。我們也剛好受邀來參加這場重要的歷史展覽開幕式。

七十年後的郵政工人仍在爭取「同工同酬」

或許,有人會很納悶,70年前由許金玉等工運前輩們,用犧牲人身自由與青春生命為代價,所發起的「郵電工人歸班運動」,不是早已解決「同工同酬」的問題了嗎?那70年過後,早已進入更民主法治社會的台灣,為何郵政工人依然還在爭取「同工同酬」呢?

主因就是,當每次時代轉變,在勞資關係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勞動者,經常是最被忽略,以及最常被犧牲的一群人。70年前,許金玉等這些郵政工人、工運前輩們,所面對的大環境轉變,是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台灣本省籍的郵政工人卻仍依照日本殖民當局過去訂的低標準發放薪資。

台灣的民主深化,送走了威權專制的幽靈,台灣五O年代的白色恐怖也早已遠離。但過了70年後,從2003年郵政總局改制為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成為國營事業後,一直到2015年這段期間,當今郵政工人所面對的是兩股力量拉扯下,所籠罩的一段黑暗期。

台灣郵政產業工會參加2017年12月23日的反勞基法修惡遊行。(圖片來源:台灣郵政產業工會)

在中華郵政改制國營後,一方面要追求最大化利潤與最小化成本支出的企業資本邏輯;另一方面又為了增進公共利益,所以要遵守郵政法立法精神,來提供普遍、公平、合理之郵政服務。郵政工人於是成為兩股不同方向力量所牽制、拉扯的犧牲品。

郵政工人主要被切開為兩種身分,一種是2003年之前就已在郵政總局服務的轉調人員;另一種是2003年之後進來的職階(從業)人員,兩者雖然作同樣工作,但卻是「同工不同酬」,前者比後者的薪資待遇更高。受限於政府的績效要求,中華郵政在用人制度上,並沒有回歸實際需求,而是對員額採取控管政策。低薪與過勞,使得「血汗郵局」的新聞頻傳,大傷企業形象,也受到立法院關切,更屢次被勞動部勞檢。

2015年3月31日,苗栗郵局大湖支局一名57歲劉姓郵務士在送信過程中,在大馬路、眾人面前,突然心肌梗塞,倒趴猝死在機車上,成為引爆郵政工人抗爭的導火線。同年6月24日,台灣各地郵政工人發起「請願行動」,向立法院陳情,希望還給廣大的辛苦員工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現今,雖然勞動條件已有提升,但是「同工同酬」與所衍生的相關問題,仍尚未解決。當每次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努力,都未能達成目標,的確會讓人感到灰心和受挫感。

然而,我們今天聚在這裡,不只是要向許金玉等前輩所致敬。同時,也是提醒自己,如果70年前,在那種充滿恐怖氛圍的高壓統治年代,這些前輩都願意挺身而出,並且取得成功,那麼,身為70年後郵政工人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

責任主編: 

紐西蘭清真寺槍擊案:六個理解視角

$
0
0
2019/04/01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3月15日,位於紐西蘭基督城中心地區的努爾清真寺(Al Noor Mosque)及郊區的林伍德伊斯蘭中心(Linwood Islamic Centre)遭遇襲擊。28歲的澳洲籍槍手持自動武器闖入清真寺向人群開槍掃射,造成50人死亡、50人受傷。事發之後,該國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稱這是紐西蘭「最黑暗的一日」,並且隨即頒布新法,加強槍枝管制。本文試圖提供一些切入角度,理解這起紐西蘭歷史上最嚴重的襲擊事件。

大規模槍殺案後一週,基督城努爾清真寺外的禱告民眾。(圖片來源:Sanka Vidanagama/Rex/Shutterstock)

一、「孤狼」敘事的侷限

事發之後,《華爾街日報》以及許多媒體隨即宣稱:兇手塔蘭特(Brenton Tarrant)的攻擊,背後沒有組織團體的積極支持,屬於「孤狼」式(lone wolf)的襲擊,這樣的敘事,暗示了3月15日的悲劇,是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出於各種理由的瘋狂行為。以「孤狼」此詞描述或理解基督城恐攻,我們將無法掌握事件發生的歷史、政治與社會背景,同時也排除了兇手屬於某種更廣泛「運動」的可能性。

芝加哥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比勞(Kathleen Belew)將基督城恐攻視為一場「跨國運動」,其目標是「煽動種族戰爭」,攻擊紐西蘭則是該運動發起的一連串暴力事件中的一環。

除了「反移民」、「伊斯蘭恐懼症」的因素,比勞認為,如果將基督城恐攻放置於更廣泛的「白人力量」運動(White Power)中,便會發現:包括去年(2018)10月美國匹茲堡「生命樹」猶太會堂槍擊案,以及今年2月美國海岸防衛隊中尉襲擊國會未遂...,其實是一系列相關的暴力浪潮,而非孤立的「反猶太」、「反移民」個別事件,或是出於其他政治動機的攻擊。

比勞指出,從兇手長達74頁的宣言、社群媒體的貼文,以及寫在槍枝上頭的訊息——包括其他犯下種族相關殺人案件的兇手名稱,以及象徵《十四字箴言》的數字「14」,都透露塔蘭特的意識形態座落於「白人力量」(White Power)運動中。

「We must secure the existence of our people and a future for white children.」(我們應該保護我們民族的存亡以及給白人孩子的未來。)

白人至上主義者「最重要的理論家」大衛·藍恩(David Lane),於1980年代服刑期間,提出上述的《十四字箴言》,後來成為白人力量運動的核心思想。這股對於種族滅絕的畏懼也成為運動的趨力。藍恩是白人力量恐怖組織「秩序」(Order)的成員,該組織暗殺敵人,攻擊基礎建設,藉此煽動種族戰爭,此外也搶劫運鈔車,為全美各地相同組織提供資金。藍恩最終遭判刑190年,2007年於獄中去世。

在許多社會議題上,白人力量運動者與其他保守勢力的觀點一致,但是對他們而言,這些議題最終都與「種族滅絕」密切相關:他們反對不同種族聯姻、墮胎、同志運動,因為這會降低白人的生育率;他們反對移民,因為擔心自己將被「佔領」;白人至上運動家認為每個白人女性應該生育3個孩童,避免種族滅絕。

白人力量運動具有深刻的跨國性,彼此相互影響並支援。例如澳洲與紐西蘭的成員,可以閱讀美國白人力量的報紙,由藍恩創辦的白人力量組織「Wotansvolk」在全球41個國家都有代表。誓言對非白人族群發起「種族聖戰」的「造物者世界教會」(World Church of the Creator),在挪威、南非、加拿大以及紐西蘭都有分會。

比勞指出,對於白人力量運動而言,大規模平民傷亡並非目標,而是為了喚醒白人大眾意識到移民對於白人種族的威脅,並且利用暴力激起世界各地的白人發動種族戰爭。一如塔蘭特於宣言中表示:自己希望攻擊將導致槍枝政策的緊縮,藉此激起美國右翼掀起進一步的衝突。

將塔蘭特的攻擊視為某種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動,並與其他暴力事件連結,有助於我們理解類似的攻擊事件。

槍手塔蘭特於基督城恐攻前夕,將彈匣照片上傳至社群網站。其中Alexandre Bissonnette是2017年加拿大魁北克清真寺槍擊案的兇手,他殺害了6名正在禱告的民眾。

二、「恐怖主義」蘊含的雙重標準

若說右翼襲擊者時常僅被視為「異類」、「孤狼」,而非更廣大運動的一員,或是象徵整體社會的種族歧視,穆斯林社群在類似的攻擊事件後,往往淪為「恐怖主義」的頭號嫌疑犯,甚至被要求「清理門戶」。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學高級講師蒙登(Aurelien Mondon)與東倫敦大學犯罪學高級講師雲頓(Aaron Winter)撰文指出了「恐怖攻擊」的雙重標準

當涉及襲擊者是穆斯林、或是以伊斯蘭為名的攻擊事件時,政治人物與媒體通常自動認定這是恐怖主義,而穆斯林集體往往淪為嫌疑人。但是當白人(而且以白人之名)帶著清楚且明確的恐怖攻擊意圖執行右翼襲擊時,(他們)卻持續被個別化、病態化,僅僅被呈現為「瘋狂的行為」或是「不良的個體」。在基督城案例中,即便這位右翼恐怖份子留下宣言,清楚指出自己的思想來源,還是被形容成一位「在學校因為肥胖而被欺凌」的「大規模殺手」。

三、誰是真正的恐怖份子?

當然,將「穆斯林」自動等同「恐怖份子」的謬論,根本經不起檢驗。「鑄造新聞」(MintPress News)記者韋伯(Whitney Webb)提出數據反駁:九一一事件發生的2001年至2013年間,死於本土或境外恐怖主義攻擊的美國人共計3,380名,其中包括九一一攻擊與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本土恐攻。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九一一事件排除在外,死亡人數約剩400人,然而造成這些大規模死傷的兇手,「絕大部分並非穆斯林」。

另一方面,根據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社會責任醫師協會」(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九一一事件後的十年間,美國於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主導的「反恐戰爭」,至少已造成130萬人死亡。大量的穆斯林因為美國在中東與北非展開的戰爭死亡,但是大規模死傷所得到的媒體報導或關注卻不成比例,韋伯直言西方製造伊斯蘭恐懼症的氛圍,同時舒緩了入侵者(美國)對於(發生在穆斯林國家的)大規模殺害的不安。

美軍與阿富汗安全部隊於洛加爾省巡邏。(圖片來源:Omar Sobhani/Reuters)

四、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 媒體難辭其咎

基督城恐攻後,總部位於卡達的「半島電視台」質問:媒體是否助長了導致紐西蘭悲劇的仇恨?並將矛頭指向掌握五間澳洲報業的媒體鉅亨梅鐸(Rupert Murdoch)。

半島電視台引述澳洲伊斯蘭媒體公司「路徑新聞網」(OnePath Network)的統計,2017年梅鐸旗下的五份報紙,生產近3,000則提及伊斯蘭與穆斯林的新聞,當中包含「暴力」、「恐怖主義」、「激進」等字眼。

對於結果,路徑新聞網創辦人暨執行長瑪札尼(Malaz Majanni)表示:

2017年,每兩天就會有一則關於穆斯林的負面新聞出現在頭版,這必然影響澳洲主流社會對於伊斯蘭或穆斯林的理解。梅鐸的報紙以不成比例的篇幅報導穆斯林,並且誇張化了特定面向。這些報導製造分裂且十分危險,有時候更是完全錯誤。

瑪札尼直言,媒體助長了澳洲、紐西蘭以及全球的伊斯蘭恐懼症氛圍,「你(媒體)的話語與行為讓你難辭其咎。」

2010年,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穆斯林研究中心的研究,更是直接表示:初步證明與經驗性證據顯示,襲擊穆斯林的兇手,總是受到主流或媒體上的極端國族主義報導或評論所呈現的負面觀感所驅動。換句話說,媒體對於穆斯林的負面描述,甚至將穆斯林形容為恐怖份子,「大大助長了針對穆斯林的仇恨犯罪。」

五、伊斯蘭恐懼症進入澳洲公共政策

作家威爾森(Jason Wilson)在《衛報》的社論中指出:28歲的澳洲籍槍手,成長於種族歧視、排外與仇視穆斯林於澳洲迅速滋長的年代,並且爬梳了千禧年後的一連串事件,如何讓伊斯蘭恐懼症正式被納入澳洲的公共政策。

首先是2001年的坦帕號事件(Tampa Affair)。載有438名阿富汗難民的漁船,被挪威貨輪坦帕號救起,當坦帕號要求進入澳洲海域並卸下難民時,自由黨與國家黨的聯合政府不但拒絕請求,時任總理的霍華(John Howard)更派遣特種部隊登上甲板,並且揚言以「人口走私」罪名起訴船長。

幾天之後澳洲政府出台《邊境保護法案》,企圖授權政府使用武力驅逐領海內的船隻,並且拒絕船上人員聲請庇護——儘管這麼做違反了國際法。

然而,當時政府一連串的行為獲得選民的高度支持,這些難民被視為是「插隊者」、「挾持坦帕號的罪犯」,前國防部長瑞斯(Peter Reith)更稱這群尋求庇護的難民「可能為恐怖份子提供渠道。」威爾森認為,當時保守黨政府藉此事件,激起排外情緒,成功贏得該年的國會選舉。

就在現任澳洲總理暨自由黨黨魁的莫里森(Scott Morrison)譴責基督城槍手是「奪走無數人性命」的「極端、右翼、恐怖主義份子」時,不要忘了:2013年時任移民部長的他,提出「主權邊境行動」(Operation Sovereign Borders),對於企圖渡海尋求庇護的難民採取「零容忍」政策,包括軍艦驅離、將難民強制送往於諾魯與巴布亞新幾內亞馬努斯島上的拘留中心,至今已有數十名難民於拘留期間死亡。莫里森對此政策顯然洋洋得意。當川普對七個穆斯林國家發表旅遊禁令時,莫里森並未加入譴責行列,反而欣然同意地表示:「美國終於趕上澳洲的行列。」

威爾森認為,過去十年,國家機構敲響了排外與穆斯林仇恨的戰鼓,而正是這種「穆斯林、難民與移民被當成是澳洲公敵」的環境,滋養了「白人至上主義的恐怖攻擊」。

2012年,一台載有尋求庇護的難民的漁船,遭遇澳洲海軍巡邏船。(圖片來源:Scott Fisher/EPA)

六、這不是紐西蘭?

「許多直接受槍擊衝擊的人,可能都是來到紐西蘭的移民,可能是難民,他們選擇紐西蘭為家,而這裡就是他們的家。他們就是我們的一份子。相反地,那些對我們施加暴力的人不是。這些極端與暴力在紐西蘭沒有容身之處。」——紐西蘭總理阿爾登

事發之後,阿爾登政府隨即宣布將禁止軍用類半自動槍枝(MSSA)與突擊步槍,阿爾登本人更是披上頭巾訪視穆斯林社群,並在演說時使用穆斯林常用的問候語:「As-salaam Alaikum」(願你平安),強調穆斯林社群就是紐西蘭的一份子。溫柔但堅定的阿爾登也得到許多人的肯定。

然而,即便阿爾登本人宣示「這不是紐西蘭」,基督城恐攻確實掀開紐西蘭醜陋但較不為人知的一面。無論是阿爾登擔任黨魁的工黨、與工黨共組聯合政府的民粹反移民政黨「紐西蘭優先黨」,都在國家政策或公共辯論上,助長穆斯林歧視的氛圍。

例如,2002年工黨政府通過《抑制恐怖主義法案》。類似美國的《愛國者法案》,這套法案被批評賦予執法部門過大權力,結果卻是原住民社群與左翼行動者備受打擊。

最知名的案例,即是2007年一連串的「恐怖主義掃蕩行動」。當時300多位武裝警察以「搜尋違反抑制恐怖主義法案的證據」為由申請搜索票,封鎖以毛利人為主體的魯阿托基地區(Ruatoki),圍捕無政府主義者與毛利人運動家,手段包括設置路障、盤查民眾、突襲、武裝警察甚至登上載滿幼童的校車。最終檢察官卻因難以立證,拒絕以《抑制恐怖主義法案》起訴他們。之後也傳出紐西蘭矯正部打擊恐怖主義計畫,將「毛利人民族主義組織」視為特別威脅

相較於原住民行動者被視為國安威脅,攻擊基督城的槍手卻「逃過紐西蘭情資單位的雷達」。專門調查情報機關與吹哨者的紐西蘭記者道森(Suzie Dawson)撰文敘述,紐西蘭安全情報局或是政府通訊安全局如何將記者與和平示威者當作「恐怖份子」與監視目標。去年底,紐西蘭國會政府部門委員會的質問更揭露:包括紐西蘭警察局等政府單位,揮霍資源監視像是「綠色和平」這樣的非政府組織,或是紐西蘭綠黨,以及反對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示威者。

責任主編: 

巴黎直擊!巴西流亡議員揭露性少數處境

$
0
0
2019/04/03 12:00:00
苦勞網特約記者
譯者: 
苦勞網特約翻譯

流亡巴西議員威利斯。(圖片來源:Jean Wyllys/Reuters)

威利斯(Jean Wyllys)是巴西左翼政黨「社會主義與自由黨」(Socialism And Liberty Party)的進步派眾議員。自從收到的死亡威脅(絕大部分是恐同內容)不斷增加後,他便流亡至歐洲。在巴西這個每年有最多人權與環境運動人士被殺害的國家,威利斯於擔任眾議員期間,就許多禁忌議題展開辯論,例如愛滋病、針對女性的暴力、跨性者或性工作者遭遇的困難等等。他的努力導致巴西民法中的數個條款被廢止,讓同性伴侶得以民事結合。他所加入的社會主義與自由黨,是由勞工黨(Labour Party)中的基進左翼所籌組。勞工黨是巴西主要的左翼政黨。社會主義與自由黨是多個以反資本主義為綱領的社會運動匯聚而成。歷經勞工黨13年的執政,2016年的選舉見證了右翼勢力的崛起,相對而言,社會主義與自由黨的選舉結果顯得有些黯淡。之後,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宣布角逐元首,並在今年(2019)元旦宣誓就任巴西總統一職。他是中間偏右政黨「社會自由黨」(Social Liberal Party)的主席,卻以失言、與軍方關係密切以及其右翼立場而聞名。

3月14日,另類巴西人(Autres Brésils)在巴黎籌辦了一場威利斯的見面會。另類巴西人是一個就巴西社會人權、環境及社會正義問題提供分析的組織。此次活動的對象是法語群眾(法國國際特赦組織),並由巴黎市政廳支持。

現場參與者特別指出:活動當日,波索納洛與川普這兩個令人搖頭的組合正在白宮會面。此外這天也是里約市議員瑪麗埃爾·佛朗科(Marielle Franco)遇害一週年。2018年3月14日,對警察暴力持強烈批判立場的瑪麗埃爾·佛朗科結束參與一場以年輕黑人女性為主題的圓桌會議後,於里約熱內盧慘遭槍殺。事後調查發現,子彈源自於巴西警方。今年三月,警方逮捕兩名曾是武裝警察的嫌疑犯。瑪麗埃爾·佛朗科是社會主義與自由黨成員;更重要的是,她也是一位黑人及雙性戀女性。她出身貧窮社區,並為LGBT+權益奮鬥,在弱勢社區中對抗聯邦警察的行為失當與民兵組織。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她的謀殺調查相當草率。

見面會裡頭,威利斯述說自己的故事以及巴西的現況。首先,他解釋自己被選為兩屆眾議員,雖然第三次選舉順利當選,他仍決定逃離巴西。多年以來,他為民主、人權——特別是弱勢族群的權益——展開鬥爭。如同他所強調的:弱勢團體通常不被視為公民,甚至是人類。他嘗試以立法、預算案以及公共政策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議題,同時透過更民主的實踐,維持任期的透明:他並為此創辦獨一無二的社會評議會(Social Council)。

威利斯擔任眾議員期間,他在國際間的認可不斷增長,然而他在國內的名聲隨著2016年羅賽芙(Dilma Rousseff)政變(在檢察官未能提出提出確切的貪瀆證據的情況下,巴西國會以違反預算法為由,表決通過羅賽芙的彈劾案)而逐漸被摧毀。繼左翼領袖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2003至2011年的任期後,羅賽芙於2011至2016年間繼任總統。事實上,威利斯支持讓羅賽芙當選的民主程序。早在2011年第一屆任期時,威利斯就因公開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招來針對他的假新聞與死亡威脅。攻擊者要嘛恐同,要嘛就是宗教狂熱者。2016年起,他也成為反勞工黨與反包容社會政策下的獵物(例如:右翼議員於國會中羞辱其同志身份)。企圖將他形塑為全民公敵的侮辱與假新聞倍增。威利斯坦言勞工黨內部存在各種矛盾,但起碼他們仍照顧最貧窮的民眾。

巴西流亡議員威利斯於法國巴黎的見面會。(攝影:Coline Proy)

隨著「Bancada BBB」在國會中成立,這些威脅也日益增加。「Bancada BBB」,或稱「聖經、牛肉、子彈核心小組」(Bibles Beef & Bullets caucus),是由巴西維安部隊、農業部門與福音派教會勢力組成的保守派聯盟。擔任國會議員長達30年的波索納洛也是成員之一。之後他成為極右翼勢力的發言人,並且得到極右、自由派右翼與媒體的縱容;這群勢力為了終結勞工黨執政而沆瀣一氣,後者因貪瀆問題而元氣大傷。這樣的共謀也助長了誹謗、騷擾、各種暴力,甚至是謀殺的興起。

對威利斯而言,暴力事件的爆發導因於極右派、民兵及犯罪組織建立起連結,這些人與波索納洛都是基本教義派,支持福音派教會。暴力事件的爆發,導致瑪麗埃爾·佛朗科的遇害。這場悲劇象徵性地終結了左翼多來以來的包容政策導致的轉變。包容政策為有需要的弱勢群體與民眾提供了社會安全福利。瑪麗埃爾·佛朗科作為一名黑人及雙性戀女性,確實是包容政策下的產物,但是威利斯相信她的遇害凸顯了這些政策的侷限,因為顯然她未能得到保護。

瑪麗埃爾·佛朗科遇害後,威利斯面臨的威脅也日益增加。眾議院為他準備了一輛裝甲車及三名全職特工。然而,鑒於聯邦警察對於瑪麗埃爾·佛朗科的謀殺案調查如此怠慢,威利斯決定在美洲人權委員會(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上,以未曾被採用的證據提出正式告發。委員會分析證據後,認定威利斯與其家人處於險境,並且要求巴西採取新的保護措施,但最終徒勞無功。

波索納洛陣營將威利斯視為敵人並且否定他的人生經歷,隨著前者的勢力增長,威利斯認為巴西對他而言已不再安全。因此決定離開——這是特別困難的抉擇——不是因為他戀棧議員職位,而是因為他必須離開國內的朋友、家人與志業。但他也明白如果自己不活著,便無法為志業展開鬥爭,特別是瑪麗埃爾·佛朗科已經成為烈士(儘管她從未形容自己是受害者)。如今的威利斯得到了自由與安全的保障,並表示自己將為巴西人民的尊嚴奮鬥。

回答了幾個問題之後,他再次論及瑪麗埃爾·佛朗科。他解釋道,巴西從未正視350年以來的奴隸史,如今這樣的歷史便以種族主義的形式重新體現於巴西社會。加上陽剛霸權的因素,黑人女性淪為最終的受害者。瑪麗埃爾·佛朗科因為進入權力場域而成為標誌性人物。他也說明,巴西政府並未面對大規模處決貧窮黑人的歷史問題。

關於前巴西總統暨前屆選舉的左翼候選人魯拉,威利斯說他從未背離捲入貪污醜聞的魯拉,不是因為他是聖賢,而是因為他認為魯拉是法律戰的受害者,即政治對手利用法律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由於至今仍未發現任何明確的證據,魯拉毫無疑問是政治犯。威利斯認為魯拉之所以遭囚,比起貪瀆因素,不如說是因為選舉,因為他原本可以獲勝的。波索納洛任命審理魯拉案件的法官莫羅(Sergio Moro)為司法部長,更讓事實昭然若揭。事實上,如果魯拉的罪行真是貪瀆,那麼法官不會對波索納洛保持沈默,因為威利斯認為後者也並非清白如雪。

威利斯接著解釋,一如茨維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在其《民主的內部敵人》(The Inner Enemies of Democracy)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民主因為接受仇恨的論述,創造了自己的敵人。多年以來,波索納洛的仇恨論述已被默許,或許是因為他的攻擊對象,是一直以來承受誹謗的弱勢群體。

最後,威利斯提及兩點。第一、他並不想成為英雄,受到狂熱且過多的熱情。他要成為活著的社運份子,而不是投身英雄式的自殺任務中。再者,他也強調在盲目與理智淪喪的當下,我們有張大眼睛的責任。

見面會的設定有著非常明確的呈現方式,不能凸顯當今巴西掌權者之下的受害者,例如貧民窟(favela)居民及原住民等等。然而這樣的活動形式是充滿人性且良善的,能讓人一虧此次演說的核心,以及那些擔憂巴西的人們的關心。

責任主編: 

【南方一週】厄瓜多將驅逐維基解密負責人阿桑奇 巴西法院稱慶祝軍事政變符合「多元主義」

$
0
0
2019/04/05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於2012年起進入厄瓜多駐倫敦大使館。(圖片來源:Matt Dunham/AP)

厄瓜多:即將驅逐維基解密負責人阿桑奇

厄瓜多政府準備將維基解密(WikiLeaks)創辦人暨編輯阿桑奇(Julian Assange)逐出其駐倫敦的大使館。維基解密於推特上引述來自厄瓜多高級官員的說法,該官員並表示已與英國達成逮捕阿桑奇的協議。

維基解密的推文表示,厄瓜多政府將以「INA」文件為藉口驅逐阿桑奇。「INA」是一間位於巴拿馬的投資公司。一位厄瓜多反對派律師公佈了「INA」文件,聲稱這些文件顯示厄瓜多總統莫雷諾(Lenin Moreno)與家人可能涉及貪瀆與洗錢。莫雷諾曾經指控維基解密洩露這些文件。本週稍早,莫雷諾稱阿桑奇屢次違反「協議」,並且指控「阿桑奇說謊」。但是維基解密否認了關於洩漏文件的指控。

2011年,瑞典政府以阿桑奇涉及性侵害為由發布國際逮捕令。阿桑奇否認指控,並且擔憂自己將會從瑞典被引渡至美國。事後,阿桑奇向英國警方主動投案,並在挑戰引渡程序未果後,違反保釋條例逃亡。2012年,厄瓜多同意了阿桑奇的庇護申請。如今檢察官已經停止調查,但是英國警方表示,一旦阿桑奇離開大使館就會以違反保釋將他逮捕。阿桑奇表示,他擔心自己將被引渡至美國,並且因為發布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的政府資料遭指控。

巴西:法院稱慶祝軍事政變符合「多元主義」

巴西總統波索納洛日前下令軍方於3月31日紀念政變五十五週年,引發檢察總長與左翼人士的譴責。巴西上訴法院進一步推翻禁止政府慶祝政變的判決,理由是「巴西民主必須支持多元思想」,慶祝活動並未「違反人權」。

巴西的「三三一事件」,其實是1964年3月31日,軍方政變推翻了左翼總統古拉特。這位力行農業與教育改革的工黨總統被罷黜後,巴西歷經長達二十年的軍事統治,期間左翼人士與異議份子慘遭酷刑、殺害,甚至失蹤。包括前總統魯拉與羅賽芙都是酷刑受害者。

波索納洛否認三三一事件是場軍事政變。相反地,他將當年歷史形容為「軍政府拯救巴西免於共產黨的統治。」不過,巴西檢察總長辦公室發表強烈批判,表示三三一事件不僅「以違憲、暴力與反民主的方式推翻政府。之後的政權限制基本權利,並以暴力且系統性的方式鎮壓政治異議者。」

與鄰近的智利及阿根廷相異的是:1979年巴西訂定特赦法,當年迫害者至今仍未受到司法審判。羅賽芙於任內設置真相委員會,調查結果發現獨裁政權期間,共計434人遭處決或是失蹤。

西班牙:「空城」起義 凸顯鄉村人口流失問題

上週日,西班牙85個草根團體發起「西班牙空城起義」行動(Revuelta por la españa vaciada),號召十萬名偏遠地區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長期以來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政策,導致鄉村人口流失與基礎建設匱乏的問題。

西班牙目前有26個省份面臨人口流失的問題。根據「鄉村地區人口流失與發展研究中心」(Ceddar)研究顯示:該國53%的土地上,僅有5%的人口,其中16個省份是歐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西班牙西北部的莫利納德亞拉貢市,每平方公里僅有1.63人居住。

人口流失導致許多土地被收購。西班牙約有1,500個廢棄村莊,以低於十萬美元的價格出售。大型土地收購也將影響農業生產,衝擊糧食生產。

位於馬德里的空城起義遊行。(圖片來源:EFE)

智利:萬人反對獨裁時期退休金制度

在智利各地,萬名群眾也選在週日上街,抗議皮諾契特獨裁政權以來的退休金制度。這場「向退休基金管理人們說不」(No + AFP)的遊行,要求終止目前該國退休基金的私有化模式。

目前智利退休金制度是在1980年代皮諾契特統治時期制定,並由奉行新自由主義的「芝加哥男孩」經濟團隊所設計。當時智利政府廢止了原本的隨收隨付制,並改採強迫儲蓄制。每位工人需將月薪總額的10%存入個人帳戶,之後於退休時提領。目前智利共有6家基金管理公司,這些私人企業將退休基金投資於股市,並且藉由各種投資組合與「管理費」吸引工人。

2019年1月,這些公司支付民眾的平均退休金是236美元,遠低於該國最低工資的456美元。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ñera)提出改革政策,將退休金提領金額提高4%,增加部分由雇主承擔。不過抗議者認為現行退休金制度本身即是不公義的。籌劃遊行的「No + AFP」平台,則將立法草案送入國會,希望創立一個由工人、雇主、以及國家三方支付的退休金系統。

義大利:指控難民搜救志工「協助人口走私」

一名西班牙消防員因為參與地中海難民搜救,遭義大利政府指控「協助人口走私」與「非法移民」。

2017年,隸屬塞維亞市的消防員羅爾丹(Miguel Roldan)利用自己的20天假期,參與柏林非政府組織「Jugend Rettet」於地中海的難民救援行動。羅爾丹登上由漁船改造而成的救援船「Luventa」號,並於距離利比亞17海裡的公海上行動。20天內,救援團隊救起的難民高達5,000人。

根據國際移民組織(OIM)的統計,2017年共有3,116人試圖穿越地中海但是不幸罹難。在「Luventa」號執行任務的路線上,便佔了2,832人。

罪名一旦成立,羅爾丹最高可能面臨20年有期徒刑。2018年,另有3位消防員參與西班牙「專業緊急援助」協會(Proem-Aid)的救援行動,而遭希臘當局起訴,但是最後無罪釋放。然而,協會主席雷納(Oino Reina)可能不會那麼幸運,因為他面臨的是會對「非政府組織進行騷擾與攻擊」的義大利政府,特別是極右翼的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上任該國內政部長之後,情況更加嚴重。

責任主編: 

【2019年3月 捐款徵信】

$
0
0
2019/04/05 12:00:00

苦勞網是一個仰賴小額捐款運作的獨立媒體,為生產更多新聞內容,持續關注在主流社會中被漠視的異見與主體,需要您成為我們堅實的後盾!四月春天料峭,生存月數再透出危機,希望各位讀者朋友願意持續捐款支持我們、督促我們前進。

  • 定時定額捐款
  • 單筆捐款
  • 郵局帳戶、信用卡授權書

   郵局專用授權書 pdf(需親簽與用印,正本寄回苦勞網提供郵局核印建檔)

信用卡授權書 docpdfpages (mac)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葉門戰爭四週年 回顧美國涉戰史

$
0
0
2019/04/09 12:00:00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
譯者: 
苦勞網特約記者

【編按】葉門戰爭屆滿四年。四年前,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聯軍進攻葉門,至今已造成6萬多名葉門人喪生,更有1,400萬人面臨飢餓。聯合國稱葉門是目前世界上「人道主義危機最嚴重」的國家。美國作為沙烏地阿拉伯最大的軍售進口國,除了持續輸出數百億美元的武器,也為後者提供情報、後勤、訓練等支援。一如出生葉門的本文作者Shireen Al-Adeimi指出: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干預不可能持續。

隨著炸死學童的飛彈是美國製造的新聞被揭露,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記者哈紹吉被殺害,葉門戰爭才逐漸在美國國內受到正視。4月初,美國眾議院終於表決通過,要求川普政府停止支持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葉門的戰爭。不過,決議並未禁止美國無人機與特種部隊於葉門發動攻擊。此外,Shireen Al-Adeimi也認為,不能完全將功勞歸功於兩黨議員;相反地,這是因為行動者們不斷施壓,才能迫使國會採取明確措施。

原文標題"As War on Yemen Hits the 4-Year Mark, Here's a Brief History of U.S. Involvement",刊載於美國獨立刊物《In These Times》。

2015年,空襲後的葉門首都沙那。(圖片來源:Philippe Kropf/ UN OCHA)

葉門戰爭屆滿四週年。這場野蠻且持續至今的攻擊,奪走6萬多名葉門人的生命,並使全國一半的人口(1,400萬人)面臨饑荒。葉門戰爭原先是一場內戰,最終升級為聯合國所稱的「世界上最嚴重的人道危機」。葉門淪為國際勢力的殺戮戰場,沙烏地阿拉伯領導一場惡毒的轟炸行動,並且得到歐巴馬與川普政府的相繼支持。隨著美國的政治風向終於轉而反對這場戰爭,我們不能讓這場戰爭最初的支持者以及那些保持沈默的人們粉飾自己的罪行。我們必須誠實地評價美國對葉門人民的所作所為,才能終結這場戰爭,並且阻止類似的暴行再次發生。

葉門戰爭簡史

2015年3月26日,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葉門發動奇襲。24小時之內,攻擊摧毀該國空軍並且控制其領空。根據官方說法,進攻葉門的聯軍還包括了卡達(直到2017年6月)、摩洛哥(直到2019年2月)、巴林、科威特、埃及及其他阿拉伯與非洲盟國。聯軍的既定目標是讓腹背受敵的總統哈迪(Abd Rabbo Mansour Hadi)重新掌權。一個月前,胡塞武裝組織(Houthi)掌握首都沙那(Sana'a),削弱了哈迪執政的合法性。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干涉葉門既非新聞,更不讓人意外:由於葉門的戰略位置,歷史上每當君主或是親沙烏地阿拉伯的總統(例如哈迪)受到威脅,沙烏地阿拉伯便會出手干預。

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獲得美國、英國與法國等西方盟國的支持。干涉後數小時內,歐巴馬政府發表了聲明:「為了支持海灣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抵禦胡塞武裝組織的暴力行為,總統已授權為海灣合作委員會領導的軍事行動提供後勤與情報支援。」海灣合作委員會是一個包括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內的政治聯盟。

雖然這份聲明強調「美軍沒有在葉門採取直接軍事行動」,但也表明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成立了聯合策劃小組,以協調美國的軍事與情報支援。」事實上,歐巴馬在未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再一次地發動未經授權的境外軍事干預,因此違反了1973年的《戰爭權力法》(War Powers Act),該法賦予國會(而非總統)發動戰爭的權力。

後續幾年,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軍事援助顯然比一開始要來得更多,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聯軍已經犯下戰爭罪,但美國的支持仍堅定不移。歐巴馬任內,美國提供聯盟武器、協助確認轟炸目標,並為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戰機進行空中燃料補給。美國更為這場戰爭提供政治掩護,袒護沙烏地阿拉伯免於聯合國的審查,並堅決宣示美沙同盟的強大。

歐巴馬持續支持聯軍對葉門的封鎖,後者造成數以百萬計的葉門人陷入飢餓,而孩童們身形消瘦的照片也浮上檯面。歐巴馬持續支持聯軍,即便包含無國界醫生組織負責營運的醫院被反覆轟炸後亦然(而他們早已知道醫院的座標)。歐巴馬持續支持聯軍,即便大規模轟炸已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包括2016年3月的哈傑市場空襲(Hajjah market),119人不幸喪生其中,以及2016年10月的轟炸,140名於沙那參加喪禮的悼念者因此身亡。當證據顯示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美國最大的敵人「基地組織」並肩作戰時,歐巴馬仍持續支持聯軍。

表面上,軍事干預的目的是為了鎮壓葉門的胡賽組織,後者被指控為伊朗的代理人。然而聯軍遭遇的抵抗不僅來自胡賽組織,也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的前盟友(同時也是胡塞人的敵人),即葉門前總統沙雷(Ali Abdullah Saleh)。儘管沙雷在2011年被逐出政壇,但包含葉門共和國衛隊(Republican Guard)在內的數支軍事單位與安全部隊仍對他效忠。因此,雖然難以想像,沙雷與胡賽組織仍組成軍事聯盟,阻止聯軍持續推進。另一方面,哈迪與葉門伊斯蘭政黨的成員則對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表示支持。

至今葉門人仍在受苦,因為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對海上與陸地施行封鎖,8萬5千多名未滿五歲的孩童死於營養不良以及可預防的疾病。因為缺乏食物、藥品與飲水,每十分鐘就有一名未滿五歲的孩童死於飢餓和疾病。戰爭開始後的頭幾個月,人道危機就已經非常嚴重:2015年7月,樂施會警告:超過2千萬名葉門人需要安全的水源,並有1千多萬名葉門人難以獲得食物。2015年8月,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主席毛雷爾(Peter Maurer)也曾警告道:「歷經五個月戰事的葉門,已如歷經五年戰事的敘利亞。」

過去四年,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對葉門發動近兩萬起轟炸,其中6,184起目標為非軍事設施。(圖片來源:Yemen Data Project)

葉門戰爭 誰支持 誰反對

軍事介入之際,幾乎絕大多數的國會議員都沒有對歐巴馬發動的戰爭表示質疑。參議員克里斯·莫菲(Chris Murphy,民主黨-康乃狄克州)在2015年10月挑戰了歐巴馬的軍事干預,並在隔年與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共和黨-肯塔基州)聯手限制對沙烏地阿拉伯的軍售。這是唯二顯著的例外。2016年9月,他們的提案以71比27的票數通過。21名民主黨參議員——其中包含紐約州的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及加州的黛安·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49名共和黨員與緬因州獨立參議員安格斯·金(Angus King)投票支持該決議。

川普上任後不久,就推翻歐巴馬暫停對沙烏地阿拉伯出售精確導引武器(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的決定,並派遣美國特種部隊前往沙-葉邊境,導致葉門戰爭升溫。在簽署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2019 National Defence Authorization Act)時,川普撤銷為了降低葉門戰爭中平民傷亡所實施的限制措施。

桑德斯(Bernie Sanders,獨立參選-佛蒙特州)加入墨菲及麥克·李(Mike Lee,共和黨-猶他州)的行列,譴責美國涉入戰爭;他們援引《戰爭權力法》並提出「參議院第五十四號聯合決議案」(S.J.Res.54)時,止戰的努力終於在參議院中得到重視。十位民主黨參議員,包含軍火商德事隆(Textron)所在的羅德島的參議員,都一起協助提出了這次投票。順帶一提,這次投票是在2018年3月20日舉行——即美國入侵伊拉克十五週年的隔日。參議院最後在2018年12月通過這項決議案,當時所有民主黨與獨立參議員,加上七名共和黨參議員投下了贊成票。這是第一個援引《戰爭權力法》後通過參議院的提案。

雖然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決議案通過了參議院,卻無法順利進入眾議院,提案因此徒具象徵意義。當時共和黨眾議員已經阻擋眾議員羅·卡納(Ro Khanna,民主黨-加州)通過類似《戰爭權力法》提案的努力。類似的伎倆在眾議院已是第二次發生:一年前,眾議員卡納提出另一次《戰爭權力法》提案,同要被剝奪了特殊地位。然而,在2017年時,不只有共和黨應該單獨被批評,民主黨眾議院黨鞭霍爾(Steny Hoyer,民主黨-馬里蘭州)也一同阻擋了《戰爭權力法》提案。

政治風向轉變

國會耗費數年,透過挑戰合法性的方式,緩慢推動止戰,行動者不斷升高的抗議行動,迫使兩院採取明確行動阻止美國參戰。2019年2月,眾議院終於通過卡納的法案。一個月後,參議員桑德斯、墨菲和李再次成功地在參議院通過《戰爭權力法》決議案。一如往常,決議再度受到阻礙。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出修改了他們的提案版本,加入了反猶太主義的聲明,根據相關性原則(germaneness laws),使得同一份決議案無法通過參議院。1再一次地,反戰的努力進兩步,退一步。

如果眾議院最終通過決議案,民主黨人(包含那些公職人員)可能會因為協助結束葉門戰爭而獲得聲譽。但事實是:這些歷史性的勝利是國會裡少數人努力的成果,包含參議院的墨菲、桑德斯和李,以及眾議院的卡納。過去四年曾經投票贊成延續戰爭的人卻可以擺脫一切責任。畢竟,這已是川普的戰爭,儘管戰事是在歐巴馬眼皮之下展開與擴大的。

雖然歐巴馬尚未針對葉門的情形發表聲明,但有越來越多他任內的高級官員質疑美國對葉門戰爭的支持,甚至起草了一篇呼籲美國涉入戰爭的公開信。他們在信中承認了集體「失敗」,同時卻也扭曲歐巴馬政府的支持,是出於對「導彈對沙烏地阿拉伯邊界造成的真實威脅」的回應。歐巴馬在轟炸第一天就宣布支持沙烏地阿拉伯,胡賽組織的導彈則在近三個月後才射入沙烏地阿拉伯。

歐巴馬任期間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就是簽署這封公開信的其中一人。然而,她在歐巴馬時代身居高位,卻無視沙烏地阿拉伯在葉門犯下的罪行,甚至捍衛美方干預。同樣地,歐巴馬的國家安全副顧問班·羅德斯(Ben Rhodes)在將近四年後承認,「我們錯誤地認為對葉門戰爭謹慎且有條件的支持,將會影響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國聯合大公國的政策。」

這場毀滅性的戰爭屆滿四年,無數的美國官員與領導人應該承擔責任:儘管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戰爭罪的存在,歐巴馬政府還是參戰了;川普政府支持對港口城市荷台達(Hodeidah)的攻擊行動,使葉門半數人口面臨飢餓,並且導致戰事加劇。

如果沒有美國在武器、情報、訓練及地面作戰的支持,還有政治上的包庇,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干預不太可能持續這麼久。然而,終結美國參戰的過程卻是充滿黨派偏見,而多數政治領袖更是興趣缺缺。即使《戰爭權力法》決議案迫使川普政府終止對沙烏地阿拉伯聯軍的支持,兩國之間的軍售仍然持續(至今已累計達數百億美元)。

總有一天,這場戰爭將會畫下句點,葉門人也將在殘骸之中,逐步重建家園。然而,當他們回首往事,將會發現無數國家必須負起摧毀葉門的責任:沙烏地阿拉伯、美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其他積極參與殺戮、使葉門平民陷於飢饉的人。他們也會發現像加拿大這樣的國家,雖然有時候會對其軍售所導致的傷亡表達擔憂,卻持續從戰爭中獲利。

但是過程之中也有英雄,也就是那些對美國支持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國家發動戰爭表示反對的人們。儘管止戰的任務如此巨大且充滿不可能性,他們仍寫著信、舉著標語,參加守夜活動並且激烈抗議。葉門人民將感謝他們,因為他們將為美國所支持的葉門戰爭劃下句點。

  • 1.即修正案必須與決議案的主旨有密切關聯。這裡指的是眾議院共和黨人反過頭來利用這點,在決議案中加入無關宏旨的譴責反猶太主義聲明,導致議事程序拖延。
責任主編: 

長榮空服員二度勞資調解破局 下週再談 工會不排除罷工

$
0
0
2019/04/09 12:00:00
苦勞網記者

長榮空服員是否會發動罷工近期備受矚目,今日(4/9)勞資雙方在桃園市政府歷經五小時調解,仍未能就訴求達成共識,工會表示將給資方最後一次機會,於17日進行第三次調解,若調解破裂後續不排除發動罷工。

空服員工會和長榮航空今進行第二次勞資爭議調解,工會在會前說明訴求。(攝影:張智琦)

長榮空服員不滿平均月薪與華航落差近一萬元,且長榮普遍存在過勞航班的問題,從2017年開始與資方展開團體協約會議,但歷經一年半雙方仍未達共識,工會於是關閉協商,向桃市府申請勞資爭議調解,並提出三大訴求「提高外站津貼、非會員禁搭便車」、「改善過勞航班」、「納入勞工參與管理制度」,但繼3月5日第一次調解會議沒結果,今日第二次調解仍沒能達成共識。

工會提出的三大訴求中,首先是要求提高空服員的外站津貼,非會員不得享有。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會員代表、長榮空服員林昱嘉表示,長榮的外站津貼比起華航每小時少了60元,加總起來長榮空服員月薪就比華航低一萬元。但長榮近年獲利、營收都高於華航,資方賺飽卻沒有分配給勞工,強調空服員爭取調薪完全合理。

其次,空服員工會提出改善過勞航班訴求,包括台北-東京、台北-北京、台北-金邊等航線,都是瀕臨12小時、較容易超時的航班,工會希望公司能將當天來回班,改為過夜班,讓組員可在外站過夜休息。林昱嘉說,長榮這兩年累計超時航班超過120次,勞檢裁罰高達150萬,凸顯改善過勞航班的必要性。

最後,工會的第三個訴求是希望改善專制的管理制度,林昱嘉指出,過去長榮曾發生外籍乘客強迫空服員幫忙擦屁股,及資方不當約談空服員等情事,反映長榮管理專制的問題,要求公司讓工會參與懲處員工的決策機制,並增設勞工董事,改善此問題。

今日協調歷經五小時至下午兩點多,勞資雙方仍未能達共識,於是另約17日進行第三次調解。工會表示,針對過勞航班,資方這次僅願改善其中一條台北-東京航線;在調薪部分,僅提出「安全服勤津貼」,針對紅眼航班、極早航班給予津貼500元,並非結構性調薪,調幅比例更嚴重背離基層期望。對於勞資雙方僵持不下之部分,市府調解委員會提出將啟動入廠調查,釐清調薪和合理分配之空間。

至於工會相當重視、攸關工會團結權的「禁搭便車」條款,資方原不願確切回覆,但最後終於同意將針對「工會本身給予差異化的福利措施」,並允諾一週內給出對案。工會表示,願給資方最後一次機會,將於17日第三次調解討論禁搭便車條款的對案,並強調針對禁搭便車條款無讓步之可能,若調解破裂將不排除罷工。

今日長榮勞資調解歷經五小時仍未達共識。(攝影:張智琦)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樂生門柱突遭拆 院民心痛抗議 文化局:將督促衛福部復原

$
0
0
2019/04/10 12:00:00
苦勞網記者

新莊樂生療養院4月3日傳出北市捷運局無預警拆除樂生大門門柱的事件,引起樂生院民和青年樂生聯盟不滿,今日(4/10)偕同數十名聲援學生前往衛福部抗議,要求重建樂生的主事者衛福部徹查責任,並協調新北市文化局復原樂生大門。文化局稍早發出新聞稿表示,將會督促衛福部復原門柱。

樂生院民和聲援學生上午到衛福部抗議。(攝影:張智琦)

4月3日,北市捷運局以「施作排水溝工程」為由,在未告知樂生院民的情況下,拆除樂生大門的遺構和部分牆面,引起毀壞文化景觀的疑慮,也遭抨擊衛福部主導的樂生重建計畫都是沒跟院民溝通的黑箱計畫,今日樂生自救會和學生齊聚衛福部前,高喊「強拆樂生毀人權,黑箱重建騙院民!」呼籲衛福部出面處理。

「樂生大門一個門柱被拆掉,傷到每一個漢生病人的心!」樂生保留自救會榮譽會長李添培說,樂生療養院已經有89年的歷史,過去多少漢生病患者是從這個大門進去,和家人分離,然後在樂生院長年隔離生活,大門表示了紀念的價值,是必須要保留的入口意象,政府卻擅自拆掉,怎麼對得起樂生院民?

樂青成員林秀芃指出,2009年樂生療養院登錄為文化景觀,整個大門和門柱也在文化景觀範圍內,濃縮了樂生保留運動十幾年來由樂生院民、老師學生和社會大眾捍衛的人權進步價值。然而,大門口卻在未告知樂生院民的狀況下被拆掉,衛福部和院方竟也不知情,她痛批捷運局此舉「非常荒謬」。

林秀芃強調,當前樂生院重建方案的依據是《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當中開宗明義就說要「對因隔離治療政策導致社會排除,身心遭受痛苦之漢生病病患,給與撫慰及補償,並保障其醫療及安養權益」,政府也才會推出「漢生病醫療人權園區」規劃案,但目前的重建計畫卻非常黑箱,沒有讓院民參與園區設計,衛福部也沒確切規劃院民的醫療和安養權利,擔心重建過程可能拆掉其他院舍,也可能強迫院民搬到新大樓,直言無法接受政府這樣的黑箱作業。

衛福部醫管會執行長王必勝出面回應表示,對於樂生門柱被拆除「很遺憾」,樂生院方和衛福部第一時間不知情,承諾會跟捷運局和新北文化局做了解處理。至於重建計畫不透明的問題,他則承諾會和院民充分溝通,也會在網路公開資訊。

樂生大門的門柱被拆除前的模樣。(圖片來源:青年樂生聯盟)

捷運局稱拆門柱未違法 新北文化局:將復原

然而,捷運局為何未知會其他單位和院民就逕自拆除樂生大門門柱?北市捷運局新莊機廠工務所主任施勇伸受訪表示,這是為了規劃未來樂生通過新院區和大樓的道路,因為柱子剛好位在道路中間,跟要規劃的道路和排水溝衝突,所以先移除,「這條道路是以前就規劃了,不可能動工區任何東西都要報備。」

他也強調,經新北市文化局考察,該門柱是1982到1990年之間做的,不具五十年的文資身分,所以沒有違反《文資法》的問題。但因為院民有感情,會和衛福部和樂生院方討論,未來「入口意象案」會討論要不要復原,或者偏移一點重建,「如果院方決定入口意象復原,我們會配合。」

新北市文化局則發出新聞稿證實,北捷日前拆除的樂生門柱雖位在文化景觀範圍內,但不具法定文化資產身分。文化局將積極監督衛福部及捷運局,在新莊捷運機廠工程完工後,將門柱原貌修復,同時要求衛福部應在網站上公開本案各項工程進度,恢復樂生原有樣貌。

不過,文資保存人士蕭文杰批評文化局過於怠惰,指樂生門柱也在整個樂生文化景觀保存範圍內,沒罰則也不可亂拆,必須經過新北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才能動工。

林秀芃則呼籲,未來設計規劃樂生園區的「入口意象案」,應該放進自救會之前一直主張的「大平台」訴求,「院民平均年齡八十幾歲了,大家都在等重建,而且希望是好的重建,否則是糟蹋院民」,如果政府沒法保存樂生的進步價值,一定會再回來抗議。

青年樂生聯盟呼籲政府公開重建資訊,並讓院民參與園區規劃。(攝影:張智琦)樂生院民拿著樂生院的模型。(攝影:張智琦)樂生院民由左至右為周富子、藍彩雲、李添培。(攝影:張智琦)

責任主編: 

NCC裁罰假新聞 6百傳播師生支持 「應同一標準審視所有媒體」

$
0
0
2019/04/12 12:00:00
苦勞網記者

中天新聞台日前因播出「三市長合體現鳳凰展翅」、「農民丟棄200萬噸文旦」等新聞,遭NCC認定違反事實查證原則,接連重罰200萬,全台新聞傳播學生也發起連署「捍衛新聞環境、支持NCC裁罰決議」,截至今日有648名各校師生加入連署,他們呼籲NCC對於不當報導應「當罰則罰」,也應以同一標準審視所有媒體。

新聞傳播學生今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捍衛新聞環境、支持NCC裁罰決議」連署結果。(攝影:張智琦)

不滿台灣媒體充斥偏頗和誤導新聞,台師大傳播所學生3月底發起「捍衛新聞環境、支持NCC裁罰決議」連署活動,獲得熱烈響應,目前共有648名新聞傳播師生參與連署,連署學生遍及台大、師大、政大、輔大、世新等45間大學的傳播系所,連署學者則有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方念萱、台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世新資傳系教授賴鼎銘等人。

連署共同發起人、台師大大傳所碩士生莊貿捷表示,評斷新聞是否是「不當新聞」或「假新聞」最基本的標準是,新聞有沒有做到消息來源的平衡、多方報導,以及新聞的用字遣詞有沒有中立客觀。然而,他們卻看到部分媒體新聞未經嚴謹查證,對社會造成傷害,才發起連署活動。

莊貿捷表示,他們支持NCC裁罰中天,但NCC應該標準公平一致,當其他媒體也犯同樣的錯,也應該予以裁罰。他坦承,除了中天以外,其他媒體也做過類似違反事實查證的新聞,所以他們呼籲NCC既然已經對中天開罰,現在開始就應該用同樣標準檢視其他媒體。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發起人、台大學生會長吳奕柔說,由於假新聞和偏頗報導氾濫,近日台大和政大發起「拒看中天」的自主轉台運動,台大學生會也和校方達共識,目前校內餐廳的電視台已可自由轉台,有更多元的頻道可供欣賞。她認為,自主轉台運動顯示學生對於假新聞和偏頗報導的氾濫都很憤怒。

她也指出,NCC裁罰中天的假新聞,是基於中天違反《衛廣法》、違反事實原則的裁罰,社會大眾應了解裁罰原因。她預告,明天抵制假新聞陣線將舉辦成立記者會,並將發起「抵制假新聞小蜜蜂」等活動,希望各界正視假新聞問題。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生蘇怡兢認為,目前部分媒體自律機制已經失控,學生站出來連署捍衛新聞品質,是對新聞的他律;當媒體違反新聞倫理甚至違法,他們支持政府依法做出必要措施。她強調,媒體不該濫用公器傳遞錯誤資訊,打著新聞自由之名傷害新聞自由,並呼籲NCC裁罰要符合公平原則,媒體也應該回歸自律,還給閱聽眾一個好的媒體環境。

不過,對於NCC裁罰媒體的「假新聞」,也有聲音擔心NCC過度干預新聞自由,對此莊貿捷表示,他們主張NCC有權依法開罰,但不能只是罰特定媒體,標準應該一體適用。他也表示,媒體應落實自律,進行事實查證,但學生也希望站出來發揮「他律」作用,號召社會大眾積極檢舉抵制不實報導。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南方一週】南韓法院裁定墮胎禁令違憲 英研究指媒體不願稱極右翼襲擊者為「恐怖份子」

$
0
0
2019/04/13 12:00:00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南韓法院判決墮胎禁令違憲後,倡議者於憲法法庭外相擁慶祝。(圖片來源:Yonhap/EPA)

南韓:法院裁定墮胎禁令違憲

南韓憲法法庭週四(4/11)裁定墮胎禁令違憲,並且要求國會於2020年底前修法放寬目前的墮胎規定,否則該規定將自動廢除。南韓自1953年禁止墮胎,根據現行法律,執行手術的醫生最高可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婦女則可能面臨1年刑期,或是高達2百萬韓圓(約台幣5萬多元)的罰款。

「墮胎禁令限制婦女追求自己命運的權利,並限縮她們獲得安全且即時的程序,因此違反她們的健康權。」法院聲明表示。「胚胎的生存與發展完全依賴母親的身體,所以無法結論說他們是分離、獨立的生命,並擁有生命的權利。」

由36個已發展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仍有五個會員國禁止墮胎,南韓即是其中之一。半島新聞台(Al Jazeera)報導指出,在南韓,因為墮胎而被定罪的案例不多,然而禁令導致婦女尋求非法且昂貴的手術,並且製造了社會恥辱感。

英國:研究發現 媒體不願將極右翼襲擊者稱為「恐怖份子」

一間英國媒體研究公司於紐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攻擊案後的統計結果發現:相較於伊斯蘭極端份子,極右翼襲擊者被媒體指認為「恐怖份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根據「Signal AI」的統計,當襲擊的嫌疑人表明伊斯蘭信仰時,78%的報導內容提及「恐怖主義」;相較之下,Signal AI統計過去兩年20萬件涉及極右翼襲擊者的廣播腳本與新聞文章,只有24%的報導以「恐怖份子」稱呼,兩者相差3倍。

該公司的統計結果也顯示:基督城清真寺遭白人至上者攻擊是「值得注意」的例外,32.4%的相關報導提及了「恐怖主義」。Signal AI認為,這應該與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於案發後6小時內將襲擊稱為「恐怖主義行為」有關。該公司分析師摩爾(Ben Moore)表示,這顯示具影響力的人物,有轉變事件與議題的敘述的能力,他們的語言會滲入媒體,並可能進入公共對話。

厄瓜多:原住民告政府 為採石油侵犯領域

兩百多名瓦奧族(Waorani)族人手持長茅,身著傳統服飾,遊行前往厄瓜多普約市( Puyo)的法院,控告厄瓜多政府為了開採石油侵犯他們的權利,並將他們的領域交由國際企業競標。

瓦奧族指控政府舉辦的諮詢程序是「詐欺」,根據厄瓜多與國際法律,開採計劃前,政府必須警告社區計畫的負面影響,並且取得社區同意。瓦奧族表示,2012年的諮詢過程,只是一連串的政府簡報,告訴他們因石油賺取的金錢將對社區有利,卻未提及計畫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之後政府便將亞馬遜地區分區供國際競標,其中也包含瓦奧族的領域。

去年,厄瓜多總統莫雷諾(Lenin Moreno)提出「東南石油回合」(South-East Oil Round )計畫,開放亞馬遜東南部供石油與天然氣企業競標。政府宣稱計畫是為了提振該國自2014年油價暴跌以來衰弱的石油經濟,預估計畫將產生8億美元的收入。厄瓜多官員表示,包括殼牌(Shell)與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e)都已表達興趣。

瓦奧族遊行前往法院。(圖片來源:Kimberley Brown/Al Jazeera)

美國:指名伊朗軍隊「恐怖組織」 經濟衝擊持續升高

美國總統川普週一(4/8)宣布:伊朗的國家軍隊「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是外國「恐怖主義組織」。這是首次有國家軍隊被華盛頓當局認定為恐怖組織。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SNSC)隨後也立即回擊,宣布美國才是「恐怖主義政府」,並將美國中央司令部與相關組織列入「恐怖主義組織」。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表聲明譴責華盛頓,稱美國的決定是「違法且危險的行動」,「將對地區與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重大威脅,更是公然違反國際法規定。」

不過,伊斯蘭革命衛隊被美國指定為恐怖主義組織後,預計將對伊朗經濟造成進一步衝擊。美國將可禁止任何對伊斯蘭革命衛隊提供實質協助的人員入境,甚至以「違反經濟制裁」為由起訴他們。這些人員包括與伊斯蘭革命衛隊相關組織往來的歐洲與亞洲企業。美國國務卿蓬佩奥(Mike Pompeo)表示,該決定將於一週後生效。

自從川普去年(2018)5月單方面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後,隨即對德黑蘭重啟制裁,對該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目前共計有60多個組織被美國認定為恐怖組織,除了基地組織、伊斯蘭國以外,還有巴勒斯坦武裝團體「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哥倫比亞左翼游擊隊「哥倫比亞革命軍-人民軍」,以及爭取庫德族獨立的政黨暨武裝團體「庫德斯坦工人黨」。

責任主編: 

教師法修法 開解雇大門 工會怒吼反對修惡

$
0
0
2019/04/15 12:00:00
苦勞網記者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4/15)審議《教師法》修正案,政院版本因大幅增加教師解聘要件,引起極大爭議。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等教師工會上午在立院外抗議,痛批《教師法》修法將讓校方任意剝奪教師工作權,強烈反對修惡。教育部長潘文忠則表示,會再審慎討論爭議條文,預計週三將再進入逐條審查。

各大教師工會反對政府修惡《教師法》。(攝影:張智琦)

立法院今審查政院提出的《教師法》修正案,家長團體和教師團體立場針鋒相對,家長團體如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全國家長教育志工團體聯盟和人本教育基金會支持修法,認為政院版有助「汰除不適任教師」,防止狼師和虐童教師傷害孩童。然而,教師團體卻擔心,《教師法》修正案大幅增列解聘要件、限縮教師工作權,形同是一部「解雇教師的刑法」。

政院和教育部聲稱,這次《教師法》修正主要目的在「處理不適任教師」,而爭議點也集中在政院版第四章的「解聘、不續聘、停聘及資遣」,其中第14、15、27條等條文,都遭教師工會抨擊大開方便家長團體和校方解雇教師的大門。

例如《教師法》第14條第十三款:「行為違反法規,且違反教師專業倫理、學術倫理或損害教師職務之尊嚴,經學校查證屬實,有解聘及終身不得聘任為教師之必要。」

全教總就質疑,開車超速也可能被校方解讀為損害教師尊嚴,校方單憑這一條就可以將許多老師解聘。另外,現行教師觸犯刑法,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且未獲緩刑宣告」才構成解聘要件,但本次修法卻大幅增加了「受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且獲緩刑宣告」,或「受一年未滿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宣告確定」,也在解聘要件內。

因教師解聘是由各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決定,這次修法也降低教評會的教師比例,改由學校增聘外部委員,將上述教師代表改為「少於」總額二分之一。全教產批評,這個提案是無視教師專業自主,讓沒有專業背景的其他人踐踏教師專業,強調有些不適任教師之所以難以處理,並非教評會「師師相護」,而是因為校方不提報所致。

對於大專院校教師來說,本次修法也有莫大衝擊,亦即新增了第27條「違反限期升等」與「違反教師評鑑」之解雇條款。高教工會痛批,最高行政法院早已有多個判決確定,大學要依《教師法》第14條佐證教師有「違反聘約情節重大」情事才能不續聘教師,不能單以教師「未限期升等」為由解聘,而應回歸「不適任教師」綜合審查,但政院現在卻想要將限年升等條款與教師評鑑懲罰「就地合法」。

除了各大教師工會反《教師法》修法,今日也有許多立委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時表達反對意見,要求教育部審慎修法。潘文忠表示,這次修法聚焦在處理不適任教師上,外界有疑義的條文,教育部會審酌,如果修法不會比現況更好,也不會堅持,承諾會和教師團體再溝通,「不會讓《教師法》成為學校減少人事的工具」。

《教師法》修法爭議持續延燒,遭批為「解雇教師的刑法」。(攝影:張智琦)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 

貪瀆、選舉舞弊、擁抱新自由主義 厄瓜多總統莫雷諾為何出賣阿桑奇

$
0
0
2019/04/17 12:00:00
記者、作家
譯者: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厄瓜多將維基解密共同創辦人阿桑奇逐出大使館的新聞,引發國際關注。六年前,厄瓜多的左翼總統柯利亞批准了阿桑奇的政治庇護,時至今日,曾任柯利亞副手的現任總統莫雷諾,卻放任倫敦警察進入使館逮人。美國調查新聞網站「Grayzone」此文,從這位貪瀆醜聞纏身的厄瓜多總統轉向新自由主義的角度切入,解釋了阿桑奇遭驅逐的原因。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左)與厄瓜多總統莫雷諾。(圖片來源:英國《衛報》)

六名英國員警將阿桑奇(Julian Assange)拖出厄瓜多駐倫敦大使館的影像,激起全球公民的憤怒。許多人都曾警告阿桑奇將會被引渡到美國,並因謀反罪名面臨審判,一旦美國聯邦檢察官得逞,他可能將被起訴更多罪名,連帶導致許多新聞業的標準作業淪為非法。這樣的景象,都得歸咎於厄瓜多政府在總統莫雷諾(Lenin Moreno)執政期間的轉型。

至少從2018年12月起,莫雷諾一直設法將阿桑奇逐出大使館。莫雷諾的行徑,驚人地逆轉了厄瓜多前任總統柯利亞(Rafael Correa)的政策。柯利亞這位無畏、進步的領袖,2012年時批准了阿桑奇的庇護,現在自己卻過著流亡的生活。

儘管厄瓜多外交部長瓦倫西亞(Jose Valencia)將阿桑奇被厄瓜多政府驅逐怪罪於阿桑奇自己「無理」,但出賣阿桑奇,顯然是莫雷諾右傾計畫的副產品。

自從莫雷諾核心集團內廣泛貪瀆的新聞浮上檯面後,政治不穩定的局勢橫掃了厄瓜多。在醜聞爆發之際,莫雷諾正轉向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包括啟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大規模借貸方案,以及逐漸且全面擁抱、支持美國在拉丁美洲地區的外交政策。為了滿足華盛頓當局,並規避自身的麻煩,莫雷諾迫不及待地犧牲阿桑奇。

INA文件醜聞與持續擴大的政治不安定

阿桑奇從厄瓜多大使館被逐出的主要原因,顯然是因為維基解密(WikiLeaks)決定再次刊登莫雷諾如何利用巴拿馬境外銀行帳號的細節,這份文件因為醜聞中心的空殼公司(INA投資公司)而被命名為「INA文件」。

厄瓜多通訊部長米切萊納(Andrés Michelena)甚至宣稱「INA文件」是阿桑奇、前總統柯利亞與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的陰謀。

「INA文件」醜聞使莫雷諾的政權蒙上陰影,動搖政府打擊機構貪腐的誓言。醜聞也揭露了與莫雷諾關係密切的馬西亞斯(Xavier Macias),為了讓中國國有建築企業「中國水電」獲得(價值28億美元的)科卡科多-辛克雷水電站的合約與薩莫拉市3,000MW電廠進行遊說。

來自中國企業的金流,都是經過屬於INA投資公司的巴拿馬銀行帳戶;而INA是一間創立於著名避稅天堂貝里斯(Belize)的空殼公司,擁有者就是現任厄瓜多總統的兄弟艾德溫·莫雷諾(Edwin Moreno Garcés)。最關鍵的證據顯示:總統莫雷諾因擔任聯合國殘疾與無障礙問題特使,與家人居住在瑞士日內瓦的期間,INA投資公司的資金被用來購買西班牙亞利坎提市一間140平方公尺的公寓,以及莫雷諾與家人的奢侈品。

隨著莫雷諾面臨的壓力逐漸升高,厄瓜多檢察總長在3月19日發布聲明,表示已對涉及總統與其家人的「INA文件」醜聞展開調查。接著,3月27日,厄瓜多國會通過表決,支持調查莫雷諾涉嫌在巴拿馬的境外銀行交易。根據《厄瓜多即時報》(Ecuador Inmediato),表訂於4月1日舉辦的首次公開聽證會也包括153位公職人員與所有國會議員。

貪瀆醜聞的發生,適逢莫雷諾執政與厄瓜多經濟深陷一連串重大危機的時刻。3月24日的地方選舉,以及同一天的社會控制與公民參與委員會(CPCCS)選舉,充斥一系列涉及計票舞弊的爭議與違規,包括企圖作廢空白票,抹黑或取消前總統柯利亞支持所候選人的競選資格。美洲國家組織(OAS)選舉觀察團的報告特別指出選舉缺乏透明度與正當性的嚴重情形。

劇情出現令人意外的轉折:美國大使查普曼(Todd Chapman)被發現在3月24日選舉期間,拜訪厄瓜多中選會總部,並涉嫌以官方觀選員的身份參與選舉。這樣的干預行為在社群媒體上受到廣泛譴責,因為目前選舉規則禁止外國勢力在觀察或是干預選舉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因此查普曼的行為被認為是非法的,但是在莫雷諾執政的厄瓜多,恰好成為當前情況的完美寫照。

IMF交易與向美國輸誠

IMF董事會於會議期間,通過一項向莫雷諾政府提供42億美元的借貸方案,用於打造一個「更有活力、永續性、包容性,並對所有厄瓜多人有利的經濟」。在協議批准的同時,一萬多名公部門工人被裁員,此外刪減公共與社會支出的政策仍在持續、最低工資水平下降、就業安全的保障被取消...,這些都意味著:莫雷諾執政下的厄瓜多,正在急速轉向新自由主義。

這筆IMF交易案發生的同時,厄瓜多政府持續試圖將阿桑奇逐出倫敦大使館。因此,阿桑奇被逮捕,就象徵著莫雷諾政府為了配合國際金融勢力的要求,願意放棄國家主權的任何一個部分,無論是政治、外交或經濟。

同樣地,我們也看到莫雷諾越來越配合川普政府與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從他與前川普競選主任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的私人會面、於厄瓜多總統府公開接見(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乃至於批准啟用新的「安全合作辦公室」,藉此取代舊的曼塔(Manta,位於厄瓜多西部的城鎮)美軍基地,莫雷諾擁護川普在拉美實行的「門羅主義」政策昭然若揭。

同時,莫雷諾也竭盡全力,破壞柯利亞與該地區其他進步領袖們所打造的拉丁美洲的團結。

3月13日,莫雷諾宣布厄瓜多將撤出2008年時由阿根廷的基西納(Nestor Kirchner)、委內瑞拉的查維茲(Hugo Chavez)以及巴西的魯拉(Lula Da Silva)等南美洲粉紅潮領袖們創立的「南美洲國家聯盟」(UNASUR)。該計畫源於西蒙·玻利瓦(Simon Bolivar)的長期願景,將南美洲視為好幾個共和國組成的聯邦,計劃目的在於鞏固拉美進步政府日益增長的經濟與政治融合,最終希望迎頭趕上歐盟的現有架構。

莫雷諾在新聞稿中抱怨,缺乏拉美右傾政府的參與,以及他稱之為「那些複製了21世紀社會主義最嚴重的惡習、某些領袖不負責任的行為」,危及了南美洲國家組織。

與1820年代的法蘭西斯科·桑坦德(Francisco Santander)及大哥倫比亞(Gran Colombia)計畫類似,莫雷諾選擇親美的外交政策,以及基於自由貿易與經濟自由化的商業關係。他也跟隨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阿根廷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等其他拉美右翼領袖的步伐,正式承認瓜伊多(Juan Guaido)是委內瑞拉的總統。莫雷諾甚至出席了「南美洲發展與進步論壇」(Prosur)的創立峰會,這是一個由親美的新自由主義政府新成立的集團。

「誰還會相信厄瓜多?」

莫雷諾決定讓阿桑奇噤聲並將他驅逐,使他獲得了川普政府的信賴,同時也讓大眾與國際媒體不再關注厄瓜多國內逐漸擴大的危機。境外銀行帳戶的貪瀆交易、3月24日充斥舞弊的選舉,以及對於厄瓜多經濟的管理失當,已讓莫雷諾深陷麻煩。

一切都沒有超出柯利亞的警告,這位厄瓜多前總統在2012年率先批准了為阿桑奇提供政治庇護。在他的臉書被封鎖後,柯利亞表示:「因為維基解密公佈了『INA文件』的貪瀆新聞,莫雷諾出於仇恨,想要毀掉阿桑奇的人生。他或許做到了,但是卻對國家造成嚴重損害。誰還會相信厄瓜多?」

總的來說,如今的厄瓜多就像是1990年代遍佈拉丁美洲的新自由主義政權,面臨IMF制裁式的撙節、國家機構日益不安定,此外幾乎完全服從美國在拉美的外交政策成了新的政策標準。交出阿桑奇,讓他可能被引渡至美國,這是莫雷諾向右轉之後不可避免的結果,但是他的出賣之路還遠遠沒有結束。

責任主編: 

北約成立70年:戰爭與難民爭議纏身

$
0
0
2019/04/19 12:00:00
格拉斯哥大學媒體小組成員,著有《來自委內瑞拉的壞消息:二十年來的假新聞與不實報導》
譯者: 
苦勞網特約翻譯

【編按】70年前的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了。作為冷戰對峙期間的產物,北約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卻仍持續擴張;雖然號稱是防禦組織,卻接連轟炸南斯拉夫、利比亞,參與對阿富汗的攻擊與佔領。此外,面對當前地中海與中東爆發的難民危機,主導北約的西方國家難辭其咎。時值北約誕生70週年,南方國際選譯此文,回顧這些年來北約於世界各地進行軍事干預的歷史,釐清北約組織的根本性質。

原文標題"As Increasingly Unpopular NATO Turns 70, Has the Organization Reached its Retirement Age?",刊載於美國新聞網站「MintPress News」。

去年(2018)7月,美國總統川普出席北約高峰會時,示威者走上布魯塞爾街頭抗議,並要求減少軍事支出。(圖片來源:Geert Vanden Wijngaert/AP)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以下簡稱北約)現在正於華盛頓會面,以慶祝軍事同盟的70周年生日。然而,這場盛會一點也不歡樂。這周,北約官方確認了中國──而非俄羅斯──為它們的頭號敵人,此舉象徵了新一輪的軍事集結,目標則是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聲稱:「中國將成為21世紀大西洋兩岸的主題。」

轉而關注中國,是美國既定外交政策的延續。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宣布美國「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預計於2020年前在該區域部署近三分之二的美國海軍,以及包圍中國的軍事集結——從中東與阿富汗,到澳洲、關島和日本,美軍基地數量已超過400多個

去年年底,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譴責中國在南海的「帝國與侵略」,對於熟悉分析歐威爾式(Orwellian)政治話語的人們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感到憂心的評論。更不祥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要求歐洲的北約成員國在組織裡「做好他們的份內工作」,這番話暗示將有新的軍事集結。根據報導,川普曾經考慮退出北約。然而,從本周的高峰會議看來,其可能性似乎已經消退,因為這位反覆無常的總統已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務上。

北約的歷史

北約在1949年4月4日正式創立,本來是12個北美和西歐國家的集團。1989年前,它持續擴張並包含希臘、土耳其、西德和西班牙。其聲稱的目標是對抗蘇聯入侵歐洲的可能性。

蘇聯在1991年解體,意味著任何蘇聯威脅已不復存在。然而,北約完全沒有要解散,反而開始在規模和範圍上急遽擴張。這與西方代表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承諾的完全相反。美國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曾告訴他:如果蘇聯允許德國重新統一,北約將不會擴張,即使是「向東一英吋」也不可能。

北約忽視美國的承諾,其今日規模已激增至包含29個正式成員國,包括前蘇聯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stitute for Peace Research Initiative),組織成員聯合起來的軍事花費約佔全球總和的70%。然而,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主導的合作夥伴,在戰爭上的花費與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聯合起來的花費大約一樣多。川普亦在最近提出邀請哥倫比亞和巴西加入成員國的可能性,正式將組織移動到全球南方陣營(Global South)。

從守衛犬到攻擊犬

1999年,北約轟炸了俄羅斯的同盟南斯拉夫,並且從中分割出一塊土地,成立一個俄羅斯、中國,以及世界約一半的國家所不承認的新國家——科索沃。從此之後,在透過軍事干預來破壞世界穩定方面,該組織總是位居前線。2001年,它攻擊並佔領阿富汗,導致該國的毀壞以及一場持續至今的戰爭。

最好戰的北約成員──美國和英國──根據偽造的證據在2003年領導了對伊拉克的入侵和占領,導致大約一百萬人被殺害,以及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北約在2004年前正式參與占領。2011年,它開始轟炸利比亞,使一場暴力的內戰大為惡化,導致格達費(Muammar Gaddafi)上校被推翻和法外處決,以及這個最先進的非洲國家落入聖戰者(jihadists)手中──這些聖戰者現在主掌了充斥奴隸市場的失敗國度。

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北約成員國,也在支持敘利亞內戰中的各種武裝團體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它們透過支持被我們的媒體委婉地描述為「溫和的反抗者」的團體,擴大和加劇激烈的衝突。至此,這個組織已經完全不再假裝自己是純粹的防禦集團了。

2011年,被北約空襲後的利比亞蘇爾特市。(圖片來源:AP)

難民危機的原因起於國內

地中海和中東地區為全面爆發的難民危機所困擾。這個危機已成為歐洲和世界各地主要的政治議題之一。然而,政客和媒體鮮少討論大量流離失所的人們與恰恰發生在那些國家的西方戰爭之間的關聯。2014年以來,向歐盟尋求庇護者所來自的國家的前三名為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確,在2014和2017年間,光是敘利亞,就有一百萬人向歐盟成員國申請庇護。相反地,北約沒有入侵的國家,如伊朗或黎巴嫩,則沒有人們大規模的移出。事實上,伊朗收留了大約一百萬名難民,而黎巴嫩──一個比美國康乃狄克州小的國家──收留了一百四十萬人

北約成員國,特別是美國和英國,需為破壞整個區域並導致極其嚴重的人道危機負起主要責任。但是,英美非但沒有承擔起收容其戰爭受害者的責任,反而將難民和移民呈現為必須阻止的威脅,並藉此累積政治資本。一名英國暢銷報紙的專欄作家將移民描述為「蟑螂」。同時,川普總統正不斷灌輸自中美洲的難民是強姦犯、恐怖分子或其他罪犯的想法。

從傳統作戰到網路作戰

北約70周年會面的談話,集中在新的對抗戰場,特別是資訊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號召組織「適應」新的數位時代,並進入網路作戰。同樣地,前北約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史塔伏瑞迪斯(James Stavridis),聲稱北約在十年內將「更加投入……網路安全」並將有更佳的「進攻性網路能力」。

對於關切言論自由和線上媒體自由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預兆。北約的分支機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已經與臉書合作以幫助社群媒體巨頭區分何謂「可信的」以及何謂「假新聞」,推廣前者的同時刪除後者。45%的美國人從臉書獲取新聞,在其他國家也是類似的數字。當一個由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1、康朵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2、科林.鮑爾(Colin Powell)3,以及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如里昂.潘內達(Leon Panetta)和邁克爾.海登(Michael Hayden)領導的組織決定了美國人(以及世界)在他們的消息來源上看得見與看不見什麼時,這無異於國家審查制度。

臉書演算法的改變已經大大地減少了進步另類的媒體管道的流量,例如「共同的夢想」(Common Dreams)和「鑄造新聞」(MintPress News)。這是一個另類媒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被支持的原因。社群媒體巨頭也刪除了北約敵人所擁有的專頁,例如與伊朗委內瑞拉政府有所連接的媒體。相反地,它與以色列政府密切合作,就應該審查怎麼樣的巴勒斯坦的聲音取得一致意見。一篇《攔截》(Intercept)的報導發現臉書遵從了以色列95%的要求。

增長中的公眾覺醒

然而,公眾對該組織的幻滅似乎增加了。一份《輿觀》在本週發表了(YouGov)對於六個關鍵北約成員國(包括美國)的調查,發現該組織的支持度正在下滑,導致公眾對其的矛盾心理上揚。

不到50%的美國人答覆道他們支持美國作為北約成員,法國更少於40%。然而,這個矛盾心理並沒有轉變為積極的反對,而且尚不清楚這是否僅僅是大眾對公共組織(如政府或媒體)日益增長的不信任之趨勢的一部分。

在北約成立70周年之際,愈來愈多評論者思考了它不確定的未來。「如果北約不存在,我們會創造它嗎?我懷疑不會。」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科學家鮑森(Barry Posen)說道;他在上月於《紐約時報》呼籲對美國在北約中的角色進行重估。也許這個組織終於到達了退休年齡,考量它在世界各地搞破壞的紀錄,難以堪稱表率。然而,如同一條蛻皮中的蛇,北約正企圖重塑自身,以努力繼續為帝國服務,並大力擴張其控制範圍,如同它在蘇聯瓦解之後所做的。如果北約要離開舞台,這將可能是因為公眾對戰爭的反擊,而不是因為川普不可預測的決策的結果。當你手上只有一把槌子時,所有東西都開始看起來像釘子4。北約持續愈久,它造成的戰爭和破壞愈多。

  • 1.【譯註】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為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並於尼克森政府與福特政府中擔任國務卿。在他的任期間,對美國外交政策發揮關鍵作用並引發爭議,包括1969年主持轟炸柬埔寨境內的越共游擊軍,消息曝光後激起國內反戰浪潮;1970年的智利總統大選由具泛左色彩的薩爾瓦多.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勝出後,對智利施行經濟封鎖、支持皮諾契將軍發動政變,最後成功推翻政權。
  • 2.【譯註】康朵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在小布希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而後擔任國務卿。她支持了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入侵。
  • 3.【譯註】科林.鮑爾(Colin Powell)在雷根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1990至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擔任參謀長聯席會主席,並在小布希政府中擔任國務卿。他在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時,全力支持小布希的路線。
  • 4.【譯註】此句出自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出版於1966年的《科學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原話為「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此句背後的概念為「工具規律」(Law of the instrument),最早由哲學家亞伯拉罕.卡普蘭(Abraham Kaplan)提出,意指對一個熟悉的工具過度依賴而容易產生這個就是所有事物的解答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責任主編: 
Viewing all 38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